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军团,于5月发起讨伐阎、冯的总攻击。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就此开
始了,双方共投入上百万兵力。打到9月,阎锡山在北平宣誓就职“国民政府主席”,
发出“公平内政、均善外交”的施政宣言。但是,9月18日,雄踞沈阳的张学良通电
拥蒋,率东北军分三路入关,使反蒋局势急转直下,救了蒋介石。中原大战遂以阎、
冯下野收场。然而,就在此时,日本人为侵占中国东北迈出了一大步。
当初史迪威就军队编遣看出的“真正的问题”,竟发展得如此严重,不仅万千
兵民遭涂炭,东北大好河山也将沦丧。这正是:新旧军阀打烂仗,文明古国遭祸殃;
沃伦冷眼看华夏,内忧外患路茫茫。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章 蹉跎岁月
归国执教本宁堡,恰逢经济大萧条;
风云变幻望京华,抗日战歌声声高。
话说1929年4月,史迪威一家要启程归国了。仆人们为了整理行装,搬搬运运忙
活了十来天。史迪威和共过患难的老赵即将分手,彼此都有些依依不舍。史迪威要
全家和仆人们照了合影,留作永久的纪念。
1923年他们离开北京时,在北京出生的女孩史文森刚两岁;这次他们从天津回
国,在天津出生的男孩本杰明也快两岁了。走路已经很稳的小本杰明,十分逗人喜
爱,史迪威和威妮更是把他视为心肝宝贝,处处留心照护他。他们这两个在中国出
生的孩子,和他们的哥哥、姐姐一样,在美妙的童年记忆中,对中国都有良好印象。
在史迪威带回国的物品中,最珍贵的,是他不久前在东方手球赛中获得的冠军
杯。这个精致的景泰蓝奖杯,还有一层意义,这是他的手球队朋友们送给他的46岁
生日的礼物。
回顾30年前史迪威16岁时,在扬克斯中学的“高地橄榄球队”,是有名的猛将,
破例获得了校长贝克博士的奖励。20来岁时,他又是西点军校第一个篮球队的队员
兼教练,陆军体育领导部门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表彰了他作出的贡献。如今,他
已人到中年,但在近几年西方刚刚兴起的手球运动中,他仍走在前面,而且是在连
年战乱的中国和伙伴们打起了手球,并组织了首次比赛确实不同寻常。人们沿着他
在体育发展大路上的足迹可以看到,他总是奋力走在历史前列的。
1929年7月,史迪威的长子小乔已经17岁,和他当年一样,也走进了西点军校。
子承父业,史迪威十分高兴。他送小乔到达西点之后,便起身前往本宁堡步兵学校。
几年以前,他曾是这所学校年岁最大的学生;此次前来,他将担任这个学校的战术
系主任。
这是马歇尔副校长执意给他保留的位置。还在天津第15步兵团时,有一次训练,
马歇尔要一位军官带70个人,去包抄当面敌军的侧翼,这位军官竟不知所措;发不
出命令,还抱怨没有充分的地形资料。马歇尔为他感到羞愧。当得知这位军官是本
宁堡步校名列第一的毕业生后,他产生了要参与改革这所步校教学的强烈欲望,史
迪威完全赞成他的想法。因为他领教过这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员照本宣科,要求
学员死记硬背,结果学员根本不会依照实际情况和实战要求进行指挥。他们认为,
这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把按作战教范、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改成适合实战
的教学方法,采用注重实战演习的教科书,培养军人的主动精神和判断力。史迪威
在西点军校战术系教过高年级班,曾把战术和球类运动项目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
进攻机智和应变能力,摸到了搞好战术教学的一些经验。马歇尔很赏识他的创造性,
认定他是理想的战术系主任。1927年11月,马歇尔到本宁堡步校后,即对校务部工
作进行改革,使训练和技术工作有了起色。
本宁堡步校以内战时期南军亨利·L·本宁将军命名。开始只从事步枪教练,后
来逐步发展成为陆军的基础战术学校,被人誉为“美国步兵之家”。1922年国会通
过法案,把本宁堡定为军事“要塞”。史迪威到校时,学校正开始大兴土木,修建
士兵营房、运动场。游泳池和戏院。学校和要塞禁区拥有比西点军校面积大三四倍
的97000英亩土地,其中有名贵的黄松种植园,几座森林,若干溪流,一些起伏的小
山。要塞的主要部分坐落在查特胡奇河东岸的悬崖上。有一条长达20英里的窄轨铁
路,将军事演习区和驻地联接起来。步兵第29团担任步校的演习任务。经马歇尔整
顿后,还拥有了坦克”、大炮、施放烟幕的飞机,以及接近实战的训练场。史迪威
非常高兴,他感到在这里的用武之地是非常大的。 在史迪威领导的战术系里,教员中有比他小十岁的奥马尔·布莱德雷,专教高
年级军官的“营进攻”。布莱德雷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欧洲战场的名将。
进修学员中有驻天津第15步兵团的上尉马修·李奇微。马歇尔和史迪威进行教学改
革的中心,是教军官们继承潘兴将军的办法,战斗中发布简洁明了的命令,只按情
况说明要达到的目标,不必详细交待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
敌人不会等待你,连营两级军官必须当机立断拿出办法。战术教学,是使学员们保
持这种能力,学会带兵打仗,真正成为战斗部队的军官。史迪威把战斗力溉括为
“运动、射击、通讯联络(按中国当代军人的习惯说法,也就是:开得动,打得准,
联得上)”,认为三者缺一不可。但要在战斗中取胜,不能靠空想出来的战术,
“只有简洁明了的办法(点子),才有获胜的希望”。所以,他要求战术系教员
“把讲义放置一边”,不要照本宣科,要教会学员能三言两语概括复杂的军事问题,
说明情况,并下达简洁明了的命令。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连布莱德雷按此要求上
第一课时也感到精神紧张。史迪威启示他把要讲的内容提要,事先用大号字母写成
几张卡片,放在脚下的地板上,必要时偷看一眼救急。
战术课的重点是野外演习,这也是史迪威全力以赴的工作重点,每次战术演习
他都亲自督导。他常对教员们说,营级指挥官看问题的角度与师级、军级司令部看
问题的角度不同。高级司令部地图上的一条线,到了战斗军官那里便是一个地段,
而且有具体的地形特点决定他应如何行动。一支部队在地面上同在地图上不一样,
在地面行动,有时会迷失方向。史迪威强调,必须在估量地形的基础上决定如何行
动。他针对本宁堡地区的松树林和密林的特点具体分析说,松树林使人无法观察炮
火支援情况,因而这种地带不能使用野战炮。步兵则可以依靠迫击炮在密林中展开
与敌短兵相接的快速行动。他非常重视营连军官对地形的观察和测量。布莱德雷组
织演习营进攻之前,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到实地一步一步地勘察地形,谙熟于心。
原先的演习,是照书本上规定好的情况与处置方案进行的,史迪威主持野战演
习,则要求学员们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有时,他在设置情况时故意出
“怪点子”,使学员们意想不到而必须立即提出对策。经过几次这样的考验,学员
从中受到了很大教益。后来,马修·李奇微谈自己的体会说:“这种重视实践的方
法,对作战指挥官来说,比任何学间高深的理论更重要。”布莱德雷也深解这种教
学的奥妙,他到兵器系任主任后,按重视实践的方法,首创了开学时全系上阵给学
员逐一做操作表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受到马歇尔的称赞。
史迪威和马歇尔的想法一致,极为推崇格兰特将军的作战指挥,提倡“运动战”。
为此,对指挥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挥官必须行动敏捷,随机应变,反应迅速。
营和营以下分队,不能向上级司令部提出要求等待具体命令再行动。若出现意想不
到的有利条件,应抓住时机,立即行动;若遇意外的挫折,应调整部署,摆脱困境。
不要为作战文书拖累,可以随后再补。
现代兵器的发展和运动机械化的发展,要求战术的巨大发展。史迪威在教学中,
对于部队的机动性、突击和袭入相结合的作战思想,作了极为深刻的研究。但他在
《步兵日报》发表文章,仍然主张“不要假设任何情况,而是要把事情弄明白”,”
战术的发展只能基于实际,不能立足于空洞的推论。就是本着这种信念,他常以公
断人的姿态,直言不讳地对一些事情提出批评。
马歇尔有了史迪威这个助手,使全校的教学、训练显得生机勃勃。有时组织颇
具声势的行军,还伴随和加进假想战斗、骑马冲锋、“大炮”轰击等实战行动。假
日还组织“百人队”穿越佐治亚州的草地、松林。总之,他们把增强学员的机敏、
灵活和主动精神的训练,搞得有声有色。
一年过后,马歇尔高兴地称赞史迪威是“教练天才”。当陆军部发来干部鉴定
报告表,问史迪威最高可以担任哪一级指挥职务的时候,马歇尔毫不犹豫地写道:
“能胜任平时和战时的任何工作。”可以说,他是给史迪威打了个满分。然而马歇
尔感到言犹未尽,又针对史迪威不善于也不愿意谈论自己的特点,补充写道:“史
迪威有远见,才智过人。他谦逊,不自以为了不起,因而很少人知道他是才华出众
和有教养的人。”
在教学中,史迪威的急躁性子,正像他在西点军校教语言时一样,遇到听讲不
用心,或是行为放肆、愚蠢的人,他的火爆脾气就会发作。有一次他督导野外演习,
有个军官听讲时走神,在演习的紧要关头,做出了与教官要求完全相反的行动,史
迪威立即大发雷霆,非常严厉地批评了这位学员,叫人无地自容。回到营房,一位
学员画了一张史迪威的漫画,画着他紧绷着的苦脸,从一个醋瓶子里钻出来,瓶子
的商标处画着三个X字母,说明酸度又浓又烈。漫画用图钉钉在布告板上,引来许多
人观看,并称赞画得好。史迪威看了也觉得好笑,他征得同意,把这幅画保留下来,
后来还拍了照片送给朋友们。就这样,“醋性子乔”这个绰号就传开了,成了他的
特有标志。
史迪威的好友威尔斯将军,在欧洲战场上多次见过他的“苦脸”,接到他的照
片后,给他写信说:“你每次露出这种表情,都是因为某件事或某个人造成一种实
属荒诞的情况,那是在作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显然很不切实际,但是又不得不
忍受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你脸上会呈现出你心中的一些苦恼……这不是醋性子,
乔,这只是看上去像是醋性子的某种别的东西。”史迪威明白,尽管这样的评价是
客观公正的,但主要还是对自己给予兄长般的仁慈的宽慰。至于他对自己性格中的
暴躁一面,一直是勇于承认和正视的,但他的这一面被他的幽默和善良品格中和了。
他常以在中国的经历作证明,有一次,他在一座城镇中独自散步,情绪很坏,想必
脸色也不好,但迎面来的中国商人同他搭起话,而且先鞠一躬说:“你好,教士!”
“你怎么称呼我‘教士’?”史迪威问道。
商人说:“因为你的样子像一名教士。”
“为什么说我像教士呢?”
“因为你面目慈祥,平和,绵善……”
“高兴的我笑了起来。”史迪威一提起这事,还总要加一句感慨:“别以为中
国人缺少幽默感。”
史迪威在家人面前也坦然承认,自己有时“不近情理,没有耐心,很固执,闷
闷不乐,粗俗……”。虽然他愿意对一切人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但对那种自命不
凡之辈,他往往情不自禁地用粗野的语言予以嘲弄贬斥。在他的日记里,从不掩饰
自己的情绪。
稍加留意,人们就会察党史迪威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起因往往是遇到了他认
为摆架子的人或装院作势的人,甚至一见到装出英国人口音的美国人,他都感到作
呕。和他久在一起的同事说,“他很像一个厌世者,他的厌世心理是藏而不露的。”
他的乐趣是自己寻找到的或自己促成的。如,为了随便活动活动筋骨,他就去打网
球;为了保持体格匀称,他坚持越野跑步和打手球,虽然这种运动体力消耗极大,
但他坚持不懈,每周可以看见他身穿短衣裤,在本宁堡的松林中轻松自如地跑两三
次。他已48岁,年近半百了,仍参加了5英里长跑比赛,尽管他落在了别人后面,但
他仍以能在长跑队列之中感到自豪。
在本宁堡的熟人和同级之间,本来没有令他感到不自在或惹他烦恼的人,但他
还是对一些人和事抱执拗的态度,使校长坎贝尔·金将军也对他不满起来,曾三次
要求解除史迪威的职务。原因是他掌握的标准极端严格。对学员的学习,除非他认
为确实完全够格了,他才在成绩簿上记个“优”字。结果在他负责管理的军官中很
少有人能进入军事学院,以致引起一些军官的怨恨,直到向校长那里去“告状”。
而在比较平淡的兵器系里,“优”却打得很宽,学员们很高兴,因为这为他们的晋
升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这也有益于显示全校的成绩,校长自然内心也感到欣喜。
他每次要解除史迪威的职务,都是马歇尔出面劝阻。在校长面前,他既肯定史迪威
“原则性很强,工作极其刻苦”,又承认他脾气不好,惹恼了人。而最终则是校长
听取了马歇尔的意见,认为战术系离不开史迪威,史迪威在战术和技术方面已“超
出时代水平”,是站在美国陆军顶峰上的。
这样,史迪威和马歇尔一起,在战术教学方面为美国陆军培养了一批优秀指挥
官,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不少著名将领是在这里学习和进修过的。马歇尔在
这里的任期满后,又延长一年,工作到1932年学年终结时离开,史迪威则工作到19
33年。
早在1930年,大萧条即开始席卷全美国。军官职业虽然生活稳定,实际收入没
有下降,但已规定军人每年一月为“无薪假期”。马歇尔知道已婚的二等兵,每月
21美元供养全家确实艰难。于是,他宁肯冒违反规章制度的风险,定了一个制度:
每个已婚士兵可以廉价从连队食堂买一顿热餐带回家给妻子儿女吃。这既节省了家
庭开支,又省了妻于做一餐饭的麻烦。此举不仅步校的士兵高兴,也得到军官称赞。
与此同时,马歇尔还主张各家喂养家畜,并亲自督促鸡舍、猪栏的修建。
在大萧条之中的美国陆军,仍然号称是世界六强(英、法、德、意、日、美)
之一,而兵力还不及希腊、比利时两国军队人数之和。军营日渐破败,与贫民窟差
不多,武器装备既缺乏又陈旧过时。美国一家杂志把当时美军在本国人和外国人心
目中的形象描绘成“一个咧着大嘴,七歪八斜地扛着一支老式步枪的傻大兵”,军
队声名狼藉。1932年夏天,有2。5万名退伍军人从全国各地涌向了华盛顿,要求政府
发给他们补充年金。胡佛政府竟让军队去镇压这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
他们的妻子惨遭殴打,孩子们也受到摧泪弹的袭击。马歇尔、史迪威等本宁堡步校
的军官们,为自己没有去干这种肮脏的勾当引为幸事。
1932年底到1933年初,大萧条的寒风使整个美国瑟瑟发抖。工厂、商号倒闭者
数以千万计,每个街角都有身强力壮的男子等待施舍,因为他们纵有力气、专长,
却无处可用。领取救济食品的人们,排起数英里的长队……这时美国陆军军官由1。
2万人减为1万人。马歇尔被派往南卡罗来纳州组建“民间工作队”,缓和美国青年
的失业问题和营养不良状况。在本宁堡步校,人们的心情也一样的沉重。
就在这时,史迪威的父亲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干1933年去世了!这位持有清教
徒传统信念“男子不工作就是罪过”的老人,辛勤奔波一生,给史迪威留下的仅是
一些债券和股票,大部分财产留给了史迪威的母亲。史迪威靠自己的薪金维持生活,
他有五个孩子,在中国生活尚属优越,在国内则感到处境窘迫。但是相比之下,由
于有牢靠的工作和一笔固定的收入,又显得比许多人日于好过多了。
由于史迪威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和严谨的家教,养成了简朴的习惯。在中国期间,
他们不打桥牌,不打猎,不参加外国殖民地的俱乐部活动。他们在家里待客时,摆
在桌上的也是最低档的法国葡萄酒。
史迪威把他的家庭视为他的城堡,感到只有在家里才安全,用不着提防他人了。
在他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