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罄啵葱穆饭绦模沸模┯肜胄穆饭绦模ɡ肼沸模谡飧鼋锥文阒恍枰壅招穆饭绦亩眩蛭挥行扌械皆灯鸱ㄊ辈判枰脊壅绽胄穆饭绦摹P穆饭绦幕嵋勒招牡亩ǚǎ╟itta…niyama)而以一定的顺序生起;心路过程总共分为六门,它们取各自的目标而生起,即颜色、声音、气味、滋味、可触物与法。你必须观照这六门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剎那的心与心所。

    但是你必须记住,在修行心念处之前必须先观照究竟色法。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有四个步骤:(一)观照究竟色法、(二)观照究竟名法,即依心路过程而观照心与心所、(三)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四)分辨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佛陀接着开示下一个阶段: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依以下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下一个阶段是:

    「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心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心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在这里佛陀注重于观照心,心是识蕴,其远因是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其近因或现在因则是名色。这里所说的「名」是指与心相应的心所,「色」是指依处与所缘(目标;只就目标是色法时而言)。

    举眼识为例,它的依处是眼净色,所缘是颜色。在你观照依处时,根据实际修行的方法,不能只观照眼净色而已,必须也观照与眼净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色法,或者在眼球里的所有五十四种色法。如果将命根九法聚也算在内,则眼球里总共有六十三种色法,这是依处。眼识的所缘是颜色,眼识会取一群色聚的颜色作为所缘,因此你必须分析那些色聚,观照与颜色同在一粒色聚里的其它究竟色法。眼净色及其俱生色法是依处缘;颜色及其俱生色法是所缘缘;此外还有另一种缘,即名:就眼识而言,有七种心所与它同时生起,这些心所称为「名」;依处与所缘称为「色」。这里的「名色」是眼识生起的近因。其它种识的因缘可依类似的情况来理解。

    观照因缘生灭与剎那生灭之后,必须修行下一个阶段:

    「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

    这个阶段包括从坏灭随观智到行舍智。到了观智的最后阶段,道智就会生起。道智能逐步地灭除烦恼,因此佛陀开示说:

    「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安住于观心为心的方法。」

    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不观照究竟色法就直接修行心念处?

    通常是不能,但是偶尔有特例的情况,那是因为过去生中波罗蜜的缘故。在此我要讲述一个关于修行心念处的故事。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吉达(Citta),在他受比丘戒之后,许多长老教导他戒律,那些戒条与规则总共超过九百亿项。他自认为无法遵守那么多的戒条与规则,因此向佛陀报告说他想还俗。然而佛陀知道他不久就能证悟阿罗汉果与四无碍解智,因为他曾经多次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于是佛陀问他说:「你能够遵守一项法则吗?」吉达比丘回答说:「如果只有一项法则而已,那么我能够遵守。」佛陀就教他观照自己的心。于是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在一切威仪中都观照自己的心,不分日夜。如此修行时,他能彻底地明了离心路过程心与六门心路过程每一心识剎那里的心与心所,而且也了知这些心凭借依处并且缘取各个所缘而生起。

    为何他能如此观照呢?因为他有佛陀这位最善巧的导师指导,而且有过去世波罗蜜的支持。他能有系统地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然后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如此修行不久之后他就证悟阿罗汉果,这是一个特例。如果你也想如此修行,你可以尝试。但是要记住,你必须能彻底地观照六门心路过程心与离心路过程心的究竟名色法,接着必须观照名色法的因,然后观照名色法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果不能如此观照,你就不能模仿这一个例子。

小乘 正念之道(下)

    法念处(Dhammanup

    解释了修行心念处的十六种方法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修行法念处的五种方法。

    甲、五盖(nivarana)

    「再者,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比丘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盖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在此,诸比丘,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关于经中所说的:「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这两点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又怎么能观照它呢?因此应该了解自己的心。在经文中,「有」是指由于生起、熏习或一再发生而存在。「没有」是指由于不生起或透过观照或禅定来驱除而不存在。

    为什么欲欲会生起呢?我们必须了知:欲欲盖乃是由于对可喜、可爱、可乐的感官目标不如理作意而生起的。这样的可爱目标可以是欲乐本身或能产生欲乐的事物。

    什么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乃是不善巧的、错误的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可以解释为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的作意。

    第一种不如理作意是视无常为常:什么是无常呢?一般我们将anicca这一巴利词翻译为无常,但在此它是指无常法。什么是无常法?五蕴就是无常法。如果你视它们为常,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如果能观到五蕴,你就会知道它们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就坏灭。如果无法观到五蕴,你就会认为有恒常的比丘、比丘尼、他、我、父亲、母亲等存在,这就是不如理作意。从究竟谛(胜义谛)的角度来看,没有男人、女人、父亲、母亲、我、他人等。如果你视无常为常而作意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朋友等,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互相执着的贪欲就会生起。

    第二种不如理作意是视苦为乐:五蕴是苦的,因为它们不断地受到生灭逼迫;但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会认为五蕴是乐的。如何?例如你见到好朋友时说:「我很高兴见到你。」那就是视苦为乐。

    第三种不如理作意是视无我为我:五蕴是无我的,如果你视它们为我,那就是不如理作意。人们所误以为存在的「我」可分为两种,即身见与我想。「我想」即世间通称我见。根据世俗谛,我们说有父亲、母亲、我、他等,然而如果相信他们真的存在,那就是我想。五蕴迅速地生灭,没有恒长不变的实质。如果你视无我为我而作意:「这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这是他;这是她」,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这种不如理作意,互相执着的贪欲就会生起。

    第四种不如理作意是视不净为净:我们的身体充满不净物,例如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如果有人将这些身分拆开来放在桌子上,你会喜欢那一身分呢?你能说它们是净(美丽)的吗?由此可知事实上身体是不净的,但有时你可能会想:「这个男人很英俊;那个女人很美丽」,那就是不如理作意。基于不如理作意,贪欲就会生起。

    经中提到「内心有欲欲时,比丘了知:『我内心有欲欲。』」是说当你由于不如理作意而生起欲欲时,必须了知自己内心生起了欲欲。如何了知呢?你必须观照与贪欲心所相应的八种贪根心。怎么观呢?这八种贪根心依靠六种目标及依处而生起。如果要观眼门心路过程的贪根心,应该先观眼门和意门,然后再看某个对你而言是可喜的颜色。当该颜色同时撞击眼门和意门时,就作意它为美丽的颜色,那时眼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而其中的速行心就是贪根心。在此,眼门、心所依处及颜色是色蕴,取颜色为目标的眼门心路过程则是四名蕴,总共是五蕴。在此佛陀教我们观照名蕴及色蕴两者。

    关于「内心没有欲欲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欲欲。』」这段经文,对不可爱、不可喜的目标生起如理作意或通过专注该目标而培育禅那就能灭除欲欲,因此世尊说:「对不可爱或不可喜的目标数数如理作意是防止未生的欲欲生起之因,也是令已生起的欲欲止息之因。」如理作意乃是善巧的、正确的作意,是如实地知见五蕴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不净的作意。

    经文中说:「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一再对可爱的目标生起不如理作意会导致欲欲生起,例如你有儿女而且一再作意他们为你的儿女,那么你对他们的执着就会逐日增长;因此世尊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欲欲生起之因,也是使已生起的欲欲增长及增强之因。」

    经文中说:「他了知已经在他内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灭除」注疏根据巴利圣典解释有助于灭除欲欲的六种方法:

    一、取得不净的目标(直到获得取相);

    二、致力于修行不净观,直到近行定或禅那;

    三、守护根门;

    四、饮食适量;

    五、亲近善知识;

    六、有助于灭除欲欲的适当言论。

    第一种方法「取得不净的目标」是指内心记住十种不净、可厌目标当中任何一种或是指练习不净观。如此记取不净目标的人能够灭除欲欲。

    第二种方法「致力于修行不净观」是指依不净观而培育近行定或禅那。不净观可分为十种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及有生命体的不净观。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的十种目标是:

    一、肿胀的尸体;

    二、变色的尸体;

    三、腐烂的尸体;

    四、裂开的尸体;

    五、血肉模糊的尸体;

    六、分解的尸体;

    七、切断、分割的尸体;

    八、血迹漫涂的尸体;

    九、生满蛆虫的尸体;

    十、变成骸骨的尸体。

    如果要修行无生命体的不净观,你必须见到上述十种尸体之一,可以取你以前见过的尸体为目标。如果你已修成其它止禅,例如安般第四禅,就应该先进入该禅。出定之后,在明亮的定力之光帮助下就能清楚地见到以前见过的尸体。那时应该专注它为不净直到证得初禅,这就是无生命体的不净观。

    另一种是「有生命体的不净观」,例如观照头发等三十二身分为不净,在《耆利摩难陀经》(Girim中称之为「有识不净观」。根据那部经,你可以取自己的三十二身分整体或只取其中一个身分,然后专注它为不净直到证得初禅。

    第三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守护六根门:怎样守护呢?在《龟喻经》(Kummupam中提到其方法:

    有一只乌龟在恒河岸边寻食,同时有一只狐狸也在那里寻食。乌龟在远处就见到那只狐狸,而狐狸也在远处就见到那只乌龟,狐狸想要吃乌龟,但乌龟把头、四肢及尾巴缩藏在龟壳里。狐狸就在乌龟身边等着咬牠,但乌龟知道狐狸在等着,所以不把头、四肢及尾巴伸出去。最后狐狸很失望地离开了。这譬喻的提示是:比丘应该令心专注于好比是龟壳的禅修业处,若能如此,那好比是狐狸的烦恼就吃不到他;如此守护根门就能灭除欲欲。

    因此,如果要守护六根门,就必须令心专注于业处。如果你在修行安般念,就应该令心专注于呼吸;如果你在修行四界分别观,就应该令心专注于四界;如果你在修行观禅,就应该令心专注于观禅的目标,例如究竟名色法、名色法的因、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第四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饮食适量:关于这点,舍利弗尊者在《长老偈》里说:

    「吃到再吃四、五团饭就会饱足时就应当停止吃,而喝水以代替那四、五团饭,这就足以使精进修行的比丘快乐地安住。」

    关于此偈,有一种解释是:如果你吃四十团饭会饱,那就应该只吃三十五团饭;如果你吃六十团饭会饱,那就应该只吃五十五团饭,剩下的五团饭不吃,而喝水来代替,这就足以令你快乐地安住。

    另一种具有争论性且不可靠的解释是:你应该只吃四或五团饭,然后就只是喝水。

    有些法师说对于懂得摄取适量饮食的人,欲欲就会被灭除,因为他没有昏沉与睡眠的困扰,能对食物修行可厌的观想以及能安住于这类观想,例如观想食物会变为粪便等,所以欲欲就不能生起。

    第五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结交善知识:亲近有如提舍长老那样乐于修行不净观的善知识也能灭除欲欲。这里提到的提舍长老是指阿诺罗富罗(Anuradhapura)的摩诃提舍长老(Mahatissa),他在托钵的路上看见一个女人的牙齿,对牙齿骨生起白骨观的如理作意,因而透过禅那而灭除欲欲。

    第六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适当的言谈:善知识会借着涉及十种不净观的言语来勉励致力于去除欲欲的人。因此注释者说这六种方法有助于灭除欲欲。

    经文中说:「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被上述六种方法灭除的欲欲在禅修者证悟阿罗汉道之后就永远不会再生起。

    对于想要证悟阿罗汉道果的人,能了解四种如理作意和四种不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此重复讲一次:四种不如理作意是视无常为常、视苦为乐、视无我为我、视不净为净;四种如理作意是视无常为无常、视苦为苦、视无我为无我、视不净为不净。

    当你心中有欲欲时,应当了知自己心中有欲欲;当你心中没有欲欲时,应当了知自己心中没有欲欲。在什么时候你心中会没有欲欲呢?之前已经解释过,在你运用六种能灭除欲欲的方法时,你心中就没有欲欲,例如你修行不净观达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时,该定力就能暂时灭除欲欲;这是止禅的方法。

    如果你不如理地作意(注意)目标,例如你作意所见的颜色为美丽,欲欲就会生起。那欲欲生起于眼门心路过程里及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中,因此对于有欲欲的心,你不应只观照欲欲而已,而应该也观照在每一个速行心识剎那中与欲欲同时生灭的名法。当你如此观照而拥有观智时,欲欲就不会生起。为什么呢?因为善法与不善法不能像用两条牛来拉车那样同时存在,因此以如理作意来观照欲欲时,当下并没有欲欲存在。对于其它四盖,你也应如此观照。

    你应该观照颜色等目标为无常、苦、无我、不净,如此心中就会生起观智而灭除欲欲。除此之外,你也应观照观智本身为无常、苦、无我。观智生起于意门心路过程中,在一个意门心路过程中,第一个心是意门转向心,随后逐一地生起七个速行心,每个速行心中有三十四、三十三或三十二个名法。你应该观照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所有名法。

    如此观照善法或不善法时,就观照了五蕴。怎么说呢?善法与不善法所依靠的依处及所缘取的目标(如果是色法目标)是色蕴;善法与不善法本身则是四名蕴,所以一共有五蕴。观照善法与不善法之后,应该观照它们的因,然后观照善法、不善法及它们的因为无常、苦、无我。如此观照到观智成熟时,取涅盘为目标的四道智及四果智就会次第地生起。当你证得阿罗汉道时,欲欲就会被根除,而永远不会再生起。那时你应该了知:「已经被灭除的欲欲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根据《阿毗达摩藏》的教导,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执着都是欲欲盖;因此注释者说:透过证悟阿罗汉道来完全断除欲欲。

    过后会再谈到观照各种分类法,如观照五蕴、十二处等应被了知之法及观照七觉支等应被培育之法,在这里也是同样道理,此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观智,所以说:念处之教法以观禅为主、充满观禅。

    接着佛陀解释瞋恨盖如下:

    「内心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有瞋恨。』内心没有瞋恨时,他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