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狐说刘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深深拜谢,说:“果真像老人家所说,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
    等到刘邦当上皇帝,派人去寻找这位老头,却已经无处可寻了。这位相面先生是不是吃人嘴软,不得而知,但是古人相信面相,这倒是实实在在的。
    刘邦长得什么样子,《史记·高祖本纪》有这样简略的记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汉高祖刘邦》一书中说:“此婴高鼻长颈,左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可以算是对《史记》最简单的解释。
    “隆准”就是高鼻梁。
    古书说:

    龙鼻
    龙鼻丰隆准上齐,
    山根直耸若伏犀。
    鼻梁方正无偏曲,
    位至居尊九鼎时。

    鼻为中岳,其形属土,为一面之表,肺之灵苗也……隆高有梁者,主寿;若悬胆而截筒者,富贵……
    鼻如截筒,衣食丰隆……准头而圆,得外衣食;准头丰起,富贵无比……准头圆肥,足食丰衣。

    刘邦的鼻子到底怎么样,不得详知,但是从相书上看,凭他的这一条鼻子,他就可以“得外衣食”“富贵无比”“足食丰衣”。
    看来刘邦的鼻子帮了他的大忙。
    “龙颜”,颜就是脸,龙颜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但是此为一种威仪的相貌,不用怀疑。
    古书说:

    一取威仪:如虎下山,百兽自惊;如鹰开腾,狐兔自战;不怒而威。
    一看敦重而精神:身如万斛之舟,驾于巨浪之中,摇而不动,引而不来;坐卧起居,神气清灵,久坐不昧,愈加精彩,如日东升,刺人耳目,如秋月悬镜,光辉皎洁……

    凭刘邦的龙颜,他大概应该“猛虎下山,百兽自惊”了。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中华子孙是龙子龙孙。龙是玉皇大帝的臣子,腾云上天,翻身入海,行云施雨,变化无穷……
    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旦跟龙产生了联系,要么成为真龙天子,要么成为孽龙。孽龙要被当了皇帝的真龙天子灭九族。刘邦虽然出身贫贱,但是有这一副龙颜,足够他受用一辈子了。
    刘邦其人,真是一处贵,处处贵,刘邦还有“美须髯”。
    古书说:
    髭须黑而清秀者,贵而富,滋润者发福……黑而光泽,富贵无亏。

    在古人看来,刘邦的这一副尊容就是天生皇帝命,当然附会的嫌疑是不难看出的。
    春秋末代,战国初年,赵简子选择接班人,很大程度由于听从相师姑布子卿的话,才确定无恤为赵氏继承人。无恤就是后来的赵襄子,三卿分晋的一卿,建立了赵国。
    康熙为什么要把大位传给雍正,就是因为他专门叫八字先生给乾隆算命,乾隆是皇帝之命。雍正是乾隆他爹,儿子是皇帝的命,老子自然要继承大位。据说故宫博物院尚保存着乾隆的八字。
    刘邦的面相不是刘邦当皇帝的必然因素,但是这些对他的心态产生了极大的暗示作用,这是不用怀疑的。
    是真有相面之说呢,还是刘邦吕公戏演双簧?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是刘邦吕雉杜撰这样的故事,那我们就只能说刘邦很会造势。这样的事在别人的眼里是神奇,在于自己,虽然难免有自欺之嫌,不过却能给自己巨大的信心。

壮士扼腕,三尺剑斩蛇起义

    借助老虎的威势,狐狸得到了百兽的尊敬。刘邦斩蛇,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可是经过一番造势,“白帝的儿子被赤帝的儿子杀了”,那就狐狸变成了“大王”,刘邦接受了天命……

    刘邦既然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更兼游手好闲,能言善辩,少不了被上头派些公事。正因为这桩公事,刘邦的龙气更加发扬光大,神乎其神了。
    沛县奉朝廷之命,要征调一批民夫去骊山修秦始皇陵。那些被强迫征来的民夫,谁也不愿意离乡背井,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做苦力。所以,刘邦被派去押送这批壮丁。
    这帮民夫被绳子拴着,就像一群被贩往远方的牲口。但是,他们毕竟是人,总在寻找机会逃走。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总有些人当南郭先生———溜了。刘邦虽说是押解官,但是跟这些人的地位也相差无几,更兼刘邦生性豪爽,凡事一个无所谓,所以对这些被拴着的“牲口”也没有多大限制。不曾想到,一夜逃走几个,还未走出县境,已经逃走了不少人。
    刘邦心中盘算开了,如果这样下去,还没到骊山,夫役早已逃得干干净净。这样的话自己也难逃干系,刘邦有了自己的打算。
    那天,刘邦押着这批民夫走到丰乡(江苏丰县)西边的大泽。这泽方圆百里,苇草丛生,遍地泥泞。有人又趁此荒野之地逃走,刘邦也是无可奈何,决心早点脱身。
    他叫大家停下休息,刘邦自个儿喝起酒来,一喝就喝到了黄昏。只见满天昏鸦,在大泽上空盘旋,就像刘邦那起伏不定的心。
    刘邦突然站起来说:“诸君到了骊山,也是九死一生。我今天把各位放了,大家各自逃命去吧!命大的能逃得性命,命小的客死他乡,全凭天意啊!”
    民夫们素来知道刘邦比较诙谐,以为刘邦又在开国际玩笑,谁也没有把这几句带着酒气的话当真。刘邦给民夫一个个解去捆绑的绳索,大家才信以为真,个个感激涕零,纳头便拜。众人高呼万岁,一哄而散。可是过了一会儿,大半壮丁又回来了。
    刘邦问:“你们怎么不走?难道还想去骊山风光风光?”
    有一个胆大的壮丁忙对还在喝酒的刘邦说:“贤公不忍把我们押到骊山去送死,慨然释放了我们,贤公恩情至死不忘!但是我等细细一想,我们都走了,贤公怎么回沛县交差复命?”
    刘邦忙说:“你们尽管走吧!我自然不会再回沛县送死,天下如此之大,哪里不能容身?大丈夫四海为家,哪里不是家?”
    壮丁闻言,又是一阵感激,有十几个壮丁情愿跟着刘邦同生共死,闯荡天下。
    刘邦见此情况,正好来个顺水推舟,高声说:“承蒙各位壮士不弃,愿意跟我刘邦,我也只好欢迎了!天高地广,海阔天空,我们难道还闯不出一条生路来?”
    刘邦醉熏熏的,一行十几人,为了避人耳目,不敢走大道,只得往大泽中小路走去。走着走着,一轮明月悬挂在碧蓝的天空中,把清辉尽洒人间,整个天底下显得是那样的和谐而宁静。
    要是在平时,刘邦肯定会引吭高歌,尽情地抒发一番。可此时此刻,他已经成了一个逃亡之人,害怕月亮太亮,让人看见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因此,他们尽择小路和阴暗的地方慢走,在泽中缓缓而行。
    正在行进之中,前面探路的人回报:“前面有一条大白蛇挡住道路,碗口粗细,长有数丈,我们还是原路返回,另走其他路吧……”
    说话人颤颤惊惊,上下牙直打颤。
    刘邦听说,趁着醉意,大声说:“大丈夫走路,哪里会因为害怕一条巨蛇挡路而返回的道理呢!”
    刘邦大步走上前去,不多远,果见一条大蛇,好象一条长堤,横截小路之上。刘邦也不细看,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抽出佩剑,大喝一声:“畜牲如此无理!”手起剑落,巨蛇一下子被砍成两段。
    众人拨开死蛇,惊叹一回,继续前进。又走了数里,刘邦大醉难行,与众人一起合衣躺在路旁草丛之中,呼呼进入梦乡!
    这本来就已经够奇怪了,可是更怪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第二天早晨,正好有一个丰邑人经过刘邦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年妇女在那里抱头痛哭。
    这人问她为什么天刚亮就在这里痛哭。
    老妇人说:“有人杀死了我的儿子……”
    问:“你的儿子怎么被人杀了呢?”
    老妇人回答:“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巨蛇,挡住了路径,被赤帝的儿子杀了!”
    老妇说完,又伤心痛哭。
    这位丰邑人觉得老妇言语怪诞,正要寻根问底,老妇人突然不见了。
    这人只得继续往前走,正好遇见刘邦等人,忙把这神奇的遭遇告诉刘邦一行。刘邦心中大喜,自以为受命于天。那些跟着的壮丁,更加敬畏刘邦。
    这就是刘邦经常自吹自擂的斩蛇起义的故事。
    《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中曾说:“祀五帝。”
    唐代贾公彦疏曰:
    五帝者,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biāo)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计光纪。

    史书记载,秦国开国君主秦襄公立国西方,祭祀白帝。白帝在这里暗指大秦王朝。
    传说赤帝为尧帝之后,是刘邦的祖先。赤帝在这里暗指大汉王朝。
    从此以后,刘邦经常开口闭口就是“老子手提三尺剑斩蛇起义”,自负之情溢于言表。他的龙子龙孙,也经常以此作为自吹的本钱,向天下人民宣称他们是受命于天。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但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212年,或者公元前211年。不管哪一年,刘邦认为自己已经起义了,当时陈胜、吴广尚未起义。
    刘邦听了这个优美的故事,兴奋不已,带着他的那一行人,走出了大泽,进入了人迹罕至的芒砀山。
    芒砀山(河南省永城县东北),分为芒、砀两座山,北边叫芒山,南边叫砀山,其间相距七、八里地。两山之间,峰回路转,谷深林茂,人烟稀少,野兽出没。虽不能说“棒打豹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但也是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虽然吃不上龙肝凤胆,但是活下去绝对没问题。
    应邵曾说:“两山之间,有山泽之固,故隐其间。”
    刘邦找到这样一个隐身的地方,带领众人在这里当了山大王。刘邦等人夜宿岩穴之间,渴饮溪水山泉,靠野果充饥,凭山禽解馋,四方组织力量,以求一逞!
    刘邦拍屁股一走了之,可苦了吕雉。她不得不拖儿带女的去找刘邦,往往毫不费力就找到,众人惊叹不已。
    刘邦怪而发问:“我等藏身之处,经常变化,外人一概不知,你拖儿带女,怎么一下子就找到这里?”
    吕雉说:“你居住的地方,天上经常有云气笼罩,我凭着天上的云气,就找到你了!”
    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沛中子弟偶尔听说,暗中依附者日多,刘邦也因此成为沛中豪杰。
    这种奇异征兆,是不是刘邦和吕雉故意编造,借以威服众人,不得详知。
    刘邦遇蛇、斩蛇之事,《史记》明文记载,是真是假,那都是次要的,而最本质的东西在于,此刻的刘邦一行,只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义无反顾,才有生存的可能。只要充满信心,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因此,与其说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还不如说这件事揭示了一个真理:挺起腰杆往前走,金光大道;畏缩不前朝后退,绝路一条。

神救了刘邦老命,也要了他的小命

    一只狐狸看到一群鸭子在戏水,就将一些枯草抛入水中。枯草慢慢漂向鸭群,鸭并不在意。狐狸嘴里衔着枯草悄悄下水,慢慢向鸭群游去。近了,狐狸突然从枯草下猛扑过去,顷刻间一只鸭子便葬身狐口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狐狸善于用智能,善于利用水的浮力,利用鸭子对枯草的习以为常。
    关于刘邦的种种神话传说,虽然明显有杜撰之嫌,但是说的人多了,众人也就认为这是真的。秦始皇相信,一代谋臣范增也因此力劝项羽早杀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载:

    秦始皇经常说:东南方向有天子气,于是东游去镇压。

    秦始皇一生五次巡游天下,一次向西,四次向东南,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东南有天子气”(《史记》语)。
    关于刘邦的这一系列奇谈怪论,居然还引起了秦始皇的高度重视。
    刘邦的这些奇特征兆,后来也引起了他的主要敌人项羽的高级参谋范增的高度注意。
    那时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举国投降,刘邦企图独霸关中,称王自立。项羽知道此事,下令攻打刘邦,范增急忙火上浇油。
    范增说:“刘邦原来在老家的时候,贪财好色,而现在进入关中,约法三章,与民休息,不贪财,不好色,野心不小。我曾经叫人多次观望他的神气,都是龙虎之形,五彩缤纷,这是天子之气。立即消灭刘邦,不要错过良机!”
    范增此说,是因事论人的合理推测,借助封建迷信加固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心。范增就是基于此,一直力主项羽防范刘邦。可是由于项羽不听范增多次力劝,刘邦终于平安地从鸿门宴上逃走,含泪去汉中为王……
    如果说以上征兆都只是说说而已,那么真刀真枪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令人不解的神奇。
    刘邦去汉中,火烧栈道,麻痹项羽;拜将韩信,还定三秦;兵出关东,轻取彭城。刘邦不听张良、韩信苦劝,为义帝发丧,纠集天下诸侯之兵达五十六万之众,虽然轻松地占领了项羽的首都彭城。但是刘邦手下的这支大军,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是乌合之众,临时充当元帅的魏豹又是一个言过其实的人,刘邦等人又“日置酒高会”(《史记》语),不作防御项羽进攻的准备。
    项羽听说彭城失守,忙从齐国率领三万精兵返救。三万人马,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刘邦大军被杀死“十余万人”(同上)。汉军败走,楚军追到灵壁(安徽东北部)以东的睢水边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水为之不流”(《史记·高祖本纪》语),汉军几十万人被赶入睢水溺死。
    项羽立即派兵“围汉王三匝”(《史记》语),真是里三层外三层。刘邦百般厮杀仍然冲不破楚军的包围,眼看就要小命不保。碰巧此时,神奇出现了。
    《资治通鉴》载:

    正好大风从西北方向吹起,折木发屋,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直向楚军刮去,楚军大乱,围散,刘邦带着数十骑,突围而去。

    这真是神风,早不吹,晚不吹,正好项羽围住刘邦的时候吹;这真是怪风,东不刮,南不刮,专门从西北方向刮来,刮散了楚兵的重围。这风真神真怪,怎么只刮散了楚兵,让楚兵看不清方向,而让刘邦得路而出呢?
    明·甄伟《西汉开国演义》:

    (刘邦被)楚兵围绕三匝,如铁桶一般。汉王回视随身士卒,止(只)数百骑。渐近黄昏,叹曰:“吾必死于此矣!虽腾空亦不能出此重围也!”
    正在危急之际,忽见狂风大作,飞砂走石,自东南而来,黑雾弥空,黄尘四塞,周围楚兵皆掩面站立不住,惊惶迷乱,四散奔走。汉王见马头前隐隐有白光引路,遂策马前进。行二十里,风色渐息……

    刘邦就这样脱围而去,我们只能违心地说:天意。
    而今的西北一带,春夏之交经常出现这种自然现象,人称“沙尘暴”,大风到处,黑气弥漫,土味呛人,咫尺之间不见光亮,睁不开眼,吸不了气,开不了口。
    刘邦是不是也遇到了这种沙尘暴?
    这场沙尘暴刮得正是时候,救了刘邦一命,使得更多的人相信,刘邦才是真命天子,有神的护佑。
    神风救了刘邦,但神也要了刘邦的命。关于自己的神奇传说,开始的时候,刘邦可能只是一笑置之而已。
    而到了后来,他对此真的信以为真,可能还对此入了迷。以至于相信神会护佑自己,讳疾忌医,最终送了自己的小命。
    刘邦五十三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太相信这类奇迹,乃至讳疾忌医!
    刘邦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为了消灭异姓王,几乎年年征战!在他临死之前的那一年,征讨英布被冷箭射伤,回家途中,病情加重,《史记》说“病甚”!
    古代汉语之中,“疾”和“病”区别较为明显:“疾”指“小病”,“病”指“重病”。“病甚”就是“重病”、“病危”之意!
    《史记·高祖本纪》载:

    吕后专门求人请来良医。良医入见刘邦,给刘邦看病,刘邦问医生病情。良医说:“皇上之病不难治,只要精心料理,按时服药,可保无虞!”
    刘邦却骂开了:“我本来是一个布衣百姓,手提三尺宝剑斩蛇起义,而今夺取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的性命在天,即使扁鹊在世,又有什么作用?”
    刘邦拒绝良医给他治病,赏赐良医五十斤黄金而送出宫门。

    这便是刘邦的浪漫!
    刘邦有病不治,宁信天命不信医,不久病死。
    刘邦迷信天命到了有病不治,有药不吃,听凭上天安排的程度,也算虔诚到家了。天命要了人命: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一生都笼罩在神秘色彩中的平常人。
    后人对此,多有评论。
    明代·李贽《史纲评要·卷四·后秦纪》说:

    吕后望气,老妪哭蛇,英雄欺人耳!

    葛剑雄《泱泱汉风》说:
    就拿刘邦来说,汉朝的史官记载了他很多得天命的征兆和事迹,实际上都经不起深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