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见证。事实上,想仅仅依靠印度河流域当时相对发展的农业,去克服上述
政治缺陷,并建立、维持一个庞大的统一政权,显然是不可能的。历史没有
超越这一规律,印度河流域在那个时候也的确没有出现高度集权统一的奴隶
制国家。
印度河流域虽然早已存在许多行政效率较高的作为社会政治中心的城
市,然而,作为这些城市中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事务的各种权力
机关,相比于古代埃及法老的高度集权的强大王朝却还很逊色。当时,各个
① 陈洪进:《罗米拉·塔帕尔的史学思想》,见《南亚研究》1981 年第2 辑。
… Page 66…
城市的经济、文化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就其政治发展而言,各
个城市还只是以相互独立的政治中心而存在。每个城市以城镇为基地,统治
着周围农村的广大农民,形成以城市为首都的各个城市国家。在所有考古资
料中,也从来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印度河流域行使高度集权统一奴隶制国家最
高权力的帝王存在过的标志。因此,可以推断,印度河流域各城市文明国家
很可能采用了共和政治的形式,而这种共和政体或许是通过高级祭司、富商
以及军事贵族集团共同担任高级官吏,掌握国家的统治权力而具体实现的。
(2)哈拉巴城市社会的衰落
哈拉巴城市社会的衰落是与整个哈拉巴文化的衰落紧密相连的。哈拉巴
文化在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各个地区的兴衰期前后不一。作为印度
河流域文明中心的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其兴衰期是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
元前1750年之间,即到公元前1750年之后,两座城市由繁荣骤然走向了衰
落。
近年,在印度河流域及其周围有关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有些城市文化
较哈拉巴文化还早,史书习惯上称这些文化为前哈拉巴文化。如巴基斯坦考
古学家在科特·迪吉的发现,就表明这里在摩亨佐·达罗兴起之前,就已经
出现了较为发达的城市文化。坚固的城墙和石块以及砖砌而成的塔楼,都成
为其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科特·迪吉城市文化开始出现的年代大约为公元
前2600年,其晚期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哈拉巴文化的发展水平。此外,当中
心区的文明已经衰落时,其它一些地区的文明却依然在持续发展。五六十年
代,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罗塔尔的考古发掘证明,这里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
右,还存在着发达的印度河文化。
可见探讨哈拉巴文化的衰落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整个哈拉
巴文化的衰落首先体现在作为其载体的城市社会的衰落上,因此,这里主要
就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的衰落作一粗泛地介绍。
如前所述,学术界普遍认为,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城市大约是在公元前18
世纪开始其衰落过程的。不过也有极少数的学者持不同意见,如M·惠勒和
斯·皮戈特认为: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的衰落是在公元前1500年以后,即
在北方雅利安人入侵该地区时期。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衰落的原因是入侵及
暴力破坏的结果。他们在考古学方面的证据主要是:在摩亨佐·达罗遗址的
最上层发现有城市街道、房屋等被烧毁的残迹,而且到处都有居民被砍伤的
骸骨。另外,据《梨俱吠陀》一书的文献资料佐证:颂诗中提到,雅利安人
在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的援助下,在一次战斗中就摧毁了达萨人的 90
座城市。 (“达萨人”,原义为敌人,这儿专指印度人。)
14
不过,许多学者依据放射性碳 的定年标准,确认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
的衰落要比1500年早两个半世纪,这就从时间上否定了M·惠勒等的主张,
而且雅利安人最初主要活动场所在印度河上游这一事实的提出,又从空间上
对雅利安人侵略破坏说提出质疑。对衰落时间认识上的不统一,必然导致关
于衰落原因上的重大分歧。
关于哈拉巴文化中心城市衰落的原因,近年又有一些新的提法。其中比
较有影响的观点之一就是美国学者R·L·雷克斯的自然灾害说。他认为:古
代摩亨佐·达罗附近是一个地震中心,公元前1700年暴发的地震,曾引起洪
… Page 67…
①
水泛滥,并将全城吞没 。由此推测,很可能随着摩亨佐·达罗的毁灭,文化
中心逐渐北移于哈拉巴,并最终移向东南的坎贝湾各地。这样,印度河流域
的主要城市社会也就从此衰落不复起了。
如果说以上两种解释更偏向于外在因素的把握的话,那么以下两种见解
则比较偏向于城市社会内部原因的探寻。一种观点认为:两座城市的衰落是
由于其贸易的萧条,引起城市经济的衰落,最终招致统治权力削弱的结果,
至于贸易萧条的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并未做出交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正
②
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阶级关系的紧张造成了城市文明的衰落 。相比较而
言,罗米拉·塔帕尔、沃尔特·费尔塞维斯以及小西正捷三位学者提出的观
点,则因综合了以上两种见解的可取之处,而显得更加全面且富有说服力。
他们一致认为,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城市社会的衰落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
程。其具体解释为:首先是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造成了系列可怕的
后果,诸如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以及过度饲养牲畜导致的草场枯竭、土
地沙化等;其次,是水利工程失修,引发洪水泛滥,而最终招致了大水淹没
摩亨佐·达罗的灭顶之灾;再次,就是河流通道的堵塞,致使城市交通困难,
贸易受损,以及沙漠扩大,耕地数量锐减,导致的农业生产的大滑坡;最后,
正是在所有以上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印度河流域城市社会的经济危机及其它
各种危机日益加剧,致使该流域大批居民开始放弃这些城市,而逐渐迁徙向
东南恒河流域的温湿地带。于是,两个城市的文明特征开始丧失,哈拉巴文
化也因之而退化为非城市化的文化形式,即史学界称之为的晚期哈拉巴文
化。可见,这种观点更多地强调了内外双重因素的作用,因而也更接近一些
历史的客观真实。
当然,无论是何种观点,都还有待于未来考古发掘的进一步证明。最后,
再将晚期哈拉巴文化的概况作一简单的介绍。学者们曾一度认为,在哈拉巴
文化衰落之后,再到吠陀时代到来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内,印度古代史上一
定出现过一段“黑暗时代”,亦即文化史上的中断期或空白期。令人遗憾的
是,近几年的考古发现却完全推翻了这一传统认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正
是晚期哈拉巴文化成为联系哈拉巴文化与吠陀文化的中介环节。这种晚期哈
拉巴文化不仅继承了哈拉巴文化的许多传统,而且表现出一系列地区性的多
样化形式。
不管怎样讲,早期奴隶制城市社会的衰落,相对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整
个历史进程而言,首先应当算是一种损失,一种文明的退步。不过,历史在
一定阶段的倒退有时正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序曲。非城市文明的晚期哈拉巴文
化也正是经过几个世代的演变,进而与操印欧语系和吠陀梵语的刚刚定居在
印度北部的雅利安人的接触,并通过与吠陀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同吠陀
文化一起成为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而共同影响着印度社会的不断发展过
程。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印度河流域主要
城市社会的衰落。而城市社会这一文化载体的崩溃,又造成了整个文化的坍
塌。可见,一定社会的文化状况及其演进过程,正是反映该社会其它各个方
面情况的睛雨表。
① R ·L·雷克斯:《印度河流域古代城市的衰亡》,载于《美国人类学》。
② 涂厚善: 《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
… Page 68…
2。雅利安人的吠陀时代
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后,首先经历了一段氏族制的解体期,
(公元前1500—前600年)即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史学界称之为“吠
陀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印度历史,主要见于印度历史文献资料《吠陀》。
《吠陀》共由四部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最为古老,它所记载的这一历
史时期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或梨俱吠陀时代;其余三部《吠陀》为《沙摩吠
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合称作后期吠陀,它们所反映的时
代自然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关于整个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恩格斯在《家
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下的一个断语也许对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
英雄时代……”这里所说的“这个时期”是指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而“英
雄时代”则是指军事民主制时代,类似于希腊荷马时代与罗马王政时代。至
于印度·雅利安人吠陀时代是否具有王政时代军事民主制的特征,亦即吠陀
时代是否为英雄时代,则需要我们对这段历史做出客观地分析和说明。
吠陀时代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具有典型的印度民族特征,对后期印
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吠陀文化作为继哈拉巴文化之后印度河流
域的杰出文化,以其庞杂而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而成为印度民族文化的渊泉
与基础。
那么,在这块文化土壤的孕育下,吠陀时代,印度社会的政治发展及其
特征又是怎样一种面貌呢?下面就循着时空的自然轨迹,看看印度·雅利安
人治理社会的杰作吧。
(1)早期吠陀时代
①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早期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在南亚次
大陆侵占印度河流域的阶段。约在公元前1500——前900年期间,雅利安人
游牧部落大规模分批迁入南亚次大陆,开始了对印度河流域侵占与征服的过
程。
印度·雅利安部落侵入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后,遭到了土著居民的顽
强反抗。在所有这些土著居民中,大概要数居住在西北印度的原始达罗毗荼
人最占优势,其次则是在同一地区定居的属于奥·亚语族的孟达人。尽管土
著居民的文化及农牧业发展水平均较雅利安人高,而且人口也比雅利安人
多,并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也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同对手进行了无数次激烈
而又漫长的战斗,然而在雅利安人的战马、轻兵战车及铁制兵器等军事优势
面前,最终未能守住自己的家园。雅利安人不但摧毁了其城堡,洗劫了其财
产,任意将他们驱逐、杀戮或奴役,而且还称他们为“达萨”或“达休”(意
即被征服的敌人),从种族、人格上污辱、贬低他们。在《梨俱吠陀》一书
中便可以找到有关这些情况的描述。印度·雅利安人作为胜利者,最终侵占
了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并定居在那里,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14
据C 定年标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在早期吠陀时代便开始使用铁器。而
到后期吠陀时代,铁器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铁制工具在农业及军事等方面
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准确地说,早期吠陀时代实质上是铜器与铁器并用的
时代。
雅利安人也正是凭着自己的铁器优势战胜土著居民,进入南亚次大陆
… Page 69…
的。起初,其社会组织还处于父系氏族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尚低于
当地居民的同期水平,他们依然过着飘荡迁徙的游牧部落生活。不过,雅利
安人各部落却都拥有印度本土还没有的马,有辐条车轮的马车以及铁制武器
和工具。同土著居民的广泛接触,又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犁耕及水利灌溉技
术,从而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农牧混合型经济基础,雅利安人也
因之逐步过上定居生活,并进入农村公社初级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尚处于农村公社初级阶段,亦即由氏族社会向等级社会过
渡的起始阶段,因此,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的文化不同于哈拉巴城市文化,是
一种处于前城市阶段的农村文化。这种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远远落
后于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为特色的哈拉巴文化,只是到后期吠陀时代以后,整
个印度河流域才重新经历了由以农牧业混合经济为特征的农村文化向以商
业,手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文化演变过程,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也才再次
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早期吠陀社会还是部落社会,部落组织占据统治地位。部落,名为“贾
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雅利安人或土著居民的联合体,部落首领叫作
“贾纳罗阇”。作为部落社会组成单位的是氏族。当时,尽管氏族内部还保
留着没有等级、各成员相互平等的原始社会传统,但是,就整个部落社会而
言,则已产生等级之分。这主要体现在氏族与氏族的不平等上。强大的氏族
成为统治氏族,而弱小的氏族只能是被统治氏族。作为部落社会,几个部落
也可联合成大部落而称作部落联盟,比如雅利安人就有叫作为“王贾纳”的
部落联盟组织。还有“贾纳帕达”,指部落地区,是古代印度国家形成前的
政治体制。部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是氏族之下的“哥罗摩”,指村庄村
落。哥罗摩最初由父权大家庭组成,这类家庭成为吠陀时代社会组织的基础。
它的首领叫“哥罗摩尼”。早期吠陀时代,村社内部组织还比较简单,氏族
所起的维系作用尤其强大。后来,哥罗摩逐渐发展成为以地域联系为特征的
共同体——农村公社。印度早期吠陀社会也进入了农村公社阶段。
②军事民主制。氏族部落制的解体,军事民主制的产生、发展及衰落,
是整个吠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早在雅利安人初次进入次大陆
的时候,军事民主制已经成为其部落社会一种不成熟的政治组织形式了。
早期吠陀时代部落军事民主制是由“萨巴”、“萨米提”和“罗阇”三
种政权机构共同实现的政治制度。萨巴是部落的议事会,由部落成员中的少
数上层人物组成,掌管部落日常行政事务并行使司法职能。萨米提是部落的
人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即战士参加,讨论立法和各项重大决策,这种机
关也可能具有军事的性质。萨巴与萨米提一起成为部落的民主机构。反映梨
俱吠陀时代晚期政治特点的 《阿闼婆吠陀》一书记载,在部落生活中,军事
首领经常祈祷:“祝愿生主神的两个女儿,萨米提和萨巴一致地支持我!”
①
足见萨米提与萨巴是部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印
度·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领袖的罗阇,正像罗马王政时代的“王”一样,仅仅
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部落首领,还不具有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的性
质。由于部落或部落联盟在危急或紧急关头,总要求加强军事首领王阇的权
力,因此,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王阇也就日益具有军事首长的性质。也正
是在这一王权加强的过程中,军事民主制逐渐取代了氏族公社制。这里需要
① R ·C马宗达:《印度人民的历史与文化》第1 卷 《吠陀时代》。
… Page 70…
强调一点:尽管还在吠陀时代早期,但是刚刚产生的军事民主制已经开始丧
失由民众大会选出王阇的民主本质,王权由同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