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奥协议,便派兵侵入荷尔斯泰因。奥地利则在法兰克福的邦联议会上提
出制裁普鲁士的动议并获通过。俾斯麦宣称邦联宪法已遭破坏,德意志邦联
需要改组,并且提出了一个把奥地利排除在外的改组草案。这便成了战争的
导火线。6月17日,奥对普宣战,战争正式爆发。当时,普鲁士已有充分准
备,能投入战争的兵力达63万;而奥地利所拥有的兵力只有30万,且6月
20日意大利对奥宣战后,奥地利不得不将其中的8万兵力组成南方军团用于
对付意大利。这样,在力量对比上普鲁士拥有明显优势。战争开始后,普军
在参谋长毛奇将军的统率下,兵分3路在波希米亚宽250公里的正面发起进
攻:王储腓特烈·威廉指挥的第2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
前进;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1军团9。7万人,从北面向赖兴贝格方向挺进;
比滕费尔德将军统率的第3军团即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
方向进攻。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易北河军团与第1军团合并。随后,
普军分两路进攻,其任务是在总决战中歼灭贝内德克的军队,并攻占维也纳。
在奥尔米茨附近集结的奥地利北方军团由贝内德克将军率领,向前开进迎击
普军。普军由于敌情不明和缺乏统一指挥,通过山隘时行动缓慢。贝内德克
本来确有把握各个击破普军,但是其行动比普军还要迟缓,致使普鲁士各军
团顺利通过山口。6月27日至30日间,普军在纳霍德和明兴格雷茨附近发
起几次交战,迫使奥军退却。7月3日,在萨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双方进行
了整个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交战。贝内德克再次错过了各个歼灭陆续开到并先
… Page 25…
后投入交战的普军的战机。结果,奥军惨败,约1。8万人战死,2。4万人被
俘。只是由于普军指挥失策未能及时组织追击,奥军才幸免全军覆没。萨多
瓦会战后,奥军不得不收缩兵力来保卫维也纳。它将北方军团残部收集起来,
另行编组1个多瑙河军团,并将从意大利调回的两个军编入该军团。此时,
按毛奇将军的计划,普军完全可以一鼓作气,迅速攻占维也纳,彻底摧毁奥
地利的统治中心。但是,狡猾的俾斯麦却不想过份削弱奥地利,而且担心战
争拖延过长有引起拿破仑三世武装干涉的危险。因此,他改变了毛奇的战略
部署,指挥普军放弃攻击维也纳而转攻匈牙利。奥地利面对丧失匈牙利的危
险,不得不停止军事行动,于7月22日与普鲁士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
双方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普鲁士取得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汉诺威、
黑森、纳绍、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等地,奥退出德意志联邦,旧联邦随之瓦解。
1867年,成立了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其中包括19个邦和3个
自由市。
第三次是普法战争。这是普鲁士和法国两大霸权为削弱对方实力,提高
和扩大自己在欧洲列强中的优势地位而进行的一场争夺战争,同时也是普鲁
士最终取得德意志统治权的决定性战争。这次战争的前因是在普奥战争前
夕,俾斯麦为使法国保持中立曾对拿破仑三世暗示过割让领土,但后来俾斯
麦只字不提此事,拿破仑三世因为受骗极为不满。普奥战争之后,双方的关
系一天天紧张起来,都在大规模扩军备战,酝酿着一场大厮杀。特别是普鲁
士,不仅为战争动员了大量军队和武器装备,而且参谋长毛奇将军早已将作
战计划拟制修改完毕。战争是不可避免了。俾斯麦终于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
题上为战争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1870年2月,俾斯麦派人同西班牙临
时政府秘谈,提议请普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西班牙当国王。这种事
情当时在欧洲各国历史上本来是常有的,然而俾斯麦却另有企图。他企图通
过这一计谋使普、西两国联合起来,从而造成法国腹背受敌的局面。拿破仑
三世感到德国和西班牙亲近对自己大为不利,因此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扬
言哪个国家的人到西班牙当国王,就同哪个国家开战。其实普王既不知道也
不赞成利奥波德接受西班牙王位。7月3日,西班牙“回声报”披露利奥波
德出任西班牙王位的消息后,即受到普王的强烈反对,利奥波德本人也正式
声明,他不去西班牙当国王。但拿破仑三世对此仍不放心,便命令驻普大使
晋见普王,要求普王保证永远不同意利奥波德继承西班牙王位,普王拒绝给
予这种保证,并将会见情况电告俾斯麦。俾斯麦在与毛奇和陆军大臣罗恩密
谋后,改变原来的电文,使它带有对法国侮辱和挑衅的口气在报上发表。此
事立即在法国引起震动。拿破仑三世恼羞成怒,于7月19日向普鲁士宣战。
法军总司令是法皇拿破仑三世,总参谋长为勒布夫。他们企图先发制人,集
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
南德意志诸邦保持中立,全力击败普鲁士。但实际上法军动员和集结缓慢,
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为两个军团,分别由麦克
马洪元帅和巴赞元帅率领。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毛奇。
普鲁士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
法边境地区或将其赶至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由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
采用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
齐全。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
的作战行动。普军于8月4日转入进攻。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
… Page 26…
普军的进攻,在8月4日至6日的维桑堡会战、沃尔特会战和斯比克伦会战
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
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经8月
14日的马尔斯拉图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一圣普里瓦会战,巴赞
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
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
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
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
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的部队,它向右
实施一次大胆的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当
时随军的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9月1日,普法两军在色当决战,法
军惨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中央塔楼上升起白旗,同时派人向普王递交了求
降书。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里村会见俾斯麦,法军正式投降。在色
当会战中,法军共死伤1。7万人,被俘10。3万人,其中包括39名将军。色
当战役是一次典型的完全的包围战,它是战争史上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之一,
其影响是巨大的。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继续向前推进。这一
消息传到巴黎,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迅速增长起来。9月4日,巴黎爆发了
革命,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了法国历史
上王朝统治时代。因此,色当战役是普法战争的转折点。德意志民族统一的
障碍排除了,但俾斯麦却要侵占法国领土,这场战争对于普鲁士已成为赤裸
裸的霸权侵略行动。9月19日,普军包围了巴黎,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恶
不作。挂着“国防”招牌的法国临时政府不但不组织抵抗,反而出卖人民武
装力量。9月28日,被普军包围的斯特拉斯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
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1871年3月,普、法正式签订和约,法国割地赔款,
并解除了正规军,至此,普法战争遂告结束。
… Page 27…
三、美洲帝国——美国在军事上的崛起
公元 19世纪前后,当欧洲群雄纷争,以武力谋求霸权和瓜分世界的时
候,美国还是一个不太发达的国家。1812年—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
美国才彻底摆脱了英国的羁绊,赢得了真正的独立,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的
飞速发展阶段。到1860年,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比18世纪末增长了
10倍,一跃成为世界第四工业大国。与此同时,美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十分
引人注目。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对外侵略扩张愈演愈烈,内战达到空
前规模的程度。这一切向世界表明,一个新的军事帝国正在美洲崛起,并在
世界军事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军队的正规化建设
在1812年战争之前,美国政府奉行不正规、不系统的军事政策,重视民
兵的作用而忽视正规军建设。特别是托马斯·杰斐逊,他在就任总统之前的
竞选期间,就多次表明反对常备军的立场。他认为常备军不应成为政治工具,
甚至有无必要作为别的工具保留下来也值得怀疑。在18世纪90年代初,因
印第安战争需要扩充陆军时,杰斐逊担心地说:“印第安人抢劫的每一件东
西,都会被主张建立军队的人当作借口。”他在就职演说中列举了“那些形
成昔日明亮星座和引导我们经历革命和改革年代的原则”后说:“……在建
立起正规军之前,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是我们在和平时期和战争初期的最
好依靠……”。所以,在杰斐逊执政期间,他的军事计划几乎完全依靠由公
民组成的民兵,并想以此来消除民政和军民之间的差别。他说:“唯有把国
家武装起来,才能省掉一支常备军。因此,使我们保持武装和训练有素,永
远是重要的……”。继杰斐逊之后就任总统的詹姆斯·麦迪逊,对正规军建
设仍无兴趣,继续推行漫不经心的或漠不关心的政策,甚至采取比杰斐逊更
为固执的敌视态度。1812年,当美国面临一场新的战争时,它的中央政府拥
有的权力比独立战争时期大得多,但它的军事力量和军事管理机器却与1775
年相差无几。正规陆军大约不到7000人,不仅人数少,而且驻地分散,高级
军官缺乏才干。所以,在这场战争中,这个“软弱无能的社会”打了一场原
始的、几乎无计划的战争。这种打法给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羞辱和失败,包括
国会本身被焚毁。
但是,在挫折和混乱的战争之中,仍有几个正规陆军团,由于军官训练
有方,加上战争中的运气和美国士兵的勇敢,战斗进行得非常出色。尤其是
奇帕瓦和隆迪小道战斗,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这是战争中唯一在开阔地上
进行的作战行动,参加这两次战斗的美军主要是正规部队。他们的善战比起
英国老兵来毫不逊色。这不仅为参战部队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也为整个正规
军带来了异常的光彩。在战争中戏剧性地暴露出来的美国在军事上的缺陷,
以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一部分正规军队训练有素和勇敢精神,强烈地刺击
了美国原有的军事政策。因此,在战后一段时间,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逐步
占了上风,职业化军队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使偏重民兵的状况得到
扭转,民兵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1)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的形成
… Page 28…
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军事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转变,突出的
是在军队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和平发展时期建立一支现代化、职业化正规军的
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代表有约翰·卡尔霍恩、丹尼斯·哈特·马
汉和亨利·韦杰·哈勒克等人。
卡尔霍恩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南卡罗来纳州主战派人士,1817—1825年
在门罗任总统期间担任美国陆军部长。在卡尔霍恩上任之初,美国国内出现
了民族主义热潮,公民为战争中受到的挫折感到羞辱,而为正规军所获得的
荣誉感到荣耀。在各种因素的激励下,卡尔霍恩提出了一项以正规军为国防
支柱的新军事政策,主张保持一支在战时可以立即扩大的正规军队。他针对
1820年国会让他起草一份将正规陆军缩减到6000人的计划,提交了一份《关
于削减军队的报告》的文件作为答复。这份文件可以说既是美国历史上最重
要的军事文件之一,也是卡尔霍恩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份文件中,卡
尔霍恩断言,依靠民兵是不切实际的,国家必须依靠正规军队。他建议在和
平时期建立一支具有“弹性”的架子陆军,可以在战时随时扩充而不影响其
战斗力。按照卡尔霍恩的计划,陆军的缩编是可能的,但在缩编之后,仍应
保留两名少将和4名准将,同时保留完整的参谋部,以便有足够的高级职位
把有才能和事业心的人留在部队。在陆军各部队,他主张保持高比例的军官,
因为“军官的基本条件高于士兵,更难于培养”。他还要求保持战时的陆军
连队编制,建议把炮兵连和步兵连的平时兵力分别减少到64名和37名士兵。
这样,陆军总兵力为6316人,接近国会要求的数字,同时可以保证战时不增
加军官,单是扩充士兵人数,即可使陆军总兵力增至11558人。卡尔霍恩组
建正规军的基本原则是:“在战争爆发时,不应当去寻求或创造什么新的编
制形式。陆军平时编制和战时编制的不同点,只是战时人数比平时多,只要
进行扩编,即可将平时编制转化为战时编制。”这样,平时与战时之间的过
渡就可以井然有序地进行,并能避免虚弱和危险。虽然卡尔霍恩建立“弹性”
架子陆军的建议最终因国会拒绝而未能完全实现,但这一思想后来却成为一
项永久性方案,一直流传到20世纪,影响了此后一个世纪的美国军事史。
随着常备军作用的越来越大,军人地位日益上升,许多军人把从事军事
看成一种高尚职业。特别是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美国军队的职业化倾向越
来越明显,军事职业化教育也更加受到重视。在提倡和促进美国军队职业化
建设中,马汉和哈勒克的思想最具影响力。
丹尼斯·哈特·马汉于1820年进入西点军校当学员,1824年以全班第
一名的成绩毕业,接着在那里当了两年教官。后来受西尔韦纳斯·塞耶校长
的派遣,赴法学习军事工程和筑垒,1830年又回到西点执教,一直工作到1871
年去世。马汉在从事军事教学的生涯中,一直致力于把军官职业从行业过渡
到专业,并留下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他编写过许多教材,首创了美国新型军
事学说。他的代表作《前哨》于1847年出版。马汉关于职业军人的思想,其
核心和基本原则是强调军官作为一种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
军事历史知识。马汉强调,“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应该从全部的军事历
史中吸取营养。因为,所有的战略原则都来源于军事史”。“只有从军事史
中,才能找到全部军事科学的原则,才能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范例,通过这些
范例就可以检验战略原则的价值和正确性。”“一个人如果未能精通过去的
历史,那就不能说完全掌握了他的专业。同样,一门专业如果单纯由基本概
念构成,仅仅有一些技术语言,而不涉及历史发展知识,那就根本称不上是
… Page 29…
专业。唯有历史发展知识才能为人们提供比较和借鉴”。马汉同时也认识到,
通过历史研究战争,可能导致军官拘泥于过去和凭书本解决问题。所以,他
强调,战略的原则是不变的,而运用这些原则的方法必须变化。他还指出,
“凡是精通专业知识的军人,都不会被任何一成不变的制度所束缚。”
亨利·韦杰·哈勒克是马汉的学生,183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后担任炮
兵工程师,参加过美墨战争,内战时任陆军总司令。1846年他出版了《军事
艺术和军事学基础》一书,这是最早论述军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