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一生要读的60篇诗歌-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旋律又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0节 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作者简介    
    叶芝(1856—1939),爱尔兰著名诗人,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主要代表。出生在一个画家家庭。1889年,诗人出版其第一部诗集《马辛的漫游与其他》。同年,叶芝对美丽的茅德·冈一见钟情,并且一往情深地爱了她一生,尽管诗人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丝毫回报。1891年,诗人来到伦敦,组织“诗人俱乐部”、“爱尔兰文学会”,宣传爱尔兰文学。1896年,他和友人一道筹建爱尔兰民族剧院,拉开了爱尔兰文艺复兴的序幕。1899年,诗人的诗集《苇丛中的风》获得最佳诗集学院奖。1902年,爱尔兰民族戏剧协会成立,诗人任会长。1910年,诗人获得英国王室年金奖和自由参加任何爱尔兰政治运动的免罪权。1917年,诗人再次向业已离婚的茅德·冈求婚,被拒绝,同年和另一女子结婚。1923年,诗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2年,诗人创立爱尔兰文学院。1938年,诗人移居法国,一年后病逝。诗人一生创作甚富,主要作品有诗集《奥伊辛漫游记》、《后期诗集》等。    
    名作赏析    
    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诗人对她一见钟情,尽管这段一直纠结在诗人心中的爱情几经曲折,没有什么结果,但诗人对她的强烈爱慕之情却给诗人带来了真切无穷的灵感,此后诗人创作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诗歌。《当你老了》就是那些著名诗歌中的一首。其时,诗人还是一名穷学生,诗人对爱情还充满着希望,对于感伤还只是一种假设和隐隐的感觉。    
    在诗的开头,诗人设想了一个情景: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着已经衰老的情人的苍白的脸,头发花白的情人度着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在那样的时间也许情人就会明白:诗人的爱是怎样的真诚、深切。诗开头的假设其实是一个誓言,诗人把自己,连同自己的未来一起押给了自己的爱人,这爱也许只是为了爱人的一个眼神。诗人保证:即使情人老了,自己仍然深爱着她。即使她头发花白,即使她老眼昏花,仍然可以为那一个柔和的眼神带来的爱慕,带来的阴影和忧伤回想,让最后一点的生命带点充实的内容。在情人的最后岁月里,诗人极为渴望能在她身边。    
    然而,这样的誓言,这样的坚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情人是很优秀的:美丽、年轻而有着令人仰羡的内秀。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着她的年轻美丽——他们怀着假意,或者怀着真心去爱。但是,诗人的爱不是这样,诗人爱着情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诗人的爱也因此有着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诗人不仅爱情人欢欣时的甜美容颜,同样爱情人衰老时痛苦的皱纹。诗人的爱不会因为爱情的艰辛而有任何的却步,诗人的爱不会因为情人的衰老而有任何的褪色,反而历久弥新,磨难越多爱得越坚笃。    
    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诗人所担心的是情人。她会在年老的时候为这失去的爱而忧伤吗?她会凄然地诉说着曾经放在面前的爱情吗?诗人的爱已经升华。那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在头顶的山上,在密集的群星中间,诗人透过重重的帷幕,深情地关注着情人,愿情人在尘世获得永恒的幸福。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1节 序曲

    冬夜带着牛排味    
    凝固在过道里。    
    六点钟。    
    烟腾腾的白天烧剩的烟蒂。    
    而现在阵雨骤然    
    把萎黄的落叶那污秽的碎片    
    还有从空地吹来的报纸    
    裹卷在自己脚边。    
    阵雨敲击着    
    破碎的百叶窗和烟囱管,    
    在街道的转弯    
    一匹孤独的马冒着热气刨着蹄,    
    然后路灯一下子亮起。    
    作者简介    
    艾略特(1888—1965),英国现代著名诗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奠基者。出生在美国,祖父是华盛顿大学的创建人,父母都出身在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1906年,诗人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1908 年接触到象征主义诗歌,开始了对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1910—1911年和1914年,他先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仍学哲学,随后就在德国找了一份研究员的工作。1915年,他和英国少女维芬结婚,从此定居英国,同年发表第一首诗歌。1920年,诗人出版了其第一部诗歌评论集《圣林》。1921年,诗人妻子发疯,他精神几近崩溃,也就在这一年他写出了长诗《荒原》的大部分。1922年,他创办著名的文学评论杂志《标准》,并担任了长达17年的主编,发表著名的长诗《荒原》。1927年,诗人加入英国的国教和英国国籍。1932年,诗人和已疯的妻子分居。1934—1943年完成其后期的代表作《四个四重奏》。晚年的诗人基本上沉迷于宗教,创作了大量的宗教诗。1948年,诗人因为对现代诗歌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57年,他和自己的秘书法莱丽结婚,曾为此写过一些歌唱爱情的诗歌。1965年1月,诗人病逝于伦敦。    
    名作赏析    
    这首诗选自艾略特的组诗《序曲》,是四首中的第一首,写于1917年,是诗人早期的佳作之一。它的写作年代比《荒原》(1920年)还要早。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出艾略特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首诗是他思想历程的一个见证,展示了“荒原”的一角。    
    诗歌以几个独特的意象的巧妙组结,表现了一个黄昏时的西方现代城市的影象,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时刻和场景。在一个清冷的冬夜,城市内飘散着牛排的味道,最后在人们要经过的过道里凝固,久久不散。这样的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过道就是人类路程的象征。    
    “六点钟”,简单三个字点明了时间。白昼很快就消逝了,如同一支烟的工夫,只剩下一个苍白的、冒着青烟的烟蒂。黄昏降临,阵雨骤然,风挟裹着雨吹扫着残败的枯叶、污秽的碎片和破烂不堪的报纸。那阵雨是要冲刷什么吗?那敲击百叶窗和烟囱的声音是不是也在诉说着什么?那混合着碎片和污秽的雨水是一股汹涌的暗流吗?是不是要突然汇为一场洪水,冲刷出一个崭新的世界?马浑身冒着热气,不安地刨着蹄。这时路灯亮起来了,但那昏黄的灯光在这样的世界里也于事无补,世界仍然充满着死寂的忧愁和暗淡。这首诗可以说是《荒原》的缩微。    
    这首诗在诗体、韵律和语言上颇具特色,形体自由,语言灵活,节奏和谐。诗人一方面受象征主义的影响,采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诗人对现代都市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另一方面,明显受意象主义的启发,不用浓重的个人色彩而是用独特的意象来描摹现实,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那残破的落叶、报纸,还有那破碎的百叶窗和高高的烟囱都象征着现代都市文明的没落和匮乏;那“孤独的马不安地刨着蹄”是诗人内心的一种生动写照,还有那灯光也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希望或者诗人内心的一种信仰。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2节 黄昏的和谐

    时辰到了,在枝头颤栗着,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声音和香气在黄昏的天空回荡,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每朵花吐出芬芳像香炉一样,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忧郁无力的圆舞曲令人昏眩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小提琴幽咽如一颗受创的心,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太阳沉没在自己浓厚的血液里。    
    一颗温柔的心,他憎恶大而黑的空虚,    
    从光辉的过去采集一切的迹印!    
    天空又愁惨又美好像个大祭坛,    
    你的记忆照耀我,像神座一样灿烂!    
    作者简介    
    波德莱尔(1821—1867),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奠基人。出生于贵族家庭。6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给一个古板偏狭的军官。诗人青年时代靠父亲的遗产过着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生活,整日流浪于现代都市中,处处标新立异,和女演员同居,终于穷困潦倒;同时开始文学创作。1857年,他的诗集《恶之花》出版,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咒骂之声不绝如缕,竟至于有官方出面将之查封,判处诗人伤风败俗的罪名;另一方面许多著名作家好评如潮,一些报纸争相刊登为《恶之花》辩护的文章。诗人最终顶住了威胁和打击,继续写诗,并于4年之后出版了《恶之花》第二版,成为当时很多青年人的精神导师。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没有摆脱贫病交加的生活。1867年,名满天下的波德莱尔在贫病交加中死去。除了著名的《恶之花》外,诗人还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画评《1854年的沙龙》等作品。    
    名作赏析    
    《黄昏的和谐》为诗人的诗集《恶之花·忧郁和理想》中的一首情诗。诗人想用黄昏的意象来表达自己与情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里的欢乐、痛苦和圣洁的感情。    
    “时辰到了”,诗的开头这样说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停顿,似乎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诗人等了好久了吗?无论如何,黄昏已经到了。诗人开始展开自己的心怀,用那美丽的意象,用那有着灵魂的事物来象征诗人的心灵或别的什么。    
    在这黄昏的时刻,花儿散发着芬芳,似乎在倾吐灵魂的忧郁,诗人听到了声音;小提琴在幽幽咽咽地倾诉,那音乐似诗人心灵的流淌,流淌着诗人的悲伤,又似冥和着天空,天空是美的,那种愁云惨淡的凄美。在这个黄昏,如血的太阳下沉,染红了西边的天空。在那一刻,诗人敏感的心如花一样在战栗,诗人完全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为那天空的悲哀和美丽震撼了。最后,诗在“神座一样灿烂”的氛围中结束,诗人在黄昏的美丽中、在美好的回忆中获得了解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诗人奔走在这喧嚣的世界,体味情感的波澜,在万物中,在它们的动静中寻找诗的意象,寻找心灵的象征,摹画心灵的美。诗人的美是忧郁的,无论那花、那音乐、那天空都蒙着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另外,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来自马来的诗体:全诗上段的二四两句和下段的一三两句重复,韵律严格。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其实,对音乐感的追求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有人就曾说过,这首诗是诗歌对音乐的胜利。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3节 乌鸦

    主啊,当草原寒气袭人,    
    在萎靡的小村庄里,    
    在凋零的大自然里,    
    让乌鸦从太空里飞下,    
    那些可爱的奇妙的乌鸦。    
    叫声凄厉的奇怪的队伍,    
    冷风吹袭你们的窠!    
    你们沿着黄色的河,    
    沿着旧十字架的道路,    
    在沟渠上面,在洼地上空,    
    你们飞散着,请再来集中!    
    在那些前日的死者    
    长眠的法国原野上面    
    成群盘旋吧,可好?在冬天,    
    为了唤起行人的感慨,    
    请尽你们的义务喊叫,    
    哦,我们的凄沉的鸟!    
    可是,诸圣啊,让五月之莺    
    在那沉没于良宵的桅杆,    
    在那橡树的高枝上面,    
    为林中的羁客长鸣,    
    他们在草中无法离开,    
    那些没有前途的失败者!    
    作者简介    
    兰波(1854—1891),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出生在法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兰波出生不久,其父便抛弃了兰波母子二人。母亲将这种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得家庭气氛沉闷。兰波在这样的日子中度过了童年,还有过三次离家出走的经历。诗人15时岁就写下了名诗《元音》、《醉舟》。1869年,诗人再次出走,来到巴黎,和另一位诗人魏尔伦认识。不久两人之间产生了超出朋友的感情,成为一对恋人,魏尔伦抛弃妻子和诗人一起离家出走。1873年,诗人提出分手,遭到魏尔伦枪击而受伤。不久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诗集《地狱的一季》;同年,诗人放下诗笔,从事商业活动。诗人在其短短的6年创作生涯中,仅留下70余首诗和40多首散文诗,但影响很大。1891年,诗人身患癌症离开人世,年仅37岁。    
    名作赏析    
    这首诗写于普法战争(1870年)之后,诗人借着战争的失利和生命的死亡来讲述自己心中的生活感受。    
    诗人在生命的重重阴影中叹息、悲哀,带着难以言状的沉沦和失望。世界也是这样:那草原、村庄,还有那群乌鸦,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草原上,寒风在吹着,绿色在这样的世界上已没有立足之地。村庄更是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几座用蓬草搭起的茅屋是惟一的风景,和草原一样的干枯,孤独而单调地立在那儿。凋零!    
    这凋敝的草原上突然有一群精灵飞起。是乌鸦!它们叫声凄厉,是为人间的悲剧,还是为自己的命运?草原上站着一些光秃槎丫的树,树枝间的窠,是乌鸦仅有的栖身之所,那坚硬、冰冷的窠更是严酷的寒风的袭击对象。在黄色的河流上空,在两旁插满十字架的道路中,在阴暗的小水沟上面,乌鸦在飞翔着,散落在那任何可能藏有腐朽和死亡的地方。    
    诗人说:“请再来集中。”诗人突然跳出来呼喊,盘旋吧,人间的精灵!在冰冷僵硬的尸体上面,在死气沉沉的法国上空,扫荡人间那些行将逝去的肮脏灵魂吧!喊叫吧,人间的精灵!让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清醒过来,让路过的行人知道这国家的腐朽!这也是诗人的愿望和心声。    
    诗人在最后一段把乌鸦说成是“五月之莺”,它在那沉沉的夜中,在桅杆上,在高高的橡树上鸣叫。诗人借着这凄厉的鸣叫要唤醒人类心中埋藏的激情和美好理想。这是诗人的寄托吗?诗人该是那羁留在丛林中的天涯倦客,该是生活的失败者——也许是英雄穷途。    
    这首诗体现了兰波诗歌的显著特征。兰波是波德莱尔的第一个继承人,同时他还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理论。他认为诗歌是人的心灵世界和自然世界冥合的结果,是诗人的一种通感的表达,他还认为诗歌应注重对主观情感的抒发,要用虚幻的世界来表现心灵。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和那原野、村庄、乌鸦合一了——那处境既是它们的处境也是诗人的生活处境,鸣叫、坚强同样是诗人的呼喊和坚强。


第二部分 外国卷第34节 诗人走在田野上

    诗人走到田野上;他欣赏,    
    他赞美,他在倾听内心的竖琴声。    
    看见他来了,花朵,各种各样的花朵,    
    那些使红宝石黯然失色的花朵,    
    那些甚至胜过孔雀开屏的花朵,    
    金色的小花,蓝色的小花,    
    为了欢迎他,都摇晃着她们的花束,    
    有的微微向他行礼,有的做出娇媚的姿态,    
    因为这样符合美人的身份,她们    
    亲昵地说:“瞧,我们的情人走过来了!”    
    而那些生活在树林里的葱茏的大树,    
    充满着阳光和阴影,嗓子变得沙哑,    
    所有这些老头,紫杉,菩提树,枫树,    
    满脸皱纹的柳树,年高德劭的橡树,    
    长着黑枝杈,披着藓苔的榆树,    
    就像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