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俱舍问答-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钝根:退法

629、 依未至定离贪,那么末尾解脱道之本体是未至定还是正禅?有哪些无漏正禅胜伏上地和自地烦恼?
答:一、未至定有八:色界四禅、无色四定之前皆有未至定,初、二、三禅三个未至定各离欲界、初禅、二禅烦恼时,
利根:其末尾(第九)解脱道于正禅中生起
钝根:其末尾(第九)解脱道仍于未至定中生起
未至定为舍受,初三正禅中初禅、二禅是意乐受,三禅为心乐受,未至定与正禅之受不同,所以解脱道生时,钝根者不能从未至定而入正禅,利根者即可以。
四禅至有顶之未至定离各自下地烦恼时,其末尾解脱道皆于正禅中生起,因为四禅之上皆舍受,正禅与未至定之受相同,从未至定趋入正禅无有困难,所以解脱道必定于正禅中生起。
二、初禅至无所有处无漏七正禅与初静虑殊胜正禅皆胜伏自地于上地烦恼,而不胜伏下地烦恼,因为是无漏禅定,故可以胜伏自地与上地;因为于未至定起时已胜伏下地烦恼,故说无漏正禅不胜伏下地。

630、 出世间道和世间道的解脱道和无间道所缘次第和行相是什么?
答:世间道的解脱道缘上地之静妙离三行相;
无间道缘次下地之粗苦障三行相。
以出世间道见道时之无间道、解脱道皆缘四谛十六行相。
苦谛:无常、苦、空、无我;集谛:因、集、生、缘;
灭谛:灭、寂、妙、离;道谛:道、如、修、出。

631、 阿罗汉生起尽智后一定会生起无生智吗?
答:不动法利根阿罗汉生起尽智后一定会生起无生智;除不动法外余阿罗汉尽智生起后只会生起尽智相续或无学正见,不会生起无生智,因为他以后可能会退。

632、 什么叫做沙门之性?有为法和无为法的果总有多少?怎样计算?
答:沙门性:指能直接得果的无垢无间道与解脱道。因为它们通过直接断除烦恼令成沙门果故。
有为法沙门果:是八十九种解脱道,即断八十九种所断后之八十九种解脱道。八十九种所断是,见道所断八种(欲界四种上二界四种),修断八十一种共八十九种。
无为法沙门果:即灭尽八十九种所断的八十九种灭法。

633、 安立四果的五种因是什么?《大乘阿毗达磨》以哪些因安立四果?离贪者以世间道得一来果、不来果,怎样算为沙门果?
答:安立四果的五种因:
(1)在果之前先舍果向道;
(2)证得胜果;
(3)得到总集灭尽所断的一个得绳;
(4)同时获得四法智、四类智此八智;
(5)于一时中完整获得修无常等十六行相之智慧(即能顿修十六行相)。
大乘《瑜伽师地论》之声闻地如是安立四果:
(1)断除转生恶趣之因,安立预流果;
(2)断除转生人或天之相续的烦恼因,安立一来果;
(3)断除转生欲界之因,安立不来果;
(4)断除三界之因与习气,安立阿罗汉果。
离贪者以世间道得一来、不来果亦是沙门果:
○1 得果时,世间道有漏离得与无漏离得融为一体,在未见道时,不会有得果名。未见道时,唯有有漏离得,见道并得果时,断见断惑无漏离得多,断修断有漏离得少,故从多而说,离贪者所得果亦是沙门果。
○2 并且有漏离得在得果位(一来,不还)时,皆总集起来由无漏离得所持,由此而说名沙门果。

634、 什么叫做转法轮?对法轮是见道有何不同观点?怎样用宝轮来比喻法轮?
答:一、转法轮:以法为轮故名法轮。佛法以佛陀之力在众生相续中一个接一个不断而转,是转法轮。
转法轮有证法与教法之分:
证法:传承上师相续的证悟接连不断传下来;
教法:佛法通过传讲,一直流传。
法轮是指见道。
对法轮是不是见道,有些不同观点:
有部:法轮唯是见道。
世亲论师及经部:法轮是一切道,即见道、修道、无学道。
满增论师等:依世亲论师之意,转法轮是一切道,非为见道。而佛经中说佛令憍陈如等及八万天子见道为转法轮,这是以初转而讲。实际上修道无学道皆是转法轮。
(但此处应取颂词中观点,即“所谓法轮为见道”。)
二、以转轮王之宝轮来比喻法轮,法轮是见道。
(1)论主说有五种相似:
○1 宝轮具有迅速运行的特点,离一切处而往另一处;
法轮即见道于十五刹那中速疾而行,舍弃缘前之苦谛,而取集谛等。
○2 宝轮胜伏未伏者;法轮以无间道胜伏未胜伏之见断。
○3 宝轮镇伏已伏者;法轮以解脱道受持离得而镇伏已胜伏者。
○4 宝轮腾空而起;法轮超越上界之圣谛。
○5 宝轮降落低处;二法轮降至欲界之圣谛。
(2)妙音尊者:法轮是因为见道之八正道而与宝轮同:法轮之正见、正思维、正勤、正念似宝轮之轮辐,因为它们相辅相成或斩断见断之故;正定似轮辋,因为依之能使心收摄于所缘境中;戒学之正语、正业、正命似轮毂(即轮中央),因为彼等是生起定学、慧学的所依。

635、 有什么欲界得果最殊胜的教证和理证?
答:得前三果须依欲界身。
离贪者若身生上二界则不能见道:
理证:无色界不缘欲界,而见道时先缘欲界苦谛,故无色界不是见道所依;色界有情耽著禅乐无有苦受,不会生厌离,无厌离心就不会生起圣道,所以说上二界不会生起见道。故见道唯在欲界,欲界行者,于欲界苦深生厌离,故于见道位,先缘苦谛而起圣道。
教证:佛经中说中般涅槃至上流之间五补特伽罗于此开始,于彼究竟,这里所说的“于此”是指欲界,“于彼”指上界,开始是说见道的开始。

636、 阿罗汉分哪几种?请分析他们各自的定义,及是否观待时间因缘而解脱的情况。
答:阿罗汉分六种:退法罗汉、思法罗汉、护法罗汉、
安住法罗汉、堪达法罗汉与不动法罗汉。
退法罗汉:以微小因缘也会导致从证悟中退失。
思法罗汉:担忧退失而思维死亡。
护法罗汉:顾虑退失而随时护持;
安住法罗汉:以小小因缘不至于从证悟中动摇。
堪达法罗汉:因为转移根基而使证悟不动摇(即以前为动法,炼根后则至不动)。
不动法罗汉:是利根者,不可能以烦恼退失证悟。
其中前五种罗汉是待时解脱,即其心解脱(即解脱烦恼)、现前等持,必须要观待顺缘资具、无病、对境之差别等时。
此待时解脱有二义:(1)观待时间因缘等而解脱、现前等持;(2)暂时解脱之义。
第六种不动法罗汉:不会以烦恼而退失证悟,始终如如不动,并不观待有无顺缘违缘可以随心所欲地入定,因而是不时解脱,是利根者,是由见至之因中产生。
637、 哪些阿罗汉是最初利根?哪些是炼根而成利根?请说明果中退失和种性中退失的情况。
答:利根阿罗汉其最初是利根阿罗汉。前五种阿罗汉通过炼根方成利根。
从种性中退失:中间四类会从种性中退失(即思法、护法、安住、堪达法);退法罗汉不从种性中退失,再无更低之种姓故;利根罗汉不从种性中退失,利根不生烦恼故;最初决定之种性不退,因为依有学无学二道已得稳固。(最初决定,即是指于有学位时彼之种性已确定,于无学位还是彼种性。)
从果位退:前五种罗汉会从果位退失,因为钝根者会再度生烦恼故;不动法罗汉不从果位退,利根不生烦恼故。
预流果不可能退,因其是已断见断之果,已断见断而不会再度退转;离贪一来、不来果不退,因为彼等依世间道与出世间道已得稳固。

638、 如罗汉有六种,请写出凡夫和有学圣者的六种种性。
答:凡夫与有学圣者的六种种性是阿罗汉的间接与直接之前提。有学圣者是直接前提,亦分六种种性: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法、不动法有学圣者。
凡夫是间接前提,凡夫(应安立为资粮、加行道者)亦有六种种性: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法、不动法凡夫。

639、 举例说明三种退失,哪些补特伽罗具足何种退失?
答:三种退失:已得退、未得退、受用退。
已得退:指失去已得到的功德,如:凡夫得禅定而退失;
未得退:指尚未获得应得的功德,如:三果罗汉未得四果;
受用退:指已得到的功德不现前,如:阿罗汉有现法乐,但不享用则不现前。
佛陀:只具有受用退失,佛已证得一切功德,但有些功德可能不现前。
不动法罗汉:具受用退,有现法乐,不享用则不现前;具未得退,尚未获得佛陀的不共法。
余钝根罗汉及凡夫:具足三种退。
钝根罗汉:具已得退,已得阿罗汉果而退;
具未得退,尚未得无生智;
具受用退,有现法乐,不享用则不现前。
凡夫:具已得退,已得世俗智而退;
具未得退,未得无漏智;
具受用退,有禅定喜乐,不入定则不现前。

640、 阿罗汉退失后会转生轮回吗?经部与有部在关于阿罗汉退果问题上有何不同观点?
答:有部:钝根五种阿罗汉有退失,但阿罗汉退失后不会转生轮回,在死亡之前,他一定会再恢复,绝不会去造恶业而投生轮回,其心里会产生一些恶念,但绝不会去亲自行持恶业。
经部以上,唯识、中观:阿罗汉已断除三界所有烦恼,非理作意已断除,不管有何外境现前,其习气可能会偶尔现前,实际并无退失的情况。说有退失,是从其现法乐住有退无退上讲。

641、 无学道和有学道转根时需多少道?依无漏道还是有漏道?
答:无学道阿罗汉有六种,前五种有转根,如堪达法转成不动法罗汉时,需九无间道与九解脱道。(从退法转为思法,乃至由安住转为堪达法亦尔,)因钝根种性于学道无学道久经串习而变得稳固,很难转变,所以需九无间道、九解脱道。
有学道者转根皆需一无间道,一解脱道,于有学位时,习气轻微种性易转。(有学位亦六种,转根即指由前前转成为后后者。)
圣者转根所依之无间道与解脱道均是无漏道,圣者舍根依无漏道,不可能依有漏道舍无漏道,因这样并无增上之义。
凡夫转根以有漏道而转。

642、 怎样分九种阿罗汉和七种圣补特伽罗?这些分类是根据什么而如此安立的?
答:九种阿罗汉:○1佛○2缘觉○3本来利根○4炼根 ○5堪达法○6安住○7护法○8思法○9退法(不动法罗汉分为本来利根与炼根罗汉两种)。
按利、中、钝三根分类如下:
利根:佛陀    利根:炼根成利根  利根:护法
利 中根:缘觉  中 中根:堪达法  钝 中根:思法
钝根:本来利根  钝根:安住     钝根:退法
七种圣补特伽罗:○1随信行○2随法行○3信解○4见至
○5身现证○6慧解脱○7俱解脱
其中:
从加行安立随信行圣者与随法行圣者;
从根性安立信解圣者与见至圣者;
从灭定安立身现证圣者;
从慧解脱安立慧解脱圣者;
从灭定与慧解脱安立俱解脱圣者。

643、 有学道和无学道依何地转根?不来者为何不能依无色界?
答:无学道依九地而转根,九地即静虑六地及前三无色定。
有学道依六地而转根,六地即静虑六地。
有学道中:初果、一来果依未至定而转;
不来果依六地转根。
不来果者不依无色界前三定转根。因不来果增上根性务必舍弃钝根所摄之不来果,获得胜于前之根性所摄的不来果(如堪达法不来转为利根不动法不来果),不来果的获得依静虑六地,转根亦是依六地,不依无色三定,因无色定无有不来果。

644、 什么叫做俱解脱与慧解脱?什么叫做有严与无严阿罗汉?
答:俱解脱:依靠无学静虑的正行而获得灭尽定为俱解脱。
慧解脱:依靠未至定而以智慧脱离烦恼障即是除俱解脱以外的慧解脱。
有严阿罗汉:由于凭借智慧而解脱烦恼障与通过定力而解脱阻碍生起解脱之障。他们具有神通等,因而称为有严阿罗汉。
无严阿罗汉:因为尚未获得灭尽定的缘故,他们无有神变等,所以也叫做无严阿罗汉。

645、 怎样了知有学圆满和无学圆满?
答:有学圆满:
(1)以灭定果而圆满:获得与解脱相同的灭法者;
(2)以根而圆满:不被外缘所夺之利根;
(3)以果而圆满:断除五顺下分的钝根不来果者;
(4)由根果得圆满:利根不来果者未得灭尽定;
(5)三具:利根,灭尽定。(有学中唯三果能得灭定。)
无学圆满:(1)以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未得灭尽定;
(2)以定而圆满: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3)以定、根而圆满:不待时解脱得灭尽定。

646、 什么是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举例说明其间的关系。
答:加行道:在这一道末尾生起无间道;
无间道:即直接断除所断;
解脱道:即最初解脱所断;
胜进道:居于前三道之上的渐进道。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均可具四道。
以见道为例:加行道:见道苦法忍前之世胜法位;
道:即苦法忍位对治烦恼之道;
解脱道:苦法智位,即最初解脱了烦恼;
胜进道:苦法智位之后,皆胜进道。

647、 经中所说的易道、难道、速通、迟通说的是什么?
答:依住地而说有易道、难道:
易道:禅定正行是易道,因为已被支分摄持,止观平等而自然产生之故。
难道:无色之定,初禅未至定及殊胜正禅是难道,因为未被支分摄持,并且止观不等而需精进修持之故。
依住根而说有速通、迟通:
迟通:钝根之道是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缓慢;
速通:利根之道是速通,原因是神通了知对境迅速。
以上可有四种分类:(1)易道迟通;(2)易道速通;
(3)难道迟通;(4)难道速通

648、 为什么叫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道品指的是哪些?
答:念住等三十七道品是随菩提分之道,因为尽智与无生智是菩提。由于是与彼随顺之道,故得名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与八圣道。

649、 什么是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以何而得名?
答:四念住:(1)观身不净:为了对治净颠倒想而说;
(2)观受是苦:为了对治乐颠倒想而说;
(3)观心无常:为了对治常颠倒想而说;
(4)观法无我:为了对治我颠倒想而说。
(辨中边论中卷十一页云:此中先应说修念住。颂曰: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论曰:粗重由身而得显了,故观察此,入苦圣谛。身以有粗重诸行为相故,以诸粗重,即行苦性,由此圣观,有漏皆苦,诸有漏受,说为爱因,故观察此,入集圣谛。心是我执所依缘事,故观察此,入灭圣谛。怖我断灭,由斯离故,观察法故,于染净法远离愚迷,入道圣谛。是故为入四圣谛理,最初说修四念住观。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七卷六页云:问:若尔者,世尊何故于一等,广说四念住?于无量,略说四念住耶?答:为对治四颠倒故:谓对治于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住;对治于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住;对治于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住;对治于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食故:谓对治段食,故说身念住;对治触食,故说受念住;对治识食,故说心念住;对治意思食,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识住故:谓对治色近行识住,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近行识住,故说受念住;对治住彼识,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近行、行近行识住,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五蕴故:谓对治色蕴,故说身念住;对治受蕴,故说受念住;对治识蕴,故说心念住;对治想蕴、行蕴,故说法念住。有说为对治四种不修故:谓对治不修身,故说身念住;对治不修戒,故说受念住;对治不修心,故说心念住;对治不修慧,故说法念住。有说与四修同法故说四念住:谓与修身同法故,说身念住;与修戒同法故,说受念住;与修心同法故,说心念住;与修慧同法故,说法念住。问:念住以何为自性?为以念、为以慧耶?若以念者,此说云何通?如说于身循身观,乃至广说。若以慧者,何故名念住?又契经说,当云何通?如说于何处应观念根谓于四念住?答:应说慧为自性。问:若尔,何故名念住耶?答:念于此住,等住各住,故名念住。如象马等所住处名象马等住,此亦如是。有说此由念力能于所缘起差别广博作用,而不失坏,故名念住。有说由念力故,此瑜伽师审记所缘,于所缘境忘已还忆,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中先以念安住,然后观察;复于所缘先通达,已后以念安住,为守护故,如守门者,故名念住。有说此修行者于所缘境先以念摄持,后以慧观察而断烦恼,譬如田夫先以左手揽取草等,后以右手执镰刈之,此亦如是,故名念住。有说此瑜伽师被念铠甲,于心相续上,执慧刀杖,在生死阵中不为烦恼怨所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