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就是成就善、第一善、无上
         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是错误的,因为身体柔软,仰向而卧的年幼婴
         儿也是如此。只有以智慧如实知见不善戒、善戒、不善念、善念及其生起、
         灭尽无余、修习灭尽无余之道,而成就十法的人,即无学的八正道、无学的
         正智、无学的正解脱,才是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
         门。
(一八○) 瞿昙弥经……………………………………………………………………三七三
          (中部》一四二(布施分别经 Dakkhinavibhanga sutta〉(MN。 III。 
         p。253)、佛说分别布施经(大一.九○三中)。
         本经叙述因为佛陀的姨母瞿昙弥做新衣服供佛,佛陀便为诸比丘说明十四种
         对个人的布施、七种对僧团的布施及四种布施清净。其中,佛陀特别强调:
         对个人的布施绝不会比对僧团的布施得到更大的果报。
(一八一) 多界经………………………………………………………………………三八三
         《中部》一一五〈多界经Bahudhatuka sutta〉(MN。 III。 p。61)、佛说四品
         法门经(大一七.七一二中)。
         本经叙述佛陀同意阿难的想法,即一切恐怖、困厄与灾祸都是因愚者而生
         起,不是因智者。接着,佛陀为阿难详细说明智者的定义,即知界,知处,
         知因缘,知是处、非处者。
(一八二) 马邑经(上)…………………………………………………………………三九九
         《中部》三九〈马邑大经 Mahaassapura sutta〉(MN。 I。 p。271)、增一阿含
         放牛品第八经(大二.八○一下)。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使人成为沙门、婆罗门之法,即清净的身、
         口、意行,清净的活命方式,守护六根,正知出入时的行为举止,独住远
         离,断五盖,成就四禅,解脱,知解脱,并且说明“沙门、婆罗门、圣者、
         净浴者”的定义。
(一八三) 马邑经(下)…………………………………………………………………四一一
         《中部》四○〈马邑小经Cu1aassapura sutta〉(MN。 III。 p。138)。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详细说明适合沙门的道迹,即舍断贪念、瞋恨、忿
         怒、覆藏恶法、恶意、吝啬、嫉妒、阿谀谄媚、欺骗不实、无惭、无愧、邪
         恶的欲望、邪恶的见解。若不舍断这些恶法,即使穿着袈裟也不是沙门。反
         之,若能遵循适合沙门的道迹,舍断这些恶法,断除五盖,修习四无量心,
         便能断尽一切烦恼,达到解脱。最后,佛陀说明“沙门、婆罗门、圣者、净
         浴者”的定义。
(一八四) 牛角娑罗林经(上)…………………………………………………………四二三
         《中部》三二〈牛角林大经Mahagosinga sutta〉(MN。 I。 p。212)、增一阿
         含六重品第三经(大二.七一○下)、佛说比丘各言志经(大三.八○下)。
         本经叙述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叶、尊者大迦旃延、尊者
         阿那律陀、尊者离越哆、尊者阿难,各自提出可使牛角娑罗林增辉的比丘
         标准,而且都得到佛陀的赞叹。最后,佛陀也提出可使牛角娑罗林增辉的
         比丘标准。
(一八五) 牛角娑罗林经(下)…………………………………………………………四四七
         《中部》三一〈牛角林小经Cu1agosinga sutta〉(MN。 I。 p。205)。
         本经叙述佛陀探视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并且问他们所得
         的人上之法。长鬼天及其他天人辗转赞叹,跋耆族人因为佛陀与这三位尊者
         住此,而得大利益。佛陀便告之,任何人只要忆念这三位尊者出家之因与所
         做的修行,将会长期得到佛法的利益,得到安隐快乐。
(一八六) 求解经………………………………………………………………………四六三
         《中部》四七〈思察经 Vimamsaka sutta〉(MN。 I。 p。317)。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比丘思察却不知他心的话,应当以二法探求
         如来,即由眼、耳识知,以便识知他是否为正等正觉者。
(一八七) 说智经………………………………………………………………………四七一
         《中部》一一二〈六净经 Chabbisodhana sutta〉(MN。 III。 p。29)。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果有人自称已得到究竟智,则应问他如何知见
         佛陀所教说的六法,即五盛阴、四食、四说、内六处、六界、此内身共有识
         及外诸相,一切我、我作及慢使。此外,佛陀也说明已得到究竟智者,对此
         六法,应有的回答。
(一八八) 阿夷那经……………………………………………………………………四九一
         《增支部》十.一一五〈非法经Adhamma sutta〉(AN。 V。 p。224)、《增支
         部》十.一一六〈阿夷那经 Ajita sutta) (AN。 V。 p。229)。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阿夷那游行者,而为诸比丘略说应知法、非法、义、非
         义,并应学如法如义。后来,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广说法义,并且得到佛陀的
         认可。
(一八九) 圣道经………………………………………………………………………五○三
         《中部》一一七〈四十大经 Mahacattarisaka sutta〉(MN。 III。 p。71)。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为助伴、资助的圣正定,可以使众生得到清净,远离忧愁恐惧,断除哭
         泣,证得真理,并且分别解说各支,强调正见是最重要的。最后,佛陀说明
         四十大教法,即二十善法(十正支及其所生之善法)与二十不善法(十邪支
         及其所生之不善法),以及非难四十大教法者应受诃责的十项理由。
(一九○) 小空经………………………………………………………………………五一五
         《中部》一二一〈空小经Cu1asunnata sutta〉(MN。 III。 p。104)。
         本经叙述佛陀为尊者阿难说明,如何经常住于空性(即在禅观的遣离次第上
         安立空义),依序为不作意村落想,不作意人想,只作意森林想;不作意人
         想,不作意森林想,只作意地想;不作意森林想,不作意地想,只作意空无
         边处想;不作意地想,不作意空无边处想,只作意识无边处想;不作意空无
         边处想,不作意识无边处想,只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识无边处想,不作
         意无所有处想,只作意非想非非想处想;不作意无所有处想,不作意非想非
         非想处想,只作意无相心定;再由此观缘起、无常、灭尽一切漏,于现世得
         解脱,只余留以此身、命为缘的六处。
(一九一) 大空经………………………………………………………………………五二七
         《中部》一二二〈空大经 Mahasunnata sutta〉(MN。 III。 p。109)。
         本经叙述佛陀告诉尊者阿难,不应以聚会、群众为乐,否则无法成就爱乐心
         解脱;应修习内空、外空、内外空、不移动,及成就后的各种正知,包含经
         行、静坐、作意、说话、五欲、五盛阴等方面;弟子追随尊师的理向;尊师
         的灾患,弟子的灾患,梵行者的灾患;弟子应以友善的行为,不应以怨敌的
         行为对待尊师。
(一九二) 加楼乌陀夷经………………………………………………………………五五一
         《中部》六六〈鹑喻经 1atukikopama sutta〉(MN。 I。 p。447)。
         本经叙述尊者乌陀夷感念佛陀的恩德,回忆佛陀为诸比丘教诫断过中食与断
         夜食的情形。佛陀更说明所有的结缚,不论粗细,都不是解脱,都应断除,
         并说明修习依着断除的四种人,以及不可修习的凡夫乐与可修习的圣乐。
(一九三) 牟犁破群那经………………………………………………………………五七九
         《中部》二一〈锯喻经Kakacupama sutta〉(MN。 I。 p。122)、增一阿含礼
         三宝品第八经(大二.八一二下)。
         本经叙述佛陀因为牟犁破群那比丘与比丘尼往来密切,而为诸比丘教说种种
         法,即舍弃那些依止于在家生活的欲望与想法,使心不变异,不说恶言;一
         坐食;因为尊敬法、重视法、敬重法,而成为从顺者、柔和者;心不随着五
         种言谈方式而变异或口出恶言;即使被利锯支解身体,心也不会因此而变异
         或口出恶言。
(一九四) 跋陀和利经…………………………………………………………………六○一
         《中部》六五(跋陀利经Bhadda1i sutta〉(MN。 I。 p。437)、增一阿含放牛
         品第七经(大二.八○○中)。
         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教说一坐食,然而跋陀和利比丘不愿接受,便起座离
         去。后来,他向佛陀悔过,佛陀为他说明不完全学习尊师教法的人,无法成
         就四增上心与三明。佛陀并说明为什么犯同样错误的比丘,有些人会被严
         惩,而有些人不会被严惩;为什么过去制定较少的戒律,有较多的比丘住立
         于完全智,现在制定较多的戒律,却只有少数的比丘住立于完全智。最后,
         佛陀以纯种良马喻,说明成就十无学法的人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一六○) 中阿含梵志品阿兰那经第十九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抓独园。
   2。 尔时,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诸贤(120)!甚奇!甚奇!人命极少,
      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25),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
      于妙行,无为无求(1488)。”
      有一次,比丘众于午养后,在讲堂集会谈论这样的事:“各位贤者!人的生命是短
      暂的、渺小的、很快就过去的,〔充满〕许多的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藉由智
      慧来学习,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因为〕有生必有死。”
   3。 彼时,世尊在昼行处(121),以净天耳出过于人,闻诸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
      :“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
      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
      当时,佛陀正在安静处禅坐思惟,以清净超越一般人的天耳,听到比丘众在讲堂集

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

二   梵志品第十二(160)阿兰那经第十九

      会谈论这样的事:“各位贤者!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很快就过去的,〔充
      满〕许多的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藉由智慧来学习,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
      〔因为〕有生必有死。”
   4。 世尊闻已,则于哺时(79)从燕坐(80)起,往诣讲堂,在比丘众前敷座而坐,问诸比丘:“汝
      论何事?以何等故集坐讲堂?”
      佛陀听到了之后,在午后接近黄昏时,从禅坐中起来,前往比丘众聚会的讲堂,坐
      在比丘众前面已准备好的座位,问比丘众:“你们今天在讲堂集会谈论什么事情呢
      ?”
   5。 时,诸比丘白日:“世尊!我等众比丘于中食后集坐讲堂,论如是事:‘诸贤!甚
      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
      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无为无求。’世尊!我等共论此事,以此事故集坐
      讲堂。”
      比丘众回答说:“佛陀!我们今天在讲堂集会谈论这样的事:‘各位贤者!人的生
      命是短暂的、渺小的、很快就过去的,〔充满〕许多的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
      籍向智慧来学习,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因为〕有生必有死。’佛陀!我们在
      讲堂集会,是在谈论这样的事情。”
   6。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比丘!谓汝作是说:‘诸贤!甚奇!甚奇!人命极少,
      要至后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
      于妙行,无为无求。’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说:‘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至后
      世,应作善事,应行梵行,生无不死,然今世人于法行、于义行、于善行、于妙行
      ,无为无求。’所以者何?乃过去世时,有众生寿八万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
      此阎浮洲(86)极大丰乐,饶财珍宝,村邑相近,如鸡一飞。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
      五百乃当出嫁。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不食
      、老(707),更无余患。”
      佛陀称赞说:“很好!很好!诸比丘!你们会这样说:‘各位贤者!人的生命是短暂
      的、渺小的、很快就过去的,〔充满〕许多的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藉由智慧
      来学习,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因为〕有生必有死。’为什么呢?因为我也会
      这样说:‘各位贤者!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渺小的、很快就过去的,〔充满〕许多的

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

四 梵志品第十二(160)阿兰那经第十九

      苦、许多的烦恼。我们必须藉由智慧来学习,应该做善事,修习梵行,〔因为〕有
      生必有死。’过去世时,人的寿命有八万岁。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这个阎浮洲
      有许多的人民,他们的生活是极为富足快乐的,而且他们的村落是极为密集的,在
      鸡能飞的距离内,就能从一个村落到另一个村落。诸比丘!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
      ,女人到五百岁才能出嫁。诸比丘!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人只有寒、热、大小
      便、欲望、饥饿、老死的问题,没有其他的问题。”
   7。 “比丘!人寿八万岁时,有王名拘牢婆(1145) ,为转轮王(383) ,聪明智慧,有四种军,整御
      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宝(585)。彼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
      、居士宝、主兵臣宝,是谓为七。千子具足,颜貌端正,勇猛无畏,能伏他众,必
      当统领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隐。”
      “诸比丘!当人的寿命是八万岁时,有一位转轮王,名为‘拘牢婆’,具足聪明智慧
      ,及四种军队,即骑象部队、骑马部队、乘车部队、步兵部队,能够非常容易地统
      领天下,并且是一位如法者、法王、四方的统治者、征服者、人民财物的守护者、
      具足七宝者。所谓的七宝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主兵臣宝。
      此外,他还拥有一千位的儿子,个个面貌端正,勇猛无畏,能降伏敌军。他不是用
      武器或惩罚,而是用法治的方式,便可以统领整个大地直到海边,并且使人民得到
      安乐。”
   8。 “比丘!拘牢婆王有梵志(9) ,名阿兰那(1489)大长者,为父母所举,受生清净,乃至七世
      父母不绝种族,生生无恶,博闻总持,诵过四典经,深达因、缘、正、文、戏五句
      说(646)。比丘!梵志阿兰那有无量百千摩纳磨(1490),梵志阿兰那为无量百千摩纳磨住一无
      事处,教学经书。”
      “诸比丘!拘牢婆王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名为‘阿兰那’,是从父母两方善生者,上
      至第七代的血统都是清净的,出身没有混杂或缺点,是三吠陀的好学者及持诵者,
      精通语汇、仪规、音韵论、语源论及第五项历史的诗句家与文法家。诸比丘!阿兰
      那婆罗门有数以千计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没有干扰之处,教导他们诵习经典。”
   9。 “尔时,梵志阿兰那独住静处,燕坐思惟,心作是念:甚奇!甚奇!人命极少,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