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不说现在,就是佛陀在世时,也有一位叫二十亿的弟子,他是一位很
富有的长者之子,又是独生子,父母很疼他,他一生下来,父母就请了很
多仆役来侍奉、照顾他,平日把他侍候得足不著地。小的时候是这样,长
大了也仍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到大,脚底不曾踩过土地,那要如何生活呢
?当然是时时刻刻都有人侍候著他,而且在家中也时时坐著轿子,让人抬
著走,以致他的脚底都长了细毛,从这点我们就能想像得出,这位‘二十
亿’在家里是如何的享受,亲族父母又是如何的宠爱他。
有一次,佛在只园精舍讲经时,这位年轻人,虽然很少外出,但他曾
听说──佛是超世间的觉者。他从心中起了仰慕之心,所以,就向父母请
求,要去见佛。他的父母也认为这是一项增加智识的好机会,就派人用轿
抬著这位年轻人到佛的住处。
佛陀看到这么多仆从簇拥著一位小主人,扶扶抬抬地来到他的面前,
佛陀就为这位年轻的长者之子讲经,讲了很多人生道理,和生命功能的使
用价值观,也宣说生死的无常。这位长者之子听完之后,深深地觉得自己
从出世到今天的生命根本就不曾发挥过功用,他心里非常恐惧,因为生命
无常啊!他觉得自已不适合再于社会上生活,便请求佛陀让他皈依,甚至
求佛度他出家。
但佛陀提醒他说:‘出家必须和大众过著“六和敬”的团体生活,要
能和睦相处才行。’这位富家子,因出家之心殷切,他很愿意过这种生活
。于是他勇敢地站立起来,跨出他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把脚踏在地上,
迈开脚步,走到佛陀的面前皈依顶礼,并且对佛陀说,他愿意在僧团里,
付出这一、二十年当中所没有发挥的生命功能;他要做人家所难做的事,
要修人家难以忍受的苦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命如琴弦 □
~~~~~~~~~~~~~~~~~~~~~~~~~~~~~~~~~~~~~~~~~~~~~~~~~~~~~~~~~~~~~~~~
出家之后的二十亿很勤奋,也很用心。祇园精舍前前后后,僧团所住
的范围,他都很辛勤地打扫,处理杂物;有空的时候就不断地背诵佛陀的
教法。人们每次遇见他,总会听见他喃喃诵念的声音,甚至睡眠的时间也
一直减少,直到连眼睛要阖一下,他都觉得浪费时间,认为分分秒秒均不
能让它轻易消逝。
有人向佛陀说,长者子──二十亿比丘,已经发愤忘食,托钵的
时问不出去,甚至晚上该睡的时间也不睡,再这样下去很危险啊!佛陀听
了,就到这位比丘的住处向他说:‘你修行这么用功呀!你在家最喜欢的
嗜好是什么?’二十亿比丘说:‘我最喜欢弹琴。’佛陀问道:‘琴弦如
果太松了,琴音如何?’二十亿比丘说:‘弦太松,就弹不出声音。’佛
陀又说:‘如果弦绷太紧呢?’比丘说:‘那很危险,琴弦很容易断!’
佛陀又问:‘什么情况下,琴发出的声音最美妙呢?’比丘回答:‘弦的
松紧调得适度,弹出来的声音最好。’佛陀说:‘修行也是像调弹琴一样
,不可放松,但也不能太紧,否则过犹不及是很危险的,最好是行于中道
。所以,你应该调节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功的时候则要
很专心,切不可放逸。若能把生活调节得恰当,再用心去体解道理,把所
学的法和实际的生活配合在一起、那你的修行就成功了!’
现代人学佛也应该依照佛陀在世时,所教化的方法来学习,不要把时
问浪费掉。要学得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道理,能够清楚为人的道理,才能
体会出世间的实相。如果,学佛只是光看而不做,不把道理和生活融合在
一起,那么事与理就完全脱离了。所以,‘得睹佛经难’,意思是指:能
真正去体会,实践佛陀的教理很难,而不是要得到印刷精美的经书难。现
代人的智识水准提高了,不只是文言的经书多,白话文的经书也很多。不
过,看佛经和运用佛经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此,不能只看经书
、背经文,背得很熟稔而不思考经文意义;看书而不见理,那是没有用的
。
‘得睹佛经难’。总之,一定要真正身体力行才能受益啊!
□□□□□□□□□□□□□□□□□□□□□□□□□□□□□□□□
□ □
□ 人有二十难之五 ── 生值佛世难 □
□ □
□□□□□□□□□□□□□□□□□□□□□□□□□□□□□□□□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人海茫茫,何处是归程?’这表示人生在世
间,心里茫茫然没有一个皈依处;佛经中有‘一眼之龟,适逢木孔’的比
喻─在茫茫的大海中,有一块浮木,中间正好破一个洞;有一只独眼之龟
每隔一千年才会浮出海面一次,就在它浮出海面时恰恰好穿过这个洞,把
头伸出来,这种机会多难得啊!在人生的大海中,要找一个真正的皈依处
,就像那只独眼海龟千年后浮出海面,正好把头穿过木孔那般的困难,机
会是那么的少,所以佛陀说:‘生值佛世难’。我们的生命,虽然不断地
在六道中轮回,但我们要得人身确实很难;既得人身,又能和佛同一个时
代更难;与佛同世,又同住一个地方,更是难中之难;能与佛同住一个地
方,又能见佛,那更是不容易啊!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于印度,而我们
是否也曾与佛同世呢?纵然与佛同世,但地球这么大,我们不知生在那个
角落,也不一定能与佛同生于一处;即使以上两个条件都俱足,是否能见
佛面,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说:‘生值佛世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换我心为佛心 □
~~~~~~~~~~~~~~~~~~~~~~~~~~~~~~~~~~~~~~~~~~~~~~~~~~~~~~~~~~~~~~~~
虽然佛陀在世的时间距离我们现在已有两千多年,如果现在的人能依
著佛陀留下的教法修学精进,必能深入佛陀的精神;只要心中时时有佛,
那我们就好像与佛同世一样啊!若听闻了佛法,却不知好好去运用,即使
是与佛同住一处,也是离佛很远。
佛经曾记载,佛陀到了一个只有九万人口的小城;有三分之一的人,
曾见过佛,听过佛说话。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只听说佛已经来到城中,
并没有见到佛。其余的三万人,不只未曾见到佛,就连佛名都不曾听到,
怎会了解什么是佛法呢?虽与佛同世,但要见佛仍是很难!小小的一个只
有九万人口的城市,也只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机会听闻佛法啊!何况我们
离佛已经二千多年了!佛陀告诉我们‘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仔细想
想,九万人中有三万人连佛名都不曾听过,虽然与佛同世,却如同隔世,
那有佛法可言;其他三万人,虽曾听闻佛名,却没见过佛面,那又有什么
受用呀!剩下的三万人,虽见过佛,但是否能把佛的道理领纳于心呢?如
此再三过滤,又剩下多少呢?这么说来,只要能接受佛的教化,‘与佛同
世’和‘与佛不同世’,也是一样啊!
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以心念佛,则佛在己心,把自己的心换成佛心,如
此不只可以‘与佛同世’,而且还可以彰显佛的智慧,及启发我们的佛性
。我常说,不要轻视自己,因佛常在我们的心识里,我们的心如果时时将
佛的心,佛的行为运用于生活中,佛已伴随我们同行,怎会‘生值佛世难
’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法修学善巧运用 □
~~~~~~~~~~~~~~~~~~~~~~~~~~~~~~~~~~~~~~~~~~~~~~~~~~~~~~~~~~~~~~~~
现代的人,若有仰慕贤人的心,他自然会用心寻找明师,但要想找到
一位真学实德者,却也不是易事。因为‘真学’与‘实德’不是在任何人
身上都能找到的。佛陀就是一位具足真学与实德者,他的教法,我们已听
过很多;佛的事迹,我们也知道不少,若能把听来的道理用行为表现出来
,那么佛就时时在我们的心中!在我们的生活行动中了!虽说‘生值佛世
难’,但只要佛心与我常在,即与生逢佛世无异,也就不成其难了。
就像前面说过的‘得睹佛经难’,我们要听佛经,了解佛法,是不是
很困难呢?以现在而言是很容易啊!因为到处都有人在演讲,而且往往是
场面盛大的佛法演讲。听讲者也很踊跃,有时侯是几千人,几万人。但是
这几千,几万人当中,到底有几位真的把佛的教法牢记在心中,再拿来应
用呢?如果人人听了佛经,都能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那我们的社会早就
已经净化了!可惜的是,听了以后没有实际应用;像这样,即使听过佛法
和不闻佛法又有什么差别?
现代人的知识水准提高了、看佛经那会有什么困难。学识这么普遍,
如果看了经典,能如法修学,又能把它拿来日常生活中应用,那么我们的
眼晴所看到的,无不都是佛的行动;耳朵可听到的,都如佛的声音一般;
那我们‘值佛世’怎么会有困难呢?不过现在的社会,偏偏就是离正法很
遥远,离圣人、贤人、像是隔了遥远的世代一样,不容易求得佛的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见佛闻法一念间 □
~~~~~~~~~~~~~~~~~~~~~~~~~~~~~~~~~~~~~~~~~~~~~~~~~~~~~~~~~~~~~~~~
佛陀常常说:‘适值佛法、旷劫难遇。’的确,我们得遇佛法是旷劫
(长远的时间)难遇的呀!不过佛陀又说:‘瞬息之间,可以见佛闻法-
-谓见佛闻法一念间’,瞬息之间和旷劫难遇,这两者是不是差别很大呢
,如果我们不好好面对佛的教法真理,去身体力行,即使是与佛同世,也
和隔世没有两样。反之,虽然我们生离佛世已有几千年,若听到佛陀的教
法后,当下就能爱惜教法,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去行佛所行之行,说
佛所说的话,怀佛所怀的心,如此,则我们瞬息之间所遇的,都是佛法真
理啊!
得遇真理,且能体会真理,并不一定是要在几岁的时候,或在什么特
别的环境。比如说我去参加护专开学前的会议时、我听到一位懿德妈蚂说
:‘星期天,我要回家时,在车上遇到我们的学生,我就问她们去那里?
她们说:“我们去散播慈济的种子!我们和花莲师院的学生去参加救国团
的活动,和另外的一些学生,大家登山之后,我们发现慈济的学生非常受
大家重视,我们一切的行为、言语、动作,都很让人肯定,我们现在才知
道,身为慈济护专的学生是光荣的!”又说:“在谈话当中,我们都会把
握机会,告诉他们慈悲喜舍的精神,也告诉他们上人的话──要缩小自己
、扩大心胸。在外面参加活动、大家都很爱我们;有些女同学就吃醋了,
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要不平,也不耍吃醋,因为我们散播的是大爱,是清净
无染的爱,你们不必担心。”’
看看,这些同学们在这里只有短短的四个月──一个学期的时间,她
们就能把佛教慈悲喜舍的精神付诸行动;甚至和其他学校的人接触时,也
能表现出慈济的形象,并且散播慈济的种子,散播慈悲喜拾的大爱。她们
年纪轻轻的,就能接触到佛法,是因为念了慈济护专。在学校上课时,她
们接触到的都是专业知识,很少接触佛法,但是她们的心却能在潜移默化
中,融入慈济精神和佛法教育,因而处于人群中会使人人敬爱,她们接触
的时间并不很长呀!只要有心且能用心地接受,便是:己心和佛心互相融
通,身意会合,这叫做‘见佛闻法一念间’。
学佛闻法不在时间久暂,一旦离了佛心就旷劫难遇啊!若能会合佛心
,瞬息便能见佛。所以‘生值佛世难’,我想并不难,只要我们专心,便
能于瞬息之间见佛闻法。这完全只在一个‘心’字、有心学佛的人真正要
多用心,听了法要真正吸收,记在心中,然后表现于行为,那么,见佛闻
法并无困难啊!
□□□□□□□□□□□□□□□□□□□□□□□□□□□□□□□□
□ □
□ 人有二十难之六 ── 忍色忍欲难 □
□ □
□□□□□□□□□□□□□□□□□□□□□□□□□□□□□□□□
人有二十难,其中第六难就是‘忍色忍欲难’。
‘色欲’这两个字听起来好像只是针对男女之间的欲念而言,其实,
‘色欲’涵盖的范围很广。‘色’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品,凡是我们的
眼晴所看得见的、身体所能感受到的,全部都在形质──‘色’的范围之
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心生贪爱不取难 □
~~~~~~~~~~~~~~~~~~~~~~~~~~~~~~~~~~~~~~~~~~~~~~~~~~~~~~~~~~~~~~~~
所谓‘忍色难,忍欲难’,‘忍’指心理的控制。譬如说我们看到一
件东西很美、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心念,很自然就会想占为己有,并采取
行动伸手拿取。有些人是正当的取得、有的则是不正当的获取。正当的取
得虽是来自别人欢喜的给与,却也是因为见物欢喜而生贪爱心,才会有取
得的行动。有的人却偏偏喜欢自己不该取得的束西,明知不该取而生起欲
念,既起欲念,又无法控制,以致做出了犯戒,犯法的事,这就是‘忍色
忍欲难’!
我记得很多年前,曾听过一个案例──
有一位年轻的女人,她有一位妹妹,母亲非常疼爱她们,家庭生活过
得很好。后来这位年轻的女人和一位男士有了感情,论起婚嫁,母亲很赞
成,也用很多嫁妆陪嫁过去。
她先生是一位租屋阶级的人,经济没有女方那么宽裕,他们结婚之后
,她生活享受的欲望还是和以往一样,无法适应婚后的拮拘环境。于是,
经常回去向母亲要这个,要那个,她母亲什么都顺著她,女儿要什么给什
么。
这位年轻的太太经常埋怨先生无法让她扬眉吐气,希望先生赶快买一
栋房子,而且是要像样的房子。但是她先生是公务员,以他的薪水那有能
力买房子?
她的先生也算是安分守己的人,每个月的薪水总是原封不动地交给大
大,虽然省吃俭用,但是大大要把先生的薪水累积到足够买一栋像样的房
子,那金额实在相差得很遥远。这位大大只要想到别人有房子,而她却要
向人家租房子住,她就忍不下这口气。在强烈的购屋欲望驱使下,她就常
常去看房子,即使没有能力买,她还是经常去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天伦梦碎只为贪 □
~~~~~~~~~~~~~~~~~~~~~~~~~~~~~~~~~~~~~~~~~~~~~~~~~~~~~~~~~~~~~~~~
结果,连续几年间,她常常回娘家告诉母亲说:‘我看了一间房子,
二百多万,想把它买下来。’
母亲问女儿:‘你现在手上有多少钱呢?’
这位年轻的太太说:‘我目前有二十多万元。’
妈妈就费尽了口舌来劝她、但是没有用。
有时她也和先生说:‘我今天去看了一间房屋,总价一百多万!’
先生问:‘我们现在有多少储蓄啊?’
大大说:‘二十多万!’
听到这个数目,先生就好言相劝安抚太太。
但是,十几年间,这位大大都是为了买一栋房子而忙;她经常跑到外
面去参观。只要人家房子盖好了,她就跑去看,心里一直想要买,但总是
离自己的经济能力很远。直到结婚十二年后,她看到一间很满意的房子,
位于台北市,订价总共要三百八十万。当然,那栋房子是非常漂亮,她爱
得几乎发狂,天天都回去吵她蚂蚂、希望妈妈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