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游。彼内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阿难!如是
      比丘观时,则知内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解于内空者,是谓
      正知。”
      “阿难!比丘应使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如过去的定相那样。当他能使
      心住止于内、平静、专一、安定,如过去的定相那样之后,他作意内空。当他作意
      内空时,〔他的〕心于内空满足、欢喜、安住、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
      作意内空时,〔我的〕心于内空满足、欢喜、安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3。 “阿难!比丘当以外空成就游,彼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
      ,解于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
      澄住,解于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他便作意外空。当他作意外空时,〔他的〕心于外空满足、欢喜、安住、
      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外空时,〔我的〕心于外空满足、欢喜、安
      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4。 “阿难!比丘当以内外空成就游,彼内外空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
      澄住,解于内外空。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内外空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
      近,得清澄住,解于内外空者,是谓正知。”
      “阿难!他便作意内外空。当他作意内外空时,〔他的〕心于内外空满足、欢喜、
      安住、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内外空时,〔我的〕心于内外空满足
      、欢喜、安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5。 “阿难!当以不移动成就游,彼不移动成就游已,心不移动,趣向于近,得清澄住
      ,解于不移动。阿难!如是比丘观时,则知不移动成就游,心不移动,趣向于近,
      得清澄住,解于不移动者,是谓正知。”

五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六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阿难!他便作意不动。当他作意不动时,〔他的〕心于不动满足、欢喜、安住、
      解脱。阿难!于是,他知道:‘当我作意不动时,〔我的〕心于不动满足、欢喜、安
      住、解脱。’这就是正知。”
  16。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经行(384)者,彼比丘从禅室出,在室影中露地经行,
      诸根在内,心不向外,后作前想。如是经行已,心中不生贪伺(212)、忧戚、恶不善法(1788)
      ,是谓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坐定者,彼比丘从离经行,至经行○ 道
      头,敷尼师檀(50),结跏趺坐(51),如是坐定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
      正知。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念者,彼比丘若此三恶不善之念,欲念
      恚念、害念(139),莫念此三恶不善之念;若此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当
      念此三善念。如是念已,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果他想经行,他从房间出来,在室外空地经
      行,守护六根,摄心于内,念念相续。当他经行时,〔他知道:〕‘当我如是经行
      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阿
      难!比丘成就如此的往处之后,如果他想静坐,他便走到旁边,铺上垫布、盘腿而
      坐。当他静坐时,〔他知道:〕‘当我如是静坐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
      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
      果他想作意,他不会作意三种邪恶不善的念头,贪欲的念头、瞋恨的念头、残酷的
      念头;他会作意三种善的念头,没有贪欲的念头、没有瞋恨的念头、没有残酷的念
      头。当他作意时,〔他知道:〕‘当我如是作意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
      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就是正知。”
  17。 “阿难!彼比丘行此住处心,若欲有所说者,彼比丘若此论非圣论,无义相应,谓
      论王论、贼论、斗诤论、饮食论、衣被论、妇人论、童女论、淫女论、世间论、邪
      道论、海中论,不论如是种种畜生论(1001)。若论圣论,与义相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
      (577),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渐损(578)论、不会论、少欲
      论、知足论、无欲论、断(579)论、灭论、燕坐(80)论、缘起论,如是沙门(9)所论,如是论已
      ,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是谓正知。”
      “阿难!比丘成就如此的住处之后,如果他想说话,他不会说非圣人的、没有义利
      的言论,例如关于国王、盗贼、战争、饮食、衣服、妇女、童女、妓女、世俗的杂

五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三八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务、无关于修行的事件、大海等。他所说的是严肃的、有助于使心开明,即布施、
      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自制、远离热闹集会、少欲、知足、无欲、
      努力勤奋、涅槃、静坐、缘起法等修行人所说的这些内容。当他说话时,〔他知道
      :〕‘当我如是说话时,各种贪念、忧愁、邪恶不善之法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这就是正知。”
  18。 “复次,阿难!有五欲功德(19),可乐、意所念,爱色欲相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
      香,舌知味,身知触。若比丘心至到,观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若心中行者。
      所以者何?无前无后,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阿难!若比丘观时,
      则知此五欲功德,随其欲功德,心中行者,彼比丘彼彼欲功德,观无常、观衰耗、
      观无欲、观断、观灭、观断舍离,若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者,彼即灭也。阿难!若
      如是比丘观时,则知者此五欲功德有欲有染,彼已断也,是谓正知(1789)。”
      “阿难!有五种欲望令人感到可爱、可念、欢喜、带来欲望、使人快乐。是哪五种
      欲望呢?即由眼睛认知到物质、耳朵认知到声音、鼻子认知到气味、舌头认知到滋
      味、身体认知到接触所生起之欲望。比丘应该不断地省察自己的心:‘对于此五种欲
      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是否有生起心的活动?’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知道:‘对
      于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有生起心的活动。’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
      五种欲望的欲贪尚未断除。’这就是正知。阿难!当他省察时,如果他知道:‘对于
      此五种欲望中的任何一种,我没有生起心的活动。’那么,阿难!他知道:‘我对于
      五种欲望的欲贪已经断除。’这就是正知。”
  19。 “复次,阿难!有五盛阴(401),色盛阴,觉、想、行、识盛阴。谓比丘如是观兴衰,是
      色、是色⊕集、是色灭,是觉、想、行、识,是识、是识集、是识灭。若此五盛阴有
      我慢(583)者,彼即灭也。阿难!若有比丘如是观时,则知五阴中我慢已灭,是谓正知。
      阿难!是法一向可、一向乐、一向意念,无漏(3)无受,魔(37)所不及(1790),恶所不及,诸恶
      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249)、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亦所不及,谓成就此不放逸也。
      所以者何?因不放逸。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109)得觉,因不放逸根,生诸无量善法
      ,若有随道品(1791)。阿难!是故汝当如是学,我亦成就于不放逸,当学如是!”
      “阿难!有五取蕴,即执取色、受、想、行、识蕴。比丘应于此五取蕴观生灭,即
      此是色、此是色的起因、此是色的寂灭,此是受、想、行、识,此是受、想、行、

五三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识的起因,此是受、想、行、识的寂灭。当他如是观察时,便断除于五取蕴所生的
      我慢。阿难!当他如是观察时,他知道:‘我于五取蕴所生的我慢已经断除。’这就
      是正知。阿难!这些法是完全趣向于善的,是神圣的,超越世间的,不会被魔王侵
      犯,也不会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回、遭受烦恼痛苦报应、生老病死的污秽之
      法破坏。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不放逸的缘故。一切的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都是
      因为不放逸,而成就无量善法,即三十七道品。阿难!我也是因为不放逸,而成就
      无量善法,所以你应当要学习不放逸。”
  20。 “阿难!以何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耶(1792)?”
      “阿难!因为看到什么样的义理,弟子即使被拒绝,仍然认为追随尊师是值得的?
      ”
  21。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
      ,得广知义。”
      尊者阿难回答佛陀:“佛陀为一切法的根本,佛陀为一切法之主,一切法为佛陀所知
      所证,请佛陀告诉我们,使我们听法之后,可以了知其义。”
  22。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陀便告诉尊者阿难:“阿难!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
      你们解说这个法的意义。”尊者阿难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23。 佛言:“阿难!。若其正经、歌咏、记说(5)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但,
      阿难!或彼长夜数闻此法,诵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1793)。若此论圣论,与义相
      应,令心柔和,无诸阴盖,谓论施论、戒论、定论、慧论、解脱论、解脱知见论、
      渐损论、不会论、⊕少欲论、知足论、无欲论、断论、灭论、燕坐论、缘起论,如是
      沙门所论,得,易不难得,因此义故,信弟子随世尊行奉事至命尽也。”
      佛陀说:“阿难!弟子不应为了〔尊师的〕正经、歌咏、记说,而认为追随尊师是值
      得的。为什么呢?阿难!因为这些法是你们长期所听闻、所忆持,以口语所重复,
      以意所观察,以见所洞察的法。但是,如果尊师所说的是严肃的、有助于使心开明
      ,即布施、戒律、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自制、远离热闹集会、少欲、知
      足、无欲、努力勤奋、涅槃、静坐、缘起法,并且能够没有困难、很容易具足修行
      人所说的这些内容,弟子应该因为如此,即使是被拒绝,而认为追随尊师是值得的

五四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二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
  24。 “阿难!如是为烦师,为烦弟子,为烦梵行(1794)。阿难!云何为烦师?若师出世,有策
      虑思惟,⊕住策虑地,有思惟观⊕离,凡人有辩才,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
      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
      上心(987),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
      、国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1795)。如是为烦师,是
      亦为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师。”
      “阿难!于其时,有尊师的灾患;于其时,有弟子的灾患;于其时,有梵行者的灾
      患。阿难!尊师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世间有一类尊师,有智慧辩才,能观察思惟
      ,欢喜远离独住,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
      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他在远离处努力修习,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
      。当他如是远离而住时,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当婆罗门、居士
      、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时,他变得迷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的生活
      。这样的尊师就是有灾患的尊师,他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迥、遭受烦恼痛苦
      报应、生老病死的污秽之法打败。这就是尊师会有的灾患。”
  25。 “阿难!云何为烦弟子?彼师弟子学彼远离,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勤,得增上心
      ,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游行已,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
      人。彼随弟子还梵志、居士、村邑、国人已,便贡高还家。如是为烦弟子,是亦为
      恶不善法、秽污,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所烦,是谓烦弟子。”
      “阿难!弟子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世间有一类尊师的弟子,学习尊师远离独住,
      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
      惟。他在远离处努力修习,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当他如是远离而
      住时,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拜访他。当婆罗门、居士、市民、乡民前来
      拜访他时,他变得迷惑,充满欲望,心生羡慕,转求奢侈的生活。这样的弟子就是
      有灾患的弟子,他被种种邪恶不善,会造成轮迥、遭受烦恼痛苦报应、生老病死的
      污秽之法打败。这就是弟子会有的灾患。”
  26。 “阿难!云何为烦梵行?若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

五四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五四四 双品第十五(191)大空经第十

      、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109),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严,寂
      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何义故,住无事处、山
      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耶?”
      “阿难!梵行者会有什么样的灾患呢?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生于世间,他住在偏远、没有人
      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阿难!你知道为
      什么如来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
      禅坐思惟吗?”
  27。 尊者阿难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唯愿说之!我今闻已
      ,得广知义。”
      尊者阿难回答佛陀:“佛陀为一切法的根本,佛陀为一切法之主,一切法为佛陀所知
      所证,请佛陀告诉我们,使我们听法之后,可以了知其义。”
  28。 佛便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尊者阿难受教而听。
      佛陀便告诉尊者阿难:“阿难!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我现在就为
      你们解说这个法的意义。”尊者阿难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29。 佛言:“阿难!如来非为未得欲得,未获欲获,未证欲证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
      ,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但以二义
      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
      坐。一者为自现法乐居故,二者慈愍后生人故。或有后生人效如来住无事处、山林
      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阿难!如来以此
      义故,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
      燕坐。或住彼处,学远离精劝,得增上心,现法乐居。彼学远离,精勤安隐,快乐
      游行已,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彼随梵行还比丘、比丘尼、优
      婆塞、优婆私已,便不贡高而不还家。阿难!若彼不移动心解脱(754)作证,我不说彼有
      障碍也。若彼得四增上心(36)现法乐居,本为精勤,无放逸游行故,此或可有失以弟子
      多集会故。”
      佛陀说:“阿难!如来不是为了得到尚未得到的、不是为了获得尚未获得的、不是为
      了证悟尚未证悟的,所以住在偏远、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