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凡治腹痛。必用温散。如台芎、苍术、香附之类。白芍能治血虚腹痛。惟脉弦发热者为宜。
其性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若气虚者服之。反伤脾胃也。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
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理中汤加肉桂、香、砂。腹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秘者。微利
之。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苏、木香、大黄。虚人。人参养胃汤。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减。
脉洪数者。热也。二陈汤加浓朴、枳实、芩、连、山栀。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加芩、
连、木香、枳实、木通。虚人。六君子加香、砂、猪苓、泽泻。感暑而痛。或泻利并作。脉必虚
豁。十味香薷饮。感湿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胃苓汤。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调
胃承气汤下之。因客寒作痛者。脉必弦缓。小建中加炮姜。兼气郁脉沉者。更加台芎、苍术、香
附。因热作痛。脉必数疾。二陈汤加芩、连、芍药。痛甚。稍加炮姜从治之。若时痛时止。口干
恶心头眩。或泻黄沫者。火也。前药勿用炮姜。加大黄微利之。脉沉结或伏。必腹痛。痛引两胁
及肩背。皆不得俯仰者。气滞也。二陈加川芎、木香、枳壳、香附。不应。有血也。加蓬术、穿
山甲。七情内结。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作时发。发即欲死。七气汤选用。酒积作痛。曲 丸。
食积作痛。保和丸。虫痛者。懊 作痛。上下不定。痛有休止。或有块梗起。痛则呕吐清水。当
从虫积治之。因疝致痛者。必引睾丸。或小腹有一条梗起。宜从疝治。因触秽致痛。得热汤饮转
剧者。是臭毒攻逆也。另详本门。
小腹痛 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着。非虚气也。小腹正中为少阴任冲之分野。两傍为厥阴
肝经之分野。一
属燥结大肠。其证五六日大便不通。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虽利而黄赤。其脉数实有力。为
府邪实结而痛满。大承气下之。若因津血枯涩而结者。其脉虽数而不甚旺。麻仁丸、通幽汤之类。
无故而大便不通。少腹微满。尺脉虽数。而必微弱者。蜜煎导之。夏月可用猪胆导。慎不可用攻
里之药。攻之胃气受伤。必生他患也。一属热结膀胱。其证溺闭不通。按之虽满而不甚坚。弹之
有声激指。其脉数盛有力。而烦渴引饮者。昼甚。五苓散。夜剧。猪苓汤。一属血结膀胱而腹满。
其证善忘如狂。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仍不能多。小便清利。或反倍于平时。或数欠
而不清。大抵邪结膀胱阳分。热邪伤血。虽有蓄血。其人真阴不虚。则小便自清。尺脉必盛。代
抵当丸。若反倍于常时者。为邪据下焦。真阳外亡之候。本方去硝减黄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缘醉饱入房。强力忍精而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此真阴亏损。必致小便涩数。胀满
如淋也。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有妇人经行之时。交合受伤。时时不净而少腹满痛者。此
冲脉受伤也。十全大补汤倍用肉桂。若有块绞痛。喜热按。此气血虚而有瘀积也。当归生姜羊肉
汤加肉桂、吴茱萸、茯苓、芍药。不应。加人参。又有本来下元虚人。勉力劳役而致受伤。蓄血
小腹满痛者。此肝经受伤。其满必偏见于左傍也。调肝散、代抵当丸。审微甚选用可也。然亦有
右傍偏满者。此必饱食奔驰。脾阴下溜。食积痰腻留结也。当于积滞门求之。其臭毒腹痛呕逆。
另详杂门。
〔诊〕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为腹痛。 滑为痰饮。弦为冷食。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
下。沉伏者。为气滞。细小紧急腹中刺痛。尺脉紧脐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脉伏 瘕痛。细小而
迟者易治。坚大疾者。数而紧者。浮大而长者。为病不应脉皆难治。痛甚而喘。脐下急大痛。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狭 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曲、平胃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
旺。熏蒸脏腑。逍遥、佐金降火开郁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陈、二术为主。气
虚者。加人参。
当脐痛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龟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
虞恒德治一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医以大黄丸不通。
又以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色青黑。此大寒证。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先
与治中汤加丁、附一帖。又灸气海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
生姜汤下五七丸。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深秋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
然。夫腹痛脉沉弦细实。如循刀责责然。阴邪固结之象。便不当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结。
营气不能内守而渗泄于外也。且弦脉亦肝血受伤之候。与大承气加桂二服。微利痛减。连日于未
申时。复坚硬不可近。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
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汪石山治一老妇病腹痛。初从右手指冷起。渐上至头。如冷水浇灌。而腹大痛。痛则遍身大
热。热退则痛止。或过食或不食皆痛。每年发一二次。近来二三日一发。远不过三五日。用四物、
四君、二陈、七气。皆不应。汪诊之。脉皆微弱。似有似无。或二三至一止。或四五至一止。乃
阳气大虚也。用独参五钱。入陈皮七分煎服。十数帖而愈。夫四肢者诸阳之本。头者诸阳之会。
经曰。阳虚则恶寒。今指梢冷。逆上至头。则阳虚阴盛可知。阳虚不能健运而痛大作。
痛作而复热者。物极则反也。及其阴阳气衰。两不相争。则热歇而痛亦息矣。故以独参汤补之。
数年之病遂愈。
卷五诸痛门
胁痛
属性:(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
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
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
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
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
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
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
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
实理中汤。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
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
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
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
肝气郁甚。柴胡疏肝散。气滞作痛。两手脉沉伏或弦。痛引胸胁。不得俯仰屈伸。二陈加枳壳、
香附、木香。左胁痛者。木气实也。抑青丸。火盛
者。佐金丸从治之。有蓄血偏着左胁而痛者。复元活血汤。右胁痛。乃悲伤肺气所致。推气散加
桔梗。或只用川芎、枳壳二味作汤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金
匮大黄附子汤。两胁走痛。脉沉弦而滑。乃湿痰流注在胁下。导痰汤加白芥子、枳壳、香附、木
香。甚则控涎丹导而下之。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近。诸药不效者。神保丸。
食积胁痛发寒热。痛引心下。恶心恶食。必有一条扛起。有脉必滑。二陈加香、砂、枳、术、曲、
朴、楂、芽。甚则加吴茱萸制川连。结积痰癖冷痛。煮黄丸。气弱人胁下痛。脉弦细或紧。多从
劳役怒气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归、桂心。肥白人气虚发热而胁痛。用参、 、柴胡、黄芩、
枳壳、木香之类。甚则加桂。瘦弱人阴虚寒热。胁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
青皮、丹皮、鳖甲之类。甚则加大黄。咳嗽引胁下痛。为水饮停蓄。小青龙汤。胁下硬满引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有时头痛心下痞者。十枣汤。干咳引胁下痛。发寒热。为郁结所致。逍
遥散。若胁下有块痛。乃过饱劳力所致。逍遥散加木香、丹皮、青皮。死血作痛。日轻夜重。或
午后热。脉短涩。桃核承气汤。易肉桂。加穿山甲、鳖甲、青皮。不应。加熟附子一片。如跌扑
胁痛。亦宜上方。凡内伤胁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止。房劳肾虚
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肾。
当归、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调理。
季胁痛 经云。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又足少
阳之筋。引胁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按季胁痛。无
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
腋下肿痛 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
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
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汤加柴胡为向导。
〔诊〕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弦数有力。为肝盛有余。弦数无力。为肝虚有火。弦
小而细为饮。脉沉为气。浮弦为风。弦小而弱者。为阳虚。沉细为阴虚。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丸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
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加茴香。四剂而安。
卷五诸痛门
腰痛
属性:(腰酸 腰软 腰胯痛)
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巨阳虚则头项腰背痛。(此二条言证之虚。)膀
胱之脉。挟脊抵腰。故挟脊痛。腰似折。(此一条言邪之实。)
按内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劳也。假令肾脏真气布护。六气
焉能为害。惟肾脏虚伤。膀胱之府安能独足。又有膏粱之人。久服热剂。醉以入房。损其真气。
则肾脏热。腰脊痛。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此为本病。其有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滞气痰积。皆
为标病。而肾虚则其本也。风痛者。脉浮。或左或右。痛无定处。牵引两足。小续命加减。寒痛
者。其腰如冰。其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干姜附子汤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兼风
寒者。五积散热服微汗之。内蓄风热痛者。脉必洪数。口渴便闭。小柴胡去半夏。加羌活、续断、
黑豆。若大便闭者。先用大柴胡微利之。湿痛者。如坐水中。肾属水。久坐水湿。或着雨露。以
致腰下冷痛。脉必弦缓。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天阴头必重。体必沉重。渗湿汤。肾虚由卧湿地。流入腰脚。偏枯冷痹疼重。千金独活寄生汤。
兼风湿者。改定三痹汤。如挟寒湿。并用摩腰膏。虚寒甚而挟湿者。术附汤。挟湿热者。羌活胜
湿汤合二妙散。肾气虚寒而受寒湿。腰疼不得立。用烧羊肾主之。此千金法也。闪挫痛者。跌扑
损伤。肝脉搏坚而长。两尺实。忽然不可俯仰。复元通气散。不效。必有恶血。复元活血汤。气
滞而痛。脉沉弦或结伏。初起乌药顺气散。不应。八味顺气散。痰注而痛。脉滑或沉伏。动作便
有痰。或一块作痛。导痰汤加香附、乌药、枳壳。脉实。加大黄。肝气不条达。睡至黎明。觉则
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宜柴胡疏肝散。或二妙散加柴胡、防风。即东垣苍术汤。腰痛如以
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脉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调肝散。腰痛牵引足
膝。青娥丸加蝎尾最妙。以补肾兼补肝也。两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之故。桃核承气多
用肉桂。少加熟附行经。但痛者可治。偻废而不痛者。不可治也。诸般腰痛。皆由肾虚。若兼六
淫。须除其邪。如无他证而腰肢痿弱。隐隐作痛。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者。总属肾虚。然须分寒
热主治。脉细而软。或虚浮。力怯短气。小便清利。属阳虚火衰。肾气丸加肉苁蓉、补骨脂、巴
戟、鹿茸之类。脉大而软。或细数。小便黄。属阴虚火炎。六味丸加龟板、当归、杜仲、续断之类。
腰酸 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男子用青娥丸。或八味丸加
补骨脂、杜仲。有热。去附子加五味。走精。用六味丸去泽泻。加鳔胶、沙苑蒺藜、五味子。大
便不实。加肉果、补骨脂。山药粉糊代蜜。妇人用六味加杜仲、续断。有带。去熟地加艾、附。
经候不调。加当归、阿胶。
腰软 湿气袭于少阳经络之中。则为肾着。金匮用甘姜苓术汤。后世更名为肾着汤。或渗湿
汤选用。斫丧太过
者。八味丸。肾虚风袭。腰背软痛。安肾丸。
腰胯痛 寒湿流注于足少阳之经络。则为腰胯痛。盖腰乃胆经之所过。因受寒湿。结滞于骨
节而痛。渗湿汤去橘红加肉桂。有痰滞经络。导痰汤加减。若肾肝伏热。用姜汁炒黄柏、酒防己。
少加肉桂。若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者。肾虚风毒乘之也。用虎骨散加补骨脂。老人肾虚腰痛连膝
痛者。二至丸。
〔诊〕脉大为肝肾阴虚。尺沉为肾脏阳虚。浮缓为虚风。弦细为寒湿。或弦或涩为瘀血。或滑
或伏为痰饮。沉弦而紧为寒。沉弦而细为湿。沉弦而实为闪肭。若肾惫及盛怒伤志。则腰失强。
不能转摇者死。
石顽治沈云步媳。常有腰疼带下之疾。或时劳动。日晡便有微热。诊其两尺皆弦。而右寸关
虚濡少力。此手足太阴气衰。敷化之令不及也。合用异功散加当归、丹皮调补胃中营气。兼杜仲
以壮关节。泽泻以利州都。则腰疼带下受其益矣。
江苏总藩张公。严冬腰腹疼重。甲夜延石顽诊候。脉得沉滑而快。遂取导痰兼五苓之制。一
剂而腹痛止。三啜而腰 弛纵自如。未尝用腰腹痛之药也。
卷五诸痛门
脊痛脊强(尻痛)
属性:脊者。督脉之经。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也。故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
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有肾气攻背。而项筋痛连脊髀。不可转移者。此地气从背
而上入也。椒附散。太阳经脊痛项强。腰似折。
项似拔。羌活胜湿汤。脉浮紧为伤寒。麻黄汤。沉缓为风湿。五苓散换苍术、桂枝。加羌活。打
扑伤损。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腰脊痛不可忍。地龙汤。
尻痛 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兼属厥阴。若肾虚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加鹿茸。
肥人属湿痰。二陈合二妙。有因死血作痛者。当归、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穿山
甲、肉桂之类清理之。不应。加地龙、生附子。
卷五诸痛门
肩背痛
属性:经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盛有余。
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邪在肾。则肩背痛。是肾气上逆也。
东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
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
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风寒汗出中风。肩背痛。小便数而
欠者。风热乘其肺而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消风散去僵蚕、蝉蜕加枳、桔。寒热少气不足以息
而肩痛。小便遗失者。补中益气加门冬、五味。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当归拈痛汤。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积也。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白术
附子汤。亦有因痰气留伏者。指迷茯苓丸。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
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沉香、肉桂、茯苓、牛膝、茴香、川椒、青盐。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至
脊背痛者。补中益气加羌、防。肥人喜捶而痛快者属痰。宜除湿
化痰。兼补脾胃。六君子加木香。瘦人多是血少气虚。宜养血清火。圣愈汤。背痛须加羌、防引
经。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须佐芩、连、丹皮。有素虚人及病后房劳后。妇人产后。经行后。心膈
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