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前期政治史-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江昂昂溪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南海西樵山遗 

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在台湾分布很广的大岔坑文化遗址等多处, 

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氏族公社的生活和氏族制度的发展情况。 

     社会关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并未立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分工,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存在的仍然是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当时以园艺式农 

业为主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主要还是依靠妇女劳动。原始畜牧业出现后, 

驯养牲畜也通常由妇女承担。另外,此时已萌芽的一些纺织棉、麻等的原始 

家庭手工业也都由妇女负责。总之,妇女在氏族的社会生活中仍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社会中的突出地位也得以继续保持和巩固。仰韶文化遗址的墓 

葬中,女性墓的随葬品普遍比男性墓的随葬品多。如姜寨墓葬,女的平均每 

人有六件多,男的只有四件左右。其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墓是随葬品最丰 

厚的一个墓葬,有骨管1个,玉石耳坠2个,骨珠8577颗,小石珠12颗, 

陶器4件,石刮削器1件。表明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 

     在新石器时代,氏族的集体所有制仍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不仅土地、房 

屋、舟楫、劳动产品归氏族公有,而且连氏族成员所用的生产工具、武器甚 

至日常用具都是公共财产,死后不能由子女继承,必须留在氏族内。墓葬中 

的随葬品也只是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或生产工具。半坡和姜 

寨遗址的地窖,密集地分布在房屋之外,有的十多个集中地分布在一个地方 

形成地窖群,便反映了当时财产由氏族公有的特征。公社内部还没有产生私 

有制,这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根据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墓葬中随葬的种类和数量相差不大。半坡遗址发现成年人墓葬174座,其中 

有随葬品的为71座,总共有308件,最多的10件,最少的1件,平均4件。 

年代稍晚于半坡的大汶口文化早期山东兖州的王因遗址,各墓中的随葬品也 

都只是零星几件,虽有数量差别,也不悬殊。表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体 

相仿,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还看不出剥削的存在,看不出私有财产和阶 

级的出现。 

     ②婚姻制度及其影响。随着妇女在公社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增长,这一时 

期的对偶婚已由以前夫妻双方各自住在母亲氏族,丈夫访问妻子的“望门居 

住”形式,发展到丈夫住在妻子氏族的“居妇家制”阶段。但由于男子并不 

是妻方的氏族成员,仍未断绝同自己母亲氏族的紧密联系,而且对偶家庭很 

容易因夫妻任何一方的意愿而离异,因此,此时的对偶婚也还不很牢固。对 

偶家庭的经济功能虽有所扩大,却仍远不足以取代氏族公社作为社会基本单 

位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墓葬中,至今还未发现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的情况,而母子 

合葬的实例却不少,如陕西华县泉护村和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在姜寨遗址的 

一个二次葬瓮棺内,还发现一个30多岁的妇女和三个2—12岁小孩的骨胳, 


… Page 20…

  可能就是母子关系。在陕西华阴横阵村发现的一个大集体埋葬坑内,套有5 

  —7个二次合葬的小合葬坑,每个小合葬坑各埋了几具至十几具尸骨,人骨 

  成层安放。这个大集体埋葬坑,可能是全体氏族成员的集体葬坑,小合葬坑 

  则是同一氏族的几个母系大家族的墓地。这种埋葬习俗显然反映了当时母系 

  氏族公社按母方血统继承的血缘关系的牢固性。 

        “居妇家制”对偶婚的实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妇女的绝对威望与地 

  位。从陕西华县元君庙的一个多人合葬墓中发现,有一个女子是一次葬,其 

  余的男女老少都是二次葬,放在她的两侧。可能是在这女子死时,将同一家 

  族的死者迁到一块,以她为中心合葬,反映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妇女在 

  氏族中的崇高地位。前文提到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妇女随葬品比男子随葬 

  品多的例子,也说明此时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同男子的关系不再是完全绝对 

  的平等,妇女实际上成了氏族集体财产的真正支配者。在分析这种情况时, 

  恩格斯指出:“在共产制家庭经济中,全体或大多数妇女都属于同一氏族, 

  而男子而属于不同的氏族,这种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原始时代到处通行的妇女 

                          ① 

  统治的物质基础……”因此母系氏族公社越走向繁荣,便越呈现着母权制的 

  社会特征。 

       ③氏族——胞族——部落。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全盛阶段,规模不断扩 

  大,常常划分为由血缘关系最近的母系亲族组成的若干小氏族,原来的氏族 

  则成为了胞族。这一时期的氏族制度存在着3个最常见的社会组织结构:氏 

  族、胞族和部落。氏族之上是若干个氏族组成的胞族,胞族之上是若干个胞 

  族组成的部落,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这时的氏族依然是原始公社的经济细胞和基本社会单位,是由母系血统 

  组成的集体,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各阶段的共同特征:氏族拥有公共财产, 

  拥有自己的图腾和氏族名称,拥有全体成年人会议和氏族酋长;氏族禁止族 

  内通婚,有权收养外氏族或外部落的人作养子,养子和所有氏族成员享有同 

  等权利;所有的氏族成员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酋长也不例外;氏族成员有 

  互相援助和血族复仇的习俗。 

       胞族是部落和氏族的中间环节,由同一部落中的若干氏族组成。通过印 

  第安人的塞奈卡部落组织可以看到当时胞族的典型形式。该部落分为熊和鹿 

  两个胞族,熊胞族包括熊、狼、海狸、龟4个氏族,鹿胞族包括鹿、鹬、苍 

  鹭、鹰4个氏族。他们传说熊和鹿氏族是最初的氏族,其他氏族都是从这两 

  个氏族分化出来的,因此两个胞族的名称和每一胞族中的第一个氏族名称相 

  同,同一胞族的各氏族被认为是“兄弟氏族”。这说明,胞族划分为若干小 

  氏族后,并没有破坏其内部统一。同一胞族内的各氏族之间总是保持着紧密 

  的社会联系,胞族成员在部落中总是团结互助,一致对外。必要时,胞族甚 

  至作为一个统一的大集体而采取一致行动。同一胞族内的氏族成员之间禁止 

  通婚,但每一胞族成员可以同另一胞族中的任何氏族成员婚配。胞族的划分 

  在欧洲人殖民之前的澳大利亚人和南北美印第安人民族中,在大洋洲、非洲、 

  东南亚及古代欧洲的一些民族中都存在过,甚至还残存于氏族社会后期至阶 

  级社会的一些民族之中。 

       胞族虽然也有社会和宗教方面的职权,但各兄弟氏族的常设联合自治机 

  构并不是胞族,而是部落。这时的部落已比上一阶段大有发展,不仅拥有部 



① 《马恩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60 页。 


… Page 21…

  落名称,还有部落议事会。部落议事会由本部落各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组 

  成,决定部落中的重要事情,保护部落的共同利益。部落权力组织与氏族一 

  样充满着原始的民主原则,所有部落成员都有权在部落议事会上发表意见, 

  部落议事会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全体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他们必须一起参 

  加社会劳动,没有凌驾于其他部落成员之上的特权。到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阶段,部落已由早期作用并不明显的氏族共同体变成了公社中普遍的社会权 

  力单位。尽管如此,这时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基本单位仍然是氏族,氏 

  族内部的事情一般都由氏族自己解决,部落主要负责氏族外的事情。但有一 

  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 

  是自然所赋予的,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他们 

                                             ① 

  还没有脱掉自然发生的共同体的脐带” 。 

       恩格斯曾经对母系氏族公社作过生动的描绘,他说:“这种十分单纯质 

  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啊!没有军队、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 

  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 

                                                 ② 

  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然而,正是氏族和部落这种渗透 

  着原始民主原则的“美妙制度”,实质上消除一切个性差别,压制任何个人 

  主义表现,束缚着个人的主动进取和创造精神。它的存在是建立在生产力水 

  平极其低下的基础之上的,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之后,原始公社制度便成为 

  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 

       ④道德观念与宗教。在新石器时代,族外婚制和对偶婚的巩固与发展, 

  使过去群婚制时代的道德观念几乎被完全否定,而对偶婚和族外婚的道德观 

  念则与图腾主义相互纠缠在一起,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信条。这一时期 

  的社会生活中,集体主义生产和平均主义消费的道德观念虽仍占主导地位, 

  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份逐渐萌芽了。 

       与道德观念的发展相适应,宗教也有了一定变化。一方面,图腾主义本 

  身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图腾崇拜逐渐个人化,由共同的氏族图腾崇拜演变 

  为个人的图腾崇拜,而且人们从崇拜动物图腾演变成崇拜先妣和半人半兽祖 

  先,继而发展到开始对母系祖先、亲族和英雄的崇拜。另一方面,图腾主义 

  在宗教崇拜中的主导地位走向衰微,逐渐为万物有灵论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崇 

  拜所代替。同以前相比,这时的万物有灵观念更加广为流行,人们相信活人、 

  死人和自然万物都有灵魂。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瓮棺都留一个孔,就是 

  因为当时人们可能把它当作死人灵魂出入的孔道。人们把太阳、大地乃至各 

  种植物都作为崇拜对象而加以顶礼膜拜。与妇女在公社中的突出地位相适 

  应,这时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都以妇女为主要崇拜对象。祖先崇拜主要是 

  对母系祖先和女神的崇拜,自然崇拜中的大部分自然神灵,也都是以妇女形 

  象出现,并冠以妇女的名字,如把大地称为“地母”,易洛魁人把南瓜神、 

  玉米神和豆神称为“三姊妹”和“我们的乳母”。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址发 

  现有妇女的小型雕像,用石头、象牙或陶土制成,许多妇女小雕像刻划得形 

  象准确生动,女性特点鲜明,反映了当时宗教崇拜中女性占有的突出地位。 



                           3。原始公社氏族制度的解体 



① 《马恩全集》第21 卷,人民出版社1965 年版,第112—113 页。 

②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4 卷,第92—93 页。 


… Page 22…

     母系氏族制度发展到顶峰后,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金石并用时代,产生 

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 

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和家长奴隶制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氏族制 

度开始走向解体,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野蛮时代的中、高级阶段。生产力继 

续发展,大致在金石并用时代到金属时代初期,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和农村 

公社相应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阶段——军事 

民主制时期。最后,国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公社氏族制度的最终解体,原 

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发展史到此结束,文明时代从此开始。 

     (1)社会大分工的产生与私有制、家长奴隶制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金石并用时代,锄耕农业已相当发达,有的地区还开 

始出现了犁耕农业。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犁耕农业的发展,需要畜牧业的发 

展与之相适应,而农业的进步客观上又使利用部分农产品饲养牲畜成为可 

能,从而大大促进了牲畜数量和种类的增长。牲畜的不断增多,有限的农产 

品已无法满足其对饲料的要求,人们开始转向以牧草饲养牲畜,并在一些有 

条件的地区寻找适合放牧的牧场,一部分定居部落逐渐转入了农耕与放牧相 

互交替的半游牧状态。后来,在自然条件更适合牧养牲畜的地方,如西亚、 

中亚、非洲和我国北方等一些草原地区,首先出现了从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 

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畜牧业的游牧部落,人类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之 

产生。 

     在农业和畜牧业获得发展的同时,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 

步。主要表现在金属器的制作和使用,轮制陶器的普遍化,以及纺织业和其 

他各手工业部门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日趋复杂化和专门化,使愈来愈多的 

手工业者从公社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居民阶层,由此 

产生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大分工的出现,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剩余 

产品的出现,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我国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属于个人的财产比以前大为丰富,不仅有日常生活用品, 

还有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而部分富有者则开始占有大件玉器和象牙器之类 

的奢侈品,这显然是私有制开始出现的一个鲜明标志。从大汶口遗址墓葬中 

发现,处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随葬品已经出现很大差别。133座墓葬中, 

除14座没有或只有一二件随葬品外,其余一般都有一二十件,多的达五六十 

件。其中6座晚期大墓中随葬陶器的数量,竟占整个墓群出土陶器总数的65 

%,而40多座小墓的随葬品,却不及一座大墓多。类似现象在邳县刘林、大 

墩子遗址、邹县野店以及齐家文化武威皇娘娘台遗址等墓地均有发现。这表 

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也出现了。处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 

及,在前王朝时期的吉尔札文化遗址坟墓中发现的随葬品也很丰富。公元前 

3000年代两河流域的埃利都——欧贝德文化遗址坟墓中,也发现各种随葬 

品,并用猎狗为主人殉葬。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财富增长后私有制产生和 

贫富差别出现的社会现实。 

     房屋和土地在氏族公社公有的原则下,是归氏族集体所有的,但随着私 

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也都不可避免地先后成为私人所有了。从属于大汶口文 

化后期的邳县大墩子遗址的几座墓,随葬品中有陶制房屋模型,在房屋的四 

壁和屋顶都刻有狗的图形,表明不仅猎狗已担负起给私人看家护门的任务, 


… Page 23…

  而且房屋也已经为私人占有了,并且最终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化。开始,土地 

  由氏族分给各家庭使用或耕种,过几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仍归集体,但久 

  而久之,各家所耕种的土地便逐渐为私人占有,土地也可以自由买卖,并作 

  为私有财产自由转让或作典押。在考古遗址或墓葬中无法看到土地私有化进 

  程的痕迹,但从民族学的材料,从保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的民族地区,我们 

  却可以找出一个粗略的线索。如我国独龙、佤、怒和景颇等民族在解放前的 

  社会实际,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土地私有化进程。 

       社会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交换的发展。在先前的母系氏族繁 

  荣阶段,仅存在着氏族与部落间不固定的礼品交换和赠予,此时的物品交换 

  则已成了经常性的制度,并得到巩固和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后,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不同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日益发 

  展起来。随着个人财富的增多和私有制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应运而生, 

  并不断发展。在我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