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3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
      janapadam; puggalam”(MN。 I。 p。104…106),中文译为“森林、 
      村落、小镇、城市、国家、人”。
1018。 沙门义,巴利文为“samanna…attha”,中文译为“修行
      人的目的”,意思是“修行人所做之修行的目的”,此即《中阿含
      第一○七经林经》 所指的“正念、心定、解脱、漏尽、涅槃”(参
      考注解53)。
1019。 内止:对应之巴利文为“ajjhattam cetosamathassa”(AN。 V。
      p。99),中文译为“内心寂止”,意思是“自己内心的平静”。 
1020。 最上慧观法:对应之巴利文为“adhipannadhammavipassanaya”
      (AN。 V。 p。99); 中文译为“增上慧法观”,意思是“以增
      上慧观法的能力”。 
1021。 彼比丘住此善法已,当求漏尽智通作证:对应之巴利文为“tena
      bhikkhave bhikkhuna tesu yeva kusalesu dhammesu patitthaya
      uttarim asavanam khayaya yogo karaniyo。”(AN。 V。 p。100),
      中文译为“诸比丘!比丘安住于这些善法之后,更应该努力
      于彻底断尽一切烦恼。” 
1022。 所以者何?我说不得畜一切衣,亦说得畜一切衣:对应之巴
      利文为“Civaram p'aham bhikkhave duvidhena vadami sevitabbam
      pi asevitabbam pi”(AN。 V。 p。100),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说
      有二种衣,应亲近及不应亲近。” 
1023。 饮食、床榻……村邑:对应之巴利文为“pindapatam; senasanam;
      gamanigamam; janapadadesam”(AN。 V。 p。100),中文译为
      “食物、卧具、村落、小镇、乡村地区”。
1024。 达梵行:对应之巴利文为“nibbedhikapariyayo”(AN。 III。 p。
      410),中文译为“抉择法门”。 
1025。 四想:对应之巴利文为“Cha yima bhikkhave sanna”(AN。 III。
      p。413),中文译为“诸比丘!有六想”(参考注解907)。
1026。 谓说也,随其想便说:对应之巴利文为“Voharavepakkaham bhikkhave
      sanna vadami; yatha yatha nam sanjaati; tatha tatha voharati
      'evam sanni ahosin' ti。”(AN。 III。 p。413),时文译为“诸比丘!
      我说:想是以言说为果报;当一个人如此知觉时,他会如此说:
      ‘我有如是想。’”
1027。 有想想色,或有想想声,或有想想香,或有想想味,或有想
      想触:对应之巴利文为“Anna bhikkhave sanna rupesu; anna sanna
      saddesu; anna sanna gandhesu; anna sanna rasesu; anna sanna
      photthabbesu; anna sanna dhammesu。”(AN。 III。 p。413)
      中文译为“诸比丘!有关于色的想,有关于声的想,有关于香的想,
      有关于味的想,有关于触
                                                                                 195

                                                                                 196
      的想,有关于法的想。” 
1028。 有福处、无福处、不动处:对应之巴利文为“punnabhagiyam
      va apunnabhagiyam va”(AN。 III。 p。411),中文译为“福分或无福
      分”,意思是“善报或恶报”。 
1029。 思、已思业:对应之巴利文为“Cetanaham bhikkhave 
      kammam vadami; cetayitva kammam karoti kayena vacaya
      manasa。”(AN。 III。 p。415),中文译为“诸比丘!我说:思考
      是业,思考之后,以身体、嘴巴、意念造业。” 
1030。 或有业黑有黑报,或有业白有白报,或有业黑白黑白报,或
      有业不黑不白无报,业业尽:对应之巴利文为“Tividhaham
      bhikkhave kammanam vipakam vadami: ditth'eva dhamme
      upapajje va apare va pariyaye。”(AN。 III。 p。415),中文译为
      “诸比丘!我说:有三种业报于现世生起、于后世生起、正在生起的
      业报。” 
1031。 或有苦微迟灭,或有苦微疾灭,或有苦盛迟灭,或有苦盛疾
      灭,苦苦尽:对应之巴利为“Atthi bhikkhave dukkham adhimattam;
      atthi parittam; atthi dandhaviragi; atthi khippaviragi。”
      (AN。 III。 p。416),中文译为“诸比丘!有极端的
      苦,有轻微的苦,有变化缓慢的苦,有变化快速的苦。”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这是苦的种种差别。 
1032。 不多闻愚痴凡夫,不遇善知识,不御圣法,身生觉极苦甚重
      苦,命将欲绝,出此从外,更求于彼。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或
      二、三、四、多句咒,或持百句咒,彼治我苦。如是因求生苦,因集
      生苦,苦灭:对应之巴利文为“Idha bhikkhave ekacco yena 
      dukkhena abhibhuto pariyadinnacitto socati kilamati paridevati
      urattali kandati sammoham apajjati; yena va pana dukkhena
      abhibhuto pariyadinnacitto bahiddha pariyetthim apajjati
     ‘ko ekapadam dvipadam janati imassa dukkhassa nirodhaya'
      ti? Sammohavepakkam vaham bhikkhave dukkham vadami 
      pariyetthivepakkam va。”(AN。 III。 p。416),中文译为“诸比
      丘!此中,有一人被苦征服,心疲惫,悲伤、痛苦、悔恨、捶胸、哭
      泣,心生迷惑,因此到外面遍求‘谁可以以一句咒或二句咒灭除?
      我的’苦?’ 我说:苦会生起迷惑的果报与遍求的果报。”在对应
      之巴利文经典中,这是苦的果报。
1033。 阿奴波:巴利文为“Anupiya”,又译“阿奴夷、阿耨风”,是跋耆
      国的城市。 
1034。 阿夷罗和帝河:巴利文为“Aciravati”,又译“阿致
      罗筏底、阿耆罗婆提、阿夷罗婆提、阿夷罗、阿耆
                                                                                 197

                                                                                 198
      罗、阿脂罗”,靠近舍卫城,是中印度的五河之一(参考注解87)。 
1035。 提婆达哆:巴利文为“Devadatta”,又译“提和达哆、提婆达多、
      调达、天授”,是阿难的亲兄弟,也是佛陀的堂兄弟。在佛陀涅槃前
      的八年,他以神通力得到阿阇世(Ajatasattu)王的信服,怂恿阿
      阇世王杀害父亲频毗娑罗(Bimbisara)王,以取得王位。同时,
      自己也准备杀害佛陀,以取得僧团的领导权。他试图利用阿阇世王的
      弓箭手、滚落的巨石、野象来杀害佛陀,但都未能成功。反而引起大
      众的反感,连阿阇世王也在民众反对的压力下,停止对他的护持。于
      是,他便与另外四位比丘,瞿波离(Kokalika)、羯吒谟洛迦底沙
      (Katamoraka…tissaka)、骞荼陀婆(Khandadeviyaputta)、
      三闻达多(Samuddadatta)一起向佛陀要求五事,(1)比丘应终身住
      在森林中,(2)比丘应终身乞食不应供,(3)比丘应终身着粪扫
      衣,(4)比丘应终身住在树下,(5)比止应终身不食、鱼、肉。
      佛陀的回答是,愿意奉行的人可以奉行,但不必强制规定。提婆达哆
      不满意佛陀的回答,便到处宣传佛陀已经被欲望享受打败,并且另外
      成立僧团,吸引许多新出家的比丘加入他的僧团。佛陀便派舍利弗与
      目揵连去带回新出家的肉丘。当提婆达哆知道新出家的比丘因为舍利
      弗与目揵连的说法而离开时,便吐血而死。 
1036。 大人根智分别:对应之巴利文为“purisindriyananani
      vibhajeyya”(AN。 III。 p。404),中文译为“分别人根智”,意思
      是“能够分别不同众生的智慧”。 
1037。 诸法本:对应之巴利文为“dhammasamuppado”(AN。 III。
      p。405),中文译为“法的生起”。 
1038。 以何为和:对应之巴利文为“kimsamudaya”(AN。 IV。 p。338),
      中文译为“从何处生起?” 
1039。 以何为来:对应之巴利文为“kimsamosarana”(AN。 IV。 p。
      338),中文译为“什么是会合?” 
1040。 以何为有:对应之巴利文为“kimsambhava”(AN。 IV。
      p。338),中文译为“什么是起因?” 
1041。 以何为上主:对应之巴利文为“kim…adhipateyya”(AN。 IV。 p。
      338),中文译为“什么是增上、威力?” 
1042。 以何为前:对应之巴利文为“kim…pamukha”(AN。 IV。 p。
      338),中文译为“什麻是头、最前面?” 
1043。 以何为真:对应之巴利文为“kimsara”(AN。 IV。 p。338),
      中文译为“什么是真髓、核心?”其中,“真、实”“sara”,意思
      是“树心、真髓、核心”。
1044。 讫:巴利文为“pariyosana”,意思是“圆满、究竟”。 
1045。 优陀罗罗摩子:巴利文为“Uddaka Ramaputta”,
                                                                                 199

                                                                                 200
      又译“郁陀罗罗摩子、郁头蓝弗、优蓝弗”,是一位具足非想非非想
      处定的外道导师,佛陀则出家时,曾随其学习禅定。 
1046。 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对应之巴
      利文为“Idam jatu vedagu; idam jatu sabbaji; idam jatu'
      apalikhitam gandamulam palikhaniti。”(SN。 IV。 p。83),中
      文译为“我是智者,我是一切胜者,过去未被掘出的苦根已被我掘出。”
      其中,痈,音ㄩㄥ,疮毒,对应之巴利文为“ganda”(SN。 IV。 p。
      83),意思是“苦”。 
1047。 执杖释:巴利文为“Dandapani Sakka”,是释迦族人,
      佛陀的舅舅,提婆达多的信徒。因为他持用金拐杖,故名执杖释。 
1048。 修习离欲清净梵行,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
      想:对应之巴利文为“kamehi visamyuttam viharantam tam 
      brahmanam akathamkathim chinnakukkuccam bhavabhave
      vitatanham sanna nanusenti”(MN。 I。 p。109),中文译为
      “‘想’不再潜伏于安住在离欲、没有犹豫断除恶行、远离有爱与
      无有爱的婆罗门”。其中,“婆罗门”应是指“阿罗汉”;“有爱、
      无有爱”请参考注解558 。 
1049。 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 
      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
      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
      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对应之巴利文为“Yatonidanam。。。
      purisam papancasannasankha samudacaranti; ettha ce natthi
      abhinanditabbam abhivaditabbam ajjhositabbam; es' ev' anto
      raganusayanam; es' ev' anto patighanusayanam; es' ev' anto
      ditthanusayanam; es' ev' anto vicikicchanusayanam; es' ev' anto
      manausayanam; es' ev' anto bhavaraganusayanam; es' ev' anto
      avijjanusayanam; es' ev' anto dandadana…satthadana…kalaha…
      viggaha…vivada…tuvantuva…pesunna…musavadanam; etth' ete 
      papaka akusala dhamma aparisesa nirujjhantiti。”(MN。 I。
      p。109…110),中文译为“因彼原因使得由心理扩张造成的想与见
      障碍一个人,于彼,如果没有应欢喜的、应称赞的、应执着的,这就
      是潜伏之贪欲的边、潜伏之瞋恨的边、潜伏之见的边、潜伏之疑惑的
      边、潜伏之傲慢的边、潜伏之执着存在的边、潜伏之无明的;执棍、
      执刀、争吵、斗争、诤论、相责、挑拨离间、妄语的边;这些邪恶不
      善之法会在此灭尽无余。”其中,潜伏之贪欲、潜伏之瞋恨、潜伏之
      见、
                                                                                 201

                                                                                 202
      潜伏之疑惑、潜伏之傲慢、潜伏之执着存在、潜伏之无明,这七项就
      是“随眠”(anusaya)。 
1050。 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
      切义,由彼世尊:对应之巴利文为“So h'。。。 Bhagava janam janati
      passam passati; cakkhubhoto nanabhuto dhammabhato 
      brahmabhoto; vatta pavatta; atthassa ninneta amatassa data;
      dhammassami Tathagato。”(MN。 I。 p。111),中文译为“佛陀
      知道他所知道的,见到他所见到的,他是眼、是智、是法、是梵,他
      是说者、阐明者、义利的引导者、‘不死’ 的给与者、法主、如来。”
      其中,“是眼”(cakkhubhuto)是指知见上的领导者;“是智”
      (nanabhuto)是指令人知法;“是法”(dhammabhuto)是指他所说的
      法是他体证的法“是梵”(brahmabhuto)是指至高无上的神圣。
1051。 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对应
      之巴利文为“yam vedeti tam sanjanati; yam sanjnati tam
      vitakketi; yam vitakketi taam papanceti; yam papanceti
      tatonidanam purisam papancasannasankha samudacaranti
      atitanagatapaccuppannesu cakkhuvinneyyesu rupesu。”(MN。 I。
      p。111…112);中文译为“人所感受的就是人所想的;人所想的就是人所
      思考的;人所思考的就是人心理上的扩张;因为人心理上的扩张,使
      得由心理扩张造成的想与见,在眼睛所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物质上,
      障碍一个人。”
1052。 若不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是处不然:
      对应之巴利文为“vedanapannattiya asati sannapannattim 
      pannapessatiti n' etam thanam vijjati; sannapannattiya
      asati vitakkapannattim pannapessatiti n' etam thanam 
      vijjati; vitakkapannattiya asati papancasannasankha…
      samudacaranapannattim pannapessatiti n' etam thanam vijjati。”
      (MN。 I。 p。112),中文译为“如果没有感受,则没有想可言。
      如果没有想,则没有思考可言。如果没有思考,则没有由心理上的
      扩张造成的想与见可言。” 
1053。 瞿昙弥大爱:巴利文为“Mahapajapati Gotami”,又译“摩
      诃波阇波提、摩诃卑耶和题、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钵逻阇钵底、
      波阇波提、大世主、大爱道、爱道、世主、俱昙弥、大生主瞿昙弥”。
      她生于“天臂城”(Devadaha),姊姊是“摩耶”(Maya); 兄长是“执
      杖释”(Dandapani)及“善觉”(Suppabuddha)。她与姊姊摩
      耶一同嫁给净饭王(Suddhodana)。姊姊摩耶生下佛陀七日后便过世,
      她便代替姊姊抚养佛陀,并且把自己的亲生儿子
                                                                                 203

                                                                                 204
      “难陀”(Nanda)交由他人抚养。净饭王过世后,她便决定出家修
      行。在迦毗罗卫城,平息了释迦族与“拘利族”(Koiliyan)之间“卢
      醯宁”(Rohini)河的水权之争后,佛陀向释迦族人说法,并度
      化了五百位释迦族青年。瞿昙弥大爱便与这五百位青年的妻子们,向
      佛陀提出出家修行的要求,但是被佛陀拒绝。于是,她们便自己剃除
      头发,穿上袈裟,跟随佛陀到“毗舍离”(Vesali),又连续二次
      向佛陀提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