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须佐芩、连、丹皮。有素虚人及病后房劳后。妇人产后。经行后。心膈 
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痛。并宜十全大补随证加减。 
〔诊〕寸口脉促上击者。肩背痛。洪大为热。浮大为风。沉而滑者背膂痛。必有寒饮伏结也。 
丹溪治一人。忽患肩胛缝有一线疼起。上循肩至胸前侧胁而止。昼夜不息。其脉弦而数。重 
按豁大。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经也。此因谋事不遂。思虑烦心。心不病而小肠之火 
乘胆所致。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而愈。 
李士材治俞元济。背心一点痛。久而渐大。服行气和血药不效。其脉濡滑。遇天阴痛辄甚。 
其为湿痰无疑。以胃苓汤加半夏三钱。数剂而痛消。 

卷五诸痛门
臂痛(手痛、手气)
属性:东垣云。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 
之。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葛为引经。后廉属太阳。 本、羌活。外廉属少阳。 
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 
辛、当归。 
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或因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 
外。其余诸痛。并宜五积散、 
蠲痹汤选用。虚人必加人参以助药力。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出被外。为寒所袭而痛者。 
五积散。审知是湿痹经络。血凝气滞作痛。蠲痹汤。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和气调血。十全大 
补汤。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疼。两臂软痹。导痰加木香、片子姜黄、姜制白术。若作风治误矣。 
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指迷茯苓丸。丹溪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 
术、羌活。 
手痛 经云。手屈不伸者其病在筋。薏苡仁汤。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近效白术附子汤、十 
味锉散选用。 
手气 手肿痛曰手气。或指掌连臂膊痛。悉属风热挟痰。蠲痹汤。薄桂味辛淡。能横行手臂。 
引调气血。药至痛处。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惟湿痛最妙。又有肿痛时常脱骱者。此属湿痰。 
倍用苍术乃效。 
石顽治礼科姜如农次媳。春初患发热头疼腹痛。咳逆无痰。十指皆紫黑而痛。或用发表顺气 
不效。延余诊之。脉来弦细而数。右大于左。曰。此怀抱不舒。肝火郁于脾土而发热。热蒸于肺 
故咳。因肺本燥。故无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阳气不得发越。故头疼。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 
不行。气凝血滞。故十指疼紫。其脉弦者。肝也。数者。火也。细者。火郁于血分也。遂以加味 
逍遥散加桂枝。于土中达木。三剂而诸证霍然。十指亦不疼紫矣。 

卷五诸痛门
腿痛(大股痛)
属性: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经。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 
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 
痛有血虚血寒。寒湿风湿。湿热流注。阴虚阳虚。肾虚风袭之殊。 
血虚者。足不任地。行则振掉。脉细弱。六味丸加巴戟、续断、杜仲、鹿茸。血寒者。经急。脉 
沉。喜汤火。严冬尤甚。舒筋三圣散。湿者两腿隐隐痛。或麻瞀作肿身沉重。肢节疼痛。恶风不 
欲去衣。脉浮涩。或浮细。除风湿羌活汤。脉沉。白术附子汤。肥人。导痰汤加减。湿热者。痛 
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小便赤涩。脉濡大而数。当归拈痛汤。流注者。郁痰留 
于腰胁有块。互换作痛。恶心头眩。脉沉滑或弦。二陈汤加羌活、白术。阴虚者。肌体羸瘦。足 
心及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橘皮加肉桂。阳虚者。两足浮肿无力。大便泻。 
小便短少。痛不能动。左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门俱虚。先用补中益气加桂、附。后用八 
味丸。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喘咳失精。腰腹腿胫俱痛。尺中浮大而数。安肾丸。 
大股痛 痛而喜按者。肝肾虚寒而湿气痹着也。四斤丸二方选用。痛不可按者。败血也。川 
芎肉桂汤。或舒筋三圣散。酒调服。妇人产后多有此证。宜加穿山甲、桃仁。虚人。十全大补汤 
加附子、穿山甲。有湿热者。痛虚心肿。而沉重不能转侧。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术、草之 
类。或除湿汤、渗湿汤选用。寒热而胆痛者。须防发痈。 

卷五诸痛门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属性: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故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 
湿气袭之。又曰。身半以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治膝胫之病。又须以去湿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 
挟风热。则屈不伸而肿。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阴虚者则热而不肿。虎潜丸。或二妙加牛 
膝、肉桂。因卧湿地。流入脚膝。痹弱疼重。千金独活寄生汤。夏月湿热沉重而 
痛。当归拈痛汤。痛在骨者多兼寒饮。重而屈伸不利。常若拭不干状。附子丸、川芎肉桂汤、活 
络丹、铁弹丸选用。虚寒挟风湿而痛。虎骨四斤丸。如肝肾虚热。筋骨痿弱。颤掉而痛。鹿茸四 
斤丸。若痛在冲阳及肉者。属足阳明经。痛在委中 肠者。属足太阳经。在外廉者。属少阳。在 
内廉者。属三阴。随其经而取之。 
足跟痛 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 
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着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汤加木瓜、 
萆、防己。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并少加附子为引。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 
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酒。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 
足心痛 足心及踝骨热疼者。为肾虚湿着。命门火不归经。肾着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 
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着汤合二妙散。慎不可用补骨药及血药 
助阴。愈增其剧。 
戴人治一人。两膝膑屈伸有声剥剥然。此筋湿也。湿则筋急。有独缓者不鸣。急者鸣也。乃 
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水去则自然无声矣。 

卷五诸痛门
身体痛
属性:体痛为一身尽痛。伤寒霍乱。中暑阴毒。湿痹痛痹。皆有体痛。但看兼证。及问因诊脉而别 
之。治法分见各门。其流连难已者。于此求之。寒而身痛。痛处常冷。或如湿状。甘草附子汤。 
内伤劳倦。兼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补中益气加 
羌、防、 本、苍术。湿热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热。胸膈不利。遍身上下沉重疼痛。当归拈 
痛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阴湿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泄。 
而躁热常微汗出。而热不解。麻黄复煎汤。身体拘急。皆属虚寒。与寒湿风湿。小续命随证加减。 
发寒热而周身作痛。胸胁痞闷不舒。肝血虚而郁火用事也。逍遥散加羌活、桂技。小便不利。加 
山栀、丹皮。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汗出。邪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六和汤加羌活。遍身皆 
痛如劳证者。十全大补去白术、熟地。加羌活、附子。下体痛。宜分利小便。五苓、二妙为主。 
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防己黄 汤。温覆微汗之。痛而大便不通者。浓朴七物汤。微利 
之。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痛。若在下焦。道路深远。非乌、附不能下达。少加引经用之。 
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善治者。必行气流湿。疏风导滞。滋养新血。升降阴阳。 
治有先后。须分肿与不肿可也。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风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 
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先宜微汗以散之。故羌活、桂枝为肢节痛之要药。身体疼痛及重 
者。湿也。五苓散汗之。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防、升、柴、 本、苍术。风能胜湿故 
也。痛家不可食浓味与肉。大能助火。若食肉浓味痛愈盛者。并鱼腥面酱酒醋。皆断去之。丹溪 
曰。环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痈。掘地成坑。以火 赤。沃以小便。赤体坐其上。以被围绕下体。 
便热蒸腠理开。血气畅则愈。 
〔诊〕伤寒六脉俱紧。为太阳表证。身如被杖。脉沉紧。为阴毒。发汗后脉弦迟。身体痛。为 
气血不和。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 
侧。而脉缓。为风湿。遍身疼痛。脉弦小。或豁大。为气血虚损。 

卷六痿痹门

属性: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 
为皮痹。 
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 
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 
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 
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盖土强自能胜湿。而气旺自无顽麻也。骨痹者。即寒 
痹痛痹也。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其证游行不定。与血 
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 
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肤色变。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 
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 
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以上诸证。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又有皮脉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 
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 
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肺痹则肺气不清。胃热上逆。故烦喘而呕。心痹则脉道不通。心火内衰。湿气凌心。故恐。 
肝痹则血液阻滞。水饮客之。故上为引急。如有所怀也。肾痹则胃之关门不利。故善胀。浊阴湿 
邪伤其阳气。所以脚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也。脾痹则阳气不运。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 
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 
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 
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气乘虚入于膀胱之内。而致小便淋沥不 
通。茎中痛引谷道。甚则脐腹胀痛此。属津液枯竭之故。 
误与利水药。必致喘逆胀急而死。老人阴虚泉竭。多有此证。曾见膀胱胀破。淋沥无度。时虽暂 
宽。不久即毙。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 
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寒从中生者。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冻栗。是人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 
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骨 
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肾气胜。言禀气本充也。以水为事。言嗜欲无节。伤其真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故肾脂枯 
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阳受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阴受湿气。故入阴则命曰痹。 
风痹淫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闷 
同。)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以醇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布 
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 
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 
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 
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 
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针 
挑艾熨之类。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 
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 
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 
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匮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 
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 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 
莫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 
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上条言脉自微涩。而关寸小紧。为湿痹血分。所以阳 
气不能外行。故宜针引阳气以和阴血。下条言阴阳俱微。而尺中小紧。为营卫俱虚。所以身体不 
仁。故宜药通营卫。行散其痹。则紧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 
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 
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 
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证乃湿邪中肾之外廓。与肾脏无预也。虽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真气冷也。今邪着 
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府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肾壮阳哉。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 
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 
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 
之大剂也。 
戴人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其脉沉涩。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 
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香港脚。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 
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致便溺涩滞。前后俱闭。虚躁转甚。肌肤日削。饮食不 
下。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于医之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