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仍然以各种方式顽强抵抗和打击美国侵略军。1848年2月,美墨鉴订《瓜达
卢佩·伊达尔戈条约》。条约规定墨西哥正式割让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
利福尼亚给美国。这片土地相当于当时墨西哥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在这场
战争中,美国的损失也十分惨重,先后死亡12876人,伤4102人,耗资共
9750万美元。美墨战争再一次暴露了美国赤裸裸的侵略扩张政策。就连美国
总统、名将格兰特也承认:“这场战争乃是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所曾进行的
最不正义的战争之一。”
3。美国内战
从拿破仑战争或者说第二次英美战争到1860年美国内战前夕,只不过近
半个世纪的光阴,但一个庞大的虽大部分还是空洞的帝国,在基本完成了工
业革命的使命后,终于在美洲大地诞生了。当它以蒸气舰船、线膛炮、来复
枪把“天定命运”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的土地划到了自己的版图以后,它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内在冲突的发展,以免使其走向分裂。毫无疑
问,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仍免不了战争的形式。所以1861年—1865年的美
国内战就注定地发生了。
这是一次无限性的工业化战争,是蒸气时代的第一次大战。战争不仅使
美国巩固了统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帝国强大的基础,而且作
为工业革命后的一切军事发展的总试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书写了全新的篇
章。
(1)战前美国社会
任何战争都不是偶然的纯粹的军事对抗,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相
联系。美国内战的社会历史根源,在本质上是“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
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
… Page 34…
独立战争之后,由于美国北方和南方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完全不同,
使南北方内部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出现了巨大差异,双方的对立也日益暴露
出来。在北方,“自由劳动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自50
年代完成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急剧增长。到1860年,北部和中部各州已
达到产煤1400余万吨,铁92万吨,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占据世界第4
位。土地开垦的面积也迅速扩大,西北部农场经济的发展,为东北部各州工
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和市场。在南方,奴隶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工业发展,
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南部和西南部各州以棉花种植业为主,1857年的棉花产
量共533万包,达到内战前顶峰,但到1860年,不仅未增长,反而降至384
万包。奴隶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有的大批逃亡,有的举行武装暴动,纵火
烧毁种植园。
南方落后的奴隶制经济不仅阻碍了自身社会的发展,对北方工商业也起
到了制约作用。数百万黑奴被南方奴隶主束缚在种植园,北方资产阶级便失
去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所以资产阶级以及被压迫的奴隶都强烈要求冲破
奴隶制度的桎梏,而奴隶主却拼命维护和挽救处在危机中的奴隶制。1854
年,南方奴隶主为阻止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入联邦成为自由州,强迫国会授
权由两州居民自行决定建立蓄奴州还是自由州,同时组织武装进入堪萨斯,
企图以武力控制投票选举。北部工人农民对此十分愤怒,也携带武器进入堪
萨斯,同奴隶主武装发生了流血冲突。1857年,奴隶主又通过最高法院否决
了密苏里州黑奴斯考特请求成为自由人身份的申诉。法院在判书中宣布奴隶
制在全国都是合法的,这激起了人民的愤慨。“废奴运动”在全国声势浩大,
不断高涨。1859年,废奴派激进分子约翰·布朗在南部发动了震惊全美的黑
人起义。起义虽然终告失败,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奴隶制度,唤起了黑奴的
觉醒。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阿伯拉罕·林肯当选为总统,使奴隶
主占优势的民主党丧失了联邦政权。于是,南部15个蓄奴州有11个相继退
出联邦,于1861年2月成立了“南部同盟”,推选杰佛逊·戴维斯为“总统”,
以蒙哥马利为“首都”(后迁至里士满),造成分裂的事实,同时征集10
万志愿兵,积极备战。4月12日—15日,南军首先炮击并占领联邦军守卫地
南卡罗来纳州的萨姆特要塞,挑起了战争。4月15日,林肯下令征集部队,
镇压南部叛乱。南北战争便这样打响了。
(2)战争力量的对比分析
内战开始时,北方的战争潜力远超过南部同盟。首先,在兵员资源方面,
联邦能动用2000万白人,而南方只有600万人,还仅仅是静态统计。实际上,
战争期间北方征集黑人部队时,南方大批黑奴反而成了北方的战士。另外,
战争期间有80万移民到达北方,很多是可从军的男性公民。在联邦军中服过
役的共200万人,军队实力最高时达100万人;而南部同盟在军队作过战的
约90万人,军队人数最多时为46万余人。其次,在经济实力方面,南部同
盟没有能应付长期战争的金融机构,没有可供支配的硬货币,其收入主要来
自给北方和欧洲出售棉花,战争使这种贸易大受影响,税收比例不足总收入
的5%。且南方工业投资环境差,借贷外来资金也很困难,债券总共不到政
府收入的33%。为筹集战争费用,财政部长克里斯托弗·梅明格只得求助于
印刷厂,印发了超过15亿美元的纸币,这个数字相当于战争时收入的2/3,
造成了急剧的通货膨胀。在北方,联邦政府凭借其优厚财力,主要依靠税收
… Page 35…
和借贷为战争筹资。税收约占政府收入的21%,借贷占63%。1862年开始,
联邦也发行了4。5亿美元纸币,但这仅占政府支出的1/6,没有引起严重的
通货膨胀。再次,在交通保障方面,1860年时,南方仅有占全国5万公里铁
路中的1。5万公里,真正的铁路干线只有从孟菲斯到里士满一条,其余绝大
多数都是短途和单线。各铁路公司为了竞争,使用不同的轨距并且互不连结。
铁道和桥梁粗制滥造,机车、车辆和钢轨十分匮乏。政府拒绝对铁路实施管
理,使这些问题更加严重。1863年5月,议会批准政府对铁路享有广泛的控
制权,但直到1865年初,政府才最终接管了铁路,那时战争已快结束。与南
方相比,北方铁路交通完整得多,不仅拥有足够长的铁路网络,而且具有生
产足够车辆和铁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对铁路的干预十分有效。
1862年1日,国会授权林肯统管所有铁路,当公共安全需要时,可将其全部
置于军事控制之下。2月,林肯任命丹尼尔·麦卡勒姆为美国军用铁道部主
任,5月即正式接管了全部铁路。北方的水路和公路运输也比南方好得多。
联邦政府的海上力量控制了沿海交通,炮舰在西部多数大河中耀武扬威,而
南方则连驳船和汽船也少得可怜。
虽然南部同盟在总体上处于劣势,但在许多方面也占有优势。一是战争
主要在南方本土进行,军队熟悉地形又易于后勤补给。二是南方战争准备充
分。在战前10年,南方就有用武力解决南北问题的思想准备,战争开始时,
南方已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而北方到战争打响后,还有人敦促林肯
妥协。三是南方军队素质较高,拥有一批如罗伯特·李、托马斯·杰克逊等
杰出指挥官,由于军队常与黑奴发生武装冲突,因而普遍能征善战,且具有
好战本性。四是南方尽管工业落后,但军火工业却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因此,
武器弹药能够保证战争之需。
内战战场包括美国整个东南部广大地区,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
比河流域。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华盛顿—里士满地区和以西的田纳西—密
西西比河地区,是东西两个主战场,其战斗频繁而激烈。整个战争分为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南部同盟军较为主动,赢得了许多局部的胜利;后一阶段联
邦军调整了部署,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第一阶段的战争
这一阶段从1861年4月到1862年9月,战事主要发生在东战场。在战
略考虑上,南部同盟总统戴维斯企图通过持久防御拖延时间,一方面等待英
法的援助,另一方面消耗北方力量,促使联邦政府同意南北分立。但南军司
令罗伯特·李不同意这种兵力分散的消极防御战略。他根据双方力量悬殊的
情况,制定了以攻为守,争取主动的积极防御战略。他把主力集结在波托马
克河一线,重点保卫首都里士满,同时伺机与北军决战,歼灭北军主力。北
军由于对战争毫无准备,所以在战略上也缺乏周密计划。北军总司令温菲尔
德·斯科特拟制了一个被称为“大蛇计划”的战略,即通过海上封锁和陆上
堵截,对南方实行环形包围,像蛇一样缠住南部同盟,最后将其窒息而死。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缺陷的战略,它使北军兵力分散,极易被南军打开突破
口,同时耗费时间,会使战争“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一草率的战略,使
北军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1861年7月21日,林肯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决定在华盛顿与里士满
之间的交通枢纽马纳萨斯地区决战 (即第一次布尔河会战,亦称马拉萨斯会
战),以打通通向里士满的道路。结果麦克道尔指挥的联邦军被博雷加德和
… Page 36…
约翰斯顿指挥的南军打败,北军损失近3000人,南军损失近2000人,华盛
顿为之愕然。以后,联邦军在陆上次要战场虽然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但并没
有扭转全面局势,北军主力被长期牵制在首都周围。前线失利加剧联邦后方
的动荡,反对派借此活动猖獗。形势迫使联邦政府授权林肯征集50万志愿
兵,并加强海军建设和军工生产,以为长期战争作准备。
1862年2月22日,林肯集合联邦陆、海军发动全面攻势,战斗进行得
更加激烈。在西战场上,联邦军连连取得胜利,进展比较顺利。2月间,格
兰特指挥的田纳西军团在联邦炮艇小舰队配合下,先后攻克田纳西河上的亨
利堡和坎伯兰河上的多纳尔森堡。比尔指挥的俄亥俄军团也攻克坎伯兰河上
的纳什维尔,迫使南军从密西西比河上的哥伦布撤走。3月,波普又在联邦
小舰队支援下,夺取了密西西比河上的十号岛。格兰特则向田纳西河上的匹
兹堡码头进军,4月6日在夏洛与约翰斯顿指挥的南军遭遇,经两天激战,
双方各损失1万余人。5月底,西部联邦军在哈勒克统一指挥下攻克科林斯,
继而攻克密西西比河上重镇孟菲斯。至此,整个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大部分
已在联邦军控制之下。同时,密西西比河这条南北中枢水路,除维克斯堡以
南一段外,绝大部分已被联邦军打通。同年4月,巴特勒指挥的联邦军在法
拉格特舰队协同下,攻克南方战略要地新奥尔良,为打通密西西比河南段造
成了有利态势。
尽管西线获得了胜利,但在主战场上联邦军仍然屡遭挫折。马拉萨斯会
战失败后。北军改由麦克莱伦任波托马克军团司令。麦克莱伦天性谨慎,从
未打过胜仗,他连续几个月按兵不动,使南军有了充实力量的机会。1862年
3月,麦克莱伦在可能被撤职的外界压力下,制定了一个经由水路把军队运
到詹姆斯河与约克河之间的半岛东端,再由半岛西进、攻占里士满的方案,
即所谓“半岛战局”。但由于麦克莱伦情报不准,又行动迟缓,多次失去了
歼击南军和攻占里士满的机会。6月25日至7月1日,南军在调整集结大量
兵力后,向麦克莱伦发动了反攻。在著名的“七日会战”中,联邦军受到罗
伯特·李指挥的费吉尼亚军团的沉重打击,被迫撤出半岛。李乘胜北上,8
月底,在第二次马拉萨斯会战中,打败由波普指挥的联邦军新建立的费吉尼
亚军团。李军团渡波托马克河继续北上,华盛顿告急,林肯命麦克莱伦率军
迎战。9月,在安蒂特姆战役中,联邦军击退李军团。麦克莱伦再次按兵不
动,不予追击,使李军团顺利撤回南部,从而失去了全歼李军团的良机。
这一仗作为战争第一阶段拉锯战的尾声,虽然胜负十分模糊,但它却带
来了两个战略成果:一是战后五年林肯公布了他在7月份就起草完毕的《解
放宣言》初稿,把为联邦而战改为为自由而战。二是推迟了英国内阁干预战
争的企图,北方的解放政策使得谁也不敢贸然承认“南部同盟”的独立地位。
这是将战争引向转机的一个重要起点。
(4)第二阶段的战争
这一阶段从1862年9月至1865年4月,战争从有限阶段转入总体阶段。
联邦军在第一阶段战争中的失利,给林肯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国内
动荡不安,从北端的缅因州到西边的加利福尼亚,许多城市纷纷举行示威游
行,要求林肯政府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立即解放黑奴,把土地无偿分给农
民,发动广大群众,用革命的方式来进行战争。反革命分子也蠢蠢欲动,利
用战争失利进行煽动和颠覆活动。面对这种局势,林肯曾直言不讳地写道:
… Page 37…
“每当我考虑到镇压暴乱的政策,心里就忐忑不安。我一直谨慎从事,尽量
不使这个不可避免的冲突演变成一场残酷无情的革命暴力斗争。”但在事实
面前,总统感到调和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南北冲突,他不得不使用“一
切必要的手段”来维护联邦。他说:我“只要手中还有牌,就不会放弃比赛。”
在战争的危急关头,林肯以一位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的风度,审时度
势,顺应历史潮流,作出了使联邦转危为安的重大决策。在1862年9月22
日第一次公布《解放宣言》初稿的基础上,林肯又选择了1863年1月1日朱
比节这一“黄道吉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表了正式的《解放宣言》。宣
言庄严宣告:凡叛乱州的奴隶,“从现在起永远获得自由”;允许“条件合
适”的黑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直指罪恶的奴隶制度,使广大黑人奴隶看到
了自由的曙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参与革命战争的斗志,这就从根本上
击中了南方统治者的要害。
在宣言颁布前后,林肯还采取了一系列与宣言的精神和原则相一致的革
命性措施,以扩大武装力量,争取人民支持。1862年5月,林肯颁布了《宅
地法》,允许耕种西部无主土地五年以上的农民,只付10美元证件费便可获
土地160英亩,赢得了为土地奋斗的农民的欢迎。1862—1863年,林肯决定
实行武装黑人的政策,激发了黑人为自由和解放献身的强烈愿望。18万余黑
人踊跃拿起武器,走向前线,另有25万黑人参加后方部队,为战争服务。1863
年3月,林肯颁布《征兵法》,用义务兵役制取代了志愿兵制,使军队兵员
有了法律保障。1864年,林肯又通过改组军事领导机构,撤换了麦克莱伦、
伯恩赛德、比尔等不称职高级将领,任命了以格兰特为司令的一批新将领,
从而加强了军队的指挥系统。同时,还通过镇压反革命、打击投机倒把等严
厉措施,消除了联邦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在战争的非常时期,这些措施对转
变战争进程发挥了不可抵估的作用,从此,内战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当然,联邦军的优势是逐步到来的。在1862年底到1863年上半年,南
军仍有较强的实力,连续向联邦军发起攻击。1862年12月13日,南军李军
团在弗雷德里克斯堡阻击向里士满进攻的伯恩赛德联邦军,经过一天激战,
联邦军惨败,伤亡1。2万余人,而南军伤亡不足5000人。12月30日,联邦
军罗斯克兰斯指挥的4。4万人的坎伯兰军团与布雷格指挥的3。6万人的田纳
西军团进行了斯通斯河战役,结果双方各有1/3的人员伤亡。1863年3月初,
胡克指挥的联邦军波托马克军团兵力增至13万余人,南军李军团只有6万
人。但胡克指挥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