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3年第15期-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来香啊,夜来香
  我看着你
  在黎明前竖起
  一面旗帜
  寒山寺
  羁旅的心
  寻找姑苏城外的尘缘
  渔火重照
  唐人绝句
  今夜欲泊江枫
  古钟绝响
  每个细胞都成丽句
  掩饰不住的怀古
  我辗转难眠
  挑逗久闭的诗情
  生命陷入一次坚守中
  梦幻千年一瞬的惊叹
  周庄水乡
  平湖塔影,弥漫着
  平仄的清韵
  小楼楚楚,辉映着
  水桥滢滢
  我驾着一叶北宋的
  扁舟,漫游夏之周庄
  投影在绿树澄澄的
  水中央
  电  话
  亲情自远方传来
  江南的早春
  滋润了苍白的日子
  古老的叮咛
  洒落我飘泊的足印
  伴着得得的马蹄声
  铺绿了我的征程推荐人语:  本该是贮存在  玉壶中的那一片晶莹  此刻  被轻轻倾注  在雪一样洁白的笺上  于是  意象叮叮咚咚
  灵感闪闪烁烁  幻化成无数精悍的小诗  从心灵走向心灵  从朴素走近朴素  迷离中提炼出一份单纯  宛若密林中那声声鸟鸣  哦,一片冰心
  一片真心
  一片童心
  一片诗心  汇集于古老而又现代的  灵魂的玉壶里  倾注之际  且让我  一点一滴辨识  我品出蕴藉在诗核的  一片爱心
  (高洪波)


空碗哲学(外二章)
■  梁小斌
  1.乞碗者
  我听到敲门声,先是敲邻居家的门,过了一会,分明敲到我这边来了。敲门者手上似乎持有羊骨头,所以敲门声很沉稳。
  我不敢妄称他是“乞丐”。我靠在门框上,说实在对不起,我家里没有米饭。敲门者说,我不是来要饭的,我找你要一个碗。我摸到了一个不锈钢的餐具,放到他张开的米袋里。他说,我有了碗就不怕了,于是走了。
  这个人的说法非常别致。他敲门的目的不是为了要饭,而是为了甩给我一句箴言。依照他的说法,人在世面,必须首先有碗,然后碗里才会有米饭和菜。当我的脑袋伸到碗橱里去寻找食物,脑袋碰响的不是食物,正是空荡荡、并且叠加起来的碗和碟子,响声证明,我有足够多的碗。
  此时,借助敲门者光顾,我才想到,难道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吗?碗柜里躲藏的碗上面没堆满米饭,碗应该感到窘迫。假如取一只碗将它放到桌上,再配以筷子和汤勺激励,那情景将会怎样呢?我并非虚妄。怪就怪在米饭和碗暂时还不在同一个地方,就像鱼和水分了家。我得出结论,米饭在外面大千世界中。这几乎又导引出行乞者的箴言,有了碗就不怕了,我也带着碗出门就行了。
  2.只借水勺
  美国哲学家兼作家梭罗曾经住瓦尔登湖畔,许多旅行者离开了自己的路径,找到了梭罗的小木屋想要讨点水喝。梭罗回答,我家没有水,我可以借水勺给你们用。这个所谓“借”,也就等于赠送了。
  这也是水和水勺(类似于米饭和碗)相互躲藏互不谋面,但有亲缘关系的实例。那么,梭罗家的水究竟在哪里呢?他指了指瓦尔登湖。旅行者们拎着水勺到湖边舀水喝去了。
  3.美国罐头盒
  中国作家张贤亮恐怕也懂得碗太重要了。他在小说《绿化树》里提到了那个倒霉的章永磷。他有一个从资本家父亲那里继承过来的美国罐头盒,被他像护身符一般时刻带在身边,章永磷对这个装稀饭用的罐头盒有一番活的见解,他把“碗”递进食堂窗口,必须凝神盯住碗是否倾斜,从而来断定里面稀饭的多寡。他太关切碗在别人手上的命运了,,
  后来,章永磷偶遇一个叫作马缨花的农村妇女,她为饿得头昏眼花的他捧来了带有手指纹的白面馍馍。瞧她手持白馍馍时的庄严神情和不可理喻的笑容,她是土生土长的生活牧师。白面馍馍大概是生活箴言幻化而成,那指纹印如同文字在教育资本家子弟。人的眼光首先要盯住食物,然后才能谈到其他。
  这里发现了通灵感应的偏差:章永磷忘记了碗,假如他掬起手指做碗状接过赠与那还好说,他却是躲到一边东张西望,馍馍被吞咽下去。
  现在,那个白馍馍甩到美国罐头盒里的声响已经永远听不到了,他的饥饿占了上风,一时顾不得那么慎重了。任何食物,不论孬好,当首先放到碗里才是。
  4.钵
  碗到底是什么呢?当我像敞开心扉似地敞开自家碗柜,是不是因为空碗太多,我将它们称为“盛食物的器皿”,连佛学辞典也是这么解释“钵”的。
  听说禅宗大师弘忍圆寂之前,就是送了碗给他的徒弟惠能,还送了件袈裟,这叫作“衣钵相传”。弘忍的本意是怕后人不相信惠能是他的关门弟子,“恐世未信其所师承,故以衣钵为验”。我想,更为醒目的倒是,有了“钵”后,再披一件袈裟,手持一根锡杖,惠能从此出门在外,自然方便、从容多了。原来,僧人出门,从来不自带干粮,也从不备什么米袋子。因此,僧人遍看世界,凡人都是施主。
  这是否就说,  自己也欲自备盂钵出门去了。至少,关于碗的动静,是我倾心的方向。有人晃动铝制饭盒,小勺子在盒内叮当有声,这就唤起我童年时代的饥饿。我的饥饿感不是由直接扑鼻的饭菜香味引起来的,那时的饭菜因油水不足,根本没有一种强劲飘散的势头,我往往遁声而去。后来也知道往碗里夹好几种莱是一种幸福,这归功于不是菜多,而是碟子多的缘故。
  5.碗的灵光
  我坚信,首先有了碗的灵光,然后才有米饭的。这个道理很难说通,米饭又没有长腿,怎么会跑到我的碗里来呢?的确,米饭和碗并不和谐相处,而是分裂着,这诱使学问家们用“不长腿”的米饭来教育人。全部人生指南,就是教会如何有“本事”把米饭等等驱赶到自己的碗里。
  碗的器皿性质,使有本事的人失去了对碗的尊敬和期望,更是无从知道碗对米饭的供奉是碗的风度,因而,也是持碗者的风度。但是,奋斗之极的人,绝不是讴歌自己本事有多大的人。艰苦卓绝的吃饭者之所以在餐桌前不张扬,是他深谙窗户纸一点就通的道理,你的全部创造,仍然不过是伟大力量对你的馈赠,就像瓦尔登湖水是现成的,旅行者们只是弯下身用“水勺”把水舀上来。这个原理的丧失,往往是因为你渴过了头,你沉溺于刚才呈现的焦渴神情和挣扎姿态,你错把挣扎当创造。显然,水不是你的创造。能够检验你对水怀有感恩之念的佐证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永远珍藏那柄水勺。
  6.“来四两饭”
  当我向食堂的玻璃窗口内推进去一只碗,我不用说话,饭莱很快就落定碗内。在小说家看来,这没什么可神秘的,你与伙房的人很熟了,他们认识你的碗,并且熟知你的饭量,你自然不必向里面通报。果然不出小说家的预料,窗内的掌勺人换了新面孔,我听到勺子在敲我的碗边,有人在吆喝“怎么讲?”在这节骨眼上,我愣住了。
  本来,在这纯属吃饭的场所,我应该响亮地报上:“来四两饭。”而且,这宽阔的餐厅和支撑大厅的圆柱和掌勺人有权力说他们都没有听清楚,我必须再说一遍。我不愿说,排在我后面的买饭队伍就僵持着,在吃饭人的众目睽睽之下,瞬时间我成为孤单一人。
  好吧,我不说,现在“他们”来了,阳光斜穿圆柱,像佩戴刺刀的士兵,我刚踏进餐厅门槛踩到的那根黑色橡皮管和角落的水桶,在我偷偷望上一眼之前,大概早巳就是为我备好的刑具。说吧,这是拷问,你得明白,你认为你是什么人,还不赶快吐掉塞住你喉管的那颗钉子。那么,好吧,我说:“来四两饭”。重新指指面前的空碗。
  7.空  碗
  我用竹筷像敲木鱼似的敲着空碗。总有一天,所有空碗都赠送出去,或者自觉碗太多,都先后扔掉了。但千万不要忘记,当留下一个归属自己。当你只有一个碗后,才有小虫子爬进碗柜,你捻灭虫子,回复黑暗。原来那是萤火虫,餐具在萤光的点缀下变成了碗,你懂得:碗剩下一个方知空。
  “空碗”可不是好玩的。
  
  生活气息几例生活气息几例:菜篮里摆放得很整齐的菜。怀孕女子在晒台上读报。父亲在车站掏出儿子的照片给我看。晴空下一个姑娘在喊:“这车子有毛病。”过一会就吃的面包,现在防止变湿,先放到铁  筒里。很熟练的挖泥动作,锹在水里沾一下。一个并不热爱自然的人生硬地对情人说:“今  天,我们玩雪去。”
  妈妈饿了
  在车站的月台上,她的妈妈向前面的食品柜台走去。她对我说,“我的妈妈饿了”。我听了这话,很感动,当她对着自己母亲的背影说这话时,她的语言显得特别动人、含蓄,使我不禁也望着她母亲的笨拙的背影。是的,在这旅途的间歇,她的妈妈饿了。
  (选自散文集《独自成俑》)


发现:报刊佳作选
■  邰 筐 吴海歌 张执浩
  
  二  平
  
  邰  筐
  二苹,我不知你现在哪里
  可这并不影响我想你
  我们已四年没见了
  没有你的城市多么空旷
  没有人住的院落多么荒凉
  沂蒙路拓宽了
  沂河老桥重建了
  我们住过的那所老房子
  去年它被拆除了
  那方圆几百亩的地方
  如今正建着——座世纪广场
  好多街道已改了名字
  临西八路成了工业大道
  金雀二路的街牌换成了“平安”
  批发市场已扩建到郊外了
  那么多的温州人、东北人
  正忙着来挣临沂人的钱
  也有好多东西还是老样子
  沂河水流得还是那样慢
  河面上依然泊着
  那么多捞沙的木船
  我们曾无数次的
  从西岸摆渡到东岸
  大风刮起河滩上的沙子
  也敲打着我们的脸
  那一天你眯着眼说
  给我吹吹,吹吹
  这一吹啊,时光就吹过了许多年
  
  (选自《诗歌月刊》2003年2月号)
  
  荔  枝(外—首)
  
  吴海歌
  剥开厚厚的果壳
  你将看到鲜嫩莹洁的心
  你将看到
  杨贵妃遗留的口红和齿痕
  你将看到荔枝的核
  在我心里年复一年的播种
  你将看到
  一簇簇荔枝成熟之果
  摇曳着腐烂
  隐隐膨胀的疼痛
  深深地埋在果肉里
  请将我的胸膛剖开
  用你的双手
  攀摘那果肉里的树枝
  将我心里的秘密摘下
  黄昏,在葡萄园谈诗
  话题顺着身边的葡萄藤垂下来
  清静的园子
  一边喝茶一边品评
  茶水由红变绿
  诗趣在茶杯里打漩
  几片新叶照亮心情
  几粒亮星悬在夜空
  远离诗人的城市不断发生钱的故事
  话题回到诗人的孤独
  孤独如无人问津的远山
  没有人想到那儿去开发
  我们在自己的孤独里种植葡萄
  歌厅和美容院也偶尔成为话题
  我们谈大佛,这清静之地
  千年假寐引来无数游人
  一个谜使诗句退回到墨水
  在大佛身上采撷几片光芒
  放进茶杯
  已经够我们饮用
  三人对坐
  看葡萄叶子在时间中泅渡
  诗句变成葡萄
  
  静止的人
  
  张执浩
  楼前的树阴下坐着一位打瞌睡的老人
  从早到晚,她耷拉
  在一把破旧的藤椅里
  她并没有睡眠,但睡眠是她的住址
  她的女儿(哦,也许是儿媳)约莫
  七十来岁,在里屋看电视
  她的孙子(哦,也许是外甥)在门口磨锯子
  准备给邻居做一把板凳
  鸟在远方的天上飞,落叶蜷曲
  在附近的角落里
  这是夏天。我头疼
  不停地喝水,排汗,探头看
  那个静止的人:她老了,是的;她   还没有死?我不敢肯定   晾衣服的妇女在对面窗口喊:   “谁家的衣服掉到了我身上?”   她喊了三遍,三遍过后,我看见   老人动弹了几下   起先,她动了动小拇指,然后动了动   脚后跟,最后是耷拉在她腿上的那根拐棍   静止的人想站起来   我想努力看清楚行走是怎么回事   结果,天完全黑了下来   黑啊,你就像一滴泪水   一溜出我的身体,世界就下落不明
    (选自《诗歌月刊》2003年2月号) 


贺敬之诗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  翟泰丰
  我认真读了贾漫同志所著《诗人贺敬之》这部大作。这是一位诗人用一颗灼热的诗心写另一位诗人生命路程和心灵历程的歌,是一位诗人用诗的激情书写的一部关于另一位诗人的长诗。
  贾漫在这部《诗人贺敬之》中,对我们党领导的文艺战线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以了历史性的肯定。对贺敬之同志在我国诗坛上的历史地位给以了公正的评价。并沿着诗人经历的纷繁的创作历程,书写诗人在20世纪中国诗坛上的创作史及其业绩。
  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同志经历了我们党、我们民族走过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多半个世纪的艰苦历程。他的诗(含歌曲),他的剧作,他的文艺论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价值,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应该在20世纪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也是人民“批准”了的。难道世人皆知的《白毛女》没有被历史证实是优秀剧目吗?难道当年在延安鲁艺为这个剧本创作而过分操劳以致患肺结核病的贺敬之没有被人民认可吗?难道在战争年代,每当野战军作战出发前动员战士时,演出此剧就能唤起来自贫苦农民战士的激昂义愤,甚至在广场(当时战士看戏没有剧场)痛哭呼喊,要枪杀恶霸地主黄世仁,这不是历史的事实吗?这不是人民的“批准”吗?贺敬之的诗,特别是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气势之磅礴,激情之昂扬,诗境之浪漫,意境之深邃,语言之优美,诗心之灼人,之撼天地、之泣鬼神……都令人不能不随着诗人一道走过他的心灵圣地。难道在他的《放声歌唱》灼人激情的燃烧中,你能不随之而燃烧;在他的《雷锋之歌》所呼唤的时代精神的音节中你能不为之振奋,咏志吟神;难道你在他的《三门峡歌》面前,不为他的豪放、浪漫、飘逸、俊美的吟唱所动情;难道你能不在他的《桂林山水歌》人诗、入画的诗境中、画幅里仙游,能不在他那悠扬的音符中回声,能不在他那秀美的画卷中陶醉……他的这些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已有亿万张口,同诗人同吟同唱,这说明历史认可了贺敬之在文坛上的地位,人民批准了贺敬之在文坛上的贡献!这是贺敬之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赢得了历史,又是人民给他以历史性的奖赏。
  贺敬之诗歌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在我看来最少有三点:
  其一是颂扬时代精神。只要一打开贺敬之的诗集,你就会和着诗人历史的脚步,走进诗人创作既艰苦又辉煌的历程,一同艰苦,一同辉煌。步人诗人火一样燃烧着的激情,一同烧灼,一同激昂。我曾随着他沉重的诗笔走进“在无边的黑暗的地层里/在无止的悠长的岁月里/”;我也曾走进他那向往延安“跃进”的期待,走上“西北的苦涩的长夜”,体验“熬焦了他们的期待”;我也曾和着诗人的诗笔,兴奋的走过延安鲁艺“像一只飞舞在天空中的鹰!”“无比快活”;我当然还和着诗人愤郁的笔为五婶子的遭遇伤悲,为大河里又“添了两个水鬼”而泣,为“弟弟的死”哥哥的“葬”……而悲;我当然还和着诗人悠扬的诗笔兴奋高歌《南泥湾》《七枝花》《翻身道情》……还有那庄重而又感人的《朱德歌》《贺龙歌》……我也和着诗人激情、烧灼的诗笔,在《放声歌唱》中和诗人一道,在沸腾的激情中,为腾飞的祖国、英雄的人民、带领我们创造民族奇迹的中国共产党昂扬高歌;在《雷锋之歌》中,我和着诗人深邃的诗笔,体验人生真谛,领略什么是壮丽人生……
  我们在和着诗人的笔一起沉郁、一起思索、一起探求又一起高歌的时候。同时会听到血管里的血.和着诗人所写的历史洪流而流淌,情感和着诗人的情感的流动而流动,激情和着诗人的燃烧而燃烧,心脏和着诗人的心脏一起跳动……这就是时代诗人所诗化了的那个时代的力量,这就是诗人的呼唤是时代呼唤的震撼。这就是诗人的情感,道出了每个历史时期人民的声音,诗的呼唤化作了人民的呐喊,炸响了时代的雷鸣!
  贺敬之的诗歌创作,大体上可以分四个时期。一是青少年时期;二是延安时期;三是建国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四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第四个时期,他的诗笔较多的转向了近体五言、七言格律诗的形式,为探索诗的形式开创了新阶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