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地理’。 我听他说完这些话,心里感叹道:‘佛陀说富贵学道难,真是一点不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虔诚向道则天下无难事 □
~~~~~~~~~~~~~~~~~~~~~~~~~~~~~~~~~~~~~~~~~~~~~~~~~~~~~~~~~~~
~~~~~ 佛陀曾说:‘富而不智则衰’,若仅有钱却没有智慧,仅可能很快就会衰败下去;
就像暴发户一样,他们的财富能维持多久呢? 常见一些暴发户;因暴得大财而喜好显耀,
全身穿著都很考究,但是又不懂素雅高贵的搭配;穿金戴银的结果,却只能让人觉的庸
俗累赘;不然就是去环游世界,回来后到处炫耀说:‘那个国家我去过,那个地方我也
去玩过!’这样的人实在很可怜啊! 有钱的人,应‘取于社会,用于社会’;能够如此,
必能受人爱戴尊敬;受人尊敬自然成为‘贵人’。常听人家说:还好遇到了贵人。。。。’,
而‘贵人’就是能发挥生命功能,去帮助别人的人啊! 佛陀说‘富而不智则衰’学佛的
人有了钱,还要有智慧!有钱有能力,要知道如何去运用;但是世间有智慧的人到底有多
少啊?所以,佛陀才说:‘富贵学道难’。 不过在慈济世界中,此难亦非难;如今社会
上不少富有财物、地位崇高的人,也都热心响应慈济的志业。比如,前行政院的李院长,
内政部许部长,前省府邱主席、教育部毛部长等四位中央首长联抉来花莲,视察慈济的各
项建设,他们看到及听到慈济的种种情形。甚为感动,也加入慈济成为会员。李院长首先
表示加入,邱主席听了也说:‘我也要加入’,许部长和毛部长也相继响应。 邱主席很幽
默地向许部长说:‘我早一分钟加入,我是师兄,你是师弟!’ 毛部长说:‘那我是最后
加入,排行最小了!’整个会场充满了祥和的气氛。 隔天初五省政官员团拜时;邱主席讲
话中,呼吁全省各阶层省政官员,都应有慈济的精神,他说:如果大家都有慈济的精神,
那台湾会变得更好’。 行政院李院长于团拜时也说他已加入功德会,许部长于内政部也都
提到已加入慈济,他们都是显贵的人士,却仍以加入慈济而欣喜。另外,慈济的荣誉董事,
很多也都是富有名位显达的人士,而且能以慈济精神为依归。 佛陀说‘富贵学道难’,而
在慈济的世界中,因大家都能发挥善心,因此学道就不难了。他们取于社会、用于社会;而
且能够去除贡高我慢的心态。这即是富贵学道者,即使是难,在慈济世界里也不成其难了。
精舍经常有来自全省各地的人士,有些是前一天到来,第二天清晨就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朝
山队伍,大家不分贫富、同声念著佛陀的圣号,三步一拜;脚步整齐地踏上慈济的菩萨道路;
在这队伍中,有多少富贵人家啊!他们既能发心布施,也能去除贡高我慢,所以慈济世界中
‘富贵学道难’已不算难。 世间没有定命定数,佛陀说:‘一切唯心造’。一个人的命运是
贵是贱也不是定数,如果是困境重重,但能坚毅突破,一样能转变自己的命运和业力;世间
没有不可转变的难事,只要是虔诚的学道者,普天之下没有不能扭转的难事。我们除了修福
之外,还要修慧 福慧双修。布施故然重要,学道也不能忽视,福慧具足的人生,才是可
贵、幸福的人生。
□□□□□□□□□□□□□□□□□□□□□□□□□□□□□□□□
□ □
□ 人有二十难之三 ── 弃命必死难 □
□ □
□□□□□□□□□□□□□□□□□□□□□□□□□□□□□□□□
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都忙忙碌碌;一般的人,你若问他:‘你在忙
什么?’他会说:‘为了生活而忙呀!’
生,就是生活;活,就是要活命。总之,人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生命;
身外之物要他舍去,都已经不易了,何况要舍去身命?所以,佛陀告诉我
们,人生的二十难中有‘弃命必死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凡夫怎堪生离死别 □
~~~~~~~~~~~~~~~~~~~~~~~~~~~~~~~~~~~~~~~~~~~~~~~~~~~~~~~~~~~~~~~~
明知会牺牲生命,而能然义无反顾地舍去生命,确实很难办到。生、
老、病、死,原本是很自然的事,这道理大家也都能瞭解,但是临命终时
,也都难以舍弃。
在医院常可看到第三期、第四期的癌症病患,尽管医生已经诊断证实
了病情,但是却很难决定是否要告诉患者,甚至要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才
决定是否要对病患的家属说明病情;家属知道以后,也常会惊天动地为之
心碎,知道自己亲爱的人,生命已近残烛,家属要隐藏自己的伤痛,还要
劝慰病人。。。。。。。
别说是病患的家属,就以我而言,有时看到病重的患者,或垂死的病
人,我也不忍心说:‘放下吧!你安心地去!’这句话谁有勇气说呢?因
为要人们放弃生命,谈何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行者为法忘躯成就道业 □
~~~~~~~~~~~~~~~~~~~~~~~~~~~~~~~~~~~~~~~~~~~~~~~~~~~~~~~~~~~~~~~~
但是如果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家,这件事对他就不难了。过去不知有多
少宗教家,为了维护自己信仰的宗教而舍弃生命。
佛陀的弟子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有一天到佛的面前,很虔诚地跪在佛
前,请求佛陀让他到最南端、最野蛮的区域去弘法。
佛陀对他说:‘弘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弘法必须难忍能忍,你有
这分生忍、法忍的毅力吗?’
弥多罗尼子回答说:‘我既然身入佛门,就要把生命奉献给众生,生
命都愿意舍了,还有什么生忍、法忍不能忍呢?’
佛陀说:‘有这种精神很好,但是南方野蛮的人,他们根本就不讲道
理,你去弘法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呢?’
弥多罗尼子说:‘我可以用渐近的方式,不断地说服他们。’
佛又问道:‘如果他们不但不接受,还要反抗你,那你要如何?’
弟子回答说:‘假使他们反抗,我必须忍受一切来克服。’
佛陀再问:‘如果他们对你破口大骂呢?’
弟子说:‘我要感激他们,因为他们只是骂我,而未打我。’
‘假使他们动手打你呢?’
‘那我更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只以拳头打我,还没有动刀拿棍来伤
害我。’
佛陀再问:‘如果他们真的拿刀棍伤你呢?’
弟子回答:‘我仍然要很感激他们,因为只伤到我的皮肉,没伤到我
的生命。’
佛陀更进一步地问:‘如果他们刀棍不留情,把你打死呢?’
弟子依旧回答:‘我还是很感恩,人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身体,才有
种种的苦。我既已听闻佛陀的教法,体会了真理,然后把这个身体奉献给
众生,为众生而牺牲、为法殉道而弃命,那我的生命已得到尊严的解脱。
所以,我要感谢他们完成我的菩萨道业。’
像这样的人才是所谓的宗教家!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以
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
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人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
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
惧一切磨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超越生死发挥人身功能 □
~~~~~~~~~~~~~~~~~~~~~~~~~~~~~~~~~~~~~~~~~~~~~~~~~~~~~~~~~~~~~~~~
一般的社会大众,有些平时看起来像是勇夫,威风凛凛,对财富名利
不餍足的追求;社会若有什么问题,他们就很敏感,带头起哄示威、抗议
,但遇到危险时,他们又逃之夭夭。唯有宗教家愿意以和平方式舍身取义
、赴汤蹈火;真正超越生命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如此。
‘人生自古谁无死’,自古以来没有任何生命能保住长生不死。医院
中末期癌症病患的眷属恐怕病人知道病况,而病人虽心知肚明却故意逃避
,但最后还是会死啊!既然生命都有尽头,我们为何不在这个生命的历程
中,好好发挥它的功能呢?
宗教的信仰者,须有超越生死的情操,好好利用生命的功能。虽然佛
陀说:‘弃命必死难’,但我们应善用这段生命功能,即使是舍身为众生
也在所不惜。纵然是难,也不为难,这叫做‘难能可贵’。
□□□□□□□□□□□□□□□□□□□□□□□□□□□□□□□□
□ □
□ 人有二十难之四 ── 得睹佛经难 □
□ □
□□□□□□□□□□□□□□□□□□□□□□□□□□□□□□□□
人生好像难的事情很多!比如说:曰常生活中常会碰到‘难’,就连
口头上说话,也常会出现这个‘难’字;例如地上弄湿了,正巧看到一个
人要走过来,细心的话,我们会提醒他:‘地上湿湿的,很“难”走,你
要小心哦!’或是想打开一个瓶盖,可是怎么用力也打不开时,也会说:
‘这个盖子很“难”开呀!’反正,举手投足之间,常常就有难走、难提
、难开..等等类似的事。而现在我们所要说的‘难’,才是人生真正的
大困难。
虽然如此,我们果真有心想去做,即使是很难的事,也不成其难;反
之,若根本无心要做,那人家只说了一句:‘地板湿湿的,很难走。’我
们便停于原地,怕地上湿湿的会滑倒,就不敢走过去。这么简单的事,若
能稍加注意,小心地跨步,很容易就走过去了,那有什么难?如果我们的
人,时时都放在这个‘难’字、那我们这段人生怎能顺利过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字不足是一难 □
~~~~~~~~~~~~~~~~~~~~~~~~~~~~~~~~~~~~~~~~~~~~~~~~~~~~~~~~~~~~~~~~
现在,来谈第四‘得睹佛经难’。能看到佛经很难?有些人一定会说
:‘有什么难呢?经常接到热心人士助印的佛经,经书这么多,都已经造
成收存放置的困扰了呀!’的确!数量这么多,怎么说“得睹佛经难”呢
?
就现代人而言,“得睹佛经难”,其实是难在经文深涩。平常的人,
想要深入去看佛经,且加以完全体会贯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因现代人对文学,文字较轻忽,已经看习惯了白话文,对古文经书的
接受力很弱,“文字代沟”的距离很大,自然无法体会古文经中的文义。
因此,这些经典对我们来说,就不容易看懂。
佛陀在世时,他说‘得睹佛经难’,因为当时并没有佛经!佛陀是配
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他所遇到的人与事,然后以他自身的智慧来观机逗
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运用智慧思想去教导人们:佛陀并没
有先拟稿、或先做好一篇文章才讲话,完全是依智慧的观察,照当时社会
背景需要、依智慧观机逗教。等到佛灭度后,才由弟子将口口相传的资料
结集而成。
当时,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虽然结集佛法,也只是将所记忆和所听闻
的,由阿难重述宣讲。而有些记忆力较好的人,就把阿难尊者口述的法,
再以简单的短句方式传诵,再为他人宣讲。就像法华经里所讲的,如果听
过法华经后,能够以口宣说,让其他人也有机会听闻;不但说的人有功德
,听的人若再把‘法’传播出去,如此辗转相传,直到第五十个人,他的
功德和佛陀在世时,当场听闻的功德一样。意思是说,我们要利用各人的
记忆,用心去听,然后再去教导其他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空阻隔也是难 □
~~~~~~~~~~~~~~~~~~~~~~~~~~~~~~~~~~~~~~~~~~~~~~~~~~~~~~~~~~~~~~~~
慈济志业也走由‘无’到‘有’,逐渐创立而成。在还未建立慈济之
前,根本就没有一本慈济的范本;只是凭著理想,辛苦地把它一一建立起
来。慈济建立之后,大家来看、来听,再把由看到、感觉到的那份心得,
一一口耳相传,让其他的人也觉得很欢喜,因此大家同心摄受在一起,共
成慈济志业。
佛经的结集也是由‘无’到‘有’,佛灭度后只有口头的传诵,直到
后来再以梵文记录于贝叶,但也是非常简单的记录。可见佛说‘得睹佛经
难’的原因:第一、佛灭度后一百年问,根本就没有佛经可看;第二、口
耳相传的经文,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呢?这也很难说。以我为例,我现
在用台语说话,你们用文字记录下来,也无法百分之百,一字不漏的写下
来。因讲的是方言、记的是文字啊!何况佛经留下来的时间已经很长远,
因此,想要体会佛陀当初的语言意境,自然更难了!
台湾的佛经数量很丰富,但其他地方可不一定看得到:就如,现在慈
济在美国已设立分会,每个月寄过去的慈济道侣和月刊,或是其他文章,
他们看到都非常高兴,为什么呢?因为‘难得’啊!要得到那些文物不容
易,因为从台湾寄过去的数量有限,所以,他们把它当成宝贝一样,而这
么有限的东西,到底有几人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也是很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行放逸难上难 □
~~~~~~~~~~~~~~~~~~~~~~~~~~~~~~~~~~~~~~~~~~~~~~~~~~~~~~~~~~~~~~~~
我想即使有无上妙法排在前面,如果无心去看,那怕是伸手可及,而
且只要花一点点时问,便可看完,却仍然不会动手拿来看,这是不是难呢
?总而言之,佛所说的难,是难在我们的心。心若没有这份企求妙法的倾
向,就不会有所行动。世问没有不劳而获的便宜事,况‘出世妙法’呢!
佛陀说‘得睹佛经难’,我想现代的出版社那么多,三藏十二部经都
甚齐全。除了三藏十二部之外,还有许多学者用心研究后,再杷经文译成
白话文,但是我们若不想去看,不去了解它,那即使坐在经书堆里也是‘
得睹佛经难’呀!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我们不只要看经,还要去‘行’。如
果不肯去行,凡夫与佛的距离,毕竟是几十万亿佛土之遥呀!学佛者应该
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要不然真的是‘得睹佛经难’。也希望大家都能站
在‘经’的道路,不要畏惧,若听了人家说‘路湿湿的很难走’,我们就
不敢前进,这短短的路都走不过去,如何去走十万亿佛土的路呢?能够把
心调整好,时时刻刻,步步向前精进,就能到达千经万论的路途尽头──
诸佛的圣域。
除了佛经之外,现代人的知识水准都已提高了,但真能用功读书的人
却不多,能用功读书,并且又能实际运用书中的理论者更少。有些年轻学
子最初选的科系是农业系,到后来却是经商;有人选商科,毕业后却从事
工业。总而言之,世间的一切学问,能专心去学习而且能学以致用的人的
确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要以出世的精神,来研究佛陀的教法,更是难呀!
如果做人的行仪和世间的学问不能圆满,不能用心,如何能做好一个学佛
者的本分?虽然当今的印刷术很发达,到处都能看到佛经,但能够了解佛
经的教理,且运用于生活中的并不多,所以说‘得睹佛经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贵在实践 □
~~~~~~~~~~~~~~~~~~~~~~~~~~~~~~~~~~~~~~~~~~~~~~~~~~~~~~~~~~~~~~~~
不说现在,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有一位叫二十亿的弟子,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