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问一智慧-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把它分成十六等份,再取其中一份分成十六等份,然後又取其中一份再分成十六等份, 再取一份再分。。。。 如此总共分十六次,就能得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不净施的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

。。。。。。。。。。。。。。。。。。。。。。。。。。。。。。。。。。。。。。。。。。。。。。。。。。。。。。。。。。。。。。。。。。。。。。。。。。。。。。(38)「最大的功德在那里?」。。。。。。。。。。。。。。。。。。。。。。。。。。。。。。。。。。。。。。。。。。。。。。。。。。。。。。。。。。。。。。。。。。。。。。。。。。。。。。

    佛陀曾说:「只要弹指顷观无常, 成就无常想( aniccasanna ),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僧团。」(泰本巴利藏第 23 册,406 页)。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我们以食物供养所有的僧伽,包括僧伽之首的佛陀,所获得的功德仍不如弹指顷成就无常想的功德,这点是最基本的。

    我们可以从佛陀所说的经典中看到他的清净心,他甚至勇敢地以自己作为比较的标准。啊!这一点是多麽值得景仰,我满怀的敬意简直无法表达!请注意!寺院中一般人所谓「供僧」的大功德,实际上只是五欲的追求而已,而真正的大功德是如佛陀所说的    弹指顷修成无常想,这样的功德远超过供僧。

。。。。。。。。。。。。。。。。。。。。。。。。。。。。。。。。。。。。。。。。。。。。。。。。。。。。。。。。。。。。。。。。。。。。。。。。。。。。。。(39)现在想想「乐土」:
        「乐土在那里?由那里可以进入乐土?」。。。。。。。。。。。。。。。。。。。。。。。。。。。。。。。。。。。。。。。。。。。。。。。。。。。。。。。。。。。。。。。。。。。。。。。。。。。。。。

    有段经文谈到天神( devata )寿量竭尽、寿命将尽,也谈到他们想到达乐土及想知道那里能找到乐土的愿望。最後他们得到结论:乐土在人间。天神欢喜地说:「祝你们如愿抵达人间乐土!」

    「乐土在人间」象徵人间比天界更容易察觉无常、苦、无我。人间有觉者,有阿罗汉,佛、法、僧三宝具足,而充满感官享受的天界没有这些。因此天神来到人间乐土,所有天神都同声欢喜祝福,但这里的人却想到天界找寻乐土,这真是件滑稽的事!到底谁对谁错呢?有些人行善布施,甚至变卖家产,建设寺院作为投资,只为了来生能上天堂。请大家想一想,真正的乐土在那里?

。。。。。。。。。。。。。。。。。。。。。。。。。。。。。。。。。。。。。。。。。。。。。。。。。。。。。。。。。。。。。。。。。。。。。。。。。。。。。。(40)接下来,关於「神通」(iddhis)的问题是:
        「我们要对神通关心到什麽程度?」。。。。。。。。。。。。。。。。。。。。。。。。。。。。。。。。。。。。。。。。。。。。。。。。。。。。。。。。。。。。。。。。。。。。。。。。。。。。。。

    首先,我们该谈谈 iddhi 本身。iddhi 这个字的意思是「能力」。它原本是日常用字,被引用於具有某种能力,可促成事物圆满完成的东西,任何东西只要具有促进事物圆满成功的力量,就称为 iddhi 。

    後来它的意思被引申,包括以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成就某事,最後我们发现iddhi的用法变成专指心灵现象。iddhi 一旦演变成心灵现象,就具有孳生和改善的特性,使它远比任何物质更神通广大。

    iddhi 就像省力的器具,现在我们有牵引拖车,能在短时间内修筑许多马路,这也称为 iddhi ,但这是物质的奇迹。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 iddhi 则与心有关,是心灵的,而非物质的。

    神通专家能训练自己的心,具备以下的能力:使人经验他要他们感觉的;使人亲眼看到他要他们看的;使人清晰地听到他要他们听的;使人闻到他要他们闻的;使人经验尝的感觉就好像真正用舌头品尝一般;使人彷佛亲由皮肤去感觉软、硬和其他触觉。除了这些之外,还可再扩展    使人心里不由自主地感到恐惧、爱和任何心灵状态。

    神通真是太有用了!太妙了!因为它能使人经验他要他们感觉的。但是这种心灵现象并不能制造物质,换句话说,超自然力量无法变现任何实用的物质,它不可能变现比丘的茅蓬、殿堂、饭菜,而让他的生活没问题,这种事不可能发生。这些眼、耳、鼻、舌、身、意所经验和出现的现象,也只有在显神通时存在,过後它们就消失了。所以,神通无法建茅蓬、盖殿堂,而必须由在家护法建造供养,例如  园精舍( Jetavana )和迦兰陀竹园( Veluvana )就是居士建来供养佛陀的。佛陀也有几次因为饥荒没有食物,必须吃乾马麦,而且一天只有一把【译注一】。这启示我们物质和心灵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而二种都可能显神通。

    佛陀没有否认心灵的神通,但他极力反对显这类神通,因为它们只不过是幻象罢了,所以他禁止比丘们显神通,自己也戒除显神通。在巴利经典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佛陀显神通的记载,而有关佛陀显神通的记载,都出现在论书和後期的典籍中,虽然我们不必去判断它们是真是假,但这些记载的真实性实在令人怀疑。

    佛陀曾说: 「显各种不同的神通    飞行、 隐身、 天眼、 天耳等等    是有漏(sasava )、有取( upadhika )的。」「有漏」( sasava )由三漏( asava )【译注二】构成,换句话说,这种有执着或以执着为动机所显现的神通,称为「有漏」。 Upadhi被译为「有取」, 以「有取」为动机而显现的神通是有取着的神通,它由执着产生,同时也是执着的对象。这类以执着的心而显现的神通,是「有漏」、「有取」的。

    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第二类神通    「无漏」( anasav a )和「无取」(anuppdhika ),也就是能自主地调御自己的心。 我们举一个特别的例子    「厌恶」来讨论。人能叫自己把可厌的事看成是可厌的,把可喜的事也看成是可厌的;不论任何事都看成是可厌的,或把它们看成是可喜的,或看每件事都没什麽,既不可厌也不可喜。

    这是个例子,显示我们有能力可圆满掌握心,以致当面对会影响心的色、声、香、味、触时,还能保持着「念」和「舍」。圆满具足了「念」和「舍」,便是神通,这是「无漏」、「无取」之类的神通,没有烦恼,没有执取,也不会成为执取的对象。这些也称为神通,我们应如此看待它们。

    要想修到真正能变现的神通    「有漏」、「有取」的神通,是很困难的,它需要一大体系的修法,可以做得到,但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真正成就。而另一种行幻术的人,他并不能真正变现神通,只是玩弄一些伪造、欺骗的魔术罢了。

    在巴利文中也谈到,有些魔术师使用咒语或其他法术,能显现出似真的神通,但要成功地训练出那些技巧,也非常困难。至於「无漏」、「无取」的神通,反而是每个人有本事可以做到的,这是值得深思的。

    现在我们都关心那些难以做到的神通,对於能力所及和最有益处的神通却从来不关心,偏偏依然喜欢「有漏」、「有取」的神通。对於这点,我希望各位能重新思考!

【译注一】此事见《大正藏》第22卷,568页。【译注二】三漏为欲漏、有漏、无明漏。

。。。。。。。。。。。。。。。。。。。。。。。。。。。。。。。。。。。。。。。。。。。。。。。。。。。。。。。。。。。。。。。。。。。。。。。。。。。。。。(41)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下面问题:
        「乐与苦源自何处?」或「苦从何来?」。。。。。。。。。。。。。。。。。。。。。。。。。。。。。。。。。。。。。。。。。。。。。。。。。。。。。。。。。。。。。。。。。。。。。。。。。。。。。。

    一般认为,快乐和痛苦是由前业引起的,这答案只对了一点点。苦是由许多种类的因缘条件产生,无明是因、爱是因、取是因,而业也是因,一切都是苦的因缘。

    谈到苦来自於业,大家应该还记得新业    现世的业,它是这一生新造作的无明、爱、取,现在就把这些当作苦因及苦来思考。我们必须了解旧业是敌不过新业的,因为我们有能力可以造第三种业。第三种业能完全革除旧业(叁阅第14则),旧业只由善、恶业组成,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种了。

    新业可以是三种业中的任何一种,第三种业就是八正道,当我们使它生起,它就能息灭第一、第二种业。所以,如果我们能完全过正道的生活,就可彻底止息烦恼。新业就是正道,它能完全控制旧业,这是上面所说的旧业敌不过新业。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正道」。前面我曾说过,如果修习平常道会怎麽样,修习捷径又是怎麽样(叁阅第13则),走捷径的修行法是直接观照,以摧毁对「我」、「我所有」的执着。这种业是最有力的新业,它一旦生起就会像剃刀一样锐利,能够摧毁大量持久不衰的旧业。

    苦是由新业    今天的无明、爱、取所生。才只是昨天和前天的见色、闻声、嗅香、尝味,就会生起无明、爱、取,而感到苦。因此,我们必须要迅速地造作新业(第三种业),才可以摧毁它们。

    不要错以为苦全由旧业产生,事实上,旧业有它的起因,就必须要回到过去才能断苦,但那已经过去的要如何断除呢?因此,这比不上新业    第三种业,它可以彻底地止息旧业。

。。。。。。。。。。。。。。。。。。。。。。。。。。。。。。。。。。。。。。。。。。。。。。。。。。。。。。。。。。。。。。。。。。。。。。。。。。。。。。(42)上一则引生下面的问题:
        「我们在何处可以止息苦?」。。。。。。。。。。。。。。。。。。。。。。。。。。。。。。。。。。。。。。。。。。。。。。。。。。。。。。。。。。。。。。。。。。。。。。。。。。。。。。

    我们不可能在寺院、森林、家里、高山等地方止息痛苦,而必须在苦本身的起因上去止息。我们要做的是,每天在自己的身上检查并去发现:苦到底是怎麽一回事?苦从何来?而後必须切断它们各自的因。昨天的苦已经事过境迁了,它不会再回来,而今天、现在生起的苦,才是真正的问题。明天可能生起的苦还不是问题,但今日、现在所生的苦,则必须根绝。那麽,它可以从那里根绝呢?它必须从「因」根绝。如佛陀所说,我们必须在生活中学习,直到我们了解    苦的生起只是单纯地由於「执着」。

    生、老、死是苦,通常被说得非常夸张而含糊,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若不执着「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生就不是苦,老也不是苦,死更不是苦。此刻,我们执着生、老、死是「我们的」,如果我们不执着,它们就不是苦,它们只是身体的变化罢了。当身体这样变化,我们称它为「生」;当身体那样变化,我们称它为「老」;而当身体又这样变化时,我们称它为「死」。但我们不只把它当作是身体的变化,而把它看作是「真的生」,甚至还称它为「我的生」、「我的老」、「我的死」。

    这多重的假相,是由「我」的假相开始,进一步对身体的变化生出「我的生」、「我的老」等假相,使我们无法把这些只看作是身体的变化。现在,当我们把这些当作只是单纯的身体变化,生、老、死的假相就会消失,同时「我」的假相也不见了,不再有任何「我」,这情形就不苦了。

    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大部份的人    实际上几乎全部的人,都误解了佛陀的意思,他们说生、老、死的现象是苦,有些人根本没办法解释;有些人则犹豫、不肯定,解释得支支吾吾、含含糊糊。这是因为他们忘了佛陀曾说:「取着五蕴是苦」( san 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五蕴即是身和心,身、心组合而成为人,若执着其中任何一个为「我」或「我所有」,则五蕴是苦、是重担、是苦源、是热火。所以,取着五蕴是苦。

    现在,假设我们的五蕴处在「老」的状态中,若我们的心不执着五蕴为「老」或「我老」,那麽它们就不是苦了。我们应视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识是空,诸行旋转流动的现象也是空,一切皆空,就不可能苦了。这样的五蕴是清净的五蕴( pancakkhandha),我们把它当作是阿罗汉的五蕴,事实上,阿罗汉不会成为五蕴的主人,因为这种心境,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五蕴执为「我所有」,但五蕴可以说正是阿罗汉德行的容器,我们姑且称它为「阿罗汉清净的五蕴」( pancakkhandha of an arahant )。

    何处才可以止息苦?我们必须从苦因(执取某种事物)灭苦,苦由执取金钱而来,就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苦由执取权力、声望、荣誉、名气而来,也得在执取的那儿灭苦。其实金钱、权力、声望本身并不是苦。当发现苦从何来,就在那儿止息它,古代有句法语说:「它怎麽起,就叫它那麽落!」

。。。。。。。。。。。。。。。。。。。。。。。。。。。。。。。。。。。。。。。。。。。。。。。。。。。。。。。。。。。。。。。。。。。。。。。。。。。。。。(43)现在,我想讨论一个关於「如实知」的问题:
        「我们必须认知到怎样的程度,才是『如实知』?」。。。。。。。。。。。。。。。。。。。。。。。。。。。。。。。。。。。。。。。。。。。。。。。。。。。。。。。。。。。。。。。。。。。。。。。。。。。。。。

    我将引佛陀的话,请各位特别注意听。佛陀曾说要「如实知」任何事物,必须先知道它的五种属性:

(一)这事物的特徵或性质是什麽?(二)这事物从那里生起?(三)它的乐味(assada)    引诱人的特点、美味、诱惑是什麽?(四)它的过患(adinava)    严重的危害,隐藏在其中会伤人的邪恶力量是什麽?(五)出离(nissarana)    我们要取得胜利的善巧是什麽?要脱离这事物影响力的善
      巧是什麽?

      所以,要「如实知」某事物,必得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一)它的「性」、「相」是什麽?(二)它的「集」是什麽?(三)它的「味」    吸引力是什麽?(四)它的「患」    猛烈的毒性是什麽?(五)「离」    脱离它影响力的善巧是什麽?

    对任何事物,如果从这五个观点去学习,你就会战胜它。现在你或许正在大学中求学,或已经毕业,或任何学历都好,假使我们没有从这五种属性来学习,那麽,就会「败」给世间(被世间所制、所役);如果我们以这五种属性来学习,就不会「败」给世间。因此,在这世间的学院里学习,务必要谨慎。为什麽我们要学习?究竟的目的是什麽?如果我们的学习,是为了在世间建立和平,那麽,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它不符合佛法原则,我们将得不到有利的成果。

    虽然在三藏教典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味」、「患」、「离」,但你或许从未听过它们,这三个字可以说几乎未曾在我们的眼前、耳里出现过,但请大家记得,它们在三藏教典中屡屡出现。当佛陀要传递对任何事物的「如实知见」时,就依这个准则教导,有时他把它省略了,只取後三点:「味」    该事物诱人的本质是什麽?「患」    过患的本质,该事物伤人的特质是什麽?「离」    出离的本质,战胜该事物的善巧又是什麽?

    换句话说,有个藏着钩的饵悬在那里,「味」是美味的饵,勾引鱼儿上钩;藏着的钩是「患」,即藏在饵中危险又残酷的恶毒力量;「离」是那战胜钩、饵的善巧,为了吃到饵又能不上钩,鱼儿必须有这种善巧,这时饵再也没有饵的功能,只是个美食,鱼儿可以愉快地吞下它,而不会被钩住。

    因此,我们应该常以这五种属性看世间。世间的一种属性    「味」(饵),引诱我们沉溺其中,昏昧不醒、盲目无知,看不见也听不到其他的一切,这样饵里就藏着钩,人被钩在世间而不得逃脱,只得沉溺在世间(苦)中。

    现在,圣人清楚地看出「味」、「患」、「离」是如此这般,所以能吞食世间的饵而不被钩住,他们充分认知这五种属性    「性相」、「集」(生起因由)、「味」(饵)、「患」(钩)和「离」(善巧),彻底明了每件事物,他们就这样生存於世间。所以,要了解任何一种事物,我们必须学习认识全部五种属性,或至少後三种。

    不论我们要做什麽,接触什麽,甚至学习什麽都好,都要以这个原则来观察,我们就会知道如何抉择,然後才能获取最大的成果,而不会受到伤害,这叫做「如实知」。依照「如实知」修学佛法,抛却烦恼将是一件容易的事。以这五种属性观察世间,我们将见到它外表充满了「味」,而内在则隐藏着「患」,就会了解世间像骗局、像伪钞、像诡计、像幻境,不会因此上钩,也不会迷恋它,时时刻刻以智慧运心,就是以这五种属性正确地观察色、声、香、味、触、法,而不会被世间、六尘所征服,也不会产生爱、取,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过着「空」的生活。最後,修学佛法以进趋涅  ,就是我们能力可及的了。

。。。。。。。。。。。。。。。。。。。。。。。。。。。。。。。。。。。。。。。。。。。。。。。。。。。。。。。。。。。。。。。。。。。。。。。。。。。。。。(44)现在我要提出下一个问题: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