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弘誓願度盡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若有信念彼佛者即得往生。其要重在行持,不必教理
,除正念專持外,應遍行一切世出世間之善法以為輔助。念佛法門約有三種:一者、
念佛功德,心念彼佛有無量功德,三明六通禪定智慧;二者、觀相念佛,觀佛身相及
左右菩薩相好,觀佛世界莊嚴安樂;三者、持名念佛,即依無量壽經稱佛名號。此其
要者。
日本此宗之盛,一如中國之禪宗,其派別之多亦如之。如鎮西分為八派,西山亦
分多派(未詳),要皆中國所傳承而未改,故應並歸蓮宗。其另立宗派則有融通念佛
宗、時宗、淨土真宗三者。但淨土真宗已非復行門派(見下果門派),玆先釋上二者:
融通念佛宗、此宗為日本良忍上人所倡,謂彼於念佛時阿彌陀佛現身語之曰:「
一人念一切人念,一切人念一人念」。此意蓋謂自己念佛,並非自己一人,乃世間一
切人均念佛,所謂自他不二也。既倡此義,則極力主張,廣為傳佈,故立融通念佛宗
。但自他不二之義中國亦有之,特未提出專主,如人臨死時請人念佛以為之助,即融
通之意耳。時宗者、謂平常時與臨終時之念佛,其立義謂臨終時能念佛則得往生,而
平常時之念佛但為預備,依於此義而生二要,一、要平常時念佛與臨終時同,此意蓋
平常念佛時想臨終情況則心懇切乃可為將來之預備,否則臨終時必不能念,二、要臨
終時念佛與平常時同,此意蓋謂臨終時念佛不可心慌意亂,必同於平常之從容自然始
為有效而得往生。上述諸念佛法門,所重均在修行也。
第十節 大乘的果門派
果門派、謂依佛果福智圓滿之身土,加持自己現住之身土而作教化眾生之法門。
故此法嚴密充實,離於言說理解也。略有三宗:
一 真言宗
此即密宗,以持咒為法門。謂一切顯教,皆係菩薩他受用身應化世間,隨順眾生
根機巧施言說,錄成文字,實非真法。獨此宗大日等經及諸咒語乃為佛果上之真法,
其中名句文身教義行修而成功德一一俱真,故名真言。又諸咒所說乃佛自證自覺之真
法,非天人二乘菩薩之所知,以不知故謂之為密,實則非密,若能持誦觀想至成佛即
能自知。咒文之最流通者為大悲咒,餘不詳載。咒之所以不能解者,即佛果上自證之
功德法性,但以梵音表之耳。持咒之要在三業相應,如身手之形式必與口誦一一符合
(如大悲咒等各有法印);而且心觀梵字(如唵字■字等)謂之觀想。印、言、字、與身
、口、意、三者一致,則能受佛加持,即身成佛,而宣演真理矣。
二 淨土真宗
此宗亦日本人所倡,雖以淨土三經祖釋為根本教義,但與上列之淨土各宗注重念
佛觀佛者不同。此宗所懀ㄓ小感拧怪蛔郑渌耪咭酁榘浲臃穑浣忉寗t謂
非靠自力,純依他力,即此信願亦承佛力所與。故其教義全與其他淨土宗異,蓋亦純
以佛果上之功德為依,與密宗相類,故列入果門派。此宗倡自日僧親Вn號見真。
三 日蓮宗
日蓮宗者,倡自日人日蓮,故以其人名宗。其源實出於天臺別派,昔智者大師將
法華經第五卷前後分為二門,前為跡門,後為本門。本門所言,略謂釋佛應化人間數
十年,而其成佛已在無量數時代以前,即阿難尊者、舍利弗、大目犍連等亦不足為釋
佛弟子,蓋另有從地湧出之菩薩上行、大行等始為釋佛弟子。日蓮取以立宗,不依其
他理教,唯以專念大乘妙法蓮華經(但取久已成佛之本門)一語為法門,實即依佛果地
一切善功德也。
第十一節 大乘的內容與定義
茲釋大乘佛法之內容有二義:一者、尊上殊勝,以非無善根者凡夫人天二乘所能
了知,唯菩薩為能了知故;二者、博大普遍,以無論五乘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均皆包容
,如百川匯海故。其定義、則大乘起信論所謂:依一心真如示摩訶衍體,依一心生滅
而顯有體大相大用大;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第十二節 大乘不拘在家出家
大乘佛法是否必需出家修行,向多異論。實則在家出家均所不拘,唯在發心與行
為耳。行為合於律儀,又能發大慈悲心,即為大乘佛法。非如小乘,不出家者不能證
四果也。試又舉戒律言之,小乘、則在家者只能受優婆塞優婆夷等戒,出家者、則有
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迥然不同;大乘則無論在家出家均受梵網菩薩戒,是故
彌勒等固因出家而得果,而維摩詰等亦得以在家而成拢似淅病
第四章 小乘與大乘之關係
前二章分說大小乘佛法,其義已可明了。然大乘可以容迹〕耍〕丝蔀榇蟪
之方便,互有關係。茲就本章說之。
第一節 人天乘與小乘皆大乘方便
大乘自初發心以至登地,必經若干階位。如十信位之皈依三寶,修行十善,即人
天乘法,亦即大乘之初階,故人天乘為大乘之方便。自十信進七住為不退住,其所修
習則與二乘相通,故聲聞獨覺乘亦即大乘之方便。如由十住進至十行、十迴向、十地
,則非人天二乘所能及矣。
第二節 小乘是入大乘的正方便
上言小乘之宗要有三,而大乘之宗要亦三,兩相對照,則知小乘之宗要為入大乘
之方便門,要以能悟為轉移耳。試列於下:
┌了生死──既空生死進破無明即證───菩提心┐
小乘宗要┤離貪愛──不依我見更離法愛則起───大慈悲├大乘宗要
└滅 盡──報業惑障既盡而得神通自在即─方便┘
第三節 小乘有不能通入大乘者
文佛應世,初說惟小乘法,原以人為無明所障,迷卻如來藏妙真如性,故先說生
滅法,令其解脫。就其智之所及,力之所能,由此修行本生即證四沙門正果,故其所
說未為究竟。而小乘之人既聞佛法,以觀察五蘊六大十二處十八界之結果而了知無我
,破其我執,顧我執雖破法執隨起,執為有法、又為法迷,以有法執故不能通入大乘
。非法之不通,執則不通,若去此執即大乘矣。
第四節 出家本宜以小乘為大乘方便
小乘修行本以出家為宜,亦以出家為易,緣殊勝故。故出家者,本宜先修小乘之
法,及已成辦,然後迴小向大以入大乘,是為順序。何則?小乘修行初則持戒,戒清
淨故則可以六根不放逸,一心得清淨,因戒而生定,加以多聞佛法,即由定而生慧。
具足三學,修證四果,然後按程而進,三心同發,則向之了生死、離貪愛、與滅盡轉
而為菩提、慈悲、方便之大乘心矣。故以小乘為入大乘之方便,為出家者所宜也。
第五節 後代不宜用小乘
前節所云,修行順序以由小乘入大乘為宜。然吾國自唐宋以來,古德前賢鮮以小
乘法教人,而人亦鮮修習之者則何以故?曰:如來在世色心業勝,圓音所感聞者生解
;故可觀機說法,先依小乘使得證果,然後示以究竟破其執心,使迴小向大登菩薩地
。如是偉力唯佛能具,允非後人之所及。後人觀機、破執,兩病未能,若令修習小乘
,一有執著即不能當機啟悟,故甯棄小乘法而不用。唐宋以來古德教人,但使直發大
心直證大果,如禪宗之明心見性直下承當,要在一悟永悟。故後代之不宜用小乘有由
來也。
第六節 宏法者當善巧說法之秘要
說法之要,在能使人轉迷成悟而生正解,始為利人。依是義故,凡有利於人者皆
可方便說之。故所謂利,以當機言。不可執為何者有利,何者無利。譬如有人於此,
其智境只能信受人天善法,即可以人天法開示之,使其善根得以成熟;如必執人天法
為有漏之因果,而強以大乘法語之,則其人或生畏怖,或生毀謗,匪惟無益而又害之
。如佛之說涅槃經,始以常、樂、我、淨、四德開示諸二乘弟子,忽有外道來即轉為
之說無常、苦空、不淨、無我、之言。此則以外道未離貪愛,必不能與說清淨微妙之
佛果四德,故先以生滅法語之使空其心而得受解之實利。於此則可知如來說法之秘要
。是故宏法利人者,亦當有善巧方便始為得之。
應用的佛法
純正的佛法單說佛法之自身,而未及其與人世之關係如何。此則就佛法應化世間
隨順人心,變遷流轉種種不同而明其功用,故謂之應用的佛法。說分四章。
第一章 世間各教各學的批判
教謂宗教,學謂學派。茲說應用的佛法則必與世間各宗教學派有關,故本章先從
佛法以觀察世間各教各學,而略為批判。
第一節 略敘已經批判者
前於道學論衡中已經批判者,茲略明如下:
一、純正哲學 純正哲學即所謂形而上學,欲於宇宙現相之本體而認識之說明之
之哲學也。此種哲學在歐西流傳者,有一元論、二元論、唯物論、唯心論等(參閱道
學論衡中之哲學正觀)。
二、應用哲學 專就人事應用上立說,故稱之為應用哲學(參閱道學論衡中之教育
新見)。
三、天神教 天神教即一神教,如耶、如回、如天主、如婆羅門皆是(參閱道學
論衡中之破神執論)。
四、進化論 由科學結果而建立之哲學,且趨向於進化者,故稱之為進化論(參
閱道學論衡中之訂天演宗)。
第二節 略出今應批判者
上節所列均已批判者,本節則略出今應批判而未批判者。然而古今中西宗教學派
極其汛廣,一一列舉亦所未能,僅擇其可代表一般者數種,從佛學上觀察而論列之耳
。茲請先明近代科學與小乘佛法之關係。
第三節 近代科學與小乘學
十九二十世紀,乃世人最豔稱之科學時代。科學雖發源於歐洲,然而返觀三四百
年以前歐洲學術思想幾為耶教所壟斷,厥後新教倡立反對舊教,於此時期宗教上失其
壟斷之力,而學術思想一變,科學始相應崛起。其一派、則考察希臘古學而昌明之、
是為文學哲學之本;其又一派、就現在自然萬有以觀察之,而為科學之源。二者致力
之處各有不同,而精神上則均與耶教相反對。如科學最重因果律,耶教則謂一切萬有
皆神所造,是種迷執固與科學絕不相容也。
科學之要點有三,一、重因果:謂萬有現相不離因果,有多因而成一果者,有因
變化而成別果之類,依是說明萬有而得「絕無無因之果」之斷定,因果律既成而耶教
之神執破矣。二、重經驗:謂考察萬有之現相非懀硐耄赜懈R上之直感,又須經
過實驗始成為科學之法則,故新舊約諸書絕非所信。三、重分析:萬有現相,必就各
方觀察之以求其實在,如一物體可存五十年者,初則分年觀察此物逐年之存在當為何
相,如是由年分月、由月分日分時、乃至最短之分秒忽釐而察其變,此為時間之分析
;又此物之體析為若干部若干分而察其組合為何如(如物伲|、生理之細胞),此為
空間之分析。科學依斯三者,其結論則頗知萬有皆為連續(時間觀察)和合(空間觀察)
之二假相,科學之概略如此。
小乘佛法亦與科學大致相同。蓋小乘始則建立正因果以破一切神教,說明世人有
共業別業為因,故有依報正報為果,因果之義既彰而婆羅門大梵天等神教均破。繼則
觀察宇宙萬有,近反身心、遠窮世界,大而虛空、細而微塵,無不攝於五陰六入十二
處十八界,結果皆屬於假相,所謂和合之假(眾法積聚)、連續之假(剎那生滅)、對
待之假(人對非人等)。是故小乘佛法與科學,其觀察同,其結論同,所不同者各有趣
向耳。何以故?小乘發心在得解脫,以觀察結果而知萬有之變遷無常、虛假無實故,
則求證不生滅之法性而取涅槃。科學發心在利人事之用,亦以觀察結果而知萬有之變
遷無常、虛假無實故,則欲以人智操其權力,變化此生滅之假相而為利用。由是言之
,小乘之所棄即科學之所取(生滅假相),小乘之所取亦即科學之所棄(不生滅法性),
趣向不同,故取捨以異耳。
第四節 現代哲學與大乘學
在昔哲學二字範圍廣大,舉凡政治、宗教、論理,心理等各學概包羅之,近代哲
學立義嚴謹,範圍較狹。以純正之哲學言,其目的惟求解決「形而上學」,即說明宇
宙萬有之本體之學也。略說有二,一者、求證明本體,二者、求講明本體之方法,前
者所證為本體論,後者能證為認識論。所注重者,均在推究萬法唯一不二之原始本體
究竟存在。此學小乘不甚注意。蓋小乘觀察萬法而知生滅無常之理,即一切空之以求
解脫。至萬有之法從何而生,則非小乘所欲極論者,故此學當觀之大乘。大乘之有教
理行果前已詳言,教、即學術,理、即學術所明之真理,之二者已足以超過現代哲學
之所能,至行與果更非哲學所能企及矣。如序論所云實證一切法一心真如,即是真認
識真證明宇宙萬有之元體,現代哲學均所未能。其能事僅將古來哲學一切否認之,而
建立試驗中之認識方法。其所以否認古來哲學者,以古來哲學無非虛立假名以為求達
之目的,而皆不能實證,如一元、二元、多元·唯物、唯心等論皆是,夫哲學為諸學
之根本,非可但懀硐攵鵁o實際,故今之學者均以古哲學為假說而否認之。然而現代
哲學雖知力求實證,猶病未能,其所倡立尚為試驗中之方法。玆舉最著者略言其梗概
,異日當再著為專書詳加論列耳。
一、杜威派的實用證驗哲學 實用證驗哲學為美國學者所盛倡,而在中國方面知
杜威者眾,權以杜威派名之。此派哲學不求說明萬有本體,惟從人類生活有關者以求
解決,換言之即專究人生實用之學也。其立說蓋謂宇宙萬有之本體縱能證明,亦與人
類生活無關,而人類之所急者端在生活上之實用而已,此派之致力即在乎是。故今之
學者否認之為哲學。況所謂有用無用,非有絕對唯一之標準,即可稱有用者亦必隨時
隨地而有變化,斷無恆常之功。如人铮晨曙嫞旓|渴時飲食為有用,不铮豢手畷r
飲食亦可稱無用。然則此派所謂有實用即真理所在,無實用即非真理所在,依於是說
而欲否認一切,不知其本身之先無以立也。
二、歐根的精神生活哲學 此為德國哲學。其所重仍在行為生活,非如純正哲學
專究宇宙萬有之本體者。但此派於純正哲學之目的亦略有說,其說謂一切生滅變化之
中即有不生滅變化者在,謂之精神生命,為世界人生之本元。
三、柏格森派的直覺哲學與羅素爾派的析觀哲學 柏格森派為法國哲學,以心理
為根基,故稱直覺。羅素爾派為英國哲學,以數理為根基,故稱析觀。二派皆破康德
、斯賓塞不可知界之語,推進而立其說。斯賓塞之言,略謂事理有可知者有不可知者
,宇宙萬有之本體是不可知也,不可知者置而不論。而二氏則謂不可知者,非必絕對
的不可知,亦以未得能知之方法故不知耳。如是柏格森立心理上之直覺為方法,羅素
爾立數理上之析觀以為方法,要皆在試驗中未得證實。
以上三者,大概可以代表現代哲學。已懸形而上學之目的而未能證,且將古來假
名無實之哲學否認之。然於佛法則絕對不能否認,以大乘三界唯識萬法性空之理本在
現證,非托空言。世之求達形而上學之目的者,盍一研究之。
第五節 現代的宗教迷謬
宗教二字、佛法的解釋,則離言說、離思想、離分別之一心真如謂之宗,以言說
顯示之真理謂之教。而世俗所謂宗教者異是,其義、或謂一種宗派之教化,或謂為一
切人所宗仰之教化,如歐之耶教即謂本教為世人所宗仰之教,故唯本教可稱宗教,其
他皆非宗教。且宗教有強制信仰之義,又有超出萬有之上另有一物( 如上帝等) 為一
切人不可不宗仰之義,世俗之宗教意義大概如此。雖各宗教亦有偏見真理一隅之處,
然依宗教而生之迷謬則不可不明辨之。
一 鬼臁拿灾
世人言鬼,或稱臁辍⒒蚍Q魂魄、或稱鬼神,名雖不同其意則均指人或大小動物
死後而不斷滅者是。今請以一鬼字概之。世人於鬼不得正解,即生迷執,而謬說以興
。如世人之意,以為人死則為鬼,亦即臁昝撾x埽鼩ざ粤ⅰF渖吧普叽斯韽偷棉D
生為人,或上天堂昭事上帝,其生前惡者則入地獄受諸苦楚,或轉生為畜類;而畜類
死後亦然。此種迷謬無異以鬼為本位,而以世間一切生物皆由「鬼」轉生而來。譬若
演劇以優伶為本位,劇場上之種種色色皆優伶之喬裝,喬裝一卸必反其優伶之本來形
相(此種謬想以中國人為最,其餘各國亦有之)。充是意之所至,雖謂世界壞時人畜生物均
皆死絕,不過皆變之成鬼,可笑孰甚。世之明達之士或倡無鬼之論以反對之。未徵其
實故不足以破惑,茲依佛法言:佛法不言臁辏綦S世間之語以為解說則補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