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欧战情报官
               协约、同盟两阵营,互相残杀四年多;
               美国陆军二百万,远征欧洲气势雄。
    且说1914年8月欧洲大战一开始,美国总统威尔逊既不搞什么总动员,也不对哪
个国家宣战,却发表了一个“中立宣言”。他说“美国人必须在道义上和感情上首
先想到美国和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
所以,史迪威那一代年轻军官,不论怎么想在大战中找个用武之地,都不得越“雷
池一步”。美国保持中立,是其对欧洲一贯采取的“孤立主义”传统政策的继续,
也是其“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老手法。就在这“中立”的旗号下,美国和
交战双方,不管是德、奥、土、保同盟国,还是法、英、俄、意、日协约国,都进
行了繁忙的贸易活动,大量出售军用品和军用物资,得到了巨额利润。仅1916年度,
美国48家最大公司盈利就近10亿美元。不言而喻,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反过来又
大大刺激了国内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自1914年到1916年,美国工业总产
值由242亿美元猛增到624亿美元。
    这次大战,本来就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肮脏战争。
大战刚一开始,俄国就抛出一个分割欧洲和德国殖民地的方案;英法也着手讨论瓜
分土耳其亚洲领土的计划;日俄战争后不可一世的日本,更觉得有了趁火打劫的良
机,首相大隈重信公开宣称日本决意要成为世界的“支配国”。1914年8月5日,大
限重信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一要其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上的军舰;二要其把在中
国胶州湾的租界地无条件地交给日本。德国人没有理睬。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9月2日,日军74野18师团7000多人,在中国胶东半岛的龙口登陆,接着攻占了莱州、
平度、潍县等地,而且直抵胶州。沿途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并继续挺
进济南。到10月6日,胶济铁路全线、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沿线的矿山
和邮电、交通设施,全由日本人管理。
    10月10日,日军在山东增兵一个混成旅,开始进攻青岛,英国也派兵在峻山登
陆,并纠集驻中国北部的英印军队几千人和日军一起向青岛发起总攻,迫使德国投
降。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以寻找德国在东方的主力舰队为借口,向南太平洋出击,
占领了马绍尔、加罗林、马里亚纳等德属请群岛,在美国至菲律宾之间的海上通道
上横设了障碍和炮台。
    日本人这次趁火打劫,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以死亡200人的代价,便取得了有重
大战略意义的成果。不仅如此,第二年1月,日本又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了灭亡中
国的“二十一条”。自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受到了严
重威胁,若让日本人横行下去,远东的一切“门户”都会被日本把持在手里;而任
凭德国在欧洲取胜,德国又会横行大西洋,使美洲大陆暴露在它的威胁之下,美国
在美洲大陆的“门罗主义”只会被打个粉身碎骨。
    这时美国公众的心理和舆论有了明显变化,备战空气变得浓厚起来。1916年5月,
德国和英国在日德兰海域进行了日德兰海战。此次海战,英国被击沉3艘大舰,11艘
小舰,有2名海军将领战死。德国也有1艘大舰和10艘小舰被击沉。这表明德日海军
仍然有强大的力量拦阻美国和协约国的海上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威尔逊
力主国会通过了如下法案:陆军常规部队扩大一倍,达到8.8万人,建造了两座军
营,成立“非常造船公司”,加速经济军事化的步伐。在战备工作进行当中,培训
足够数量的军官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有10年教龄和教授多种学科能力的史迪威,
被选中到纽约的普提茨堡任教官。这里是首批建立的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担此重
任后,史迪威于当年9月晋升为上尉军衔。         在此期间,由政府支持成立了大众新闻委员会,呼吁作家、艺术家、教授等参
加社会宣传,进行战争动员;并派出上万名宣传员到剧院、电影院、大中学校、工
厂发表“四分钟演说”。宣传员们揭露德国击沉美国快速邮船、派间谍渗透美国窃
取情报等一连串事实,激发青年为美国和美国利益而战。史迪威第一次被猛烈的同
仇敌汽的热流所激动,把三个月一期的训练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同时,根据美军赴
欧观察员的情报,针对战争中出现将飞机、坦克使用于大规模阵地战的新问题,不
断改变、充实了教学和训练内容。史迪威还充分发挥了他熟悉法语的特长,为陆军
部和训练营地翻译了大量法军作战资料,对改革教学和训练作出了重要贡献。
    1917年1月,德国宣布对进入战区水域的船只发射鱼雷将不再预发警告,实行所
谓无限制潜艇作战。眨眼之间,协约国的船只,美国和其他中立国的船只连连被德
国潜水艇击沉,德国几乎封锁了协约国的海上供应通道。英国几十万军队即将断炊,
存粮只够吃几周了。英国海务大臣向美国人呼救,他们说:“如果照这样损失下去,
我们将无法继续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金融寡头和政府的部长们极力主张美国立刻参战。恰在
这时,华盛顿截获了德国外交部长给德国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要他策动墨西哥政
府和德国建立反美军事同盟。德国答应不仅给墨西哥巨额财政援助,还在反美胜利
之日,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划归墨西哥。威尔逊见到此
密电大为光火。而火上浇油的是,美国商船“孟菲斯城号”、“伊利诺号”、“弗
吉尼亚号”等在此间均被德国潜艇击沉,几百名美国公民葬身海底。威尔逊总统急
忙在国会发表演说,断言协约国没有美国的军火和援助是不能战胜德国的。德国胜
利将对美国极为不利。他阐明“这场战争是德国人强加到我们身上来的”。他要求
国会承认战争状态的存在。随后,于4月初,参议院以82票对6票,众议院以375票对
50票通过对德国宣战的决议。
    英法两国随即派出名震欧洲的霞飞元帅和高级文武官员组成的代表团到达华盛
顿,讨论美国参战和全面援助问题。美国也选出历经日俄战争和曾统兵在菲律宾、
墨西哥作战的优秀将领潘兴,作为美国欧洲远征军总司令,先期前往法国。
    当时美国有1亿以上的人口,可动员480万18岁至45岁的男性公民服兵役。按20
名士兵中需1名军官计,所需要的军官数额吓坏了陆军部。训练军官,成了最紧急而
繁重的任务。原有的军官,特别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军官的身价,立即陡增十倍、百
倍。史迪威的战时军衔,立即由上尉晋升为少校。有三道命令接踵而至,一道命令
要他到一个很大的训练营地任教官;一道命令是派他到80师一个旅任副官;第三道
命令是要他到西班牙去,在美国大使馆任武官,这可以实现他多年来申请在西班牙
语国家工作的夙愿。陆军部的联系人给他写信说,西班牙到处是间谍和德国特务,
需要一个能干的人去,经营一个侦察系统。他要求史迪威尽快用电报作出答复。
    史迪威的选择是,不当教官,不当武官,而到战斗旅去任副官,而且很快在副
官岗位上干了起来。
    战斗旅远征的准备工作还在进行当中,1917年12月,他又接到一道命令:立即
到法国,向美国远征军司令部总司令潘兴将军报到。他兴奋异常,挤上一艘运兵船
横渡大西洋。在法国的圣纳泽尔军港登陆。
    船一靠岸,他见一些法国人聚在船坞和街道旁边看这些大兵上岸。人群中妇女
们大多身穿长服,几乎没有壮年男子,人们的脸阴沉着;那气氛像是在举行葬礼。
在去美军总司令部驻地——肖蒙的路上,也屡见穿长服的妇女,使人产生一种悲怆
感。史迪威目睹这一切思绪连翩,当初先辈们为了摆脱专制压迫,争取个人自由,
离开欧洲开拓了美国这片以平等、自由、公正为原则的国土。300年后,他们的子孙
后代竟全副武装回到了故土,担负起挽救自由、平等、公正的职责,但通往理想的
路上满是血污、凄凉……
    潘兴的总司令部设在巴黎南面肖蒙地带的一座大葡萄园里。潘兴将军要史迪威
加强参谋部的情报工作。在这个高级司令部工作的参谋,都是利文沃思指挥参谋学
校或陆军作战学院的毕业生。34岁的史迪威虽然没有在这两个学校深造过,但潘兴
了解他,在驻守菲律宾时,他是个聪明、称职的指挥官,翻译过法文的“日俄战争”
小册子;他编译的南美洲一些国家地形、地理的资料,使陆军受益匪浅。远征军正
急需这样难得的人才。
    潘兴将军比史迪威年长20多岁,他1886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称得上是史迪威的
前辈学长。美西战争前,潘兴将军曾在西点教授战术课,也算得上是同行当中的先
行者、引路人。他秉性刚毅,以精干带兵作战获得威望,人们以精明强干、睿智练
达的“黑桃杰克”称誉他。许多跟随他征战墨西哥的军官、老兵,得知他出任欧洲
远征军总司令,纷纷聚拢到他的麾下,谋求差使,也大长了远征军的声威。
    史迪威在潘兴手下,自1918年3月到同年11月停战,亲历了三次战略行动。一是
粉碎德国五次大进攻的防御战;二是收复德国占领的三个突出地带的反击战;三是
以钳形攻势占领两个交通枢纽的进攻战。停战后,史迪威还被派到德国科布伦茨地
区,执行了八九个月的占领任务。在总计十八九个月期间,史迪威领略了潘兴统帅
百万大军克敌制胜的胆魄和才干,学到了不少带兵打仗的方法,这对他后来在二战
中率兵作战起了重要的影响,以致许多人称史迪威是“潘兴式的将军”!
    史迪威的岗位和职务是远征军第4军首席情报员。到英军58师熟悉前线情况,是
他的第一项任务。58师师部在法国北部兴登堡战线的前沿重镇努瓦水。英军参谋人
员见到他后相信了美国参战不是说空话。他们认真地帮助他观察德军阵地的构成和
设施,以及公路伪装,使他了解德军的攻击步骤和特点,飞机、坦克和重炮的使用
情况等;还同他一起研究地图和空中侦察拍摄的资料以及侦察手段和方法,并陪同
他观察前沿的战壕、防空洞、弹药库、夜间巡逻等等。尽管他厌恶甚至不能忍受英
国一些人的傲慢和趾高气扬,但为了完成需要了解、观察的每个项目,他延长了一
天的工作时间,完全忘记了对一些人的反感。他“饱学”而归后,对第4军等单位以
及后来的情报工作,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史迪威在第4军工作期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潘兴将军关于美军指挥权的归属
问题的处理,显示了他维护美军独立地位和尊严的坚定态度以及统览全局的能力和
牺牲精神。
    潘兴将军率总司令部到达法国时,交战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不久,意大利军队
在卡波雷托战役中丧失兵力46.5万人,德奥军队向西推进100多公里。意军无主,
难民叫苦连天,士兵愤怒已极,高呼“打倒战争”、“打倒军官”,洪水一般向西
溃逃。形势如此严峻,英法两国赶忙一边派出11个师去救援,一边由英、法、比。
意等国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成员包括各国政府首脑及主要军事顾问,负责调
整协约国的兵力和战略行动,但它没有实际权力,不能起统一指挥作用。
    英法联军紧催美国参战,是因为他们的兵力不足,士气又低落,所以一见到潘
兴,就让美军尽快补充到英法联军去。为此,号称“老虎”的法国政府首脑克雷孟
梭带着法军总司令部成员,以“最高军事委员会”名义亲临美军第1步兵师,劝说美
军指挥官,让他们用法国的方法和惯例训练美国士兵,弥补美军经验不足的弱点。
他们要求美军立刻上阵,让法国士兵看到美国人前来助战,以振作法军日益沮丧的
士气。这当然遭到了潘兴的坚决反对。
    潘兴到英法联军战场巡视过后,大为震惊。这场战争如此惨烈,美军无论在技
术上、精神上都准备不够。所以,他不顾一切地想让美国军队尽可能慢一点开赴前
线,以便教会士兵们躲炮弹、防毒气,让士兵们有一定的应付困难和恐怖的训练。
对维护美军的独立地位和指挥权,他的态度更加坚定、强烈。一到法国他就向法军
司令官直言不讳地说过:美国远征军不受任何外人统辖,我们可以同英法联军并肩
作战,但绝不受英法将领指挥。巡视之后,他甚至不客气地告诫联军司令官:不能
为了减轻法、英两国的压力,就把美国士兵当炮灰用!后来,他决定让第1步兵师开
赴西线参战时,仍明确表示,这同法国方面的要求毫不相干,因为美国公众舆论、
美国国会都迫不及待地要听到美国军队同可恨的德国兵交锋的消息。潘兴手下的将
领对他维护美军的尊严和美国利益的行动,都感到快慰和振奋。
    潘兴之所以坚决拒绝英法联军的要求,是因为他对如何打破当时的堑壕战僵局,
改变联军的颓势,已胸有成竹。他认为决不能再打那种把士兵推进“碾肉机”的阵
地消耗战,必须恢复运动战,采取纵深突破的野战夺取胜利。在指挥上,一如西点
军校战术教材所主张的,作战计划的中心是指明作战目标,下达命令必须简明扼要,
而不须把所有行动细节逐一列入计划,限制部队的手脚,那样只能被动挨打。潘兴
还要求部队的临战训练,主要是灌输相信美国力量的进攻思想,使军官和部队在战
争中以最大限度的主动精神,抓住时机进攻,打败敌人。
    按照“最高军事委员会”的部署,美军的当面是被德军占领的圣米耶尔突出地
带,潘兴把这里称作德军的“太阳穴”。因为它的东面和德国本上相毗连,从这里
发起进攻,突入任何一侧,都会打开通往德国的道路,只要突进德国本土,英法联
军的危局必会得以挽救。他的独立作战计划,选的就是这个目标。然而,德国对此
早已有防备,自1914年夺得这个突出地带后,便筑起了十分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军
对它无能为力,所以把美军放在了这里。
    潘兴设想,攻取圣米耶尔突出地带,必须创建一个有4个军的集团军,每个军有
4个师,外加1个后备师,1个新兵训练站,1个军满员要6000名军官,17万士兵。但
是,由于国内种种困难,直到1918年德国开始大进攻之际,到达法国的美军只有7个
师,33万人。攻取圣米耶尔的各项准备工作不仅十分繁重,而且战局变幻,不可预
测。
    史迪威从英军58师回到总司令部之后,在参谋学校遇到了1911到1913年塔夫脱
总统任期的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他已年届50岁,也来远征,担任军法官。两人
相见备感亲切。30年代史汀生出任国务卿,40年代再度任陆军部部长,对史迪威的
前途都有过重要影响。
    由于总司令部急需,史迪威被调去协助组织参谋部的情报部。他来到肖蒙才知
道战局已骤然紧张起来,极端严峻的形势已危及到潘兴将军和美军的每一个人。
    原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退出战争,俄国士兵、农民摆脱
了大战的灾难。到1918年二三月间,德国统帅部已把对付俄国战场的40个师集中到
了西线战场,其兵力总计已达197个师,而英法联军只有167个师。德国决定利用兵
力上的优势,趁大批美国军队未运到欧洲之前,与英法军进行决战。联军已获得确
切情报,德军第一步是集中兵力打英国远征军第5军团,占领法国西海岸,使英军与
本土相隔离,迫使英军投降,然后全力围困和消灭法军。为实现这一计划,德军统
帅部已向前移驻斯巴。
    决战迫在眉睫。
    联军“最高军事委员会”发布通告,授命福煦“协调西线协约国军队的行动”,
接着他便担任了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统一指挥英、法、意、比军队与德军决战。在
此危急关头,他要求美军接受统一指挥迎击德军。潘兴对他们仍旧毫不含糊地回答:
远征军是美国军队,只听从美国人指挥。他斩钉截铁一般拒绝改变美军独立作战的
直接指挥权。
    然而当德军以65个师在英法联军防线结合部发起猛攻时,联军仅有36个师迎战,
英军两道防线接连被德军突破,德军距巴黎仅有60公里,远射程炮弹已落到了巴黎
市郊。潘兴以军事家的睿智和胆魄,作出了惊人之举:放弃他对美军独立作战的直
接指挥权,让已到达的33万美军归福煦总司令指挥,投入英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