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整盒地卖的,也有一个一个地零卖的。买的人有中国人也有法国人,有黄皮肤的人有白皮肤的人也有黑皮肤的人。
在中国城里,第一件让我感到高兴的事就是早上起来后,可以象在国内那样随处可以买到中国的早点。法国人是不太习惯外出吃早餐的,而且,法国人的早餐要比中国南方人的早餐简单多了。法国人一杯牛奶一杯咖啡,加上若干个羊角面包就轻松地打发了早餐。两年来,入乡随俗,我也已经习惯了象法国人那样自己做早点吃。现在却可以随处买到中国的各种早点,这使我无比兴奋。
走进一家华人开的餐馆里,发现早点很丰富:有油条,有各种馅的包子和饺子,有粥……咦!还有牛腩粉,一看,6块一碗,不贵。于是叫了一碗。等上来后一看,很象海南的牛腩粉呢:红焖得很舒软的牛腩,白白的粉条和上热热的肉汤,绿绿的葱花和香菜轻轻撒在面上,看上去家的感觉十足。一吃,爽哉──满嘴家乡的味道。恍惚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一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想象不出,自己是坐在巴黎的街头上品尝着有家乡风味的早餐。只是买单时,掏钱的那一瞬间,家的感觉就没有了,6欧圆也就是50块人民币。而在海南,这样的粉汤也就是4块钱人民币一碗罢了。想想竟是自己吃到的最贵的牛腩粉呢!可是再看到牛腩粉时,照例还是要吃的,家的感觉是挡也挡不住的。
中国城里真正从中国大陆过来的中国人并不是很多,多的是越南人和柬埔寨人。而他们当中有80%是华裔的后代,因此,他们也保留了华人的生活习惯。只不过,说汉语的时候却是从不发卷舌音的。“是”和“四”都混在一起说。而正因此,我这个来自中国南方的人才能从这里找到了“乡音”和更多家的感觉。越南和柬埔寨的食品和海南的食品在口味都有些相似。这种相似反应在了早餐的牛腩粉上也反应在商店里的瓜果蔬菜上:水果都是热带地区的荔枝、龙眼、芒果和红毛丹等;蔬菜有空心菜,西洋菜,酸竹笋等。而且,居然还有芋梗买呢。热带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大都好吃海鲜。因此,商店里的海鲜也种类繁多:有马姣鱼,有福寿鱼……各种各样咸的和鲜的鱼类多得不胜数,还有大龙虾,基尾虾……甚至还有各种不同口味的虾酱。
我特意研究并发现,中国城里的餐馆,只要是小里小气的门面,而且装修底档的,老板一定是来自越南或柬甫寨。而相反地,只要门面大气,中国文化气氛浓厚,大红灯笼高高挂着的,那么必定是正宗的中国人开的餐馆无疑了。后来我还发现不仅餐厅如此,就连商店和超市也是可以以此类推的。这些发现让我的民族虚荣心得到某种盲目的满足:瞧咱中国人就是不一样呢!
中国城里的公告栏上(真是原汁原味,居然也有一个公告栏在中国城里!)贴满了广告,有房屋买卖信息,有招聘信息,有求职信息……一如国内五花八门。关于中秋节活动的信息也不少,华人也都聚在一起开联欢晚会过中秋节呢。很意外的看到了海南同乡会的信息。这使我吃惊不小:海南居然有个同乡会在巴黎!突然,我被一则广告深深地吸引了,那是一则很小资的广告:“每逢佳节倍思亲”,即将来临的中秋佳节(9月21日,星期六)对身在海外的游子来说更是一个心潮澎湃的时刻。为了答谢侨胞乡亲和各界人士对法国XX联谊会所给予的厚爱与支持,法国XX联谊会将在秋高气爽的中秋之夜特别推出塞纳河游船赏月活动,在花都巴黎的水声、灯影、月色中,伴您度过一个难忘的良宵……今天正是中秋节,看完广告,我们想也不想就直奔塞纳河去了。
晚会却很令人失望,没味道极了。主办人给每人都发了两块月饼和一瓶水,孩子们和大人们就嚷嚷吵吵地坐在一起吃月饼。主持人则操着一把公鸭嗓子在那里自顾自地解说塞纳河沿岸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典故。没有人细听他的话,就算想细听也难——太吵了!于是走到甲板上,借此机会品味夜巴黎。还好,天公很作美,月亮很好很圆很亮。站船头上看看夜巴黎,看看水看看月,突然想起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来,这会倒是真的想家了。再回头看看船仓里吵吵嚷嚷乱做一团的晚会,我竟然也不后悔跑来参加这样一个晚会了。
早上,在一些小区的公园里,我看到了一群群老年人在做运动,有打太极拳的有练瑜珈功的,还有跟着音乐做老人操的……看上去就和国内一样。公园里,还有些人坐在长凳子上读中国的报纸和书刊。漫步在中国城里,忘了自己身在异乡为异客,倒真的就象生活在国内一样了。
曾和一个从国内到巴黎生活多年的朋友谈起巴黎的中国城。他认为整天泡在中国城里的人没什么出息,就此自成一国的做法太封闭,永远也融不入法国的社会中。我以前是很同意他的观点的,但是,认真地看过中国城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我感觉生活在中国城里的人们很快乐很逍遥。为什么一定要求他们融入法国社会?穿梭在两种文化间的灵魂,不是扭曲了就是超越了。可是,两种文化在交替茅盾的时候,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超脱呢?如果不是主动自愿的融入某种文化,被迫地融入的灵魂必定会被扭曲了。什么是对的?也许自然的快乐的真正符合人性的就是对的!生活在这个城里的人们感觉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何必非得一副假洋鬼子的样子?何必非得说法语?何必非得强迫自己学习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无论身处何方,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纯文化中,那也是一种幸福。
生活在别处开车的法国人不浪漫
刚刚到法国的时候,觉得法国人开车真是很具有绅士风度的。人们在开车的时候都是那样彬彬有礼,每到一个交叉路口处,开车的人都会自动停下来,左右看看,确定没有危险后才开过去。碰到有行人过马路,开车的人会主动停下来,并礼貌的做出一个请的手势让行人先走。而且,尽管很多路面上都没有交通警察,但是人们闯红灯和其他冒险违章的事情也很少有。
后来在法国住久了才知道,法国人只有在市中心开车的时候,才会有这样的好脾气和品行。上了高速公路的法国人可就是另一种形像了。一上高速公路,法国人就开始加速违章超车了。这个民族浪漫的本性注定了他们无法墨守成规。
据说法国人是欧洲人当中开车最没形像的了。法国人开车到周边的国家去旅游总是惹麻烦。到了德国,他们常常会因为车辆的停放不太规整而遭德国人打电话报警。德国人的严谨是世界上出了名的,散漫惯了的法国人,到了这个“太死板”国家里自然是无法不闯祸的。到了英国,法国人不习惯左边开车,开著开著就跑到右边去了。据说一个法国人在英国开车,明明是他开到了右边去了,但却对著迎面而来的车又是开灯警示又是大按喇叭的。而在得不到礼让后,全然不顾后面一大串车等著,居然当街停下车来,走上去“教训那个不会开车的家伙”。难得的是,那个英国人居然不生气,只是很绅士地笑著提醒那个法国人道“先生,别忘了,您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这一边呢”。但是,法国人并不会因为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而感激英国人,也许因为历史上战争的缘故,法国人对英国人毫无好感。他们说英国人的屁股上一定都顶了一把扫帚,因此他们才能够时时刻刻挺直了腰杆规规矩矩的做人——法国人对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就是这样的不顾一屑。在法国人当中,开车最为鲁莽和没有形像的要数巴黎人了。巴黎的人无论在市内还是郊区。开车的人都毫无风度可言。确实,在巴黎开车真是够让人心惊肉跳的。有一回,我们开车在巴黎街头,碰上红灯,我们停下来等红灯,可是我们旁边的一辆“75”车牌(巴黎的车牌为“75”)的车却野蛮地冲过去了,弄得斑马线上的行人吓得四处飞奔。我们坐在车里看到有惊无险的这一幕,不禁哈哈大笑:巴黎人开车果然名不虚传!而那惊魂未定的行人,回头看了我们一下,居然还能幽默地向我们挤挤眼睛,然后用食指在额头上比划了一下,摇摇头,以示那开车的人头脑有问题。
当我们开车在巴黎街头的时候,经我丈夫提醒,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巴黎的车,我发现确实如他所说,巴黎人的车大都是“伤痕累累”的。我算了一下,在20分钟内,我居然看到了8辆有过碰撞痕迹的车辆。这个数字只是计算了我视线内的车辆,还没算上我视线以外的“漏网之鱼”呢。巴黎人有一句老话:出了巴黎,外省都是沙漠。这句话说出了巴黎人的孤芳自赏和对法国外省人的漠视。在巴黎,我们这等来自“沙漠”的外省人,开车向来都是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莫明其妙地经常被别人按喇叭警示。开始,我们实在想不出对方为何要按喇叭,我们自认开车没有“犯规”的行为。我们左看看,右看看,周围都被“75”牌的车辆包围了。於是明白了,遭到按喇叭警示,也许仅仅是“75”的老大要警告这个从“68”(我们的省份为68,因此车牌也是“68”)那片沙漠中来的“乡巴佬”小心一下吧?!又也许,只是为了示意这个“68”区的乡巴佬给他们“75”区的巴黎老大让路?!我们不禁相视一笑:巴黎人果然如此自傲。每回我们开车去巴黎,回来后如果我们人车都完好无损的,我们就去买六合彩,以庆祝我们的好运。
法国人每年制造的车祸也是多得吓人的。法国的官方数字显示:每年有大约8000人死于交通事故,也就是相当于每天有22个人死于公路上。而每年因为交通事故受重伤的人数在2。6万。法国政府每年也做了大量的关于安全行车的公益广告。但是,法国人开车的“鲁莽”形像却没得到太大的改变。
也许因为法国人开车闯祸多了吧,在法国考驾照是非常严格的。很多法国人在叙述考驾照过程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用的都是“痛苦”这个词来形容。法国是用幻灯片来考交通规则的。所以上理论课就是不断地看各种不同的模拟考试题的幻灯片,模拟试题与考试内容雷同。每套试题由40道选择题组成,大部分题都是图示某种交通状况,让做题人决定如何处理。比如如何超车如何停放车辆等。另外一部分是关于常识性的知识题,如雪天应该使用链条,阴天或夜里如何开灯,某街道只能单号(或双号)日期停车等。每道选择题有A、B、C、D四个答案,每题大约有30秒的选择时间。答案可能只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多选和少选均算错误。在考试包含的40道考题中,错误不能超过5个,超过5个就得等下次再考了。所以考笔试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一整本交通规则的书,足足有两百多页,而考题却只有40道,错误还必须控制在5个以内。考题中还设了很多陷阱。一次就通过这样的考试的人是很少的。而等到千辛万苦的考过了笔试后,人们才知道,那是只是刚刚迈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已。还有更艰难的路试要经过呢。所以,有很多人通常从笔试到路试,得花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考取驾照。我的一个法国朋友告诉我,她曾参加了8次路试,却始终没通过。最后她烦了就干脆放弃了。而我的婆婆则告诉我,她经过了6次路试考试才最终拿到了驾照。据说,第5次的时候,本来一切都很顺利的。她本以为这次可以拿到驾照了。但在最后关头,主考官突然说道:“夫人,请按一下喇叭”。我婆婆慌了,一时间愣是找不著喇叭了。主考官只等了几秒钟后就说,请告诉我,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按喇叭?这个她倒是知道的。於是很快回答了,“通常情况下不能按喇叭,除非不按喇叭就会制造事故的时候和……”“很好,夫人,可是你用这么长的时间来找喇叭,事故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因此,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著想,您还得多练习练习,驾照我不能发给您。下回再见吧。”於是乎,她也只能等待第六次的考试了。这一点也不夸张。法国每年参加此类测试的350万人当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考生能顺利拿到驾照。
有意思的是,法国今年不得不出台一项关于考驾照的新规定:“交通考试,第二天再通报成绩”。法国以往的作法是,当场考试,主考官当场就报成绩,“准驾驶员们”当时就能知道自己是否能拿到驾照。但是,由於驾照难考,有些人甚至连考数次还不能过关,盛怒之下当场就做出各种“过火”的事情来,对考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得知自己“不及格”后,考生往往会把当天负责其考试的工作人员当成“出气筒”。有一位主考官员曾指出,经常有许多连续10多次未能通过考试的“准驾驶员们”,气急败坏地纠集自己一些亲戚朋友去共同袭击考官和他们的汽车,结果,往往是考官的车胎被扎坏或者汽车窗户玻璃被粗暴砸碎。於是乎,法国政府不能不采取新的措施来保护主考官:考试24小时后才由信件通知考试成绩。
真的想象不出,法国这个浪漫的民族,为何要被开车白白坏掉了形像。
生活在别处在法国应付“文件大战”
婆婆在我们刚刚到法国的第二天,就把她保存多年的许多“宝贝”转移到我的手上了。那都是我丈夫小时候各个年龄段不同的照片。其中有很多照片,一直被放在婆婆的书桌上。已经放了20多年,现在,她却把他们都交给了我。这让我没法不动容:那每一张照片,都是丈夫成长的故事啊!
等我们刚一安定下来,婆婆就开始把丈夫的各种档案都交给了我。那些档案多得我数不过来:信用卡帐单的档案,保险单的档案,教育档案,医疗保险档案、纳税档案……看得我头昏脑胀的。法国人的日常生活都被各种各样的“纸张”(文件)包围著。婆婆把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交给了我,感觉上,她好象就是这样把她的儿子都交到了我的手上。在接过各种档案的那一瞬间,家庭和婚姻的责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决定好好做一个尽职的妻子。
但是,对我一个“老外”而言,这想着容易,做起来可就太难了。难度在于法语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学好的,而各种文件却是马上就得去理顺:信用卡的账单和工资单每个月寄来一次,其他的医疗保险单等材料也是按月或按周发来的。除此之外,每天,我还会被一些其它的我弄不清楚名目的文件突然袭击。在法国,妻子的一项“任务”就是处理这些材料:该归档必须归档,该回复的必须回复。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文件我真的懵了,不知道该如何去将他们一一地各就各位。在我们结婚前,这些文件全部都是由婆婆经手的,我的丈夫是从不去操那份心的。所以,每次收到各种材料后,他只是快速地看了一眼,就顺口告诉我:你好好保管起来,哪天需要的时候我问你要就是了。於是,我们经常发生生争执:那张纳税单在哪里?我的丈夫总是习惯性地随口就问。可是我却不知道哪一张才是纳税单。丈夫便又说道:就是蓝色的那张。可是,蓝色的有很多张呢。到底是哪一张?结果通常是,每次需要一份材料,我们就得把整个档案架上的所有档案都翻一遍,才能把想要的文件找到。
后来,在法国生活久了,法语慢慢上去了,我也可以很熟练地把各种不同的文件各就各位了。
在法国,一个妻子每个月要处理的文件并不比一个公司里的秘书处理的文件少。有时,去度假回来后,桌子上已经堆积了一大沓信件。毕竟,公司里的秘书去度假可以找替补的秘书,而老婆却是没有替补的。所以度完假后,我只得慢慢地一样一样地处理那堆厚厚的文件。
等我把丈夫的档案刚刚弄明白了。我又要开始在法国建立自己的档案了:居住档案、教育档案、医疗保险档案……一点也不比丈夫的档案少。后来,我开始工作了,成了法国的纳税人,需要建立的文件档案就更多了。 作为法国的纳税人,我根据法律向社会保障局(securite sociale )申办社会医疗保障卡(carte d'assurance maladie)。
申请信寄出没多久,我们就收到了回信,社会保障局给我寄来了几张表格,同时要求我提供十多份相关的文件材料。因为我是外国人,所以,需要准备的材料比一般的法国人多出几份来。其中,有一份是我的出生证明,保障局要求我必须到指定的地方翻译成为法语,并且还要做出一个正式的公证。我想到自己原来已经办过一份英文的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