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东大的魅力,此处成为高考学生祈祷的最佳场所。因而,即便说不上〃谈笑有鸿儒〃,起码也是〃往来无白丁〃。
菅原道真(八四五九○三)乃平安前期的文人学者,曾任右大臣,蒙冤屈死后,日本国内天灾不断。人们相信这是菅原的幽灵在作怪,于是在平安京的北野建社祭祀,供奉其为〃天满大自在天神〃。朝廷还赐他〃火雷天神〃封号,希望借其威力压服雷神。中世以后,〃火雷天神〃逐渐演变成为专司文章、诗歌的〃学问神〃。荻生徂徕《菅庙》诗云:〃菅公儒雅士,千岁事堪嗟〃;〃忠冤尤霹雳,诚感唯梅花〃。于〃儒雅〃、〃霹雳〃外,又添了〃梅花〃。日本本不产梅,七世纪前后方由中国传入。《怀风藻》中已有咏梅诗,此后的儒者雅士吟诗作文时更离不开梅花。大概正因为如此,在世人眼中,最配得上〃梅花〃的,当属此〃儒雅〃之菅公。
既然祭祀的是〃学问神〃,周围名胜自然都与学问有关。进入神社,最引人注目的,是立于梅园中央的《汤岛神社一千年祭碑》。碑大而园小,有点不成比例;照常理推想,可能是当初立碑时,神社与梅园的规模都远比今天大。此汉文碑立于明治三十三年,由〃敕选议员文科大学教授正四位勋三等文学博士重野安绎〃撰写。重野君号称日本汉文第一,当年与黄遵宪颇多交往,黄氏《续怀人诗》中有一首是献给他的:
得诗便付铜弦唱,对局何曾玉袜输。
绕鬓青青好颜色,绝伦还似旧髯无。
黄氏自注:〃东人称君为三绝:一能诗,一善弈,一美髯也。〃《续怀人诗》撰于出使新加坡时,所怀日人包括伊藤博文、本武扬、秋月种树、宫岛诚一郎等,半为官僚,半为文人,都是其使日时的好友。在东京游览名胜,常能见到黄遵宪及其友人的遗迹,故《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以及《人境庐诗草》都是我绝好的〃旅游指南〃。此前此后来日的中国人,要不没他的文名,要不没他的地位,极少像他那样所交多为〃当世闻人〃。甲午战争前,日本人普遍对中国仍心存敬畏,慕名结交者比比皆是。而这些明治时代的名人,其文章功业,如今在日本也成了供人凭吊的〃文物〃,这也是我访古时总不忘携上黄氏诗文的原因。
梅园里还有一块汉文碑,也是立于明治年间,刻的是菅家遣戒二则(后来在京都的北野天满宫发现相同的石碑)。其中第二则曰:
凡国学所要,虽欲论涉古今,究天人,其自非和魂汉才,不能阙其阃奥矣。
日本古时崇拜中国,故以〃和魂汉才〃为理想人格。幕末的洋学家佐久间象山在批判汉学空疏无用的同时,提倡〃东洋道德西洋艺〃。明治以后,日本迅速西化,理想人格也随之改为〃和魂洋才〃。《日本国志·学术志》中提及朝廷为保存汉学而倡〃斯文会〃,《日本杂事诗》也对〃抱遗编守祭器〃的〃汉学之士〃深表同情。作为中国人,黄氏对日本的汉学由盛而衰大发感慨,其中包含〃私心杂念〃。想来当初立碑汤岛的诸君,也不无借古讽今,对抗西学狂潮的意味。只是时过境迁,参拜者们大概不会注意到此中可能蕴涵的〃苦心孤诣〃。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13节:神舆竞演
作者: 陈平原
《东京都历史散步》一书提及汤岛天神,介绍的是十七世纪中叶铸造的铜制鸟居、十八世纪中叶所立〃奇缘冰人石〃,以及为新派剧名家泉镜花所建的笔冢。所有这些,对我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反而是神社周围悬挂的几千块绘马,令我大开眼界。
游览各处神社时,我总是留心供祈祷者书写心愿的绘马,希望借此了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别的神社里〃寄进〃的绘马,所祈者五花八门;而汤岛天神则清一色全是〃学问〃除了升学,还是升学。日本人注重学历,能否考取名牌大学乃生死攸关。故绘马上所写祈祷者的心愿,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考取某大学的某专业。作为局外人,见到居然有人祈求菅公保佑其考取东京大学的〃分子化学〃或〃天体物理〃专业时,心里总觉得好笑。菅原道真学问再大,毕竟是千年前的古人,能读懂这些绘马吗?
祈求者一脸严肃,让你实在笑不出声来。久而久之,反被其虔诚所感动。
很想也买块绘马,只是不知道该求些什么。早已过了考大学的年龄,生活琐事又不好意思麻烦〃儒雅〃的菅原君。况且,日本的神是否管得了中国的事,没把握。还是省点吧。
【附记】
偶读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和魂汉才》,其中提及菅原道真,从《民间信仰史》引录其名言:〃凡神国一世无穷之神妙,非他国之所得而窥知,汉土三代周公之圣经,虽然可学,但其革命之国风,所当深加思虑。〃这话正是上述北野天满宫和汤岛天神所立〃菅家遗戒〃的第一则。要说〃和魂汉才〃的提法,还是第二则更直接些。
神舆竞演
读周作人的《日本之再认识》,深为其中的一句话所打动:〃要了解日本,我想须要去了解日本人的感情,而其方法应当是从宗教信仰入门。〃认定从宗教入手,是理解一个民族心灵的最佳策略,这话今天看来平淡无奇。可周作人想强调的,其实不是这一〃通则〃,而是日本人的崇拜仪式中往往显出〃神凭〃或〃神人和融〃的状态,可见真正〃支配着全体国民的思想感情〃的,是神道而不是外来的儒家、佛教或西洋科学。作为例证,周作人举出抬神舆的壮丁〃非意识的动着〃,脚步忽东忽西,忽轻忽重。
这话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以至一见第十九回〃日本秋祭〃的广告,马上赶往明治公园。到了那里才弄明白,广告上所说的〃神舆竞演〃,只限在十一月十四日那一天。前面几天只是一般的〃庙会〃,对我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连日秋雨,早上出门时天色不佳,阴沉沉的,真担心又是空跑一趟。明治公园里游客不多,〃演员〃却不少。十几基神舆已经安然就座,广场上来回穿梭的多为身着〃半缠〃的游神人。看台上摆着百十张椅子,大概因为天气不好的原因,观众寥寥。十点整表演正式开始时,三分之二的椅子依然无主。先是童男童女的武藏国府太鼓,继以武藏流的龙神太鼓,后者用各种夸张的造型击鼓,再伴以人声叱喝,挺有气派。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服饰:或黄衣红袖黑字,头扎白布;或黑衣红袖白字,头扎红布,配上短裤和草鞋,显得生气勃勃。
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抬神舆者穿的〃半缠〃,因其显得随意和自然,没有〃舞台化〃的嫌疑。〃半缠〃乃江户时代庶民穿的衣服,对襟,无领,长及膝盖,穿时系以布腰带。抬神舆者穿的〃半缠〃,印有所属的町会、神社或同好会的名称和徽章,也有以江户时代最领风骚的消防队命名的。〃半缠〃的制作工艺和视觉效果都颇类贵州的蜡染,前胸后背图案化的汉字尤其让我感觉亲切。进园时摇奖,很想得到悬着的那件〃半缠〃,可惜阴差阳错,只得了一袋文具。
神舆终于在鼓声中出场了。没有《江户神舆春秋》等书所描述的作为前导的提灯、艺妓、神乐和歌踊,只有〃光秃秃〃的十几基神舆。四根方形大木抬着一基镂花着彩的神舆,几十乃至上百名穿草鞋或只着袜子的抬神者,一边叱喝一边垫着碎步,有节奏地行进。四周围着的同伴,手舞足蹈,呐喊助威,不时交替入阵。经过观礼台时,随领队一声令下,众人将神舆举过头顶,然后欢呼而去。神舆有大有小,有精有粗,以吾乡赛神的经验,竞演时赛人也赛神。规模最大且最为金碧辉煌的神舆,属于湘南连合神舆保存会。尽管观众对这基装饰最漂亮的神舆报以特别热烈的掌声,我还是喜欢那些比较朴素的;或许是因〃保存会〃三字扎眼,总觉得其表演的成分太多,而宗教意味不足。
神舆原非神社专有,《平家物语》中便有山门僧众抬神舆诉讼的描述。只是明治维新后神佛分离,神舆才归神社的神官管理。江户时代的祭祀仪式以山车为主,明治以后神舆才逐渐风光起来。体积庞大的山车行动不便,实难适应现代都市生活,大地震后便销声匿迹了。随着神社地位的下降和世人宗教信仰的淡薄,至今仍活跃在东京街头的〃神舆〃,也越来越演变成一种民俗活动,少了柳田国男所说的〃神舆发野〃时的〃神人和融〃。到了必须组织〃保存会〃并发起〃竞演〃时,这种仪式便免不了带表演成分。
中午休息时,游神人散落在公园各处,有吃饭聊天的,有排队摇奖的,也有嬉笑打闹的。我则抚摸着停在一旁的神舆,鉴赏着顶上精美的凤凰、四周的勾栏和鸟居,还有前后的朱雀玄武和左右的青龙白虎。拍一下悬在四角的风铎钵,叮咚声在微风中荡漾。想像着当年游神人的神秘和迷狂,不禁惘然。
那边乐声又起,是泰国舞蹈团在轻歌曼舞。说好下午两点神舆再次〃竞演〃,此前该是泰国歌舞的天下。没想到神舆真的〃发野〃了,游神人提前出征,且多即兴表演。这回神舆上站着一位略施粉黛的少女,口吹哨子,手挥纸扇,合着节奏前俯后仰,算是在指挥行动。神舆其实无待人指挥,不过有妙龄少女在架子上〃舞蹈〃,总是添光彩。一位不够两位,两位不够三四位。只是架子上颠簸,一不留神就掉下来了。这下子可热闹了,十几基神舆半竞赛半自娱,越游越野,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兴奋的吆喝声淹没了舞台上的高音喇叭。如果不是偶见神情庄重的长者,单是那些似乎玩得挺开心的少男少女,实在无法想像这就是周作人所说的日本人热烈而神秘的宗教仪式。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14节:历史文化散步
作者: 陈平原
我认准了一基神舆,跟在后面,合着节奏,垫着碎步,慢慢行进,自认挺好玩的。很想挤进去肩一下神舆,切身体会游神的感觉。只是不知人家有无禁忌,而且如此潇洒的〃半缠〃中杂进一个〃牛仔〃,实在大煞风景。记得乡下抬木头时讲究〃合拍〃,生人不合拍很容易扭伤腰。想来抬神舆也必须训练,否则很难做到齐心又齐步。
第二天到图书馆翻阅有关神舆的书籍,果然强调这种共同荷重的协调,代表了〃和〃之意义。要求游神人默想山崖端坐,险路夜行,处于一种〃无我〃或〃无意识〃状态,方能挥洒自如。这几种近年出版的书籍,不大谈论神舆的宗教意味,而多在〃下町情绪的象征〃或〃人生的大感动〃上做文章,正与我所理解的日渐民俗化的〃神舆竞演〃相一致。
很遗憾没能赶上浅草或汤岛的神舆出巡,有神社和佛寺做背景,大概游神人和观众都会多几分虔诚。不过,公园〃竞演〃这一形式,倒是无意中凸显了〃神舆〃在现代日本的真实处境。
历史文化散步
刚到北大求学时,未名湖边偶尔还能见到宗白华先生散步的背影。那时《美学散步》出版不久,其中许多隽言妙语,常被大学生们挂在嘴边。正像宗先生所说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可以偶尔在路旁折一支带露的鲜花,也可以捡起别人弃之不顾的燕石。〃散步者〃悠然意远而又怡然自足的生活态度,我辈后生其实只能心向往之。倘若只是锻炼身体抑或浏览风景,这种〃散步〃不难;可真要像宗先生那样,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无限,并借以体验生命、激情与诗意,如此〃散步〃则不易不只需要闲心、悟性与幽情,还需要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知识。这就难怪长者一般比少年更长于此道。
〃散步者〃之悠然,除得益于个人修养,更取决于客观环境。虽有〃大隐隐朝市〃之类的说法,我还是很难想像一个人能在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状态下悠然地散步。南朝刘孝威诗云:〃神心重丘壑,散步怀渔樵。〃可见,古来〃散步〃,总是与幽静的〃丘壑〃连在一起。现代社会日益都市化,即便在高楼大厦的夹缝中多保留几个街心公园,也难得从容散步的心境。
到东京的第二天,在住处附近发现一块刻着地图的锌板,上题〃历史文化之散步道〃。此散步道从日比谷公园到目黑站,分为三段,共八公里长,地图上标出了沿途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对于渴望了解东京历史文化的我来说,这散步道实在太合适了。于是,上午念书,下午携妻子访古。一座寺庙、半株古树、几块残碑,都能让你流连忘返。真没想到,繁华的大都市里,居然隐藏着这么多幽深的风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看来陶令的想法并非绝对不可能实现,高楼的阴影还在,可旁边的寺庙竟寂静得听得到虫鸣。东京有一千多座佛寺,旅游者常去的不过一二十座,其余的尽可作为寻幽探胜的好去处。除了寺庙,还有古道、建筑、史迹等,如此漫游,不啻于阅读〃历史〃。天性好奇,不习惯被人家牵着走,总觉得既是散步,就该自由自在。不时灵机一动,横生枝节,八公里的散步道,竟走了六七天。
正庆幸走完了〃历史文化之散步道〃,目黑站旁边的另一块锌板,让我顿失游兴。那是从目黑到调布的〃散步道〃,长约十二公里。这还不算,日比谷公园那边也有新的散步道。后来才知道,东京此类〃历史文化之散步道〃甚多,根本不可能一一拜访。
东京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地铁站里尚且一路小跑,实在难得悠闲的散步。设立〃散步道〃,目的大概正是为了培养其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因为,就自然风景而言,东京没什么可夸口的;但如果希望了解江户乃至日本的历史文化,则东京大有可游之处。
其实不只是东京,各地都有类似的〃散步道〃,只是标示的方法不一样而已。好多旅游图册上除了介绍名胜古迹外,还标明各景点之间步行所需的时间。就像快餐食品风行世界,步履匆匆的现代人大都只能满足于〃到此一游〃。〃走马〃无法〃观花〃,坐在客车里张大嘴巴听导游解说的游客们,难得真正体味旅游之趣。要求游客下车,使用自己的双脚和眼睛,在一种即便是短暂的〃散步〃状态中冥会古今这种设想不可谓不佳,只是实行起来不易。历史文化之散步,除了需要〃昂贵〃的时间,还需要同样得之不易的背景知识。看日本人捧着厚厚的〃某某历史散步〃之类,在各名胜古迹按图索骥,真不知道说什么好。按理说,既是散步,就不该如此紧张;但现代人没那份知识与才情,随便走走固然潇洒,很可能一无所获。自然风光取其触目惊心,越出乎意料越好;名胜古迹则必须事先预习,旅游时方才能〃精鹜八极神游万仞〃。
在日本,观光是一门重要产业,精美的旅游指南随处可见。东京、京都等大城市里繁忙的地铁或电车线路,甚至各自月出一刊,推荐本月〃最佳散步道〃。此类自由取用的广告读物,对引导游客的去向起了很大作用。记得谷崎润一郎的《漫话旅行》曾攻击铁道部和旅游局的宣传,使得名胜古迹成了城市的延伸,糟蹋了大好风光。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文化上的平民化,使得谁也无权垄断知识,独占风月。要求雅趣者,只能人弃我取,因而也就更容易显出手眼高低。
您所在的位置:登陆网站>日本印象>正文回目录
第15节:客随主便
作者: 陈平原
历史文化散步之最大特点,莫过于将眼前的风景与古时的场面相重叠,在思接千古的同时,超越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因而,此类〃散步〃或多或少带有〃怀旧〃的意味。能被后人记忆的〃千古〃,必然或波澜壮阔或神秘幽深。只是具体到每个散步者,不可能直接面对古人,只能借助于传世的文献。这就决定了散步者的所思所感,很大程度受制于其接受的历史文献。平日读书有限,不免常常临时抱佛脚。倒是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早有译本,给了我明治时代东京的最初印象。此次东游,距独步开始描述武藏野风光正好九十八载。说来真是巧合,我在东京散步的季节,与独步一样,也是自初秋至翌年的春天;独步隐居的涩谷,离我寄宿的白金很近,常有顺路拜访的机会。百年沧桑,昔日东京郊外的〃诗趣〃,如今安在?很希望能像独步那样,〃漫步于原野,徘徊于林中〃。世田谷、小金井、新宿、白金……那些熟悉的地名还在,涩谷的道玄坂与目黑的行人坂也都〃别来无恙〃,只是没了林间的小径以及遍地的萱草。在独步留下足迹的这片〃昔日的原野〃散步时,总忘不了《武藏野》中那段令人心醉的描述:
在武藏野散步不必担心会迷失路途。在任何一条道路上信步走去,到处都有值得你看,值得你听,或是值得你感动的事物。只有在这千百条纵横贯通的小径上漫步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武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