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煌与宿命总是与一个个王朝的辉煌与宿命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是个首都型的国家,首都的历史长度往往就是朝代或国家的历史长度,改朝换代不仅影响了朝代的命运,还影响了都城的命运。

  王朝唱晚,王城唱晚。

第5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1)


  现如今,除了仍然做着首都的北京外,其他古都都已辉煌不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面对古都我们不免涌起巨大的沧桑感,现实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都让一个个都城故事显得分外凄美。

  西安,一座悲情之城,一座有隐痛的城市,现如今,她的隐痛全埋在城墙里面。西安之所以有隐痛,是因为她有往事长安往事。十三朝古都的往事,一代又一代,堆积如山。这座城曾经太磅礴,真可谓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也难掩其昔日的风采。一千四百年前的这座古都,面积是现在西安老城的十倍;一座大明宫,是北京紫禁城面积的三倍。盛唐时代的长安城,还有白人和黑人居住,真正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在今天,哪怕在西部,西安已经不能称老大了,更遑论全国。

  南京历史上曾经用过的名称有44个,这其中每一次地名的变化,往往都联系着改朝换代的荣辱兴衰。如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六朝金粉,实际上是火光血影中不断上演的颠覆与再颠覆的悲喜剧。大悲大喜,悲喜相续,历史在这里翻过的每一页都过于跌宕,每一页又翻得过于急促。现在,经历了历史悲欢变迁的南京只是一座苍老得有些平庸的城市。

  洛阳,一座骄傲而又难以承受衰落之轻的城市。洛阳的骄傲,来自于十三个朝代的繁华烟云,来自于牡丹花开的富贵灵气,或者源自道学、理学等发祥地的大智慧。这种骄傲,其传承的是中原文化的积淀和底蕴,而难以掩饰的则是帝都斜阳的落寞与忧伤。现如今,洛阳早就繁华不再,垂垂老矣。

  回首开封,在几千年来的历史长河里,它以国都、省会、普通州府以至废墟的面目不断变幻。这里曾有过信陵朱亥的大梁悲歌,李白杜甫的梁园长吟,五代纷争的金戈铁马,以及东京汴梁的大宋繁华。同时这里也有过数不清的兵灾水患,天灾人祸。开封城的沧桑与悲情不仅震撼了国人,也震撼了世界。

  还有杭州……,还有安阳……,还有郑州……

  老枪新著《王城唱晚》一书倾情讲述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融学术性、文学性和批判性于一体。不仅详尽叙述了中国八大古都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以反思的视角和批判眼光,对八大古都的困境与尴尬、忧伤与宿命、现实与未来进行了条分缕析地冷静地思考和解剖。如今,古都亦换新颜,本书的出版,无疑将重新激起人们对这些古都的热切关注,进而推动这些古都的繁荣和发展。

  接下来,我们抓紧要做的事情是,穿越城墙,穿越历史的城墙和心灵的城墙,从一座座王城的凄美故事来解读王朝兴衰的密码,进而感悟中国八大古都自身的忧伤与宿命。

  是为序。

  (海默,男人、诗人、出版人,城市比较文化研究学者,著有《中国城市批判》等,现居北京)

  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

  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很多年以后的今天,王城北京的国都史依旧耐人寻味。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了宿命感和飘忽感的都城。如果从周武王克殷算起的话,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三千余年了。其实从它诞生之日起,北京的王者气象就令人有所期待。北京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原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与关中一样,具有非常优越的军事地理条件。

  但是,一个疑问产生了:在地理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为什么自3000年前起源直至唐代末2000多年间,北京却始终只是地方政治中心而不能上升为国家的首都呢?是什么阻碍了北京的王者气象在2000多年的时间向度中不能灿烂生发呢?历史老人究竟给了北京这个城市怎样的玄机呢?

  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时,北京是周朝分封的蓟国,后来到了春秋时期,燕国吞并蓟国,成为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因为燕国的关系,又叫燕都、燕州、燕京等等,后来也称幽州。假如当时统一中国的不是西边的秦国而是东边的燕国的话,那北京很可能从那时起就变成政治经济和所有一切的中心了。

第6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2)


  但历史没有假设。燕国最终没有统一中国,西秦统一了中国,这样,在后来的上千年里,长安和洛阳就成了中国的中心。燕国不但未能统一中国,实际上燕国君臣们连统一中国的梦都没有做,因为整个战国时期燕国最弱。

  但接下来,历史似乎成了必然与偶然交汇的游戏,变成了一系列鬼斧神工般的误会与巧合。

  在众多王朝开创者与继承者的目光审视与隐秘思考中,北京经历了不断地浮出水面却又渐行渐远的过程,直至不经意间悄然回头那是这个后来注定要喷薄而发的都城的惊鸿一瞥。

  而这一切,最终构成了一个王城的成长轨迹。

  如果不算作为周诸侯(燕)王城的那段历史,第一个把北京定为都城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叛将史思明。他在范阳(古称幽州,今之北京)自立为大燕皇帝,但两年不到,他就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掉了。史朝义挣扎了两年,也于763年自杀,范阳重回大唐治下。 

  北京的又一次被定为帝都,是在一百八十年后。公元938年(辽会同元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定幽州为南京(一称燕京)。原来的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境内)。总之,幽州(今北京)从来就不是辽的首都,它真正成为首都是在1153年(金贞元元年),此时距金灭辽已有二十八年之久了。1122年(金天辅六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军队把辽天祚帝赶到了燕山以西,完全控制了辽属的河北、辽西地区,并顺利地占领了辽的南京(今北京)。在对辽战争中,金与北宋是盟国,当初曾有协议,驱除辽人以后,燕、云故地要归还给宋。1123年阿骨打突然死了,金国的大臣们主张毁约,金太宗完颜晟却说:〃是违先帝之命也,可速与之。〃于是,幽州(北京)在被异族统治近两百年后居然又〃回归〃了。不过这次回归真可谓是昙花一现,北宋人大概还没来得及开府建衙、筹措防务,金国的大兵又打了回来。1125年春二月,金兵占领了幽州,改称为燕京。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登基称帝。1153年,完颜亮把朝廷从上京迁到燕京,并命名为中都,这才是北京真正成为首都的开始。

  只可惜金中都只维持了五十年,北京这个都城在他的童年时代注定要见证刀光血影,要经历屈辱和恐惧。1213年,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燕京(成吉思汗改称中都为燕京)周围的州县全被他占领(整个河北仅十一城未下),但燕京他却没有杀进去。1214年三月,蒙古大兵住在燕京北郊,将士们都想进城掳掠,可成吉思汗不同意,他派人进城给金主传话。刚刚即位的金宣宗赶紧抓住了这个求和的机会。和约是签了,但中都却无论如何再也住不下去,一个月以后,金把国都迁到了南京(即汴京,今开封)。北京第一次作为首都的历史到此结束。迁都以后的金政权又苟延了二十年,那是一段在屈辱和恐惧中等待灭亡的悲惨岁月。至于中都(今北京),1215年就被蒙古人占领了,那时候的蒙古人大概还不懂得建设都城的重要意义,他们的政治中心从曲雕阿兰到和林再到上都,迁来迁去始终在大漠深处。此后的半个世纪里,一度繁华的中都(燕京)逐渐被荒废和遗忘了。

  但是忽必烈很快就意识到,大帝国必须有一个与之相称的大首都。他即位不久就开始筹划此事。他派出了一个考察组替新都选址,并很快批准了考察组〃定都于燕〃的建议,于1264年(至元元年),将燕京又改回叫中都,常设的中央机构逐步转移到此(每年四月到八月仍随皇帝回上都避暑)。1267年(至元四年),建设新都城的宏大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新城位置就在中部的西北面,面积相当于中都的三到四倍,这可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大〃项目〃了,投入的人、财、物力暂且不论,光时间就费了整整十年。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忽必烈委任河北最大的地方势力头子张柔判行工部尚书事,他儿子张弘略为筑宫城总管。工程进行到第六年(1272年),城墙宫室初具规模,忽必烈下令,中都改名为大都,北京从此成为世界历史上无论规模和影响都首屈一指的都城。

第7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3)


  可以说在都城北京的命运史中,忽必烈是个绕不过去的〃贵人〃。那么,忽必烈为什么选择燕京这块地方建设自己的首都呢?今天分析起来大概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忽必烈从年轻时起就仰慕汉文化,所谓〃在潜邸时,访求贤才,虚己咨询,延聘四方名士,问以治道〃。到他哥哥蒙哥(宪宗)即位以后,更是委托他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他一心想做个文治武功独步古今的中国皇帝,而不是在荒野大漠里妄自尊大的可汗,因此,都城迁入汉地势在必然,否则何以为华夏天子?

  第二,忽必烈毕竟是蒙古人,有他独特的战略考虑。凡漠北关外崛起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始终对发祥地保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并且本能地视之为永久的大后方。因此,都城尽管设在汉地,但却不宜过分远离大后方,以免险生不测时进退失据。事实证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远见,一百年后当徐达、遇春的军队挟风雷之势直逼燕京,元顺帝能带着子孙嫔妃及扈从兵马从容北遁,就是因为大都去口外不过百数十里,倘若都城远在南方,就决不可通过人烟密集的汉族地区而逃归漠北,也就没有后来的北元政权和鞑靼王国了。

  第三,高寒地区的民族怕热不怕冷,对中原气候很不适应。唐时吐蕃占领长安,十二天就自动撤军,后晋时契丹进占开封,也只住了三个月,水土不服无疑是重要原因。耶律德光(辽太宗)全胜班师时就说过〃汴州炎热,水土难居〃的话。蒙古人抗热的能力恐怕比契丹人更不如,为此他们才会在每年四月到八月不辞车马劳顿到上都去避暑。北京不算太热,而且离上都也较近,不失为理想的定都之所。

  第四,当时北京具有为建都提供后勤支持的资源和条件。在这方面,水是被放在第一位来考虑的。中国北方地区因为缺水致使生态不断恶化,再加上战乱等原因,凋敝的农业经济很难承受起一个帝国首都所带来的沉重负担。赵匡胤当年统一天下之后,一直想把都城从开封西迁,先洛阳,后长安,分两步走。但最终一步也未能走出,主要原因就是上述两个故都〃京邑残败、宫阙不修;年食不充、畿内民困〃。当然,开封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但至少一免迁徙之费,二享漕运之便江、淮之米可逆汴水而直达。在忽必烈时代,元大都地区堪称水源充足,而且他身边又有一位杰出的水利学大师郭守敬,郭守敬不单是修凿多条渠道,在畿辅周围灌田万顷,而且把昌平和西山一带的泉水引入积水潭,然后由南面出城再东拐,直达通州,连接京杭大运河。从此,江南的粮食就可以从河道或海道一直送进北京城内。忽必烈看准了水是保持大都繁荣稳定的基本前提,在这方面,他也舍得投入,于是,此后的几十年间,北京发展很快,南方的一些废都、故都渐渐地不能望其项背了。

  然而,统治中心远在北隅,对南方汉人而言却是顾虑重重。从江淮起家的朱元璋,当然不会把国都建在北京,这倒并非因为他是南方人,怕冷,而是回顾历史,从未见过汉人大帝国把统治中心放在偏远北隅的先例。朱元璋决心定都南京,这里毕竟是他的老窝。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没想到南京作为大明帝都只维持了五十二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从他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皇位之后,他突发奇想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即元大都,那时叫北平府)去。

  不过,朱棣的迁都计划并没有一步到位。虽然1403年(永乐元年),他就宣布建立北京,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但这只是让北京取得了陪都的地位,南京仍然号为京师,也就是首都。不过北京这个陪都不同寻常,它一开始就建有一整套的政府机构,设有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等等。所谓〃行〃,就是中央派驻的意思。北京的行部是六部的综合机构,设尚书两人、侍郎四人。六部的具体业务,由郎中等官员分工负责。

  到了1406年(永乐四年),朱棣开始在北京大兴土木。因为规模大,要求高,基建工程足足费时一十五年,直到1420年(永乐十八年)冬天,才基本完工。朱棣确实是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贡献卓著的人物,今天北京二环以内城池宫室的规模和格局就都是他那个时期留下来的。

第8节:北京:在必然与偶然之间(4)


  1421年(永乐十九年)春天,朱棣迁都到北京,北京改称京师,老京师变成了陪都南京(应天府)。朱棣回到北京后,只活了三年半时间就在征蒙古的途中病死了,皇位由他的儿子朱高炽继承。朱高炽一直不支持父亲的许多政策(包括都城北迁),他一即位就宣布要还都南京,取消北京的京师称号,北京都司也复称行在。不过,他皇帝当了不足一年就死了,由儿子朱瞻基继了大位。朱瞻基(宣德帝,庙号宣宗)在位十年,既没有取消他父亲南迁的成议,也没有实施南迁的行动,其未能决断的主要原因应当是出于大局安危的考虑吧。

  明朝的定都问题一直到1441年(正统六年)才最后解决。这年,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英宗)颁诏,定北京为都,复称京师。这样,北京的国都地位总算确立下来了,但后来的历史证明,这对于明朝来说并非是一件好事。作为国都,北京实在过于接近边境(而且是最具威胁的边境)了,因为这点,它一次又一次地给明朝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后政权的覆灭也不能不说与此有关。就在朱祁镇定都北京之后八年(1449年),崛起的蒙古瓦剌大举入侵,直逼京畿,结果导致土木堡一场大败,朱祁镇本人也当了俘虏。皇帝被抓走了,怎么办?北京城里乱成一团,〃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人主张迁都南京,以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极力反对,他们担心,一旦迁都,就会像宋朝南渡一样,再也回不来了。为了保卫这座孤立在敌前的首都,于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事实上,当时如果没有于谦领导下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蒙古军队定会把北京城烧杀掳掠一空,北京城的命运走向就不好说了。

  当蒙古人的势力逐渐衰落下去时,女真在满洲却一天天强大起来。满人进了北京以后,围绕着是不是在北京建都的问题上发生过争论。保守的满洲贵族们心系关外的故土,留恋旧有的生活方式,主张〃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独揽大权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野心大,眼光也远,他说先帝(皇太极)说过〃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必须按既定的方针办。在多尔衮的坚持下,北京被再次定为帝都。如果单纯从〃图进取〃的角度看,多尔衮未必不会考虑到都城进一步靠南会更有利一些,但当务之急却是先进关站稳脚跟再说。北京是大明京师,让顺治帝在这里登基,就意味着满人正式入主了中国,时不我待,越快越好。况且这也是当时自己占领下的惟一一座旧都,没有其他选择的可能。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想在中国建立长治久安的统治,必须取得广大汉人在政治上的认同感,即承认新朝是传统皇权的合理继承者。

  于是,在清朝二百七十年间,北京作为国都,享受到了优先而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就,当然反过来使其国都地位被进一步确认。

  如果从公元938年耶律德光定幽州为南京算起,北京作为帝都,为时大约八百年(扣除辽末金初的五十年、金末元初的六十年和明初的五十年)。这是帝都北京的光荣和宿命,是偶然,但同时也是必然。

  因为就像飞机一定要抵达地面,不管是以优美的方式还是悲壮的方式,北京的帝都身份只要条件具备的话,那是迟早要到来的:

  从纯军事角度讲,首都城市必须建立在有利的地理位置上,有险可恃,以有助于战时的守御,此即所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