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集注(朱熹)-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之与之与,平声,下同。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抑,反语辞。子贡曰 :“夫子温 、良、恭、俭、 
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 
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 
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 
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 
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 
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谢氏曰 :“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 
可以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 
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 :“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 
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 
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行,去声。○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 
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 
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 
为孝矣。○尹氏曰 :“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 
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 

…  3…

论语集注                                                               ·11· 

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 
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 
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承上文而 
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 
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 
也。程子曰 :“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 
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 
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 
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 。义 
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 
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 
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 
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 
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 
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 
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 
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4…

论语集注                                                              ·12· 

尹氏曰 :“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 
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 
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 ,卑 
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 
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 
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 
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 
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 
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磋,七多反。与,平声 。诗 
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 
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 
 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 ,其所未言者。 
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 
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 
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尹氏曰:“君 
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 
辨,故以为患也。” 

                        为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 

…  5…

论语集注                                                               ·13· 

音拱,亦作拱。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 
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 
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 
服众。”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诗三百 
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 。“思无邪”,鲁 
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 
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 
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 
深切矣。程子曰 :“‘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 
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 
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 ‘毋不敬’。”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 
下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 
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 
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 
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 
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一 
说,格,正也。书曰 :“格其非心。”愚谓政者,为治之具。 
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 
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 
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 

…  6…

论语集注                                                              ·14· 

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 
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 
为之不厌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四十而不惑,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 
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 
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 
十而耳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如字。从,随也 。矩,法度之 
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 
之,不勉而中也。程子曰 :“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 
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 
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矩, 
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 
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 
胡氏曰 :“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 
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 
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 
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 
度矣。”又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泳,不可躐 
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 。”愚谓圣 
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 
 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 
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 
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 
名何忌。无违,谓不背于理。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 

…  7…

论语集注                                                              ·15· 

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御,为孔子 
御车也。孟孙,即仲孙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 
指 ,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樊迟曰 :“何谓 
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 
 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 
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 
人之言也。胡氏曰 :“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 
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 
所得为者而已矣。”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 
子,名彘。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 
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 
 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 
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去声。别,彼列反。子游, 
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养,谓饮食供奉也。犬马待人而食, 
亦若养然。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之,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 
则与养犬马者何异。甚言不敬之罪,所以深警之也。胡氏曰: 
 “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 
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踰于敬, 
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 
馔,曾是以为孝乎?”食,音嗣。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 
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 
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 

…  8…

论语集注                                                                ·16· 

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 
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程子曰 :“告懿子,告 
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 
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 
而告之,故不同也。” 
      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发。回也不愚。”回,孔子弟子,姓颜。字子渊。不违者,意 
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 
时。发,谓发明所言之理。愚闻之师曰 :“颜子深潜纯粹,其 
于圣人体段已具。其闻夫子之言,默识心融,触处洞然,自有 
条理。故终日言,但见其不违如愚人而已。及退省其私,则见 
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坦然由之而无疑, 
然后知其不愚也。” 
      子曰 :“视其所以,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 
小人。观其所由,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 
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 :“由,行 
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其所安。察,则又加详矣。安, 
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 
久而不变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焉,于虔反。廋,所留 
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 :“在己者 
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绎也。故者, 
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 
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 
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 ”,正与此意 
互相发也。 
      子曰 :“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成德 

…  9…

论语集注                                                              ·17· 

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子贡问君子。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氏曰:“先 
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 
范氏曰 :“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 
      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普遍也。 
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 
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 
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 
互言之,欲学者察乎两闲,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 
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 :“博学、审问、 
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范氏曰:“攻,专治也, 
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 
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 
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 
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女,音汝。由,孔子弟子,姓仲,字子路。子路好勇, 
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 
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 
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 
有可知之理乎? 
      子张学干禄。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干,求也。 
禄,仕者之奉也。子曰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 
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页面 20…

论语集注                                                              ·18· 

行寡之行,去声。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程子曰 :“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 。”愚谓多 
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 
中者,皆不求而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