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问一智慧-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    「无取着般涅  」( anupada…pari nibbana ),它是现生自证的,「般涅  」是根除痛苦和烦恼(泰本巴利藏第 32 册,75页),而五蕴不会消失或崩散,也就是说,肉体不需要死亡。

    现在把「涅  」定义成「清凉」,也就是没有热恼、痛苦。因此我想请各位思惟我们泰国祖先的智慧,他们说:「涅  是死亡前的死亡( Nibbana is dying before death)」,你可能从来没有听过这句格言,但它是乡下农民常说的一句话,他们说:

    死尸中见美色
    施舍中见善行
    真诚中见天神
    死亡前的死亡见涅  

    身为子孙的我们,比祖先更聪明或更愚笨呢?请慎重思惟这句格言:「涅  是(肉体)死亡前的(我执)死亡」,肉体不必死,但是我执必定要消除,这称为「涅  」。能了解它的人,就能得到无上及不可言喻的悦乐,这是另一种乐,而他依然继续活着。

。。。。。。。。。。。。。。。。。。。。。。。。。。。。。。。。。。。。。。。。。。。。。。。。。。。。。。。。。。。。。。。。。。。。。。。。。。。。。。(28)为了让各位更清楚了解涅  ,我们应想想这个问题:
        「低等动物能证得涅  吗?」。。。。。。。。。。。。。。。。。。。。。。。。。。。。。。。。。。。。。。。。。。。。。。。。。。。。。。。。。。。。。。。。。。。。。。。。。。。。。。

    佛陀用「般涅  」(parinibbayati)、「已般涅  」(parinibbuto)这二个字,谈到动物经训练直到野性消除(泰本巴利藏第 13 册,176 页)。一条狗、一只大象、一匹马或任何动物,若被驯养和好好训练之後,不再难以驾御,我们可以用「已般涅  」这个字。同样的字,也可以用在阿罗汉(arahant)或烦恼止息的人身上,这二个字适用於完全熄灭三毒火    完全冷静的人。佛世时所用的巴利文里,「般涅  」这个字也可以这麽用:当引用於人类时,指的是烦恼的止息或阿罗汉境界;引用於低等动物时,指的是野性消除;引用於火时,指的是馀烬熄灭、冷却。饭或粥煮好後,装入碗里冷却,也用「般涅
  」这个字。

    「般涅  」是个很平常的字,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它表示热的东西变冷了,不伤人了。动物也可以得到涅  ,我们别不如动物,也不应该把涅  转交到死後,而应当从涅  中得到利益,否则把佛陀最有价值的东西变成废物,那真是愚蠢至极啊!

    让我们以它的衍生字「已般涅  」(parinibbuto), 重新研读「涅  」(nibbana)、「般涅  」( parinibbana ), 这样将会激起我们去接触涅  的勇气与毅力,而不会像目前一样,一听到涅  就想睡觉、就害怕,或只是感到无聊而立刻退缩。

    我要邀请各位男女青年朋友们多关心「涅  」这个字。涅  就是消除一切毒害,甚至男女情欲也要消除,就像是动物被训练到危险的野性消除一样,那是完全的清凉。让我们成为完全冷静的人,没有任何事可以惹火我们,烧恼我们,不要再无知地制造热恼,就能获得涅  。由「现证涅  」或「现法涅  」做起,我们就能够逐渐达到真实涅  的境界。

。。。。。。。。。。。。。。。。。。。。。。。。。。。。。。。。。。。。。。。。。。。。。。。。。。。。。。。。。。。。。。。。。。。。。。。。。。。。。。(29)「什麽是人的至善?」。。。。。。。。。。。。。。。。。。。。。。。。。。。。。。。。。。。。。。。。。。。。。。。。。。。。。。。。。。。。。。。。。。。。。。。。。。。。。。

    有次佛陀说:「诸佛说:『涅  是无上的法』」,无上的法意指「人性的终极、最高的善」。伦理学的国际用语中,以拉丁文 summum bonum     至善,表示人类今生所能到达最好、最高的境界。学佛的人一致认为如果佛教有所谓「至善」的话,那一定是涅  了。所以外国人问佛教的「至善」是什麽,你应该回答:「诸佛说:『涅  是无上的法』。」

。。。。。。。。。。。。。。。。。。。。。。。。。。。。。。。。。。。。。。。。。。。。。。。。。。。。。。。。。。。。。。。。。。。。。。。。。。。。。。(30)下一个问题是:
        「现在世间是否有阿罗汉?」。。。。。。。。。。。。。。。。。。。。。。。。。。。。。。。。。。。。。。。。。。。。。。。。。。。。。。。。。。。。。。。。。。。。。。。。。。。。。。

    这点可以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佛陀在入灭当天说道:「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 10 册,167页 )。

    若有人对现今是否有阿罗汉起疑或兴问,不要只回答「有」或「没有」,这是严重的错误。你必须引佛陀的话回答:「如果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

    这里留下一个问题:「什麽是过正道的生活?」

    正道的生活听起来似乎非常容易,其实它有独特的含义,正道的生活方式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因造作而起烦恼。因此,除了始终以「空心」生活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即是以「空心」看整个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为「我」或「我所有」。

    因此,虽然继续要说,要想,要做,要寻找、使用、消耗物品,却不执取其中任何一事一物为「我」或「我所有」,只是持续醒觉地、智慧地去做,亦即时时起观照而行    这就是所谓「过正道的生活」。换句话说,过正道的生活是以一种使烦恼无法生起、无法滋长的方式生活。

    过正道的生活就是遵循八正道的生活,因为八正道之首的「正见」,即是如实地认知、知见、洞察没有什麽好执着的,不论是卖力工作、言谈或行动,就这样单单纯纯、无执无着,所以是正道的生活。如此过正道的生活,烦恼就会营养不良、消瘦憔悴,自动消失直到灭尽,这时烦恼再也无法生起,因为让它生起的习气已经没有了。

    这点非常重要, 我们天性中的这个习气叫「随眠」( anusaya ),它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但人往往无知地视烦恼为永恒的实体或「自我」,认为烦恼有个实体酣睡在天性中,因而陷入错谬的常见( sassata…ditthi )。

    那些以法义原则为基础,开发出智慧及正见的人,则不会把烦恼当成恒常的实体或「自我」。它们(烦恼)是依缘起法而生,只因生起得太频繁,人就习以为常,认为它们永恒地酣睡在天性中,随时待命。请务必了解:「随眠」只是习气,我们早已习惯成自然,这就是为什麽用「随眠」这个词来表示的原因。

。。。。。。。。。。。。。。。。。。。。。。。。。。。。。。。。。。。。。。。。。。。。。。。。。。。。。。。。。。。。。。。。。。。。。。。。。。。。。。(31)下一个问题是:
        「证阿罗汉(arahant)容易吗?」。。。。。。。。。。。。。。。。。。。。。。。。。。。。。。。。。。。。。。。。。。。。。。。。。。。。。。。。。。。。。。。。。。。。。。。。。。。。。。

    对这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回答「极端困难」,没有人敢想或敢说「容易」!在此,我们再度保持不给绝对答案的原则,任何人给予绝对答案,如说「有」或「没有」、「容易」或「困难」,他就不是追随佛陀的人。佛陀的原则是「缘起法则」,如果我们正确地遵行缘起法则,成为阿罗汉是容易的,如果我们违反了缘起法则,想成为阿罗汉就会极端困难。

    只因为我们已习惯安住於烦恼中,於是想成为阿罗汉就显得异常困难。在此,我们应回想佛陀所说的话:「只要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过正道的生活并不难,是我们能办得到的。怎麽说呢?只要我们能封锁住烦恼,不让它得到滋养,就像我们想杀死老虎,须先把它关起来,不给它食物,它就会自然死亡,我们不必进到笼里去面对它,而让它有机会咬我们、撕裂我们。这是一种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技术,就是前面所说,我们能力所及的意思。因此,成为阿罗汉究竟是难、是易,全看所用的方法是对或错而定,如果我们遵循佛陀的教导    「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那麽,想要成为阿罗汉就不困难了。

。。。。。。。。。。。。。。。。。。。。。。。。。。。。。。。。。。。。。。。。。。。。。。。。。。。。。。。。。。。。。。。。。。。。。。。。。。。。。。(32)还有一个问题:
        「我们能辨认出阿罗汉吗?」。。。。。。。。。。。。。。。。。。。。。。。。。。。。。。。。。。。。。。。。。。。。。。。。。。。。。。。。。。。。。。。。。。。。。。。。。。。。。。

    一般人非常喜欢问这个问题,例如有些人怀疑:我们是否能辨认出目前在世间的阿罗汉?若有个阿罗汉迎面而来,我们是否能辨认出他是阿罗汉?这时我们可以回答:如果我们无法辨认出他是不是阿罗汉,那麽连阿罗汉本身,也同样可能无法辨认出彼此。

    据说长老舍利弗(Elder Sariputta)不知道罗婆那跋提(Laku ntakabhaddiya)是位阿罗汉,而不断向他说法,目的是想使他证得阿罗汉。这表示舍利弗并不知道罗婆那跋提是阿罗汉(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178 页)【译注一】。

    但如果我们真的能认出阿罗汉,则连非阿罗汉的梵天也必定能认出谁是阿罗汉,同时他也能预言谁将能死前就证涅  ,或未证涅  就死去(泰本巴利藏第 23 册, 77 页)。

    因此,若我们被问到能否辨认出阿罗汉,我们要回答:「或许可以,或许不能,要视情况而定,有时甚至连阿罗汉本身也可能无法彼此辨认。」所以,我们不应该给予绝对的答案,若说「可以」或「不能」,就会像寺院的教师们,对这类事情总喜欢武断作答。

【译注一】阿罗汉与凡夫的区别,不在於外相,他与凡夫一样不能免却老、病、死,但在
          看待世间、对待人事的心境,以及受世间的影响层面上,二者有显着的不同。

。。。。。。。。。。。。。。。。。。。。。。。。。。。。。。。。。。。。。。。。。。。。。。。。。。。。。。。。。。。。。。。。。。。。。。。。。。。。。。(33)现在,下一个问题是:
        「我们在什麽地方可以找到阿罗汉?」。。。。。。。。。。。。。。。。。。。。。。。。。。。。。。。。。。。。。。。。。。。。。。。。。。。。。。。。。。。。。。。。。。。。。。。。。。。。。。

    我们必须在烦恼止息处找到阿罗汉。不要忙着到森林、寺院、洞窟、高山、乡村、城市或禅修中心寻找,要到烦恼止息处寻找阿罗汉。所以,不论是任何证明、寻找、实验,都要认识烦恼的止息,如果无法做到,就不必费心搜查、寻觅,你自己认识自己就好了。

    烦恼止息处就有阿罗汉,我们必须掌握这最中道的原则。

。。。。。。。。。。。。。。。。。。。。。。。。。。。。。。。。。。。。。。。。。。。。。。。。。。。。。。。。。。。。。。。。。。。。。。。。。。。。。。(34)「在家人不能成为阿罗汉,是吗?」。。。。。。。。。。。。。。。。。。。。。。。。。。。。。。。。。。。。。。。。。。。。。。。。。。。。。。。。。。。。。。。。。。。。。。。。。。。。。。

    对这问题也不要给予「能」或「不能」的绝对答案,而必须这麽回答:「阿罗汉是超越僧俗的」。然而一般人都说在家人一证悟成为阿罗汉,就得在七天内赶快出家,否则将会死亡,这是後期的人在论、疏或其他作品中,过份自大、武断的说法。

    阿罗汉一定都是超越僧俗的,没有人能够把阿罗汉变成俗人。因此,不要去宣称阿罗汉会不会在俗,纵使抓了个阿罗汉,强迫他过在家生活,使阿罗汉成为居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已经超越僧俗了。

。。。。。。。。。。。。。。。。。。。。。。。。。。。。。。。。。。。。。。。。。。。。。。。。。。。。。。。。。。。。。。。。。。。。。。。。。。。。。。(35)另一个问题是:
        「『杀人凶手』才能成为阿罗汉,为什麽?」。。。。。。。。。。。。。。。。。。。。。。。。。。。。。。。。。。。。。。。。。。。。。。。。。。。。。。。。。。。。。。。。。。。。。。。。。。。。。。

    这问题很容易回答。这是说在成为阿罗汉之前,必须先杀死「人」(或「主体」),如果我们没有杀死「人」,就无法成为阿罗汉。必须先杀死「人」、「自我」、「我」、「你」、「他」、「众生」等概念,这意思是:一定得息灭对「这是动物」、「这是人」、「这是自我」等的执着,去杀死「人」或杀死所谓「人」的东西,这样作就会立刻成为阿罗汉,因为在成为阿罗汉之前,必须先将「人」一一杀死。

    佛陀有时在某些场合用比这还强烈的字眼,他说:「成为阿罗汉之前,必得先杀死『父母』」。这里的「父母」是指能够造作的烦恼,特别是无明、爱、取,或任何具有「父母」繁殖功能的「法」    它可以生产出「人」的感觉。所以必须先把它们一一杀掉,也就是必得先杀掉那个「人」的「父母」,才可能成为阿罗汉。

    这里有个恶名昭彰的杀人魔    盎掘摩罗( Angulimala )的故事。当盎掘摩罗听到佛陀口中发出「止」字时,他正确地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当下把「人」一一杀死而成为阿罗汉。

    有些人由於误解,尝试解释佛陀所说「止」的意思是    停止杀人了,停止追杀人了,而盎掘摩罗却未停止,仍继续杀人,这样的解释是不正确的。

    当佛陀说「我停止了」,他的意思是「我已经停止做『人』,彻底止息做『人』了」。盎掘摩罗正确地领悟停止做「人」的意义,同时他也一样地停止做「人」,这就是说他能杀掉「自我」,由於这麽「杀人」,盎掘摩罗於是像佛陀一样成为阿罗汉。

    即如故事中这麽简单的一个「止」字,也被大多数人完全误解,它被错误地解释、讨论、教导,以致自相矛盾。假如说只要停止杀人就可以成为阿罗汉,那真是太荒谬了!所以,必须要停止做「人」,杀死对「人」、「自我」、「我」、「你」、「他」、「众生」等的执着,才可以成为阿罗汉。换句话说,杀「人」以成为阿罗汉。


。。。。。。。。。。。。。。。。。。。。。。。。。。。。。。。。。。。。。。。。。。。。。。。。。。。。。。。。。。。。。。。。。。。。。。。。。。。。。。(36)现在先检视一个次要问题,好让我们更了解以下的问答。我要提出的问题是:
        「世间充满着什麽?」。。。。。。。。。。。。。。。。。。。。。。。。。。。。。。。。。。。。。。。。。。。。。。。。。。。。。。。。。。。。。。。。。。。。。。。。。。。。。。

    有些人以这样的角度回答:「世间充满着苦」,他们说世间只有苦的生起、苦的安住、苦的息灭。这样的说法没有错,但令人难以理解。

    这个问题应像佛陀一样回答:「世间充满着『空』。世间都是『空』的,没有什麽是『我』或『人』。」因此,不要只满意「世间只有苦,没有什麽不是苦」的回答,而认为这说法是对的。这说法确实是正确的,但太过含糊,一不小心就错了,因为只要对一切事物都不执着,就一点也不苦了。

    要充分了解世间和构成世间的任何东西,本身并不是苦,是人们起了执着才有苦,如果没有执着就无苦。因此不可以说生命是「苦」或「不苦」,若只说「生命是苦」,那麽是太肤浅,且太过简化了。

    有执着的生命是苦的,若不执着就不苦了。生命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有价值,喜欢说生命没有价值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如何让它有价值。

    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把「生命当成工具」,用它来认知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和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那麽生命就有价值了,它已成为学习、修行和获取成果的根据地,同时也是用来了解人类所能达到的至高无上境界    涅  的基地。所以请记住!生命真的有意义,但是对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点价值也没有。

    世间充满着什麽?从某个角度看,你会说它充满着「苦」,或简单地说「它是苦」,但从较高层次的角度看,你可以说它什麽都不是,只有无止尽的生、住、灭,生、住、灭。。。。。如果我们执着它,就会产生痛苦;如果我们不去执着,它只是继续生、住、灭罢了。所以,已解脱和证阿罗汉果的人,不会把这些当成痛苦或快乐,他们清净的五蕴(pancak khandha )只是随着因缘而迁流变化,那不能说是苦的。

    世间充满着什麽?充满着生、住、灭的事物,执着就苦,不执着就不苦。

。。。。。。。。。。。。。。。。。。。。。。。。。。。。。。。。。。。。。。。。。。。。。。。。。。。。。。。。。。。。。。。。。。。。。。。。。。。。。。(37)有人曾问:
        「那种善行功德大?那种功德小?」。。。。。。。。。。。。。。。。。。。。。。。。。。。。。。。。。。。。。。。。。。。。。。。。。。。。。。。。。。。。。。。。。。。。。。。。。。。。。。

    佛陀教导:「不净施的功德, 不及行慈( metta )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本巴利藏第 25 册, 244 页)。

    「不净施」指的是为得名闻,为上天堂,为来生貌美财富,或为获得五欲享乐而布施,这种贪染的布施不外是执着罢了!有执着的布施虽然仍称为布施,但它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行慈」不是基於自利,而是为了利他,普遍关爱所有的人。由慈悲心而生的功德才是大功德,而不净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当想要显示两者在数量上有极大差别时,巴利语常用这种表达方式:第十六份被分十六次。假设我们有一单位的东西,先把它分成十六等份,再取其中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