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苦之果报,达到涅槃。“苦灭道圣谛”
      (dukkhanirodhamagga ariyasacca)是八个灭苦的圣
      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13

                                                                                  14
      正念、正定(参考注解190) 
  43。 三结:巴利文为“tinnam sannojan?nam”,意思是
      “三种会导致生死轮迥的束缚”,即“身见”
      (sakkayaditthi)─相信永恒不变的“我”,“戒取
      见”(silabbataparamasa)─相信宗教仪式、苦行
      能达到修行的目的,“疑”(vicikiccha)─内心还有疑
      惑。 
  44。 须陀洹:巴利文为“sotapanna”,又译“初果”,
      尚须最多七次往来天上人间,便能解脱。
  45。 淫怒痴薄:对应之巴利文为“ ragadosamohanam
      tanutta”(AN。 IV。 p。12),中文译为“减弱贪欲、瞋
      恚、愚痴的程度”。贪欲、瞋恚、愚痴是三种根本
      的烦恼,又译“三毒”。
  46。 一往来:巴利文为“sakadagamin”,又译“斯陀
      含、二果”,只须一次往来天上人间,就能解脱。
  47。 五下分结:巴利文为“Pancannam
      orambhagiyanam sannojananam”,意思是“五种 
      较粗的,会导致生死轮迥的束缚”,即“贪欲”
      (kamacchanda)─感官的欲求,“瞋恚”
      (vyapada)─恶意、愤怒,“身见”
      (sakkayaditthi)─相信永恒不变的“我” ,“戒取 
      见”(silabbataparamasa)─相信宗教仪式、苦行能 
      达到修行的目的,“疑”(vicikiccha)─内心还有疑
      惑。 
  48。 般涅槃:巴利文为“parinibbana”,有二个意思, 
      第一个是“彻底的解脱对生命的贪爱与执着”,又 
      称为“有余依涅槃”(sa…upadisesa parinibbana);
      第二个是“五蕴生命的彻底断除、彻底断除生命与 
      再生”,又称为“无余依涅槃”(an…upadisesa
      parinibbana)(参考注解63)。 
  49。 不退法:巴利文为“anavattidhamma”,又译“阿 
      那含、三果”(anagami),再生于色界或无色界天 
      上,并得到解脱,不再受生于人间。 
  50。 尼师檀:巴利文为“nisidana”,打坐时所铺的垫布。
  51。 结跏跌坐:盘腿而坐。
  52。 刹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对应之巴利文为 
     “khattiyakannam va brahmanpakannam va
      gahapatikannam va”(AN。 IV。 p。128),中文译为
      “刹帝利女、婆罗门女、居士女”,即印度四姓阶
      级─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居士)、首陀罗(工
      师),其中前三个阶级的女人。在佛陀以前的印度
      社会,四姓阶级的高低顺序为:婆罗门、刹帝利、
      吠舍、首陀罗。到了佛陀时代,由于社会情形的改
      法变,加上战争不断,于是王权高涨,使得阶级的高
      低顺序改变为: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
      此四姓代表不同的专门职业,分别是:“刹帝利”
                                                                                  l5

                                                                                  16
      (khattiya)为王族武士,“婆罗门”(brahmana)为
      祭师,“吠舍”(vessa)为商人地主,“首陀罗”
      (sudda)为农民、工人、奴隶。 
  53。 沙门道:巴利文为“samanna…attha”,中文译为“沙 
      门义”,意思是“修行人的目标”,即贪欲、瞋恚、 
      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参考《杂阿含第七九五 
      经》)。 
  54。 无上梵行:最究竟的梵行,即最究竟的解脱道(参 
      考注解25) 
  55。 当观自义、观彼义、观两义:应当观照对自己的利 
      益、对他人的利益、对自他彼此的利益。“观自义” 
      即是经文中的“我出家学,不虚不空,有果有报, 
      有极安乐,生诸善处而得长寿”。“观彼义”即是 
      经文中的“受人信施衣被、饮食、床褥、汤药,令 
      诸施主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光明者”。“观两 
      义”即是同时观照自己与他人的利益。 
  56。 衣被、饮食、床褥、汤药:巴利文为“civara…pindapata…
      senasana…gilanapaccayabhesajjaparikkhara”,中文译 
      为“衣服、食物、卧具、医药”,这四项是维持生活最基 
      本的物质要求。 
  57。 蹲:音ㄔㄨㄢˇ ,足踵,即脚后跟。对应之巴利文为 
      “ ubho janghe ”(AN。 IV。 p。129),意思是“双腿” 
  58。 髀:音ㄅㄧˋ,膝以上的大腿骨。对应之巴利文为
      “paccorasmim”(AN。 IV。 p。13o),意思是“臀部”。 
  59。 龂:音ㄧㄣˊ,齿根肉。
  60。 下过:对应之巴利文为“adhobhaga nikkhameyya”
      (AN。 IV。 p。132),中文译为“从〔身体〕 下面的部分
      出去”,意思是“从肛门出去”。
  61。 撮举人已,倒着釜中:对应之巴利文为 
      “uddhapadam adhosiram gahetva tattaya 
      lohakumbhiya pakkhipeyya”(AN。 IV。 p。133),中文 
      译为“以头下脚上的方式举起,投入热的金属锅 
      中”。釜,音ㄈㄨˇ,古时一种有脚的烹饪器具, 
      和现代煮物的锅相同。 
  62。 六十比丘舍戒还家:对应之巴利文为 
     “satthimattanam bhikkhunam unham lohitam 
      mukhato ugganchi satthimatta bhikkhu sikkham 
      paccakkhaya hinayavattimsu”(AN。 IV。 p。135),中 
      文译为“六十位比丘从口中吐血出来,六十位比丘 
      舍弃佛陀的教诫而还俗”。 
  63。 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Satta … purisagatiyo … anupada  ca 
      parinibbanam”(AN。 IV。 p。70),中文译为“人命终 
      后的七种趣向及无余依涅槃”。其中,“所往至处” 
      (gati)是指“离去、死去、方向”,此处则是指“死后 
      的方向”,即“未来存在(受生)的方向”。“无
                                                                                  17

                                                                                  18
      余涅槃”(anupada parinibbanam)是指“五蕴生命 
      的彻底熄灭”,即“五蕴生命一切可能性及轮迥的 
      彻底灭绝”(参考注解48)。 
  64。 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 
      便断:对应之巴利文为“no c'assa; no ca me siya, 
      na bhavissati; na me bhavissati; yad atthi yam 
      bhutam; tam pajahami”(AN。 IV。 p。70),中文译为 
      “若无我,则无我所;未来无我,亦无我所;凡是 
      现在存在及过去存在的,我都舍断”。 
  65。 有乐不染,合会不着:对应之巴利文为“ So ……
      bhave na rajjati; sambhave na rajjati”(AN。 IV。
      p。70),中文译为“彼不以有(存在)为乐,不以出 
      生为乐”。 
  66。 无上息?慧之所见,然未得证:对应之巴利文为 
     “so…atthuttarim padam santam sammappannaya  
      passati; tan ca khvassa padam na sabbena
      sabbam sacchikatam hoti”(AN。 IV。 p。70…71),中文 
      译为“以正慧知见到无上的寂静道,但尚未能亲自 
      彻底体证该无上的寂静道”。 
  67。 麸:音ㄈㄨ ,麦的皮屑。 
  68。 少慢未尽,对应之巴利文为“na sabbena sabbam 
      mananusayo pahino hoti; na sabbena sabbam 
      bhavaraganusayo pahino hoti; na sabbena 
      Sabbam ayijjanusayo pahino hoti”(AN。 IV。 p。71); 
       中文译为“未彻底舍断傲慢的随眠,未彻底舍断执 
      着存在的随眠,未彻底舍断无明的随眠”。“随眠” 
      (anusaya),就是潜伏的倾向、烦恼(参考注解 
      1049)。 
  69。 中般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antaraparinibbayi ”
      (AN。 IV。 p。71),中文译为“中般涅槃者”,意思是
      “从人间再生至天上的过程中,得到解脱的阿那含
      果(即三果)圣人”。 
  70。 椎:音ㄓㄨㄟ,敲打东西的用具。
  71。 生般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upahaccaparinibbayi”; 
      (AN。 IV。 p。72),中文译为“生般涅槃者”,意思
      是“刚刚再生至天上时,就得到解脱的阿那含果
      (即三果)圣人”。 
  72。 无行般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asankharaparinibbayi”(AN。 IV。 p。72),中文译为 
      “无行般涅槃者”,意思是“再生至天上后,很快 
      就得到解脱的阿那含果(即三果)圣人”。本经叙 
      述的七种趣向,其顺序是从最快达到解脱的趣向, 
      一直排到最慢达到解脱的趣向。这一点也与对应之 
      巴利文经典符合,因此本书将《大正藏》 中的“行 
      般涅槃”校勘为“无行般涅槃”,并将“无行般涅 
      槃”校勘为“行般涅槃”。
                                                                                  l9

                                                                                  20
  73。 行般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sasankharaparinibbayi”(AN。 IV。 p。73),中文译为 
      “行般涅槃者”,意思是“再生至天上后,必须再 
      努力修行,才能得到解脱的阿那含果(即三果)圣 
      人”。 
  74。 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对应之巴利文为 
     “uddhamsoto akanitthagami”(AN。 IV。 p。74),中文 
      译为“上流阿迦腻吒般涅槃者”,意思是“在生命 
      之流中,往上前进至阿迦腻吒天,才能得到解脱的 
      阿那含果(即三果)圣人”。其中,“阿迦腻吒 
      天”即“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禅中最高层的天 
      (参考注解530)。 
  75。 拘舍弥:巴利文为“Kosambi”,又译“憍赏弥、俱 
      睒弥、拘尸弥、拘深弥、句参”是“跋蹉”(Vam)
      国的首都,位于中印度。 
  76。 瞿沙罗园:巴利文为“Ghositarama”,又译“瞿师 
      罗园、瞿私多园、具史罗园”,是“瞿沙罗”(又 
      译“美音”)长者布施给佛陀的园林。 
  77。 尊者:巴利文为“ayasma”,相当于“长老” 
      (thera),是对资历较高比丘的尊称,也可作为对比 
      丘的一般性称呼,甚至可以是对所有宗派修行人的 
      尊称。 
  78。 摩诃周那:巴利文为“Mahacunda”,又译“大周
      那、摩诃注那、均头、尊那”,是舍梨子八位兄弟 
      姊妹中的第三位,随佛出家,曾任佛陀的侍者,在 
      沙弥身份时就证得阿罗汉果。 
  79。 晡时:申时也,指午后接近黄昏的时候,大约是下 
      午三点至五点。晡,音ㄅㄨ ,太阳过午的时候。 
  80。 宴坐:巴利文为“patisallana”,又译“燕坐”,禅 
      坐思惟之义。 
  81。 施设:巴利文为“ Pannapeti” ,意思是“告知、宣 
      说、解说、设置” 
  82。 毡数、跳毡、毡褥:音ㄑㄩˊ˙?ㄌㄩˊ˙ㄊㄚˋ˙
      ㄉㄥ˙ㄓㄢ˙ㄖㄨˋ,是指各种不同的细毛毯。 
  83。 出世间:并非离开世间,而是超越世间。世间的成 
      就不外“名、利”,所以此处是指超越世间“名、 
      利”的价值观念。 
  84。 受三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又译“归依三宝”, 
      即称念三次归依佛、法、僧团,表示自愿成为佛教 
      徒,学习佛陀的教法,并以此作为处理生活中所面 
      临烦恼的方法。 
  85。 禁戒:是指佛教中的戒律,其中是以五戒为最基 
      本。在佛陀早期的弘法期间,归依三宝的在家居士 
      通常会同时受持五戒(五项道德规范),即从杀生 
      远离、从偷盗远离、从邪淫远离、从妄语远离、从 
      饮酒远离。
                                                                                  21

                                                                                  22
  86。 阎浮洲:巴利文为“Jambudipa”,又译“瞻部洲”, 
      意思是“莲雾?(rose…apple)的国家,即印度”。古 
      代印度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以须弥由为中心,周围有 
      八大山围绕,山与山之间有海水相隔,合计共有九 
      山八海。在须弥山与佉提罗山之间的海中有四大 
      洲,即东方的“弗婆毗提诃洲”(Pubbavideha),又 
      译“东胜身洲、弗于逮洲”;西方的“瞿陀尼洲” 
      (Aparagoyana),又译“西牛货洲、拘陀尼洲”; 
      南方的“阎浮提洲”(Jambudipa),又译“南瞻部 
      洲”;北方的“郁单曰洲”(Uttarakuru),又译“北 
      俱卢洲、郁单越洲”。 
  87。 五河流:即恒伽(Ganga)、摇尤那(Yamuna)、舍劳 
      浮(Sarabhu)、阿夷罗婆提(Aciravati)、摩企(Mahi), 
      此五河位于中印度。 
  88。 茵褥:褥席 
  89。 鞞舍离:巴利文为“Vesali”,又译“鞞耶离、毗耶 
      离、维耶、维耶离、波流离、广严”,是离车族 
      (Licchavi)的首都,位于恒河北岸。佛陀时代,以弥 
      萨罗(Mithll?)为首都的鞞陀族与以鞞舍离为首都 
      的离车族合组成“跋耆、金刚”(Vajji)国。 
  90。 捺氏树园:巴利文为“Ambapalivana”,又译“庵婆 
      波利园、庵婆罗林、庵罗林、捺林”,是庵婆女布 
      施给佛陀的园林。
  91。 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异法、不可倚法:对 
      应之巴利文为“Anicca… sankhara,adhuva… 
      sankhara,anassasika… sankhara”(AN。 IV。 p。100); 
      中文译为“诸行无常、诸行变异、诸行不安隐”。 
      其中,“行”(sankhara)是极难翻译的字,意思是 
      “在一个过程或结果中,基本特性或条件的集合; 
      肉体生命五种组成成份中的一种;生命、生命的经 
      验;现象界等等”(参考注解401)
  92。 多罗树:巴利文为“tala”,中文译为“棕榈树”。 
  93。 胯:音ㄎㄨㄚˋ,两腿之间。 
  94。 踝:音ㄏㄨㄞˊ,脚的上部两边突起的骨头。 
  95。 须弥山王:巴利文为“Sineru pabbataraja”,又译 
      “妙高山王、苏迷卢山王”,古代的印度认为须弥 
      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而且是世界的中心。 
  96。 一切大地须弥山王皆悉烟起,合为一烟:对应 
      之巴利文为“ayan ca mahapathavi Sineru ca 
      pabbataraja dhupayanti sandhupayanti 
      sampadhupayanti”(AN。 IV。 p。102),中文译为“此世 
      界及须弥山王冒烟、冒浓烟、浓烟四处扩散”。 
  97。 爨灶:音ㄘㄨㄢˋ˙ㄗㄠˋ,烧煮炉子。灶,煮食饭 
      菜的地方。 
  98。 一切大地须弥山王炯燃俱炽,合为一焰:对应之巴 
      利文为“ayan ca mahapathavi Sineru ca 
                                                                                  23

                                                                                  24
      Pabbataraja adippanti pajjalanti ekajalanti ekajala
      bhavanti”(AN。 IV。 p。103)中文译为“此世界及须 
      弥山天起火燃烧、激烈地的燃烧、变成一道火焰”。 
  99。 梵天:巴利文为“Brahma”,又译“大梵天”,是 
      色界初禅三天的最高层天。初禅三天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