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提出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向以工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为标志的“管理社会”转变。在这一社会中,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不再对生产有任何贡献,他们成为被管理人员所挣来的利润所喂养的人,而管理人员则实际控制着生产资料,而控制“生产资料是社会统治的位置,谁控制了它们,谁就事实上有了控制社会的权威,因为它们是社会赖以生存的手段。”Burnham; James; 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41); p125这个被称作新阶级的管理阶级包括了业务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工厂主管人员及其协作者,以及一般行政人员、宣传专家和技术管理人员。
10年之后,米尔斯在《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中,对新老中产阶级的特征及区别作了最为全面的分析。在米尔斯看来,“新中产阶级”和老中产阶级的最大区别有二:其一,无论是自由农场主还是小企业家,老式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人都拥有自己的财产;而新中产阶级则大多没有自己能够独立经营的财产,他们作为高级雇员为拥有大型资本的人工作。因此,从财产方面说,他们的地位和普通劳动者一样;而“从职业收入方面说,他们多少是‘处在中间的’。”Mills; C Wright; op cit;1951;p73 正因此,米尔斯会提出,老中产阶级向新中产阶级的转变,从消极的意义上说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而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则是一种从财产到以新的轴线——职业——来分层的转变。其二,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老中产阶级还是会自己动手从事一些体力劳动;但新中产阶级(除了大型百货超市中的售货员)从事的一般是脑力劳动,并且其中相当多的职业是专业技术性的,他们从事的工作用米尔斯的话说是“与人和符号打交道”。Ibid;p65 这既是新中产阶级被称为“白领”(white collar)的原因,也是这个阶级能够获取职业声望的资本。
米尔斯对中产阶级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在各种有社会学意义的研究中,阿尔文·古德纳的看法独树一帜。和米尔斯一样,古德纳也认为出现了一个新阶级,但这个新阶级的组成比米尔斯的新中产阶级要单纯一些,它由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知识分子和处于边缘地位的人文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和旧阶级一样对这个社会施以影响和控制,不同的地方在于:新阶级的资本是它在教育的基础上获得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而旧阶级凭借的是财富资本。古德纳:《知识分子的未来和新阶级的兴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第6页。和凡勃伦尤其和伯恩海姆一致的是,古德纳也认为,由知识分子组成的这个新阶级正在逐步将占有生产资料的旧阶级转变为一个食利者阶级,转变为靠自身的利润、租金和利息生活的领取养老金的人,或转变为通过吸收新阶级的特点而重组其阶级性质的阶级;同样,他也预测,虽然新阶级在目前的美国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但它却完全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统治阶级。
尽管我们这里论述的伯恩海姆、米尔斯和古德纳,以及我们没有论述的普兰查斯20世纪的思想家们,都将有关中产阶级或相应人群的论述重点放在了对新中产阶级的考察之上,但事实上在他们的论述过程中还是将新老中产阶级的界限清晰地划分了出来。如果借用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s)的话,我们显然可以将老中产阶级和新中产阶级视为中产阶级社会构成的两个主要类型,或中产阶级的两种主要亚型。将新老中产阶级视为一对理想类型,能够有效地说明,尽管这两种亚型之间在财产关系、收入、职业、地位、社会声望、生活方式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差别,但这种概念类型的区分本身在相当的程度上还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建构,是为了社会结构研究的便利而进行的一种理论化约。作为一对理想类型,它同样符合一般的理想类型的那些基本特征:其一,它存在于分析者的观念之中,是我们对现实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分层的一种抽象;其二,我们使用的这一对理想类型所代表的社会现象是接近典型的,但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与之近似,并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第一部分:序三新老中产阶级 一种类型学分析(2)
老中产阶级,在马克思那里包括了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富农、小自由农,以及医生、学者、牧师等为数不多的自由职业者;在米尔斯那里则被进一步简约为小农场主、小商人和为数同样极少的自由职业者。除却人数极少的自由职业者,我们能够看到,尽管在1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欧美国家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包括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里老中产阶级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大为降低,但其最基本的核心特征并没有变,即是对小额资本或财产的占有,并且这种占有方式常常是以个人或家庭所有为特征(现时的大资产阶级对资本的占有方式则更多是股票或债券),这也是他们常常被称为小资产阶级(the petty bourgeoisie)的原因所在。按斯图尔德·克莱格的观点,现时西方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或老式中产阶级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小公司和农场主两种类型。前者主要集中在竞争性更强的边缘工业中(大公司则集中在制造业),它们因为拥有资本所有权而享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其中有一些具有发展的潜力,但大多数或受制于大公司,或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一般说来它们的雇佣人数不足10人;而后者的财产一般说来不是在市场上获得的,而是从上辈那里继承来的——继承性是小农场主区别于城市老中产阶级的主要特征。 转引自周琪《当代西方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225~228页。
老式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他们信奉个人竞争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它将私人所有制、合理分配利润视为合乎社会需要的。因为深信资本主义的现时发展对老式中产阶级构成了威胁,他们希望能够重建一个自由的“道德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能够固守自己的“独立”,继续“做自己的老板”的理想。显然,老式中产阶级承载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或者用米尔斯的话说,他们“仍旧是旧的并且现在依然强大的美国方式的定位之锚”。 Mills; C Wright; op cit; p54
同老中产阶级相比,新中产阶级确实是一种迥然有别的理想类型。尽管新中产阶级是相对于老中产阶级而言的,但他们在财产上却没有任何可比性。换言之,新中产阶级“没有任何独立的财产可言”。 Ibid,p63其实,没有独立的财产只是新中产阶级的一个特征,一个与老中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相区别的特征;它的另一个特征,即与工人阶级相区别的特征是,他们同时还是米尔斯所说的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或普兰查斯所说的“非生产性的非体力劳动者”。其基本的社会构成起码包括经理阶层、专业人员、销售人员和行政办公人员。
围绕新中产阶级的上述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解释。在这些不同的理论解释中,有关新中产阶级的不同称谓,既涉及这一阶级的基本特点,也与其社会功能有关。在有关新中产阶级的理论中,起码有这样5种值得我们探讨:(1)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专业—管理阶级”理论。这一理论虽然也有某些亚型存在,但其一致的地方在于它们都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发展出了一个承担“管理”职能的阶级。(2)“新工人阶级”理论。按照这一观点,当劳动过程发生专业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时,劳动力也必须相应地进行专业化训练,这就产生了掌握了先进技术的新工人阶级。(3)“新小资产阶级”理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即前述N普兰查斯,他认为薪金“白领”阶层即“非生产性的非体力劳动者”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个十分特殊的阶级——新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产物。(4)“新知识分子”理论。这种观点认为整个知识分子通过对科技知识的垄断控制了生产资料和当代社会的暴力手段,他们具有自己的共同文化,拒绝任何非他们所建立的理论和知识统治的权威。由于这个阶级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又拥有集体的或普遍的利益,它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5)“服务阶级”理论。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卡尔·伦纳提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支持和服务于资本家阶级的功能,构成了包括公共部门中的雇员(政府官员)、私人经济机构中的雇员(商业行政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和社会服务机构中的雇员(“福利分配的代理人”)三大部分在内的服务阶级。“尽管这个阶级不分享生产资料所有权,但由于他们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他们便不同于工人阶级,他们不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而是直接地索取从工人阶级那里榨取来的剩余价值。” 周琪,同前引书,第210页。
我们可以将上述有关新中产阶级的社会属性及功能的论述归纳为两种观点,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处在某种对立之中:一种观点如“新工人阶级”或“新知识分子”理论认为,新中产阶级不具备财产所有权,他们是与工人阶级地位相接近的雇佣劳动者;另一种观点如“服务阶级”理论则认为,新中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地位更为接近,他们体现了资产阶级或功能的某种延伸,因为他们承担了先前由资产阶级承担的监督管理或服务功能,同时他们也和资产阶级一起分享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尽管数量上要少于资产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互为矛盾对立的观点,反映了新中产阶级本身互为矛盾的社会地位和与此相对应的互为矛盾的社会态度。
第一部分:序四全球化与中产阶级的未来(1)
中产阶级人数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稳步上升有关,更与工业社会向我们前面提及的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有关。在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中,与“后工业”有关的社会特征有五点:(1)服务性经济的创立,用贝尔自己的话说:“后工业社会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 Bell; Daniel; op cit; 1999;p15(2)在后工业社会中,专业和技术人员人数不断扩大并且确立了优越地位,这种人数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与服务性经济的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正是后者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使劳动力向白领职业转移”;(3)因为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其目的在于进行社会管理和指导革新与变革,因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开始凸现出来;(4)后工业社会有可能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动技术变革,从而减少经济前途的“不确定性质”;(5)后工业社会有可能使我们使用各种新型的“智能技术”,而使我们这个庞大的社会变得井然有序。 Ibid; pp12~33显然,正是所谓“后工业社会”的出现,导致了传统的工人阶级以及农民的减少或衰落,白领阶级不仅在人数上而且在社会地位上开始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先来看被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心的美国。在这个按丹尼尔·贝尔的说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现在确实不仅在经济上从产品生产转向了服务性经济,而且专业技术人员即我们所说的新中产阶级或古德纳所说的“新阶级”在职业分布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变得越来越非无产阶级化,拥有技术专长的工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不需动脑的机械性工作的需求变少了,对责任和知识的需求变多了。” 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93页。从表0-1中,我们能够看到,美国自1960~1990年间,阶级结构变化表现出这样一些基本的趋势:(1)主要由于1970~1980年间制造业中工人阶级人数的急剧减少,美国工人阶级的数量或占全部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比1950年代进一步降低;(2)包括经理、监督者、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和技术工人在内的所谓“白领”阶层的人数继续增长,这个需要资格证书和专长才能够“上岗”的阶级开始遍及社会各个部门,它所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从1940年代的31%,上升到1960年代的4202%,继而上升到1990年代的4873%; 由于统计资料的来源不同,包括丹尼尔·贝尔在内,许多人认为1980年代美国“白领”人数占劳动力的比例已经超过50%。 (3)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相一致,美国“白领”或新中产阶级的增长是1960年代社会政治服务业膨胀和1970~1980年代商业服务业扩展的直接后果。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也先后进入工业社会或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和地区,自1950年代以来都开始出现了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的诸多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这些国家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都发生了锐减,而中产阶级的人数则大为上升。比如,在英国,随着以信息与服务业为支柱的新的经济结构的形成,大量非技术职业消失,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非体力劳动部门;在法国,蓝领工人在全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从1969年的40%,下降到2000年的30%,与此同时白领雇员的人数则稳步上升;在德国这个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中产阶级的人数已经达到50%(主观认同率更是高达75%);《瑞典和德国的中产阶级演进与中国未来社会阶层结构》,cfoicxo/ htmlnews/2004/07/15/264615htm而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因为采取了高税收、高福利的经济政策,避免了社会成员贫富差别过大的问题,更是成了中产阶级滋生的温床。
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中,二战后的日本因为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特殊原因,在美国的扶持下也开始了经济的腾飞,而这种腾飞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根据1958~1960年间在日本的田野研究发现,通过战后的重建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日本,“新社会秩序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大批新‘中产阶级’的出现。‘老式中产阶级’(独立经营的小商人和小土地所有者)的权力和影响正在衰落,他们正在逐渐为‘新中产阶级’即大商行的白领雇员和政府职员所取代。” Vogel; Ezra F; Japans New Middle Class; Second Edition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 First Edition;1963);p4从那以后,日本的新中产阶级始终在不断增长,尽管遭受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尽管也不时有学者警示日本其实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整个日本还是沉浸在“全民中产”的兴奋之中,中产阶级的自我认同率甚至超过欧美达到90%。
从表0-2中我们能够看到,在西方发达国家,新中产阶级“白领”雇员的人数在20世纪末都有了大幅度的攀升。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白领”雇员的比例都超过了蓝领劳动者,美国甚至接近60%;而在1970年代,除美国以外,上述工业国家仍然是蓝领工人的比例超过白领雇员,这说明20世纪的后30年是发生逆转的主要年代。
第一部分:序四全球化与中产阶级的未来(2)
其实,也是在这几十年中,美国和欧洲的景象也开始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尽管这个中产阶级增长的神话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演绎得远没有发达国家那样充分。如果有什么值得特别推崇的标本的话,那么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与香港即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在任何论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论述中都值得一提。人们关注“四小龙”的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地区人口众多,没有工业和技术的传统,且饱受战争的蹂躏和地缘政治的危害,但却能够在二战后的3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者与出口国家或地区。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显示新的全球化经济乃是被新的竞赛规则调整步调及结构。这些小龙似乎比老牌工业化国家对于新规则的学习更为迅速,掌握得也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