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开始修,渐次增进,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个能够知道幻化的,能够起幻观的,与幻化并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觉是幻,但是,那个能知道疼痛的并不痛,疼痛与他毫不相干,要从这里去体会,注意!这是传大法唷!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再进一步,把那个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灭。
  讲到幻相,现代的社会中,精神病人越来越多。19世纪的绝症是肺病,20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21世纪的绝症是精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为在打坐中看到东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统学佛的就要记住佛在‘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圆觉经’所讲与‘金刚经’所讲的,一模一样,表达方式不同。学佛千万不要着相,不要被幻相牵着走,越平实,越通俗,越好。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或三摩钵提。
  这些菩萨所修的如梦如幻观行,渐次增进,慢慢有所成果这个方法叫作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止观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洞洞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绝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互相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悟道以前是无明,是无知,我们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觉,能造业,我们用了一辈子,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悟道以后,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诸碍’,不在身体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身心的障碍,也超越无碍--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么效果呢?‘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此时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我们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质所用,都被身体所用,都被我们的思想、情绪、欲望所用,是不是这样?我们学佛修道,要反过来,善用其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其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讲话,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他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此时,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如果能够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同时解脱身心障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一切烦恼妄想灭了,‘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无处不寂灭不清净,无时不寂灭清净,‘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经超越了人世间,此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如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如此身心解脱了,这叫作禅。注意!这样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话听懂了,一本书看懂了,云淡风轻便是禅,那毫不相干,云也不淡,风也不轻,身心都是障碍,没有用,那是狂禅、口头禅。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是哪三个法门?第一是讲修止,第二是讲修观,第三是讲修禅。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门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萨有种种许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从‘止’‘观’‘禅’这三事业变出来的。为什么叫事业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业,造什么业?造善业,造成佛之业。若能圆满证得了,就成佛了。
  善男子,假设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佛说假如有人学佛、修行、做功德,修于圣道。不只自己修,还能够教化别人,帮助百千万亿人修成了阿罗汉和辟支佛果,辟支佛又称缘觉佛或独觉佛,可以无师自通。像这类阿罗汉及辟支佛转生在人世间的并不少,到处都有,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要靠各位的智慧去找。虽然教化百千万亿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此功德多大啊!但是,‘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所以,诸位比他们还高,不过,光听到没有用,还要修。‘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听到以后要相信,马上依照佛所说的方法去做,这样的话,功德比前述的人还要大。
  最后,佛作结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佛重新以偈语再说一遍。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就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当知  威德菩萨你应该知道
  无上大觉心  一切众生本有的无上佛性
  本际无二相  在本际上,诸佛菩萨以及每一个众生都一样,并无差别。
  随顺诸方便  随顺各种众生的修持方法,
  其数即无量  其数量无限,
  如来总开示  佛将其总归纳起来,便有三种类 有三个种类。
  寂静奢摩他  第一种是修止的方法,
  如镜照诸像  修止的方法要把自己心念拂拭干净,犹如明镜一样。
  如幻三摩地  第二种是修观,观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以幻除幻,
  如苗渐增长  幻观成就就是真空生妙有,性空缘起,所修妙行,如土中长苗,渐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修禅那像发声的乐器,中心是空的。
  三种妙法门  总归纳成此修止、修观、修禅三种法门,
  皆是觉随顺  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
  十方诸如来  十方世界一切佛,
  及诸大菩萨  以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就  都依此三种法门而成道。
  三事圆证故  这三种方法都修成功了,
  名究竟涅槃  就成佛。
  第八章辨音菩萨
  第八章  辨音菩萨
  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方法
  修止修观修禅那如何搭配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而白佛言:
  现在是辨音菩萨出来提问题。辨音菩萨比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在程度上差一点,对我们而言,容易学一点了。他问什么呢?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
  先来两句恭维话。大慈大悲的佛啊!你所讲的法门世上少有啊!难听难闻啊!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辨音菩萨问:世尊,一切菩萨要走上圆觉之路、成佛之道,有几种修行的方法。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希望您为大家及未来末世的众生方便开示,让大家大彻大悟,证到成佛的境界--实相般若,也就是智慧的成就。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至诚请法,行礼如仪。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是佛的答话,也是一番客气的话。你们好好仔细听,我来为你们讲。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这都一样,不赘。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说一切如来的本性圆觉清净,本来就不须你去修的,修也修不起来,也没有一个修习的人,谁来修?没有办法去修。明心见性的本性,是本来就有的,不是你修成了才出现本性,你修也多不起来,不修也少不了。所以‘心经’上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譬如虚空,地球的表层还怕原子弹,虚空则不怕,不管你怎么炸,虚空还是虚空。自性同虚空一样,所以说本无修习及修习者。
  有没有可以修的方法呢?---有。什么方法?依于‘未觉幻力修习’,修行是幻法,幻人修幻法。换句话说,学佛修行靠什么来学?靠我们的妄想来学,没有妄想怎么学?因为我们都是靠幻法来修,此时,便产生了二十五种修行的方法。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佛现在告诉我们第一条路,‘唯取极静’,只求静,由静的力量也可以‘永断烦恼障,证得阿罗汉果。有人喜欢在山上搭个茅棚专修,长坐不卧,胁不至席,‘圆觉经’在这里讲:‘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叫作‘单修奢摩他’,这样也可以有所成就。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这里提到‘唯观如幻’,我们学佛经常讲一切如梦如幻,普通都把梦与幻当成比喻,形容人生如梦。实际上,梦幻是一个实在的境界,如果你仔细研究,这里面就有方法。其实,一般人所讲人生如梦,那是在痛苦、烦恼时,偶尔的感叹而已,并没有真把人生当作是梦。在佛法里有梦成就的修法,控制自己的梦,要自己做梦就能做梦,要不做梦就不做梦。要把自己的精神训练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一般人都做不到,做不了主。经过正式修持的人,是可以做到的。做到了以后,要修转变梦,梦到水,把水变成花,你能不能做到?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一步已经很难了。
  有人喜欢修心养性,白天做人做事都能控制自己,就是理智超过了情绪,要发脾气不发了,要讲这句话不讲了,这样已经很不容易。学佛的人尽管说戒,身口意都要守戒,戒就是理性地管理自己、控制自己。理论这么讲,但是,一到节骨眼,要说的还是说了,要发的脾气还是发了。发了脾气以后,唉呀!惭愧,忏悔,不过,并没有真惭愧,也没有真忏悔,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假如你白天能够做主,能够随时在念佛中,在梦中就不见得靠得住了。一般人在梦中不能做主,也不知道有梦。若能在梦中能够做主,修行则有点像样了。再进一步,开眼做梦,开眼做梦,开眼做梦并不须另外做了,现在眼前的生活就像在梦中似的,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是、非、善、恶,这些与你都不相干。然后,再把梦幻境界空掉,此时,看整个世界则是清净、光明,不是说说理论而已,必须这样修行才有把握。
  我刚才讲的是‘梦’话,‘圆觉经’这里讲的是幻‘幻’,梦与幻不一样。梦是睡眠时理性不做主所产生的。幻则指清醒时,例如沙漠的海市蜃楼。佛法中有修梦成就法,也有修幻成就法。如现代的催眠术,也是梦幻修法所演变出来的,如果修梦幻法不当,很容易走入催眠境界,也很容易变成精神分裂。现在年轻人很喜欢搞打坐,学各种修法,结果,很多人搞得神经兮兮,很可怜!
  佛说有些菩萨只修幻观法门,得到佛的感应,自他的力量合一,心物的力量合一,可以‘变化世界’,也就是说有神通了,产生种种作用。菩萨为什么玩弄起这个神通呢?下面一句话:‘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为了实现菩萨道,济世救人。但是,要注意‘清净妙行’这四个字。我们的普通人做好事并不清净,无论如何都有夹带的心理,帮助了别人,心里总有一点得意、自喜,虽说不希望回报,但是,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帮助了他。在菩萨道来说,这已经犯了戒,免不了贡高我慢,不是清净妙行。以菩萨道来看普通人行善,那是在造业,造什么业?造他生来世福报之业,这福报之业也让你不得解脱,也很可怕。
  真正的菩萨行是‘清净妙行’,心里不留一丝痕迹,所谓三轮体空,例如我有钱,这个人痛苦需要钱,你给他钱,帮助了他;施者空,受者空,所施之物也空;无所谓我给你,这个东西也不是我的,财物是属于这个世界的,金钱是流动的,今天在我这里,明天就流到你那里去了,你的我的差不多。好事是做了,但是,在内心里,做与没有做一样,始终是清净的。中国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救人一条命的功德比盖一座庙塔的功德还大,假如你救了人一命,真这么想而沾沾自喜的话,那就不是清净妙行了。做了就做了,管他七级浮图还是八级浮图。
  ‘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注意!刚才以上所讲的梦幻观、变化世界、清净妙行等等,这些是有为法,有所作,有所为。真正的佛法是无为法,假如在此有为法中,丧失了无为法,忘失了本心、本性、本源,就成了外道。所以,佛说:‘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智慧。’对于佛法的总体、总纲,清净智慧的无为之体,没有忘失。
  这样的修持的菩萨,叫作单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也有人翻译为三摩提,最简单的中文叫三昧,翻成中文叫正受,定慧等持之意。一边是定力,一边是慧力,智慧与妄念有别,智慧是圣道,妄念是凡夫道,智慧的发挥是动相,在修如幻观的动相中仍须保持定力,所以要定慧等持。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说明我们生活的世界如梦幻般地不实在,佛经以泡、影、露、电、水中月、空中花、镜中相、芭蕉、阳焰、海市蜃楼来作比喻。除了梦幻观的修法外,另外就是透过理性的认识,了解我们的人生是虚幻不实的,妻子、儿女、家庭、事业等等都靠不住。真正的修持不是什么观、什么法,而是大智慧,用智慧观察一切如梦如幻。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这个幻怎么灭呢?不是你想办法去灭它,知道这一切是幻以后,不去执着,不去沾染,过去就过去了,要来的就让它来,反正是假的嘛!不要太认真,不受这些现象欺骗。‘不取作用’,就是‘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像吃饭一样,吃过了就过了。‘独断烦恼’,因为不执着,人生便没有烦恼,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但是,烦恼断得了吗?李白的诗:
  ‘抽水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不容易啊!烦恼的根--习气还在,而且人喜欢自寻烦恼,不找些烦恼来烦,活不下去的,尤其是文人,喜欢为赋新诗强说愁,喜欢讲究情调,而所谓的情调其实也是找烦恼。这是什么道理呢?习气问题,烦恼没有断尽。独断烦恼是初步,再进一步要‘烦恼断尽,便证实相’,什么实相?般若实相,实相无相,圆满清净。走这样修行路线的菩萨叫单修禅那,禅那不是禅定,正确的翻译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