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3俄罗斯-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觉得自己已给苏沃洛夫留下了好印象,陪这个俄国名将骑马可是一件求之不 

得的事情。他连忙说:“我马上去换件衣服,立刻就过来。” 

     苏沃洛夫伸手拦住他:“你现在是在执行任务,哪里谈得上换衣服呢? 

上级要走的时候立即就得走。” 

     公子只好和苏沃洛夫走出去。两人上马,一直驰骋了许久许久。这位纨 

绔公子这下可倒了霉了,他那身质地华贵的丝衣服哪禁得住骑在马上撕磨? 

最后,他的裤子、袜子完全被撕成了碎片,皮肉也磨破了。 

     苏沃洛夫就这样狠狠教训了浮华做作的纨绔子弟。以后他规规矩矩地按 

照军队的条令办事,不敢再胡作非为了。 


… Page 22…

                              列宁狱中的智斗 



     1895年12月8日,列宁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被沙俄当局逮捕,关押在彼 

得格勒监狱。但铁窗没能限制住列宁的革命斗争事业,他采取了许多办法, 

与狱外保持联系,继续领导着彼得格勒秘密革命组织“斗争协会”。 

     列宁被捕后,很想了解一下还有哪些同志也遭到了不幸。于是他从监狱 

里给一位朋友寄了一张书单子。书单上开列了许多书名,这些书名旁边都打 

上问号,似乎列宁是要表示,他拿不准自己凭记忆写的书名是否正确。监狱 

警察认真检查了信件,认为没有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允许发了出去。 

     其实,列宁开列的书名,都是他使用的暗号。他写书名,并不是要书, 

而是打听同志们的情况。列宁巧妙地利用书名来暗指他的同志们。为了避免 

由于开了这么多不同书籍而受到检查人员的怀疑,列宁特地在书单下面注上 

一句:“多种题材的书籍可以调剂单调寂寞的生活”。这样,警察们就再不 

多想别的了。 

     列宁使用的这些暗号,事先没有和狱外的人商量过,但同志们一看就明 

白了。列宁在问瓦涅也夫和西尔文时,打问号的书是柯斯托马罗夫的《混乱 

时期的英雄传》。因为这两个人的化名一个是“地雷”,一个是“烈火”。 

同志们就回答列宁说,《混乱时期的英雄传》图书馆只有第一卷,意思是“被 

捕的只是瓦涅也夫而没有西尔文”。 

     列宁利用拘留所允许运书的这个条件与狱外同志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列 

宁和他的同志们在送进和带出的书籍里,用不大看得出来的黑点或短线,标 

在字母下面,然后再将这些字母联系接起来组成词汇,这样,密信就产生了。 

     列宁在监狱里还写传单,起草秘密文件。列宁找不到密写工具,就用牛 

奶写字,然后在火上加热,把它的字显示出来。列宁把面包挖成一个墨水瓶 

状,将牛奶倒在里面,然后蘸着牛奶在一本准备毁掉的书里的字行中写字。 

     由于列宁创造了这些机智巧妙、多种多样的斗争方式,他被关押在彼得 

格勒监狱的14个月里,从没有同外界组织失去过联系,而他的秘密斗争,也 

从没被沙皇当局发现过。 


… Page 23…

                              列宁设计取签证 



     从1897年2月17日开始,从事革命活动而遭迫害的列宁被沙俄当局流 

放到西伯利亚。 

     在流放时,列宁与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搬到舒申斯克村居住。舒申斯 

克村的附近地区也流放着许多革命同志,列宁常常采取各种办法、以各种各 

样的借口去别的流放地,与那里的同志们会面、开会、商讨工作。 

     按沙俄政府的规定,政治犯如果离开自己的流放地去到别处,必须向当 

地县警察局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行动,而警察局有权予以拒绝。于是 

列宁采用了机智巧妙的斗争方法和警察局周旋。 

     一次,列宁想到捷辛斯克会见流放在那里的著名革命家克尔日札诺夫斯 

基,这事必须请示警察局。可是这个县警察局长非常严格,常以各种理由拒 

绝流放者离开当地。于是,列宁就给他写信,告诉他说捷辛斯克有一座山, 

很有地质研究价值,因此请求准许自己去一趟,研究研究这座山。列宁信中 

还请求让自己的妻子陪自己一同去考察。 

     列宁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呢,因为他探听到县警察局长非常热衷于地质考 

察。 

     这一招果然有奇效,警察局长以为碰到了一个自己的同道,他二话没说, 

立即签发了许可证,而且特意派专差把许可证亲自送到列宁的手里。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人遇到了与自己具有同一喜好的知 

音时,都会顿生好感,从而放松了警惕和防范。列宁正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 

投其所好,使警察局长不知不觉地失掉戒备,从而达到了目的。 


… Page 24…

                              列宁择路回祖国 



     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二月革命”,统治俄国达300多 

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因躲避沙皇政府迫害而旅居瑞士的列宁从报纸上 

得知了这一消息,兴奋不已,他一面频频发出信件,为国内布尔什维克党组 

织进行策略指导,一面反复考虑回国路线与办法,恨不得立即飞回到正处于 

激烈的阶级斗争中的祖国去。 

     当时,列宁如果从中立国瑞士回俄国,必须通过由英国、法国军队控制 

的交通线。英、法深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积极反对俄国与英法结盟同德国作 

战,因此他们必然想尽一切办法阻挠列宁回国。这条路肯定是走不通的。于 

是列宁想到,冒用中立国瑞典人的护照,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回俄国。但列 

宁不会讲瑞典话,要是装成哑巴,更容易被人怀疑。这个办法看来也行不通。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即通过德国回国。可是,与俄国处于战争状 

态的德国能够允许一个敌国的侨民过境吗? 

     就在这时,德国的革命同志给列宁带来信息,说德国有意让列宁经过德 

国回俄国。因为德国政府知道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坚决反对沙皇政府的战争 

政策,也反对“二月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德国政府希望 

列宁回到俄国后搞乱俄国政局,使俄国从对德战争中抽出身来,以便减轻德 

国东线压力。显然,德国赞成让列宁过境是为了利用列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有些同志对此有顾虑,因为德国毕竟是敌对的帝国 

主义国家,列宁是否应与德国政府达成默契呢?列宁听到这个消息后,当机 

立断,决定将计就计,利用德国政府的心理,实现回国的计划。列宁认为, 

高明的革命者应该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抓住一切机 

会,利用各种条件,包括利用敌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德国政府果然没有对列宁进行任何阻挠,列宁顺利地得到了德国签发的 

通行证。1917年3月27日,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同32位旅居瑞士的政治侨 

民一起离开瑞士,经过德国回到了俄国。 


… Page 25…

                             伟大诗人的辩才 



     一次,马雅科夫斯基在莫斯科综合技术博物馆演讲,他演讲得既尖锐、 

幽默、咄咄逼人,又春风得意、妙趣横生。整个会场不时响彻掌声和笑声。 

     然而,有人突然站起来喊道:“您讲的笑话听不懂!” 

      “您莫非是长颈鹿?!”马雅科夫斯基感叹道,“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 

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感觉到呢!” 

      “我说马雅科夫斯基!”一位活跃的年轻人又跳了出来,“您怎么可以 

把我们大家当成白痴!” 

      “哎,您这是什么话?”诗人惊异地答道,“怎么是大家呢?我面前看 

到的只有一个人嘛……” 

      “马雅科夫斯基同志,我得提醒你!”一个矮胖子挤到主席台上嚷道, 

 “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他边说边用手指着自己和那 

个矮胖子。 

     众人哄地大笑。矮胖子知趣地溜走了。 

     接着,诗人回答了下面递上来的条子上的问题。 

      “马雅科夫斯基,您今晚得多少钱啊?” 

      “这与您有何相干?您反正是分文不掏的。我还不打算与任何人分哪!” 

      “您的诗大骇人听闻了。这些诗是短命的,明天就会完蛋。您本人也会 

被忘却,您不会成为不朽的人。” 

      “请您再过1000年,到那时我们再谈吧!” 

      “马雅科夫斯基,您为什么喜欢自夸?” 

      “我的一个中学同学舍科斯皮尔经常劝我说:‘你要只讲自己的优点, 

缺点留给您的朋友去讲’。” 

      “这句话您在哈尔科夫已经讲过了!”一个人从他座上站起来喊道。 

      “看来,”诗人平静地说,“这个同志是来作证的。”诗人用目光扫视 

了一下大厅,又说道:“我真不知道,您到处在陪伴着我。” 

     又一张条子上来了,上写:“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 

习惯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这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那么您不洗脸,您就自以为是干净的吗?”诗人答道。 

      “马雅科夫斯基,您为什么手上戴戒指?这对您很不合适。” 

      “照您说,我不应该戴在手上,而应该戴在鼻子上喽?!” 

      “马雅科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马雅科夫斯基的这些答辩,如同游龙一般灵活,既有奇智也有力量,始 

终保持一股既幽默又咄咄逼人的气势。 


… Page 26…

                              马卡连柯教育法 



     马卡连柯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社会上有许多流浪的青少年,马卡连柯主动地担 

负起教育他们的任务。 

     他在主持高尔基教养院的时候,由于这些学生来源很复杂,经常有违反 

纪律的事发生。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有一个学生从食堂储藏室中偷去一只烧鸡,后来被人抓住了。马卡连柯 

把那个学生叫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呢?” 

      “想吃。”那个学生回答说。 

     于是马卡连柯把所有的学生集合起来,对那个偷鸡的学生说:“你既然 

想吃,就把鸡吃了吧!” 

     在众目睽睽之下,那个学生怎么也吃不下去,垂着头站着,请求宽恕, 

并表示今后决不再干这样的事情。 

     一个偷窃事件竟这样得到圆满处理。那个学生果然改掉了偷窃的恶习。 

同时也使大家受到了教育。 

     后来,马卡连柯的学生卡尔巴诺夫主持的一个少年违法者教养院里,发 

生了一次学员偷吃面包的事情。卡尔巴诺夫想运用马卡连柯的现成办法来教 

育那个学员。没想到,那个学员却当着众人的面平静地拧下一块面包,旁若 

无人似地大口吃起来,完全没有达到卡尔巴诺夫预想的结果。 

     卡尔巴诺夫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的事情,采用同样的方法,却得到截 

然相反的结果呢? 

     一次他在翻阅马卡连柯的著作时,看到了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在 

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是完全相同的。”他从中受到了启发。因为时间、地 

点、环境不同了,所采用的办法也应有所不同。 

     更主要的是马卡连柯对那个偷鸡的学生非常了解,才采用这个办法的。 

如马卡连柯在创办教养院之初时,曾打了一个坏学生“领袖”的一记耳光, 

结果使他变成了好学生的领袖,但马卡连柯以后再没用这个办法。 


… Page 27…

                              防毒面具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伊布尔与英法联军作战,首次使用了秘密武 

器——毒气。这使联军的许多士兵丧失了性命,阵地上乱作一团,不战自溃。 

     毒气投入战场后,德军气焰嚣张,令英、法、俄等协约国惊恐不安。为 

此,这些国家都派出了本国著名的化学家来到前线,研究对付毒气的对策。 

     俄国著名化学家泽林斯基来到前线,立即进行细致调查。他到部队了解 

毒气弹爆炸时的情况,并向从毒气弹下死里逃生的士兵询问,结果发现,这 

些侥幸保命的士兵,是在毒气袭来之时,把头蒙在军大衣里,或者把脸钻到 

松软的泥土里才死里逃生的。经过考证,泽林斯基意识到:毒气之所以没能 

夺去这部分士兵的性命,是由于军大衣的毛和松软土壤把毒气吸收了的缘 

故。那么,什么东西吸收能力最强呢?泽林斯基做了几种试验,认为木炭具 

有吸收气体的奇特作用。实验证明,木炭不仅能够吸收气体,而且因为它有 

多孔的结构,还能够使新鲜空气畅通无阻。事不宜迟,泽林斯基凭着他的博 

学,立即采用一种特殊的化学处理方法,制出了一种防毒效能很高的“活性 

炭”来。在另一位俄国同事的协助下,经过多次论证,很快设计制成了一副 

能戴在头部的防毒面具:在一个面罩前安上一个短粗的小罐,罐中装着特制 

的活性炭,让它恰好罩在鼻子上。当毒气袭来通过活性炭时,毒气被过滤掉, 

新鲜空气却能保证供应,不致令人感到难受。 

     泽林斯基的发明被迅速送到协约国的最高指挥部,正为如何防毒绞尽脑 

汁的军事长官和化学家们欣喜万分,可又不敢相信这小玩意儿真能防毒。便 

小批量生产了部分面罩送往前线试验。 

     那天,联军部分士兵装备了防毒面罩摸到德军前沿,德军见状大惊,抵 

抗不及便退。联军士兵亦不追击。片刻,只听空中传来爆炸声,接着是一片 

黄绿色的烟雾腾空而起,朝联军阵地飘来。奇怪,联军士兵安然无恙。 

     于是,联军立即批准泽林斯基此项发明。联军广泛使用防毒面具后,德 

军的毒气战终于再也无法显威。以后,防毒面具也成了士兵们的常备武器。 


… Page 28…

                              死坦克拖活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乌克兰的一次战斗中,有辆苏军的HE式重型坦 

克,由于作战勇猛,一马当前,冲入了德军的腹地,虽然把敌军打得狼狈鼠 

窜,但它自己脱离了大部队,陷入了德国的阵地中。更不巧的是突然轰隆一 

声,它陷入了德军阵地中的一条防坦克深沟之中,顿时熄了火,动弹不得。 

     被坦克追得走投无路的德军顿时围了上来。他们用枪托敲着坦克的铁 

甲,喊着话:“俄国佬投降吧!” 

     刚才还在咆哮如雷的这辆重型坦克,现在变成了又聋又哑的废物,处于 

束手待毙的绝境。但苏军坦克手誓死也不愿作俘虏,他们在坦克内高呼道: 

 “苏联红军绝不投降!”说罢,又传出了“砰砰砰”的几声枪响,接着就是 

死一般的沉寂。 

     看来,苏军坦克手在绝境中自杀了,德军只好不得已求其次,仍旧满怀 

喜悦地说:“将这辆重型坦克拉回去也是个大功劳。” 

     他们都是步兵,就近去弄了辆坦克来拉苏军的坦克。可是这辆坦克吨位 

太轻,拉不动苏军的庞然大物,于是就再弄了一辆坦克来拉。 

     两辆德军坦克拉动着苏军坦克出了壕沟,突然苏军的坦克点燃了火,启 

动起来,没有被德军坦克拉动,反而拉了德军坦克就走。 

     德军惊惶失措,纷纷发枪射向苏军坦克,但子弹打在钢甲上,只打出一 

个浅浅的坑洼,奈何它不得,那两辆被拖的德军坦克,因为目标近在咫尺, 

无从发挥火力,只好像驯服的羔羊,乖乖地被拖回到苏军阵地内。 

     原来,坦克内的苏军并未自杀,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让德军坦克 

将他们拖出深沟,然后凭着自身强大的威力,反而俘虏了两辆德军坦克。 


… Page 29…

                             反常的炮步协战 



     在苏联的彼列科普地区,德军凭借坚固的纵深工事阻挡着苏军第三近卫 

步兵师的进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