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洞不实的说法。凡夫怎能宣称已经证得超越凡夫之法呢?因为凡夫不可能知见或证
      得超越凡夫之法’呢?”
  36。 鹦鹉摩纳答曰:“瞿昙!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自有一婢,名曰不尼(1389),尚不
      能知心之所念,况复欲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耶?若使知者,终无是处。”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
      有一位奴埤,名为‘不尼’,他都无法用他的心了知奴婢的心,何况能够用他的心了
      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呢?所以他不可能会知道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
  37。 世尊告曰:“犹人生盲,彼作是说:‘无黑白色,亦无见黑白色者;无好恶色,亦
      无见好恶色;无长短色,亦无见长短色;无近远色,亦无见近远色;无粗细色,亦
      无见粗细色。我初不见不知,是故无色。’彼生盲人作如是说,为真实耶?”

四九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二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佛陀又说:“譬如有一个出生就眼盲的人说:‘世间没有黑色与白色,我也没有看过
      黑色与白色;世间的东西没有美丑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世
      间的东西没有长短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 的东西有长短之别;世间的东西没有远
      近之别,我也没有看过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世间的东西没有粗细之别,我也没
      有看过世间的束西有粗细之别。为什么呢?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有这些
      事情,所以它们是不存在的。’这个盲人的说法,是正确的吗?”
  38。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不也,瞿昙!所以者何?有黑白色,亦有见黑白色者;有好
      恶色,亦有见好恶色;有长短色,亦有见长短色;有近远色,亦有见近远色;有粗
      细色,亦有见粗细色。若言:‘我初不见不知,是故无色。’彼生盲人作是说者,
      为不真实。”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不正确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有黑色与白色,我
      也看过黑色与白色;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美丑之别;世
      间的东西有长短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长短之别;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
      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远近之别;世间的东西有粗细之别,我也看过世间的东西有
      粗细之别。那个盲人所说:‘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也不知道有这些事情,所以它们
      是不存在的。’是不正确的。”
  39。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所说者,非如生盲无目人耶?”
      “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所说的话,
      不就像是出生就眼盲的人所说的话吗?”
  40。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如盲,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他所说的话就像是出生就眼盲的人所说的话
      。”
  41。 世尊告曰:“摩纳!于意云何?若昔有梵志,寿终命过,诵持经书,流布经书,诵
      习典经,谓商伽梵志、生闻梵志、弗袈裟裟罗梵志及汝父都题,若彼所说,可不可
      、有真无真、有高有下耶(1390)?”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你认为如何?对于拘萨罗国富裕有名望的婆罗门而言
      ,例如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弗袈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及你的父亲都
      提,哪一个比较好?他们所说的话顺应〔世俗常识的观念〕或反对〔世俗常识的观

四九三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四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念〕?考虑后所说的话或未经考虑所说的话?深思后所说的话或未经深思所说的话
      ?有益的话或无益的话?”
  42。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若昔有梵志,寿终命过,诵持经书,流布经书,诵习典经,
      谓商伽梵志、生闻梵志、弗袈裟裟罗梵志及我父都题,彼所说者,于我意者,欲令
      可,莫令不可;欲令真,莫令不真;欲令高,莫令下。”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我认为对于拘萨罗国富裕有名望的婆罗门而言,例如商伽
      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弗袈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及我的父亲都提,他们所
      说的话顺应〔世俗常识的观念〕比较好;考虑后所说的话比较好;深思后所说的话
      比较好;有益的话比较好。”
  43。 彼时,世尊问曰∶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彼所说者,非为不可,无
      有可耶?非为不真,无有真耶?非为至下,无有高耶?”
      于是,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
      ,他所说的话,是否反对〔世俗常识的观念〕?未经考应所说的话?未经深思所说
      的话?无益的话?”
  44。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实尔,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45。 “复次,摩纳!有五法(1391)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
      涅槃(48)。云何为五?摩纳!欲第一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灭智慧,唐自疲
      劳,不得涅槃。摩纳!恚、身见、戒取,疑(43)第五法作障碍,作覆盖,作盲无目,能
      灭智慧,唐自疲劳,不得涅槃。摩纳!于意云何?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
      ,彼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摩纳!梵志弗袈裟裟罗姓直清净化,为欲所染,欲所秽染,欲触欲猗,着于欲,入
      于欲中,不见灾患,不知出要,而行于欲。彼为此五法之所障碍、覆盖、阴缠,彼
      若欲观自义、观他义、观俱义,及知一切沙门、梵志心之所念者,终无是处。”
      “此外,鹦鹉摩纳都题子!有五种法会成为障碍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慧,徒
      自疲劳,不得涅槃。是哪五种法呢?鹦鹉摩纳都题子!贪欲是第一种法会成为障碍
      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慧,徒自疲劳,不得涅槃。鹦鹉摩纳都题子!瞋恨、身
      见、戒取见、疑惑是第二、三、四、五种法会成为障碍与覆盖,使人盲目,灭除智

四九五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六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慧,徒自疲劳,不得涅槃。鹦鹉摩纳都题子!被这五种法障碍、覆盖、束缚的人,
      如果他要观照对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对自他彼此的利益,乃至以自己的心
      要了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那是不可能的。鹦鹉摩纳都题子!住在幸运林,
      姓乌婆摩那的弗袈罗娑帝婆罗门,他被欲乐染着,被欲乐污秽,执着于欲乐,迷恋
      欲乐,不知道欲乐的危险,不知道应该脱离欲乐,只知造作欲乐的行为。他被这五
      种法障碍、覆盖、束缚,如果他要观照对自己的利益、对他人的利益、对自他彼此
      的利益,乃至以自己的心要了知所有修行人、婆罗门的心,那是不可能的。”
  46。 “复次,摩纳!有五欲功德(10) ,爱念意乐,彼有爱色欲相应,甚可于乐。云何为五?
      目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摩纳!于意云何?众生因此五欲功德
      故,生乐生喜,不复是过耶?”
      “鹦鹉摩纳都题子!有五种欲望,令人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使人快
      乐。是哪五种欲望呢?即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
      头认知到滋味、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鹦鹉摩纳都题子!为什么呢?因为
      这五种欲望,使得众生感到欢喜快乐,这是欲望所能生起最大的快乐。”
  47。 鹦鹉摩纳白世尊曰:“如是,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48。 世尊问曰:“摩纳!于意云何?若因草木而然火,及离草木而然火,何者光⊕焰最上
      、最妙、最胜耶?”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你认为哪一种火会有较好的亮度与火焰?一种是依靠
      干草木片而生起的火;另一种不是依靠干草木片而生起的火?”
  49。 鹦鹉摩纳白曰:“瞿昙!若离草木而然火者,终无是处,唯有如意足(104)力。瞿昙!若
      离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胜。”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不依靠干草木片而要生起火,那是不可能的,除非
      使用神通力。佛陀!不依靠干草木片而生起的火,会有较好的亮度与火焰。”
  50。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摩纳!若离草木而然火者,终无是处,唯有如意足力。
      若离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胜。我今假说,摩纳!如因草木而然火
      者,如是众生所生喜乐,谓因欲、恶不善之法,不得舍乐及于止息。摩纳!如离草
      木而然火者,如是众生所生舍乐,谓因离欲,从诸善法而得舍乐及于止息。”

四九七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四九八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佛陀说:“的确如此!鹦鹉摩纳都题子!不依靠干草木片而要生起火,那是不可能的
      ,除非使用神通力。不依靠干草木片而生起的火,会有较好的亮度与火焰。鹦鹉摩
      纳都题子!譬如依靠干草木片而生起的火,我说众生是依靠欲望、邪恶不善之法,
      而生起喜乐,所以得不到内心的平衡与寂静。鹦鹉摩纳都题子!譬如不依靠干草木
      片而生起的火,我说众生是因为远离欲望、修习善法,而生起喜乐,所以能得到内
      心的平衡与寂静。”
  51。 世尊告曰:“摩纳!于意云何?有一梵志作斋行施,或从东方有刹利童子来,彼作
      是说:‘我于其中得第一座、第一澡水、第一饮食。’彼于其中不得第一座、第一
      澡水、第一饮食,便生怨恨而怀憎嫉。或从南方有梵志童子来,彼作是说:‘我于
      其中得净妙食。’彼于其中不得净妙食,便生怨恨而怀憎嫉。或从西方有居士童子
      来,彼作是说:‘我于其中得丰饶食。’彼于其中不得丰饶食,便生怨恨而怀憎嫉
      。或从北方有工师童子来,彼作是说∶‘我于其中得丰足食。’彼于其中不得丰足
      食,便生怨恨而怀憎嫉。摩纳!彼诸梵志行如是施,施设何等报耶?”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有一位婆罗门举行祭祀,广故布施,有一位年轻的王
      族武士从东方来,他说∶‘我应该得到第一座、第一洗手水、第一食。’结果,他没
      有得到第一座、第一洗手水、第一食,便心生怨恨愤怒。或有一位年轻的王族武士
      从南方来,他说:‘我应该得到清净美妙的饮食。’结果,他没有得到清净美妙的饮
      食,便心生怨恨愤怒。或有一位年轻的居士从西方来,他说:‘我应该得到丰盛的饮
      食。’结果,他没有得到丰盛的饮食,便心生怨恨愤怒。或有一位年轻的工师从北
      方来,他说:‘我应该得到充足的饮食。’结果,他没有得到充足的饮食,便心生怨
      恨愤怒。鹦鹉摩纳都题子!这位婆罗门如此的布施,你认为他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
      呢?”
  52。 鹦鹉摩纳白曰:“瞿昙!梵志不如是心行于布施,使他生怨恨而怀憎嫉。瞿昙!当知
      梵志以愍伤心而行于施,以愍伤心而行施己,便得大福。”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婆罗门布施时,并没有想要使他人心生怨恨愤怒。
      佛陀!婆罗门是因为悲愍心而做布施,因为悲愍心而做布施的人,会得到大福报。
      ”
  53。 世尊告曰∶ “摩纳!梵志非为施设第六法,有大果报,有大功德,作福得善耶(1392)?”

四九九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悲愍心是否为婆罗门实践功德的第六法呢?”
  54。 鹦鹉摩纳答世尊曰∶ “如是,瞿昙!”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55。 世尊问曰:“摩纳!若有梵志施设五法,有大果报,有大功德,作福得善,汝见此
      法多在何处?为在家耶?为出家学道耶?”
      佛陀又问:“鹦鹉摩纳都题子!为了功德的实践,为了善法的成就,婆罗门规定了五
      法,你认为这五法在哪里比较常见?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修行人?”
  56。 鹦鹉摩纳答曰:“瞿昙!若有梵志施设五法,有大果报,有大功德,作福得善,我
      见此法多在出家学道,非在家也。所以者何?在家者多事,多有所作,多有结恨,
      多有憎诤,彼不能得守护诚谛(1393)。瞿昙!出家学道者少事,少有所作,少有结恨,少
      有憎诤,彼必能得守护诚谛。瞿昙!彼诚谛者,我见多在出家学道,非在家也。所
      以者何?在家者多事,多有所作,多有结恨,多有憎诤,彼不得行施,不得诵习,
      不得行苦行,不得行梵行。瞿昙!出家学道者少事,少有所作,少有结恨,少有憎
      诤,彼得行施,彼得诵习,得行苦行,得行梵行。瞿昙!行梵行者,我见此法多在
      出家学道,非在家也。”
      鹦鹉摩纳都题子回答说:“佛陀!为了功德的实钱,为了善法的成就,婆罗门规定了
      五法,我认为这五法在出家修行人比较常见,在家人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在家
      人有许多的事情、许多的责任、许多的作务、许多的劳力,不是经常说真实语的人
      。佛陀!出家修行的人只有少许的事情、少许的责任、少许的作务、少许的劳力,
      是经常说真实语的人。佛陀!经常说真实语的人,在出家修行人比较常见,在家人
      比较少。为什么呢?佛陀!在家人有许多的事情、许多的责任、许多的作务、许多
      的劳力,不是经常施舍的人、不是经常学习的人、不是经常行苦行的人、不是经常
      行梵行的人。佛陀!出家修行的人只有少许的事情、少许的责任、少许的作务、少
      许的劳力,是经常施拾的人、是经常学习的人、是经常行苦行的人、是经常行梵行
      的人。佛陀!经常施舍的人、经常学习的人、经常行苦行的人、经常行梵行的人,
      在出家修行人比较常见,在家人比较少。”
  57。 世尊告曰:“摩纳!若有梵志施设五法,有大果报,有大功德,作福得善者,我说
      是从心起。云何为心?若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为修彼故(1394)。摩纳!于意云何?若

五○一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八

五○二 梵志品第十二(152)鹦鹉经第十一

      有比丘守护诚谛者,彼因守护诚谛故,得喜得悦。摩纳!若有喜及悦,善善相应,
      我说是从心起。云何为心?若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为修彼故(1395)。如是彼得行施,
      彼得诵习,得行苦行,得行梵行,彼因行梵行故,得喜得悦。摩纳!若有喜及悦,
      善善相应,我说是从心起。云何为心?若心无结无怨,无恚无诤。彼心与慈俱,遍
      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
      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 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107)俱,无结
      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佛陀说:“鹦鹉摩纳都题子!为了功德的实践,为了善法的成就,婆罗门规定了五法
      ,我说这些是心的资具,即为了要修习无怨无恚的心。鹦鹉摩纳都题子!如果比丘
      是经常说真实语的人,因为如此,他会得到义利的鼓舞、得到法的鼓舞、得到与法
      相伴的喜悦,我说与善相伴的喜悦是心的资具,即为了要修习无怨无恚的心。同理
      ,如果比丘是经常施舍的人、是经常学习的人、是经常行苦行的人、是经常行梵行
      的人,因为如此,他会得到义利的鼓舞、得到法的鼓舞、得到与法相伴的喜悦,我
      说与善相伴的喜悦是心的资具,即为了要修习无怨无恚的心。他的内心充满慈,遍
      满一方,具足〔慈心〕而生活。同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