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圆觉经略说-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感谢大慈大悲广为我们分析说明如何学佛而成佛,从任何一条路都可以随顺进入佛的境界,使我们修习菩萨道的人晓得心就是佛,进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圆满清净的音声教化,使我们明了不须劳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这是威德自在菩萨的赞叹之词,先恭维一番,然后再将主题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佛啊!您所说随顺觉性的道理,譬如一个大城有四个大门,可以从东方进城,也可以从西方进城;可以从南方进城,也可以从北方进城;不只一条道路。一切菩萨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种庄严佛国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种。您所说‘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认识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再开个广大的法门,告诉我们成佛渐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几种,使我们这些参加法会的菩萨以及未来求大乘道的众生,能够快快悟道,然后,游戏于如来大寂灭海。
  悟了道的菩萨们一切都在游戏中,宣扬佛法度众生也只不过是游戏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话讲完了,跪下来拜,如是三清,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发心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以及将来的众生,问我成佛的各种方法。你们好好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明。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非常欢喜,在座大众静默聆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在此不用梵音,译为无上妙觉。佛法没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没有秘密,所谓的密宗只是一种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诸十方,无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认识得到,学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么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悟与未悟都一样平等,成佛与未成佛一样平等,在生命的本体而言,成佛并没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没有少一分。佛说你问我修行的方法有几种?实无有二。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许多佛教寺庙的大门或大殿上写著「不二法门’。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几种。
  佛说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门别类,这其中的数量太多了,但是依众生性向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三种。哪三种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第一类的人,属于大菩萨的种性,‘悟净圆觉’,他悟到了心就是净土,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心从来就没有龌龊过。就是有龌龊,坏事想过,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虚空一样,有乌云密布的时候,但是,下过雨以后,还是干净的。不管天晴也好,阴雨也好,虚空仍是虚空,毫无障碍。学佛要先悟到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这个很难唷!虽然很难,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来清净,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个清净?但是,有些人喜欢。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很多人认为内心清净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头静在那里,用什么方法静呢?‘由澄诸念’,什么是澄呢?把一杯浑水静止摆在那里,摆久了,水中的杂质慢慢沉淀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静不下来,妄念反而特别多,怎么办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头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觉识烦动’,又起个妄念,很讨厌。你不要讨厌它,释迦牟尼佛讲过‘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讨厌人家,它来也蛮好嘛!认清妄念是第六意识在动,不要讨厌它,慢慢你就晓得每一个妄想与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时间,时间就叫功夫。所谓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时间,加上练习,加上实验,然后得到成果。
  ‘静慧发生’,不断地静下去,于是另外开发一个境界,‘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我们的妄想都是客,来了会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则没有动过。例如各位坐在那里,我讲的话,各位都听进去了,这个话是客,属于外来的,什么是主人呢?你听到了,觉得有道理,我懂了,这个是主人,他没有动过。我们心理上的动态是心理的客尘。什么是生理的客尘呢?打坐腿发麻、发胀、气脉通罗!这里动了!那里跳了!这些是属于身体上的客尘,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过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尘拉着走,哦!气脉通了,不得了了!于是,便玩弄气脉、功夫去了,心也就无法真正静下来,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果呢?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身心客尘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注意!这个‘内’不是指身体内部,此内是不分内外之内,不以自体为标准,所以,中国的禅宗称身体叫‘色壳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静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后,由寂静而发生轻安,身体轻灵,心理清明安详,生理上的酸、胀、麻、痛都没有了,内心宁静平安。其实念佛也可以达到轻安,但是,我看到你们打念佛七,走着念,坐着念,一天忙死了。走着念、坐着念,没错,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着像赶集一样。只要方法对的话,也可发生轻安,头顶清凉。
  轻安只是第一步,还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说:‘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因为寂静到极点,十方世界诸佛的心在你心中显现。为什么诸佛之心会在你心中显现呢?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法称为奢摩他,奢摩他翻译成中文是‘止’的意思,这是真正的大止观,不是小止观,小止观中六妙门中的最后一步‘净’,是这里的第一步。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再说‘轻安’的情形,初步的轻安,由头顶发生清凉,然后下降遍及全身。清凉以后,便是得暖。得暖不是发烫、发热,得暖是有温暖的感觉,但不是发烧。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节、经脉都柔软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后,再进一步是得‘顶’,自己的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往来,与宇宙合一。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气脉通不通的问题,气脉只是初步而已。再下来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烦恼妄想,以及忧、悲、苦、乐都切断了,但不叫作‘空’,如果还有一个‘空’的境界,那是戏论。经典上说大乘菩萨可以得‘无生法忍’,没有生起动的作用。再进一步是‘世第一法’,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顶’‘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个法门,乃至外道法门,在功夫境界的阶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轻安’。
  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禅宗临济祖师临终时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个‘知’它本身没有杂念妄想,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这个‘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指非常锐利的宝剑,拔下一根毛髦放在剑锋上,吹一口气,毛髦就断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刚才讲止,现在讲观。讲到止观,其实,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窍,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也是修止。而现在哪里呢?当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在乱想,这就是观。所以,止与观是同时,换句话说,不止不能观,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止与观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别,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般若智慧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般若就出来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为什么提这些?现在‘圆觉经’准备讲观,我随便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止是定学,修观是慧学,希望大家有个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原文。注意!‘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观,不是普通的观,而是大菩萨境界的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证悟到了自心净土的圆满觉性。‘悟净圆觉’很难解释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证悟,否则,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悟净圆觉是菩萨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能修道,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个什么?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说菩萨悟净圆觉以后,见道以后,‘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就是现代人很喜欢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就是净觉心。
  讲到这里,请诸位小心!现在人喜欢说大话,一讲到禅就提六祖的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实,各位不要忽视六祖的师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并没有错,那是真讲实际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实用功,随时拿把扫把,把自己的内心扫干净,纤尘不染,这是真修行。做到这步功夫以后,再进一步,可以谈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镜的境界还要打破,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没有达到,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这是撒谎,犯大妄语戒,罪过非常大,万万不可。
  到达了悟净圆觉,心如明镜以后,‘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达真正净觉的心境,自然了解知觉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些都是幻化。幻化并不是没有,例如看电视、看电影,我们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达了这个境界,才知道宇宙万象以及我们的生命、身体、思想、感情、知觉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东西,无法永恒存在。例如我们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几百年来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国演义’开章那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多美的文学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经,不用佛学名词描写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红楼梦’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们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诸行无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来,所谓‘性空缘起’,在空的境界里自己起观,观出东西来。修行真到达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间,把自己变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别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比如,以前在大陆上,一位能海法师,到西藏学密宗,回来以后,开了一个密宗黄教的道场,修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三个头,一个头有三只眼,三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脚,脚下踏着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么都有,行者一弹指刹那之间,要把自己观想成大威德金刚。能海法师经常昼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进殿一看,能海法师不见了,大殿里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刚。这就是‘即起诸幻’的故事。
  为什么要‘即起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头太多,用念佛号来除掉念头,其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修行必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须化空。空有之间,任运自在,‘变化诸幻’。我们是幻众,不信,八十年后一定没有你了。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讲了那么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经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确来过人间,但是,后来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菩萨明白众生是幻众,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执着幻化,不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众生,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萨之慈悲即是菩萨之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中有其不烦恼的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