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桌上的也是最低档的法国葡萄酒。
    史迪威把他的家庭视为他的城堡,感到只有在家里才安全,用不着提防他人了。
在他的家里充满了欢笑和友谊、相互体贴和轻松自在的气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
同最小的本杰明呆在一起,画出稀奇古怪的动物,甚至把剪纸中的一条鲨鱼变成飞
机。本杰明刚会说话时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老的,我们是新的”,史迪威
听了非常高兴。史迪威在家里外号“老爸爸”,这是孩子们给他取的。孩子们的身
高、体重增长情况,在史迪威的笔记本里都有记载,就是在受困于徐州时,他的日
记里还写了“今天是文思的生日”。驻天津期间,马歇尔正是从他为史文思写的书
法字帖中看到了他有做教师的天才。史迪威只有在家中才真正感到舒适,但是,若
在家里停留时间长了,他仍然会烦躁起来,急欲到外面去,甚至越远越好。但不论
到多远的地方,威妮和孩子们在他心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史迪威总是在写东西。除了日记、小评论、随笔,还随手用破纸片记下自己零
乱的念头、玩笑、趣闻以及脑海中出现的一闪而过的各种问题,表明他的兴趣十分
广泛,内心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本宁堡,史迪威曾以《东方人的心理》为题作过一次讲演,澄清了一些对
“义和拳”的误解和以为“中国人不可思议”的偏见。他阐明的观点是:由于中国
和西方的联系被切断了许多个世纪,他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发展了自己的文明,不能
指望一个中国人表现得同西方人一样。他说:“尊严对他们(中国人)是最宝贵的,
谁剥夺了他们的尊严,他们就与谁结成了仇敌……同中国人打交道时,不要使他们
丢面子,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让他们丢脸,而你不怕树敌。”此外,在本宁堡还可
以常常听到史迪威谈论中国,人们知道,他非常关注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常说:
“若有正确的领导,有勤劳和富于创造才能的四亿中国人将会居于支配的地位。我
们最好是支持他们。”他所以这样说,是他预感到了有朝一日,军官们可能与这个
国家打交道。
    1933年5月,年过50的史迪威,在本宁堡步校的任期结束了,伴随而来的一件事,
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本来再过两个月,他的长子小乔就要在西点军校毕业了。按
惯例学员的父亲要参加孩子的毕业仪式。但是罗斯福总统为应付紧急情况而组建的
平民卫护队缺少军官,两次调动工作岗位之间的例行假期取消了,每个军官必须直
接到新的岗位报到,并不准以任何理由离开职位。史迪威几次申请延期报到,直至
向陆军参谋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提出申请,都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带着文思和
两个最小的孩子经过一星期的行程,到达加利福尼亚赴任时,他的前任却仍然在职,
史迪威呆在那里无事可做。
    威妮和二女儿多特代表全家到西点军校参加了小乔的毕业仪式。之后,威妮给
他发了一封电报。他回信说:“这件事使我再也忍耐不住对这部机器的厌恶了。”
    在本宁堡工作的最后一年,史迪威心绪烦乱,50岁了仍是个中校,使他无意再
进陆军军事学院进修高级参谋课程。当布莱德雷为进修提出申请时,他说;“你为
什么去学那种不想干的事?”史迪威要求派他去做外交工作,但陆军部却派他到西
海岸圣迭戈训练第9军驻防区的后备队。这项任务虽然令他失望,但靠近卡梅尔,他
们在那里买下了地皮,这就可以安排建造房子的事了。
    史迪威在圣迭戈期间,主要是向后备队传授实战演习原则。参加训练的人热情
不高,好在两个星期结业,又有他这位有名的专家任教,人们都是满意而归。1934
年,他51岁了,还不能晋升上校军阶,他的军事生涯已无前程。他抱怨道:“任何
一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都绝不会有我的份了!”他已到了退休的边缘。暗淡的前景
使他更加“厌恶这部机器”!他忧心冲仲地同家人谈论准备退休的问题。
    卡梅尔的房子已经建好,耗资27000美元。其中有他父亲留给他的股份中的钱,
有威妮母亲留给女儿的钱。史迪威想,退休后只靠储蓄金和退休金肯定不行,还要
找个可以发挥他的教师才干的工作,才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美国经济萧条
时期,找工作之难,使他不寒而栗。他不敢冒然退休。他的这种忧虑和苦恼,和远
在伊利诺斯的马歇尔一样。他们经常有书信来往,心绪相同,都为晋升制度的停滞
状态积了满腔激愤,都对“平庸之辈被置于高位,而才华杰出的人却由于级别不够
被湮没的现象厌烦透顶”!
    万万没有想到,史迪威有了出头之日!陆军部的朋友来信问他,是否希望被派
往北平任美国驻华使馆武官?这真使他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事情竟落到了他的面
前。他很快弄到了这个职位。1935年1月,史迪威接到了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对他的
任命。过去,武官是由军事情报处任命的,但现在却要作为外交使团的成员进行工
作,所以由国务卿任命。史迪威的同事们都为他得到这个职位高兴,尤其是听到陆
军部给这个职位增添了开支补贴,不少人为他有此幸运发来贺信,有的还在贺信中
说:“此刻东方的国际局势非常有意思,非常刺激人,谁也说不上我们可能会多么
快地置身其中。”
    1935年6月,52岁的史迪威晋升为上校。他和威妮带着孩子们乘船前往中国的北
平。一家人高高兴兴。他们的长子小乔,此时正在天津的第15步兵团服役,所以,
威妮这次不仅有回家之感,还有一家人在中国团聚的喜悦。
    此时的平津,已和1929年时大不一样。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又占了热河省。中
国军队在长城内外抵抗日军,打了许多仗。史迫威的朋友冯玉祥将军率领抗日同盟
军也有光辉战绩,但都失败了,日军已进入河北省。1933年,国民党北平分会总参
议员熊斌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同村宁次,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于是,绥远省以
东,察哈尔北部和冀东,成了日军自由出入区,华北已完全处于日军的监视和控制
之下。北平与天津之间,建了个30~40公里的非军事区。规定不经日军许可,中国
军队不得入内。史迪威到北平时的危急形势就是这样。
    运输船在太平洋航行之中,史迪威神情振奋,心灵上的阴云被海风一扫而光,
他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他以《中国未来的局势》为题,写下了自己对形势的估计。
他意识到,日本的目标是控制北起西伯利亚东部,包括中国东北、朝鲜、菲律宾,
南到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远东的大国”。日本发展空军力量,在于使其本土免
遭俄国的攻击,其做法是“把它的前线推进到戈壁沙漠,使俄国从另一侧作战”。
所以它要逐渐侵吞内蒙和华北。平津地区的“非军事化”将扩大到华北各省,直至
日本完全控制扬子江以北广大地区,而把上海留给所谓的“国民党人”。
    “有可能制止这种侵吞吗?”史迪威写道:“办不到。中国人是办不到的。因
为丝毫看不到蒋介石愿与日本公开决裂的任何迹象。相反,蒋介石知道自己会吃败
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叛乱。所以,他情愿坐视不动,控制住他能够控制
的一切,指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国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
    这是史迪威以自己20年代的经历为依据形成的真知灼见。同时他认为,中国下
一步丢失华北,列强只会“大喊大叫一番”。英国不会有行动,它想以满足日本在
满洲和华北的欲望,求得日本不与英国争夺长江流域的支配地位;“美国只会撰写
照会而已”;然而大家“将再次(像接受日本占领东北一样)接受既成事实”。史
迪威的结论是:日本不会遭到中国、也不会遭到世界的认真反对。
    人们后来不约而同地把这个时代称为“姑息时代”。史迪威的不寻常,在于这
个时代一开始,他就能了解它的进程。他由过去看到了未来。他写道;“说来似乎
奇怪,(日本)每一次成功的侵蚀会越来越被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加以接受,列强
越来越不愿意停止侵略。”这正是:沃伦思绪万万干,心逐浪高望蓝天;姑息时代
早日了,驰骋疆场平战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一章  烽烟万里
            出使中国任武官,卢沟桥畔起狼烟;
            兵民血肉筑长城,沃伦万里闯险关。
    1935年7月7日,史迪威上校到达北平。不管中国局势如何,他一到这里就感到
安稳、幽静,似乎身处世界上最优美、大度的地方。15年前他到这里的第一印象立
刻又浮现在脑海里。
    现在,他是武官,美国驻华使馆的重要成员,身份和15年前大不一样了。他的
住所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宅院,里边有许多小套院和红漆柱子,原来是为广州总督
建造的。里边客厅宽敞,史迪威请人画了一幅中国山水画,挂在客厅的墙上,还购
买了一些蒙古鞍毯、慈禧太后穿过的一件华丽的罩袍,以及一些珍宝、古董,陈设
在客厅里。他喜欢收藏象牙扇柄的扇子,威妮也喜欢。
    在社交方面,史迪威不以身份的升高而有变化。他避而不去北京俱乐部,那里
的常客也不认为他是“自己人”。可是,他与作过慈禧太后宫女的一位满族皇亲—
—一位杰出的、有教养的女人相处融洽。史迪威的家人也常招待她。还有北京大学
校长蒋梦麟先生,经营玉器的商人“翡翠乔”等各色人物,是他家的常客。
    7月6日,史迪威到达北平的前一天,国民党政府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
复函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全部承诺日方的无理要求:撤消平津两市
的国民党党部,撤退东北军第51军、国民党中央军及宪兵第3团,撤免抗日的河北省
主席于学忠和平津两市市长,禁止一切反日团体活动等等。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何
梅协定》,它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省的大部分主权,日军在华北的势力更加扩大,活
动更加肆无忌惮。
    日本军人在大街上横行霸道,用枪托子驱赶路边的中国人,向其傀儡行政长官
发号施令,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气势汹汹的声明,大吹大擂其领导亚洲各国的“神
圣使命”。显然,中国被日本征服的情况比史迫感所估量的要严重得多。与此同时,
中国平民乃至官员的反蒋情绪也在增长。对日本和蒋介石同样反感的山东省主席韩
复榘,就公开拒绝奉者蒋命令撤离河北省的中央军通过山东地界。爱国的第29军军
长宋哲元被留在平津维持有名无实的中国主权,每天遭到日本人的侮辱,愤懑不已。
甚至胡适教授也对美国人说,国民党“已经死了,但是尚未埋葬,而一切没有埋葬
的东西,都会给活着的人们制造麻烦”。
    史迪威在使馆的顶头上司,是纳尔逊·T·詹森大使,一位48岁的、健壮的中产
阶级人士。他1907年到中国学习语言,开始外交生涯,在汉口、重庆等城市出任过
领事,1925年晋升为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1927年曾拒绝驻华公使敦促美国插手
反对国民党人的要求,1929年再次到中国出任公使。他是第一位会讲汉语的驻华大
使,对中国有广博的了解。他的座右铭是道教的一句格言“无为而无不为”,无论
走到哪里,他总是自己书写好这几个字,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也许由于都是务实的
人,史迪威和他有一见如故之感。美国军界颇有造诣的语言学家戴维·包瑞德上尉,
是史迪威的助理武官。他们三位对中国文化、中国人都有独到的见解。每每在一起
谈论起来都很愉快。
    南京国民党政府极力想使各国公使馆迁人南京,以显示外国承认这个政权是稳
定的。但北平的外国公使大多不想去那座泥泞的城市。政府能否长期维持下去,仍
是可疑的。但各国都在南京设立了由领事或代办主持的办事处进行工作。史迪威到
北平时,英美两国为了不让日本在南京的外交级别高出一头,也都把公使馆升级为
大使馆。9月,詹森率全体馆员到了南京,止或以大便身份举行了递交国书仪式。史
迪威身着白色军服,佩戴着各种奖章,看上去文质彬彬,是个极其英俊的武官。第
二年北平使馆所在地成了美国总领事馆,但史迪威被留了下来。因为美国认为,从
军事角度考虑,继续注视华北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         1935年10月,美国大西洋舰队旗舰“奥古斯塔号”到泰国进行正式访问。史迪
威的职务包括兼驻泰国武官,于是搭乘旗舰入曼谷湾登陆,到了这个东南亚唯一的
独立国家。泰国原名暹罗,从16世纪起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到19世纪末,
由于成了英、法殖民地之间的“缓冲国”而保持了独立地位。1939年5月改国名为泰
国。它的西邻是缅甸,1858年被英国侵占,被划成了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它的东邻
是柬埔寨,也是亚洲的一个古老国家,1363年被法国侵占。所以泰国的战略地位很
重要,但此前的几位武官都不曾来过这里。这次泰国王室隆重接待了“奥古斯塔号”
旗舰上下来的一行人,并第一次见到了美国武官。史迪威除参加宴会、社交聚会和
王室人物会见外,还参观了步兵、骑兵和防空部队,编写了一份关于泰国陆军训练、
编制和防御能力的详细报告。这是他作为武官要观察、研究驻在国的军事能力和意
图的必尽职责。
    史迪威自泰国返回北平时,已进入初冬的11月。日本在平津非军事区以北集结
了重兵,对宋哲元将军施加压力,要他宣布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和山东等5省
脱离南京政府,以完成日军割取华北之计划。宋哲元这次奉南京政府旨意,在日本
压力下依从了。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他指望南京能作出抵抗的决定,但蒋介石却
按兵不动。
    此时,美国使馆看到,蒋介石不敢冒险同日本对抗,而宋子文却对报界说:
“是抗战的时候了,即使战败,也胜过不战而放弃一切。”史迪威问詹森大使怎么
看?得到的答复是:蒋宋二人意见相左,美国的政策要看哪一种意见取胜而定。
    日军肆无忌惮,在平津一带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恫吓。11月25日,国民党专员、
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宣布冀东22县脱离中国政府,日本要宋哲元12月10日前宣布“华
北自治”。中国人的怒火骤然爆发出来了!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了大规模抗日游
行。史迪威观察到了这个如“五四运动”一般的“一二九运动”。当时路旁的行人,
都为游行的学生们鼓掌,一同高呼抗日口号,好多人不顾军警的阻拦加入了游行的
队伍,甚至连黄包车夫也振臂高呼起被禁止的抗日救国口号。这次游行立即扩大到
全国各大城市,势不可当。向南京政府请愿的学生们,乘上京沪线火车,沿途劝说
人们迫使政府立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随后几个月里,北方民众中出现了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救亡联盟”等抗日救国团体。共产党的“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口号,在各阶层民众中广为传播,并受到热烈拥护。
    史迪威在这期间,不断看到《大公报》等中、英文报纸上有关红军长征的报道。
1935年底,他着手整理了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情况”的小册子,也给别的武官看
过。1936年2月,英国大使馆在一项照会中,还专就史迪威提供的小册子“很有意思”,
表示感谢。史迪威当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但他熟悉并同情中国农民的苦难,所以
他把共产党的出现,看作是农民遭受压迫的结果。小册子中有这样的话:
          由于受饥荒、旱灾和沉重的租税、利息的压力,中间人
      和地主的压榨,他们自然要奋起改变所有制,这就使他们成
      了共产党人——至少这是对他们的称呼。他们的领袖采纳了
      共产党的方法和口号,但是,真正追求的,是在合理的条件
      下拥有土地。
    史迪威的资料,大部分来自报纸,也有他的朋友提供的。当时他在西点军校的
校友、驻天津第15步兵团团长林奇上校曾对他说,1932年他从菲律宾来中国休假,
在江西看到了共产党军队,他们不抓壮了,却给士兵发饷,而且不允许他们欺压老
百姓,这种做法与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还有一位副领事,
说他在云南看到长征的共产党军队士气高昂,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目标一致。虽然他
们装备简陋,吃不饱饭,疲惫不堪,但他们是由经历过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