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怖林鹿野园中者,令彼一切皆集讲堂,集讲堂已,还来白我。”
      此时,尊者阿难以扇子扇佛,佛陀便回头告诉阿难:“阿难!你去召集所有住在鼍山
      的恐怖林鹿野苑中的比丘众,请他们到讲堂来集会,等他们都集合好之后,再告诉
      我。”
   8。 尊者阿难受佛教已,稽首礼足,即行宣敕,诸有比丘游鼍山怖林鹿野园中者,令彼
      一切皆集讲堂,集讲堂已,还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诸有比
      丘游鼍山怖林鹿野园中者,已令一切皆集讲堂,唯愿世尊自当知时(491)。”
      尊者阿难接受佛陀的指示,顶礼佛足后,就去集合所有住在鼍山的恐怖林鹿野苑中

五二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二六 长寿王品第七(74)八念经第三

      的比丘。等到所有的比丘都来到讲堂之后,尊者阿难便回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
      ,站在一旁,告诉佛陀:“佛陀!所有的比丘都已经来到讲堂,您可以做您认为适
      当的事。”
   9。 于是,世尊将尊者阿难往诣讲堂,于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坐已,告曰:“诸比丘!我
      今为汝说大人八念,汝等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于是,佛陀与尊者阿难一起来到讲堂,佛陀坐在比丘众前面已准备好的座位上。坐
      好之后,佛陀说:“诸比丘!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伟大的人所作的八种思考,你们应当
      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比丘们接受佛陀的教示,专心听法。
  10。 佛言:“大人八念者,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道从知足,非无厌得;道从远离,非
      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道从精勤,非懈怠得;道从正念,非邪念得;道
      从定意,非乱意得;道从智慧,非愚痴得;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
      乐戏、非行戏得。”
      佛陀说:“伟大的人所作的八种思考是:法的目的是少欲,不是多欲;法的目的是知
      足,不是不满足;法的目的是远离,不是欢喜聚会;法的目的是努力,不是懈怠;
      法的目的是念现前,不是忘念;法的目的是得禅定,不是散乱;法的目的是智慧,
      不是愚痴;法的目的是不戏论、不散乱,不是戏论、散乱。”
  11。 “云何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得无欲,自知得无欲,不令他人知我无欲;得
      知足、得远离、得精勤、得正念、得定意、得智慧、得不戏,自知得不戏,不欲令
      他知我无欲,是谓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云何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行知
      足,衣取覆形,食取充躯,是谓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云何道从远离,非乐聚会、
      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谓比丘行远离,成就二远离,身及心俱远离,是谓道从远
      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云何道从精进,非懈怠得?谓比丘常行精
      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怛自起意,专一坚固,为诸善本,不舍方便,是谓道从
      精勤,非懈怠得。云何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内觉、心、法
      如法(521),是谓道从正念,非邪念得。云何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离欲、离恶不
      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是谓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云何道从智慧,非愚痴
      得?谓比丘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是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尽苦,是
      谓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云何道从不戏、乐不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

五二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二八 长寿王品第七(74)八念经第三

      得?谓比丘意常灭戏,乐住无余涅槃(48),心恒乐住,欢喜意解(833),是谓道从不戏、乐不
      戏、行不戏,非戏、非乐戏、非行戏得。”
      “‘法的目的是少欲,不是多欲。’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成就少欲,自己知道自己
      成就少欲,,不令他人知道自己成就少欲;比丘成就知足、远离、努力、、念现前、禅
      定、智慧、不戏论,自己知道自己成就知足、远离、努力、念现前、禅定、智慧、
      不戏论,不今他人知道自己成就知足、远离、努力、念现前、禅定、智慧、不戏论
      ,这就是‘法的目的是少欲,不是多欲。’的意思。‘法的目的是知足,不是不满足
      。’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于一切生活所需都感到满足,〔知道〕衣服只是为了遮
      蔽形体,食物只是为了喂养身躯,这就是‘法的目的是知足,不是不满足。’的意
      思。‘法的目的是远离,不是欢喜聚会。’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在身、心二方面成
      就远离,这就是‘法的目的是远离,不是欢喜聚会。’的意思。‘法的目的是努力,
      不是懈怠。’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努力不懈,断除各种邪恶不善之法,修习各种
      善法,并且对于善法能够维持正念,坚固不失,这就是‘法的目的是努力,不是懈
      怠。’的意思。‘法的目的是念现前,不是忘念。’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于身体观
      照身体、于感受观照感受、于内心观照内心、于现象观照现象,这就是‘法的目的
      是念现前,不是忘念。’的意思。‘法的目的是得禅定,不是散乱。’是什么意思呢
      ?即比丘因为远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有观,而且
      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喜乐;因为觉观的息灭,具足第二禅而生活,即内心
      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起喜乐;因为远离喜而达到内心平衡,并且
      有正念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乐,即‘内心平衡,并具足正念者,其生
      活是快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因为乐灭、苦灭、过去的喜与忧已经灭,具足第
      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内心平衡所生起之念的清净,这就是‘法
      的目的是得禅定,不是散乱。’的意思。‘法的目的是智慧,不是愚痴。’是什么意
      思呢?即比丘修行智慧,观生灭法,以此缘起的智慧了知世间的现象,彻底断尽一
      切苦,这就是‘法的目的是智慧,不是愚痴。’的意思。‘法的目的是不戏论、不散
      乱,不是戏论、散乱。’是什么意思呢?即比丘的心欢喜戏论的灭尽,而且清净、
      确立、解脱,这就是‘法的目的是不戏论、不散乱,不是戏论、散乱。’的意思。
      ”

五二九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三○ 长寿王品第七(74)八念经第三

  12。 “诸比丘!阿那律陀比丘成就此大人八念已,然后枝提瘦水渚林中受夏坐也。我以
      此教彼,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彼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
      已,族姓子所为,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唯无上梵行(54)讫,
      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
      如真(25)。”
      “诸比丘!阿那律陀比丘成就伟大的人所作的八种思考之后,正在支提国的般那蔓
      阇寺林中结夏安居。我教导他这个法之后,他便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
      力不懈。因为他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专精思惟:良家子弟剃
      除须发,身着袈裟,正当地从俗家离开,成为无家者,过着游行的修行生活,是以
      断尽一切苦为目的。于是,他便在现世中以自己的智慧,亲自体验、知道:‘没有
      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
  13。 是时,尊者阿那律陀得阿罗呵(26),心正解脱,得长老上尊,则于尔时而说颂曰:
      “遥知我思念,无上世间师,正身心入定,乘虚忽来到。
        如我心所念,为说而复过,诸佛乐不戏,远离一切戏。
        既从彼知法,乐住正法中,逮得三昧(117)达,佛法作已办(834)。
        我不乐于死,亦不愿于生,随时任所适,立正念正智(22)。
        鞞耶离(89)竹林,我寿在彼尽,当在竹林下,无余般涅槃。”
      此时,尊者阿那律陀成就阿罗汉果,心彻底解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老,便说以
      下之偈颂:
      “至高无上的佛陀在远处知道我心中的想法,便以神通力来到我的面前。
        他教导我比我心中的想法更上之法,即一切诸佛都远离戏论,不欢喜于戏论。
        我从佛陀学习到这个法,便安住于法中,成就三明,完成佛陀所教导的法。
        我不会以断灭不存在为快乐,也不会追求永远存在,我的正念正智已经确立,
        随时随地都能安住不为所动。
        我已经在鞞舍离城的竹林中达到究竟解脱,我将在此竹林中,进入五蕴生命的
        彻底熄灭。”
  14。 佛说如是,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阿那律陀及诸比丘对于佛陀所说,都很欢喜地接受。

五三一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三二 长寿王品第七(74)八念经第三

      (七五)中阿含长寿王品净不动道经第四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137),在剑磨瑟昙(138)拘楼都邑。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拘楼国的剑磨瑟昙镇。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欲者无常、虚伪、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痴
      (835)。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401)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37)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
      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斗诤等(836),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多闻圣弟子
      作如是观:世尊所说,欲者无常、虚伪、妄言,是妄言法,则是幻化、欺诳、愚
      痴。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
      心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斗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碍。彼作是念:
      我可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心(837)。若我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间,摄持其
      心者,如是心便不生无量恶不善之法,增伺、瞋恚及斗诤等,谓圣弟子学时为作障
      碍。彼以是行、以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838)。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
      或于此得入不动(839),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840),是谓

五三三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三四 长寿王品第七(75)净不动道经第四

      第一说净不动道(841)。”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欲是无常、空虚、虚妄、愚痴法,是虚伪的显现、愚痴
      者的言辞。所有现世的欲及后世的欲,所有现世的物质及后世的物质,这些都是魔
      的范围,都是魔的诱饵。这些邪恶不善之意向会导致贪爱、瞋恨、争吵,并且成为
      圣弟子在修学时的障碍。因此,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如此思惟:‘佛陀说:欲是无
      常、空虚、虚妄、愚痴法,是虚伪的显现、愚痴者的言辞。所有现世的欲及后世的
      欲,所有现世的物质及后世的物质,这些都是魔的范围,都是魔的诱饵。这些邪恶
      不善之意向会导致贪爱、瞋恨、争吵,并且成为我在修学时的障碍。现在,我何不
      以广大之心征服世间,以坚定之意而生活?如果我以广大之心征服世间,以坚定之
      意而生活,这些邪恶不善之意向便不会导致贪爱、瞋恨、争吵,也不会成为我在修
      学时的障碍。’当他以如此的方法修习再修习时,他的心在其处是清净的。当他的
      心是清净时,他可以达到不动,或者依智慧达到解脱。当他命终身体坏散之后,他
      的进化意识会达到不动,这就是第一种有助于〔达到〕不动〔即第四禅〕的方法。
  3。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有色者,彼一切四大(232)及四大造,四大者是无常
      法,是苦、是灭。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
      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
      至不动,是谓第二说净不动道(842)。”
      “此外,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如此思惟∶ ‘一切物质都属于地、水、火、风四个要
      素及由此四个要素所造成,这四个要素不是永恒的,不会令人满足的,是会毁灭的
      。’当他以如此的方法修习再修习时,他的心在其处是清净的。当他的心是清净时
      ,他可以达到不动,或者依智慧达到解脱。当他命终身体坏散之后,他的进化意识
      会达到不动,这就是第二种有助于〔达到〕不动〔即空无边处〕的方法。”
   4。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若现世欲
      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
      时必得不动想,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
      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
      不动,是谓第三说净不动道(843)。”

五三五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三六 长寿王品第七(75)净不动道经第四

      “此外,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如此思惟:‘所有现世的欲及后世的欲,所有现世的
      物质及后世的物质,所有现世的欲想及后世的欲想,所有现世的色想及后世的色想
      ,所有这一切想都不是永恒的,不会令人满足的,是会毁灭的。’如此,他必定能
      得到不动〔即识无边处〕想,当他以如此的方法修习再修习时,他的心在其处是清
      净的。当他的心是清净时,他可以达到不动,或者依智慧达到解脱。当他命终身体
      坏散之后,他的进化意识会达到不动,这就是第三种有助于〔达到〕不动〔即识无
      边处〕的方法。”
   5。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若现世欲想、后世欲想,若现世色想、后世色想及
      不动想,彼一切想是无常法、是苦、是灭。彼于尔时得无所有处想,彼如是行、如
      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不动,
      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不动,是谓第一说净无所有处
      道。”
      “此外,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如此思惟:‘所有现世的欲想及后世的欲想,所有现
      世的色想、后世的色想及不动想,所有这一切想都不是永恒的,不会令人满足的,
      是会毁灭的。’如此,他必定能得到无所有处想,当他以如此的方法修习再修习时
      ,他的心在其处是清净的。当他的心是清净时,他可以达到不动,或者依智慧达到
      解脱。当他命终身体坏散之后,他的进化意识会达到不动,这就是第一种有助于〔
      达到〕无所有处的方法。”
   6。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此世空,空于神、神所有(844),空有常,空有恒,空长
      存,空不变易。彼如是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浮。于处得心净
      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无所有处,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
      必至无所有处,是谓第二说净无所有处道。”
      “此外,广泛学习的圣弟子应该如此思惟:‘世间上没有我、我所,没有永恒存在,
      没有永远不变。’当他以如此的方法修习再修习时,他的心在其处是清净的。当他
      的心是清净时,他可以达到无所有处,或者依智慧达到解脱。当他命终身体坏散之
      后,他的进化意识会达到无所有处,这就是第二种有助于〔达到〕无所有处的方法
      。”
   7。 “复次,多闻圣弟子作如是观:我非为他而有所为,亦非自为而有所为(845)。彼如是

五三七 中阿含经卷第十八

五三八 长寿王品第七(75)净不动道经第四

      行、如是学,如是修习而广布,便于处得心净。于处得心净已,比丘者或于此得入
      无所有处,或以慧为解。彼于后时,身坏命终,因本意故,必至无所有处,是谓第
      三说净无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