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麓的半牧半农的加喜特人侵入两河流域,灭了海国王朝,建立起加喜特王朝, 

  即巴比伦第三王朝 (约公元前1518—前1204年)。加喜特王朝统治下的两 

  河流域依然是个奴隶制国家,虽说这时奴隶制有所发展,但劳动人民的负担 

  却日益沉重,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人民起义,加上埃兰、亚述人的不断袭 

  击,加喜特王朝很快覆亡。此后,巴比伦人又建立起巴比伦第四王朝 (公元 

  前1165—前729年),同样也未能恢复汉谟拉比时代强大的中央集权,公元 

  前729年,第四王朝被亚述帝国所吞并,成为其一部分,古巴比伦王国也至 

  此结束。 

       (2)赫梯、腓尼基与巴勒斯坦 

       ①赫梯王国。赫梯王国源于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中上游一带。公元 

  前3000年代后期,他们大概还处于氏族部落解体阶段,公元前2000年代初 

  开始向奴隶社会过渡,逐渐产生了一些小城邦。城邦之间常有征战,后以哈 

  图斯为中心形成的城邦联盟不断扩张,渐趋统一。公元前1595年灭掉古巴比 



①  G。R。德来咪尔和J。C。迈尔斯: 《巴比伦法典》第1 卷 (1956),第22 页。 


… Page 61…

伦王国,其王权开始壮大。公元前16世纪后半期,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政治 

改革,确立了王位继承制度(长子优先,如无长子,则由次子或长女婿递补), 

王权统治的加强,使赫梯在西亚各国初露锋芒。公元前15世纪初,赫梯曾败 

于吐特摩斯三世而一度向埃及称臣纳贡,直到公元前15世纪中叶,才又逐渐 

强盛起来,成为埃及埃赫那吞改革前后最大的强敌。公元前14世纪,赫梯东 

灭米丹尼,南越陶鲁斯山脉,扩展至沿海一带,东南占领叙利亚大部分地区, 

甚至突入巴勒斯坦,与埃及相争,西则和希腊迈锡尼入侵者接壤。从这时起, 

赫梯成为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直到公元前13世纪一直是西亚西部的一个最 

大王国。 

     大规模的侵略与掠夺战争,使赫梯王国的奴隶制有了很大发展。《赫梯 

法典》及其它文献表明,这时赫梯王国仍处于青铜时代。由于商业高利贷关 

系发展水平不高,债务奴役没有《汉谟拉比法典》中所见的那么严重。赫梯 

王国的奴隶,主要以战俘为来源,战俘奴隶在赫梯文中被称为“纳姆拉”, 

当时,除王公贵族大奴隶主拥有众多奴隶外,一般的中小奴隶主家庭也拥有 

10个左右的奴隶。奴隶常被强迫从事各种体力劳动,还可以被转让和买卖, 

由主人随意处置,连生命也毫无保障。考古发现的当时一段铭文写道:“奴 

隶若引起主人发怒,则可以杀之伤之,割鼻割耳,捕其妻子,或其兄弟姊妹, 

或其亲戚,不论其为婢为奴。处之以极刑,或丝毫不加罪,或并其亲族一起 

处死,一任主人之意。” 

     赫梯王国的奴隶主阶级包括国王、军政官员、王室成员、祭司和新兴商 

业高利贷者。自由民则比较复杂,原本全权自由民中便存在着不同的阶级, 

除大奴隶主贵族和中小奴隶主外,还有非奴隶主贫民。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 

展,《赫梯法典》规定允许土地买卖,并严格维护土地私有,使越来越多的 

非奴隶主贫民因贫困破产而失去土地。他们或从事雇佣劳动,或降到穆什根 

努、列杜和柏以鲁等依附王室和从事兵役的地位,或依附于神庙、士兵,地 

位近于奴隶,甚至被迫沦为奴隶。这里还需说明的是,在赫梯王国奴隶制得 

到新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农村公社所有制的残余。 

     依靠军事统治的赫梯王国并不巩固。西亚形成赫梯、埃及和亚述三国争 

霸局面后,公元前13世纪初,哈吐舒尔三世执政时,赫梯与埃及因内部斗争 

而被迫停止两国间的战争,于公元前1280年,双方签订和约,握手言和。但 

和约的签订并不能阻挡赫梯的迅速衰落与外族的不断侵袭。公元前13世纪末 

12世纪初,海上民族从沿海东侵,蛮族自西北侵入,赫梯都城哈图斯被焚。 

赫梯帝国崩溃后,残余的西里西亚及北部叙利亚赫梯人城邦继续到公元前 

700年左右,最后被亚述帝国所灭。 

     ②腓尼基。腓尼基地处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是海陆商队贸 

易路线的交叉点。此地的原始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3000年代,操塞姆语 

的迦南人迁入此地,与原有居民同化而形成腓尼基人。西亚古代文献称这里 

为迦南,希腊人则称其为腓尼基,意为“紫色之国”,以特产紫红颜料著名。 

     从公元前3000年代至前2000年代前期,腓尼基先后出现了一些沿海的 

奴隶制城邦,其中最重要的有:乌伽里特、比布罗斯 (即巴格尔)、西顿和 

推罗。这些城邦都以一个港埠作为经济与行政中心,都有国王,但受长老会 

限制较大,都是贵族统治的小国,形成独特的商业奴隶主寡头政权。这些城 

邦国家互相争雄斗胜,没有形成统一,而邻近诸强的不断侵扰更是阻碍了统 

一的进展。 


… Page 62…

     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开始,腓尼基各城邦处在了埃及和赫梯的统 

治之下,形成南北割剧之势。直到公元前11—前9世纪,由于埃及和赫梯的 

衰败,亚述尚未兴起,腓尼基诸邦才重新获得独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推 

罗。这是海外殖民大发展时期,早在公元前2000年代时,腓尼基人就已在地 

中海东部殖民,范围包括小亚、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和黑海沿岸。到国王 

希拉姆一世 (公元前969—前936年)统治时,推罗大肆对外用兵,占领塞 

浦路斯,远征非洲,并使毕布勒和西顿臣服,还建立了海外殖民城邦中最大 

一邦迦太基,使其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商业中心。 

     由于海外殖民往往与贩运奴隶联系在一起,因此海外殖民的发展不仅促 

进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腓尼基奴隶制的发展。奴隶在农业和手工 

业中被广泛使用,但被更多地用作划船的水手和码头的搬运工。奴隶地位低 

下,命运悲惨,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国内矛盾日趋尖锐,奴隶和平民反对贵 

族的斗争也日益尖锐。 

     随着亚述帝国的兴起和入侵,到公元前8世纪末,腓尼基终为其所征服。 

     ②巴勒斯坦。古代巴勒斯坦与腓尼基相邻,东靠阿拉伯沙漠,西邻地中 

海,沿岸内陆是一片肥沃平原,是一块适于农耕的富裕之地。巴勒斯坦从旧 

石器初期就有了居民,公元前3000年代,这里住着塞姆语的迦南人,出现了 

最早的城邦。公元前2000年代中后期,一支被称为哈卑路人(希伯来人)的 

游牧民族陆续前来,与迦南人长期冲突后逐渐混合。 

     公元前2000年代后期,希伯来人在征服迦南人城邦后,自己的民族部落 

制也处于解体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激烈,国家开始产生,最初在北方有由以 

色列部落联盟建立的以色列王国,在南方有犹太部落联盟建立的犹太王国。 

公元前2000年代末,腓尼基人入侵,以色列王扫罗 (公元前1040—前1012 

年)和犹太王大卫(公元前1012—前972年)先后领导各国进行抗击。扫罗 

战死疆场后,犹太王大卫统一了以色列和犹太,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王国, 

定都耶路撒冷,并最终战胜腓力斯丁人,国势日渐强盛。在大卫之子所罗门 

统治时期 (公元前972—前932年),以色列——犹太王国积极开展对外扩 

张,国势达到鼎盛,达到了王国的最大版图。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以色列— 

—犹太王国在国内加强行政区划和总督税收管理,大力建设耶路撒冷,还在 

锡安山上建造了以色列民族神庙和王宫,加强了王权统治。 

     所罗门统治期间,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北方的以色列首先爆发了反抗其 

统治的起义。在他死后,起义的领导耶罗波安回国兴兵,攻陷耶路撒冷,随 

即建立以色列王国,定都撒马利亚,南北再次分裂,犹太王国则仍以耶路撒 

冷为都城。 

     从公元前9至前8世纪起,随着铁器生产力的发展,商业高利贷开始盛 

行,社会贫富分化日趋严重。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的阶级关系大体是这样 

的:以色列和犹太人是两邦的全权自由民,其中包括贵族与平民,有奴隶主 

阶级,也有非奴隶主阶级;被以色列人征服的异族人是无权的依附者,地位 

接近于奴隶;地位最低的是奴隶,过着悲惨的生活。随着高利贷的发展,债 

务奴役越来越严重,阶级斗争不断爆发,并通过“先知运动”表现出来。先 

知是中下层僧侣假托耶和华的指示,谴责奴隶主阶级对贫民的剥削和奴役, 

以神的惩罚来告诫奴隶主反映了贫富对立与斗争的情绪。这种运动使群众宗 

教活动日趋活跃,促成了以后犹太教的发展。 

     激烈的阶级斗争大大削弱了两国的力量,公元前721年,亚述国王萨尔 


… Page 63…

贡二世攻陷撒马利亚,灭了以色列王国。南方的犹太王国也臣服于亚述帝国, 

并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所灭。犹太国几乎所有的耶路 

撒冷居民都被掳到巴比伦,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囚徒生活,这就是著名的“巴 

比伦之囚”。 


… Page 64…

                         五、古代前期印度政治史 



                          1。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 



     印度河流域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古代印度其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今 

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这块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土壤,曾经孕 

育了灿烂的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并成为印度文明史的开端,及此后印度各 

个文化时期的先驱。鉴于印度河文化最初发现于哈拉巴,因此,史学界也称 

之为哈拉巴文化。 

     1921年的哈拉巴以及1922年的摩亨佐·达罗这印度河流域两大古城市 

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已经开始具备城市化的特征。可推出 

的结论是,古代印度的首次城市化估计就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 

     (1)青铜时代城市社会的发展 

     当南亚次大陆广大地区尚处于新石器文化时代的时候,印度河流域却最 

早进入了青铜器文化时代,而且其中有很多城市很快达到早期奴隶制城市文 

明的繁荣时期。 

     哈拉巴文化遗址共包括城市和村镇遗址250余处,其中享有印度河文化 

 “双都”之称的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成为很有影响的中心文明城市,这两 

座城市在规模、设施、建筑技术、供排水系统及城市规划、布局等方面都达 

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两城均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有火砖砌 

成的城墙和塔楼,城墙外围还掘有壕沟。卫城中心是一个大浴池,可能是履 

行某种宗教仪式的洁身之地,在浴池东北有一组建筑群,其中一座大厅专供 

该城市的最高统治者居住。浴池西面有一座装满从广大农村劳动者那里搜刮 

来的各种谷物的大谷仓。卫城南部有另一组建筑物,其中心是管理全城行政 

的会议厅。由此不难看出,卫城作为城堡区,同时也是整个城市的宗教与政 

治中心。下城面积较大,既是商业区也是居民区。住宅的面积、高低及设备 

在这一地区有很大差别。其中有多房间的楼房,也有非常简陋的茅舍和低矮 

的茅棚。富人居民区甚至已有完善的排水设备,而在穷人居民区是见不到的。 

下城富人居民区与穷人居民区的这种分化足以反映出当时贫富阶级的差别。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分别位于印度河的下游和上游。显然,这两座城 

市已是彼此独立的国家的都城(或者是多城邦联盟的中心所在地)。至于两 

个国家的统辖领域有多大,现在还不能确切界定。不过,从大谷仓的规模(其 

榨取谷物的范围包括有很大一片地区)推测,摩亨佐·达罗一定是一个很大 

国家的都市。除这两座大城市之外,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重要城镇还有:卡 

里班甘·洛塔尔、强胡·达罗和科特·迪吉等,它们无疑也组成了一些比较 

小的奴隶制城邦。 

     青铜器时代的印度河流域,生产工具的改进与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印度河流域平原由此成为古代东方最早出现的农业经济中心之一。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该区域的商业贸易以及城市物质文明提供了坚实的 

保证。也正是这种物质基础,才维持了古代印度早期阶级社会的稳定。此外, 

优越的地理位置,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对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发展同样 

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像摩亨佐·达罗和坎贝湾的洛塔尔,由于濒临海岸, 

因而都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和商业港口。当时,整个印度河流域通过与其它 

地区 (当时主要是两河流域)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其城市经济、政治以及文 


… Page 65…

  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为其奴隶制城市文明的不断发展提供 

  了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印度河流域不少城市已经进入早期奴隶制城市文明 

  的繁荣时期,但是,就整个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社会而言,还只是处于早 

  期奴隶制社会低级阶段,与同时期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城市国家相比,印度 

  河流域的城市文明社会,其社会财富还不够充足,贫富差别与阶级矛盾也不 

  十分尖锐。而这种阶级状况发展的不充分正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的反映。 

       印度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尔曾对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社会作过评价,他 

  认为:哈拉巴城市文明社会是正在萌芽中的瓦尔那型的社会结构,已经存在 

                     ① 

  着种姓制度的要素 。瓦尔那,原义为“色”,后来逐渐失去本义而开始具有 

   “等级”的涵义。瓦尔那一词在汉译佛经中就被译为“种姓”或“姓”等。 

  可见,根据罗米拉·塔帕尔的提法,完全可以下这样一个断语——尽管哈拉 

  巴城市文明社会尚处在早期奴隶制低级阶段,但是,作为阶级社会基本特征 

  的,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化、阶级差别以及等级化的社会结构已经开始出现。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哈拉巴印章中发现的两条铭文中得到一定印证。印章铭文 

  分别提到:“莫纳拉——富有的、一百块田地的主人”;“巴图卡朗——附 

  近村落尊贵的主人”,这都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平等。 (这两条铭文的 

  内容是根据近年美国考古学家沃尔特、费尔塞斯所提供的资料破译的。)此 

  外,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下城中富人居民区与穷人居民区的存 

  在,以及二者在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显著差别,也反映出印度河流域城市社会 

  阶级差别与等级分化的史实。 

       随着社会分化的日趋严重,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阶 

  级或社会集团。当时主要有:军事贵族集团、祭司、战士、商人、工匠、农 

  民和渔夫,当然也出现了雇工和奴隶。其中,就社会地位而言,要数雇工与 

  奴隶的地位为最卑。他们主要在粮仓,铜器冶铸作坊,以及粮食加工场等需 

  要繁重体力的场所劳动;从哈拉巴印章上还可以看到奴隶主拷打奴隶的画 

  面;另外,出土的奴隶陶佣,其形象为——头上戴着布满刺痕的圆便帽,颈 

  下戴着前部突出的项圈,奴隶与雇工被迫携带刻有铭文的印章充当其身份 

  证……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奴隶主与奴隶、雇工两大社会集团之间的差距 

  正在拉大,对立也在加深,哈拉巴城市社会正在走向成熟的等级森严的奴隶 

  制社会。 

       不过,在氏族制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在农村公社向城市公社发展的 

  过程中出现的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奴隶制城市社会,由于其经济生活发展的不 

  充分,因此,其早期奴隶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自然也不成熟。比如,当时 

  暴力统治机关尚未强化以及军事武装力量还不强硬的明显缺陷,便是最有力 

  的见证。事实上,想仅仅依靠印度河流域当时相对发展的农业,去克服上述 

  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