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笑星的爱-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塔,自己去攀登,一步一步,就是向上,不炫耀,不声张……    
    如今,您去了!面对您给我,不,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篇篇白纸黑字。    
    讲什么梦,谈什么想,嗅您清水洗砚淡墨香;寻什么求,问什么索,看您笔走龙蛇写华章。一个个字,钢筋铁骨;一幅幅作品,神采飞扬。一看,就知道您是个小学老师:字写得循规蹈矩,没有一丁点的歪门邪道和张狂。一读,可觉出您满腹经伦:先秦魏晋,唐宋明清,先贤的志咏,名人的文章,全在您的手中一气呵出,熠熠放光。您是把血,把气,把神注入到了您写的每一个字中;您是把人生,把追求,把一切的理解录在了一张宣纸上。    
    爸爸,原谅我曾经这样想:有那么好的功底,为什么不舞毫弄墨走蹊径?您有那么扎实的基础为什么总是追求横平竖直,纸正字方?按您的水平,您早可以任意挥洒,离经叛道,显露一下潇洒的风度,追求什么天地宇宙的精髓风貌,找一点现代的“感觉”,也好让人舞文弄墨写文章。可您偏不是这样!    
    您书,书您的风骨,书您的精神。    
    您法,法自然之道,大秀入平常!    
    ……颜真卿,柳公权,九成宫,兰亭序;小楷一百,大字八十,描红摹贴——五岁让我写大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硕鼠硕鼠,毋食我黍”;三岁唐诗,四岁诗经,假期逼我写文章……    
    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是爸爸走了后,我才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去圆,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梦想……全明白了?    
    


爱情第7节 妻子(1)

    所有看过李静民的人,(我说的是不了解内情者)都说她不是姜昆的原配;你们看,他们之间确实差距挺大……    
    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姜昆和李静民,谁看了都得说,是天造地铸的一对儿,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不磁实”经不起折腾,不用像相声那样三翻四抖,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幡然改图,分道扬镳。    
    对此,恕笔者不能苟同,试问,普天下,除了旧社会父母包办而外。如今,在自由恋爱的旗帜下,你我他,谁不是一见钟情,如果没有一见钟情,哪有什么百年好合。如果没有一见钟情,你那部爱情的史诗的序在哪里。总不能半截腰插杠子就爱的死去活来吧。    
    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就姜昆和李静民来讲,他们之间就是一见钟情,他们一见钟情在三十年前去北大荒兵团的列车上,那时候他们还都毛泽东思想哺育下的热血青年,他们都穿着绿军装,戴着红卫兵袖标,雄纠纠、气昂昂奔赴三大革命的最前线,去接受血与火的洗礼……姜昆善长文艺,是校红卫兵造反宣传队的活跃分子,虽然因家庭成分,一度他被排挤出革命造反派的队伍。    
    但,他一直寻找机会,从事文艺宣传活动。他和他的多个脑袋差个姓的发小们,竟然破天荒的搞出了个大型话剧《在列宁的故乡》他自导、自演、自拉、自唱,在京、评、歌、舞、话偃旗息鼓、文艺界一片萧煞的年代里,他们带头在话剧舞台上,点然了一把火……


爱情第8节 妻子(2)

    这是我们谈恋爱时的照片,这张没有戴军帽,要是戴的话,分不出谁是男的谁是女的,全是一水儿的兰制服。身体都属于瘦肉型,静民80多斤,我100斤出头儿,绝没有血脂高和胆固醇高的疾病之虞,没营养不良就很福气了。    
        
    这个话剧演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在当时引起异乎寻常的轰动。小小的姜昆也因此名噪一时。    
    正因为有这段不平凡的历史,他这个资本家的孝子贤孙,他这个背着黑五类分子的“狗崽子”才破格的被批准和那些革命造反派们一道,去当时青年们最热衷于去的、也是最令人羡慕的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做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    
    在列车上,姜昆主动站出来,组织宣传活动。在演出中,他发现了一个一直坐在一个角落里,既文静又秀气的小姑娘。让他吃惊的是,那小姑娘不仅容貌出众,还有一副穿云裂石、断金碎玉一般亮脆清甜的好嗓子,她应姜昆之热邀,他们唱了几个男女声二重唱,他们所唱的歌曲,无非是张振富与耿连凤的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几首廖若星辰的。    
    两个人合作得非常成功,受到旅客们的热烈欢迎。从此,李静民这个名字便牢牢的扎根在了姜昆的心中,李静民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他的耳畔,他爱上她了,而且爱得刻骨铭心。而李静民,也深深地为姜昆的真诚所感动,她也无怨无悔的爱上了姜昆。    
    尽管到兵团后,没有分在一个连队,但他们的心是紧紧的连在一起的。    
    东北农村有句他们土语,叫出头的椽子——先烂。由于姜昆有一身的文艺细胞,更加之他一向追求上进,创作、演出、参加劳动,样样都十分出色,难免遭人所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向他发难,一个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的加在了他的头上,他被清除了宣传队,他被剥夺了创作和演出的权力,他被甩到最偏辟、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最严酷的劳动锻炼。就在他决然独处、嗒然若丧的时候,李静民不避重嫌,勇敢地为她的心上人送来了关爱和鼓励……爱情的力量帮助他战胜了,    
    因失志而造成的困惑和颓废,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最后终于从低谷又一次跃上了颠峰。从最底层扔下喂猪的泔水瓢,解下厨师的围裙、进入了师宣传队,成为师宣传队一支宣传报导的主笔……


爱情第9节 妻子(3)

        
    “拿起笔,作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    
    “狠斗私家一闪念,男女老少齐向前!”    
    “金猴奋起千均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兵团战士心明眼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我们在宣传队演出的时候,用的全是这个动作。    
    到了美国的现代美术倌的现代作品面前,我觉得摆出这个动作才能更突出现代的味道!    
    兵团令演,他创作演出的相声《林海红鹰》一炮打响,荣幸的进了北京;慧识贤的马季,看了他的演出后,认准他是个苗子,他不失时机的把他调到了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圆了他想住了多年的演员梦。    
    就在他打好背包,准备到共和国大厦报到的前夕,他找到了李静民;他同他心爱的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说他要调中国广播艺术团了,想同她做一个了断,李静民吓了一跳。认为他高升了,想同她谈离说散。因为当时姜昆的表情非常冷峻,像那样冷峻的表情,打从他们认识那天开始,她从未见过。岂能不让她害怕,不过,人各有爱,不能强免,李静民已经有了心里准备,就等着姜昆发话。她想听他说完后,扔下一句祝愿后,回身就走,连头都不回一下,……    
    等了半天,姜昆终于捧不住、卟哧一声笑了,原来他是来约李静民一起去登记的。在生活中,他夫妻经常是这样真一半假一半的,可以说是戏剧人生。


爱情第10节 妻子(4)

      从相识到相爱,从相爱到相伴,两个人一起咀嚼人生,共享受他的苦辣酸甜;从年轻到年迈,从年迈到永远,两个人不用海誓山盟,却感觉得到幸福温馨的内涵;从历史到如今,从遥远到身边,所有的人都心明如镜,不用讲述什么特殊的体验。越用心,越费劲,越刻意,越添烦,倒是不经意,不洞察,就有了宁静;不较真,不苛求,倒迎来笑颜。看来,平常普通是最难的境界,没心没肺到显着出一个个家庭和气氛围的不平凡!    
    其实李静民也很有一个优秀演员的资质,她不仅歌唱得很好,东北二人转也唱得非常出色;省龙江剧院己决定调她去做专业演员,可,怕扔下姜昆一人没着没落,人家放弃了那个机会,有道好饭不怕晚,姜昆调入广播说唱团不久,李静民也凭能耐、调到了广播艺术团,她主要的任务是演二人转;那些年,中央台推出的二人转、单出头,有很多是李静民的;后来根据需要,她还做了一段报幕员,现在叫主持人。但,不管唱二人转、还是当主持人,她都干得有声有色,再后来姜昆出了名,出了大名。为了丈夫,她放弃了自身的优越条件,退到第二线,甘心去做衬托红花的绿叶;为此,连著名歌唱家彭丽媛都名之惋惜,说她要是唱歌,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歌唱家……


爱情第11节 妻子(5)

        
    然而,李静民并不为之后悔,在她看来,让丈夫一个人辉煌就够了,两个人都争辉煌太夺光,对相互都有影响。    
    再再之后来爱女姜姗长大了,也像她爸爸一样成名了,为了孩子,李静民又退了一步,辞职去美国陪读。这下子她可太辛苦了,爱人在中国,爱女在美国,两种爱隔山隔水,为了兼而顾之,她需要不断的远度重洋、飞来飞去,尽管这样,她不但不感到辛苦,反而觉得十分受应,看她现在,好像比她二十年前还年轻。是精神的关系,还是生命在于动动所至,不得而知。总之,凡是第一次看见她的人,没一个说她是姜昆的原配,在这个问题上,我曾与一位朋友争得脖子粗脸红。    
    直到姜昆站出来证实后,他还是摇头,他可能是为姜昆那么大年龄找那么点儿个媳妇而忿忿不平吧?    
      别跟老婆一块儿照镜子,因为发展总不是按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合情合理。该是你的,你可能永远得不到,不该是人家的,人家可能永远拥有。再有,人还得知足,不能什么好事都落你一个人身上。我老抱怨说我老婆不会经营,管理、凭着我们人缘好的人际网络,能挣好多好多的钱。可老婆说,什么好事都是你们家的?你演相声出了名,你让你老婆也大红大紫,文艺界你们是大腕儿,搞企业投资您也占着,钱全让你一个人挣,人家还有没有活头儿?我五十多了,身体没病,长得也不像这个岁数的老太太,你还想让我当女强人给你挣钱,想什么呢你,知足吧你?一顿抢白,您说我说什么?谁让我五十多没长个四十多岁的脸呢。所以两个人一块照相,我不露半拉脸,我不跟你比,我承认世界的公平,好事是不能让一人都得着。    
    


亲情第12节 女儿(1)

    看!他讲得绘声绘色,孩子呢,哈哈,她根本就没给他听,心里话,你讲你的,我玩我的,谁也别影响谁。。。。。。    
    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天到晚孩子缠着你:“爸爸、妈妈、给你讲个新故事吧。”你绞尽脑汁地想起了姥姥小时候给你说过的什么《狼外婆》的故事,刚讲完,孩子又跟上一句:“再讲一个!”于是,你讲吧,实在没有;不讲吧,又不愿意辜负孩子那期待的目光。你处在一个进在两难的局面,你要是好脾气的,好言相劝哄哄孩子,或是瞎编一个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的一个故事;坏脾气的瞪起眼睛:“去!去!别老缠着大人!”可明白的时候也为自己轰走孩子的原因而感到懊丧。    
    这时候,你一定会想,咱们也不是没有故事,讲段儿“瓦尔特”吹上一段“威虎山”,实在不行来段“福尔摩斯”……    
    可这些孩子们不懂呀。哎呀,四、五岁那时候听的故事怎么一点没记出来呢?是啊,    
    关键是给这些孩子讲什么。您还得有点耐心,拿着本小人书,一本正经也不管孩子听不听。    
    新生命的来临,无形中给年轻的父母肩上又增加了砝码。在李静民产假期间,姜昆买菜、做饭、洗尿布,忙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孩子渴了,姜昆去弄水,忙乱中竟把精盐当成了白糖,放进奶瓶里,孩子喝过之后,仍旧哭闹不止,小两口怎么哄、怎么逗也无济于事。最后李静民一尝奶瓶里的水,才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    
    姜昆摇头苦笑,对孩子道:“对不起,宝贝,我这个当爸爸的太不称职了。”    
    我爸爸真傻,有点东西就能让他看半天。


亲情第13节 女儿(2)

    1980年,是姜昆最忙的一年,他连演出带深入生活,先后到沈阳、青岛、保定、江苏一些地方,历时近十一个月。    
    平时小两口忙得不可开交的活,姜昆一走,全都在了李静民一个人身上。她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星期天还要料理家务,那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她有没有怨言呢?有;有没有委屈呢?有!可,这位聪明、贤慧、最能理解和体贴丈夫的女人,从来没有把怨言和委屈挂在嘴上,写在脸上。    
    姜昆回家的时候,她不说自己如何总是说:“你一个人总在外边跑,长此下去,女儿可快不认识你这个爸爸了。    
    这句话妻子是笑着说的,可姜昆听了,心里委不是个滋味。想想自己,确实忙得一塌糊涂,家不是家,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宾、旅店。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忘记身后有个温暖的家;他没有忘记在家里有日夜企盼他归来的娇妻爱女。    
    放在衣兜里的女儿和妻子的照片,哪天他都要看上几遍。    
    对此,妻子能够理解,而微岁的孩子,只知道让大人疼她,她怎么能理解大人的甘苦啊!    
        
    几次从外地回到家里,女儿都噘着小嘴不满意的说:“你这个姜老昆,出去就不回来,把我和妈妈都给忘了。对孩子的教育姜昆没有继承父辈的模式,他顺其自然,让孩子在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他本人以身作则,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方法,非常适用,小姜姗就在这平等、互爱、幸福、温馨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起来了。    
    也许是父母的遗传,姜姗从小就喜欢音乐、细心的父母发现了孩子身上独有的天性,让女儿学习钢琴,至于将来能否从事那个专业,无关大体、起码起个淘冶情操的作用。    
    小姜姗也真不负父母之望,学琴时非常投入,她的聪明、她的悟性、她的接受能力,使教她的老师非常吃惊。一个刚刚四岁的孩子,连话还说不全、竟是能熟练弹奏成人弹奏的钢琴曲子。    
    她不仅能弹、还能唱,家里边所有名家的唱带,她都反来复去,不厌其烦的听过。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又有超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无论难度多大的歌,她只要听过几遍,就能连一个音符也不差,原滋原味的唱出来。听过她唱歌的人,都说她的唱法非常时尚,有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柔韧切婉,有国内著名歌星程琳的脆亮清甜,有李娜的透彻奔放,有毛阿敏的浑厚深沉。如果光听其唱,不见其人,你绝对不相信唱歌的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姜昆一度对女儿唱歌,持反对态度。他怕影响她的功课,可几次去开家长会,孩子都品学兼优。


亲情第14节 女儿(3)

        
    1990年,姜姗背着父亲去参加了北京中学生艺术节,她唱的通俗歌曲,换来了全场暴风骤雨般的掌声,所有的评委都被她的歌声征服了,一个个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他们的面前的这个仅仅十三岁的,出类拔萃的小歌星。然后不约而同的给这位小歌星亮出了最高的,也是最公正的分数。结果她获得了通俗歌曲比赛的第一名。    
    当时在场的所有评委,没有一个知道她是姜昆的女儿,小家伙完全靠的是自己的本领。    
    姜昆看到女儿取得的成就,即高兴又内疚,一下子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变反对为支持了。    
    实际上,集吹打、弹、拉、唱于一身的姜昆,最初不是搞曲艺,而是搞音乐的。他曾经专心致志地学过作曲,在编排阿拉伯数字上,下过一定的功夫。文革前他报考的第一志愿就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当时考的非常理想,若不是受了“史无前例”的冲击,他可能百分之百分进入那想往以久的的音乐殿堂了。后来在兵团七八年、他也是手风琴不离手,笛子不离口;成名之后,又经常接触音乐界的佼佼者、像著名词作家郑晓光、著名歌唱家彭丽媛、那英、杭天琪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就姜昆的音乐素养而论,辅导孩子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姜昆做了,但实在是做得不够,因为他创作、演出、会议等社会活动太多了,很难挤出一点儿时间来。姜昆想,既然同意孩子学了,就得让她精益求精,要想精益求精,光靠自己成天跟着唱带摹仿不行,必须得有人指导,这一点再忙也不能忽略。于是他为女儿请了彭丽媛、那英、解晓东、红豆、杭天琪等众多名师。    
    经名人点拨,和自己的勤奋,小姜姗进步很快,几年来先后出了几本盒式带,《歌坛童星姜姗》、《进军90》、《姜姗93新专辑》。    
    1991年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上,姜姗演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