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本节补述于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
观音法门很多,大致分为显密二门。密法多用观想,必须身口意三业齐修,修学者必须师师传承,师弟亲授,修行时必须供养、作观等仪轨坛场,而且不是短时能够成办。显法则不拘形式,不限时地,不择师资,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验。所以本文仅将人人可修的观音显法,介绍如下,愿十方大众,人人择一而修,祈观音加护,处处皆成佛土。
一、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
这是修定发慧的方法,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门的修法与层级段落,已经非常清楚,不过初修之时,未必人人能够得其要领,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门者的初步修法,称为「闻声音法」,共分四个步骤:1。专念普听一切声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乃让声自来。2。知道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3。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4。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的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与小乘的灭受想定有异经此四阶,再对照《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继续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
《心经》开头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观音法门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础,也是大乘的极则。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观察众生及众生所处的环境,包括色法的物质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类,物质的色法,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动以及其动因、动力、动的结果,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佛学专有名词,称之为心念,称之为识。凡动皆由于因,凡动皆产生果,其间动的作用,称为造业,造业的结果,称为业力的感受果报。如果众生能洞察,五蕴所成的世界,无一是真,无一能常,便不起贪镇等执著,不执著的当下即能不受贪镇等的烦恼所苦,便能不再继续造循环不已的生死业,便能虽处生死,而离一切苦了。观自在菩萨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无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萨证空,连空亦无,所以入世。凡夫未证五蕴皆空,所以恋世、迷惑、困扰、不知何去何从,而又事事执著,处处烦恼。
三、法华经普门品的持名法门
〈普门品〉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接著说明,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
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效验也最彰著的一种法门。只要持之以恒,信之恳切,有事无事都可称念的法门。
四、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经属于密教部类,却是一种素朴的密法,虽无上师传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该经中说: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邻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的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一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嗣后观世音菩萨又于无量的佛前,无量法会之中,重闻此咒。由于诵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该经宣称: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只物、污净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种善生,并除十五种恶死。
又说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著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所以诵持此咒,即能通达外道典籍,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缚一切山精、魑魅魍魉,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力士,常随卫护。持此咒者,不论在何时何处,若有任何恐惧、灾难、危险、迷路、病变、烦恼业障,确可应验化解。所以名为无碍大悲、救苦、延寿、灭恶趣、破恶业障、圆满、随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处可以请到,此处不录。根据此经的要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嘛呢叭嘧□」,在中国的流传,始于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传入而到汉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献中,尚未见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禅门日诵》所录十小咒内。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区,此咒是一般信徒经常持诵的法门,即是表徵观世音菩萨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现和流传,为时更迟,不知出于何经,为何人译出,大概是出于大士化现时为某人所授的法门,而非来自印度的传译。内有「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的句子,相当俚俗化,近于道佛相融的民间信仰。可见,其中的归敬三宝,归敬观世音菩萨,归敬摩诃般若波罗蜜,乃是自古即为佛教徒们日常持诵的内容,所以灵验非常显著,民间的传诵也极为普遍。并以持诵一万二千遍为一愿,一愿不成再持二愿乃至多愿,必得成就。满愿后即当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张。此咒的内容是: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垤哆 □ 伽罗伐哆 伽罗伐哆 伽诃伐哆 罗伽伐哆 罗伽代哆 娑婆诃天罗神 地罗神 人离难 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咒文见于大陆时代,仅仅于一张纸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个小圆圈,以备持诵者每诵二十遍点一圆圈的计数之用。目前则有人参考了大悲咒持诵法而为之加上了持诵的规则,而谓欲持诵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养、至诚顶礼,诵毕则发愿回向。
凡为正当心愿,如求愈病、消灾、解危、求福、求职、求子、求延寿等,均有奇验。
七、延命十句观音经 民国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补述
此经系《高王观音经》的精简本,同出于古人的梦中传授。《高王》早在东魏时代即已传出,《十句》则出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纪四五○年)。据赵宋时代四明志磐于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统纪》卷三十六所载:「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不仅来遭刑戮,后来官至开府,年八十二,寿终正寝。
王玄谟如何得此际遇?乃由于受诛之前,夜梦异人,告以若诵《观音经》千遍,可免死难,并口授经文十句: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大正藏经》
四九三四五页)
这部观音经,虽出于古人的梦中感得,并非传译自印度,以其仅仅十句,已具足三宝及观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赵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传诵。特别是相当于中国清初的日本江户时代的白隐禅师(一六八五~一七六八),为了弘扬此经,搜罗资料,编写了一部《延命十句观音灵验记》。近代的日本著名禅匠原田祖岳,也写了一部《延命十句观音经讲话》。而在我国,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门,所以乐为介绍,普劝诵持。
八、结语
从以上列举的七种法门,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浅,有本有末。《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是用禅定的观法而达到彻悟究竟的目的。《心经》的「五蕴皆空」,是用观照世间无常无我的方法,以证般若实相。这二部经是要众生还归法性而与佛同体,除一切烦而亲见本来面目。〈普门品〉的持名,则强调观世音菩萨的救济,重于解脱现实人间的苦恼。「大悲咒」的持诵,则虽重在现实疾苦的解除,也说因此而得「莲花化生、恒在佛前」。持诵「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几乎全是为了现世的利乐,所以更为民间化和普及化的法门了。
不过,任何一种法门,不论其层次高下,只要不谤三宝,不违背因果原则,都应受到发扬。而且,一般人信佛学佛的初阶,多是从求现世利益及现前幸福开始的,种下善根之后,逐步听闻佛法,渐渐提高层次便会修习《心经》及《楞严经》等所示的法门了。因此,「白衣神咒」
虽近似民间信仰,毕竟仍是佛法中的一个层次。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各位莲友:当你们要来寺院念佛的那一天,应该从早上开始就做好
身心的准备。这一天最好能不吃荤腥,至少也□吃肉边菜,并且不抽烟
、不喝酒。万一无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起要来共修念佛,而当天
未茹素,没有关系,不要因此就不来,来了总比不来更好。
来参加共修念佛时,一入寺院,说话就要轻声细语,若无要事,最
好不说话。已备海青者,先在玄关或客厅里把海青穿好,然後进入佛殿
,找好位苇□礴A一边拜一边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听到集众的鼓声
,便停止礼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於後排。
念佛开始时,先唱「赞佛偈」。如果不会唱,就轻声地跟著别人唱
,唱过几次以後,自然就会了。赞佛偈後,接著念佛、绕佛,念佛时先
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时要注意脚步是否与佛号的节拍相符
,步伐要跟著木鱼的节奏而移动,不可错乱。要能做到天如惟则禅师所
说的「心与口声声相应,念与佛步步不离」。
念佛时,听著大众的声音,而不是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心专注在
那有规律的大众念佛声中,不起任何杂念和妄想。假使还有些微杂念,
也不用管它,若能大声念,精进勇猛念,那些念头就会越来越少了。如
□□驮□□n卷四所录慈云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须
高声疾唤,心则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声称佛,虽少而功多;
小声称佛,虽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劝凡念佛时,一心不乱
,高声唱佛,声声相续,不久成功也。」
绕佛时,不得东张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无地看著前面一人
,顺著节拍,沈稳地向前走。别理会已走到什麽地方,也不要注意别人
怎麽走,此刻的身、口、意,应该是专注而一致的。等到转念四字佛号
「阿弥陀佛」时,脚步仍然配合著木鱼的声音走。敲二下木鱼,移动一
步。心里依然保持平静,同时要一面听大众的念佛声,一面随著称念佛
号,不可只听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师的‘□婴礞□k》有云:「当摄心切念」,「当摄耳谛听
,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
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
绕佛後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问讯。问讯後以打坐的姿势坐下
,尽量使腿脚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为原则。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
,小腹放松,不要仰头或低头,如果小腹放松後,无法念佛,则不管小
腹,而以能念佛为先决条件。
止静时,坐的姿势不变。但要把身体和头脑放轻松,气沈丹田,舌
尖轻抵上颚,眼睛微睁,亦可闭上。继续不断地默念四字佛号,不观想
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此如]□簏*□Y经》所说:「能於一佛,念念
相续。」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
;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专注念佛而断一切杂念,故如□
般舟三昧经》云:「心有想是痴心,无想是涅盘。」
默念时,速度要适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会紧张,太
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时也可采用十念记数念佛法,如印
光大师‘□婴礞□k》所说:「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
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
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
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
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此本可作出声、默念的两种用法,甚
至行住坐卧,无时不宜,唯静坐默念时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参考五停心
的数息法而来,所以对於初心念佛者,最能摄心。
二、平时念佛
本寺的念佛会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
时念佛也很重要。平时念佛可分三种:(一)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务繁
剧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门。即是每日朝起後,修十念念佛。此
含有多种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师教令尽一口气念十句佛号,又元朝天如
惟则大师则云:「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
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或以数口气念十句佛号等。(二)是
昼夜不离佛号,不论在何时何处或做任何事,心中经常以「阿弥陀佛」
的圣号为主要念头。此如永明延寿大师,日课佛号十万句。(三)是以
上两者的折衷,得闲即念佛,事忙则做事,以免心分两头,如此则仍有
很多机会念佛。
专心念佛时,不计环境净秽,不论工作贵贱,在清除垃圾、打扫厕
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时,也无不可念佛。唯有在须用思考、分析、听讲
时,不便念佛,因为一念佛就无法专心了。但若能达到永明延寿禅师的
程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念佛,只是这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翩A否则是
办不到的。
晚上睡觉时,最好是以右侧卧,心中观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里
默念佛号,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梦中,也照
样能念佛。万一忘了念佛,那麽,醒来之後,即刻把身体的卧姿调整好
,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继续观想光明相,并持念佛号。一旦观想光明成
功,那将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况下睡著,而是睡在清凉自在的光明世界
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劳,并使精神饱满,身心愉悦。像这样,醒
时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还有不生净土的道理吗?
三、念佛三种人
念佛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
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第三种人,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
:「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
」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他们念佛,都
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
己的心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