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图说中国女性-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无复见君王。春寒入骨清,独卧愁空房。履步庭下,幽怀空感伤。平日亲爱惜,自待却非常。色美反成弃,命薄何可量。君恩实疏远,妾意徒彷徨。家岂无骨肉,偏亲老北堂。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性命诚所重,弃割良可伤。悬帛朱栋上,肝肠如沸汤。引颈又自惜,有若线牵肠。毅然就地死,从此归冥乡。    唐玄宗时,失宠后迁居上阳宫的江妃,凄苦难抑,愤而拒收帝王所赐珍珠,作《谢赐珍珠》一诗: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作宫词一百多首,真切地反映了宫女的生活。如:    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  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不似此间无?     这首诗中,“不识”两字,可见宫中奴仆之多,而宫女们不惜用金钱来打听外界消息,“争”借问,道出了宫女们渴求自由的情状。  明朝女诗人李大纯的《宫词》,是宫女们红颜少女入宫,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忘却时日,漫长岁月幽禁空房,度过残生的自我写照:    蛾眉二八绝堪怜,闭却深宫不见天。  春去春来都莫问,只凭寒暑定流年。    由于宫女如云,并且大多数女子一入深宫就失去人身自由,既不能与父母兄弟姐妹相聚,又不能过正常的夫妻家庭生活,就如《红楼梦》中元妃贾元春所说:“那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后宫众多孤寂怨女集居,她们的心理和生理都是病态的。深宫中对宫女们的“性”方面控制苛严,古代对此曾有过“守宫”之说。《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说:“上尝使诸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颜师古注解说:“守宫,虫名也。术家云以器养之,食以丹砂,满七斤,捣治万杵以点女体,终身不灭。若有房室之事则灭矣,言可以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也。”古书所说的守宫,就是今天所说的壁虎,用它来验证女子的贞洁,显然是荒诞的,但也可见宫女们在性爱上失去正常权利。于是,在变态性压抑造成的变态性心理驱使下,同性恋现象时有发生。汉朝时,宫女们有双双配为夫妻的,同寝同食。就连陈皇后,也曾使宫女穿帝王的衣服与她共寝,后来,武帝加以废止,并斥责为“女而男淫”。明清两代宫女互配互恋也时有发生,并有宫女与太监匹配,亲昵如同夫妻之事。这些都是因为宫女集居,却又长期禁欲和凄清孤寂所致。


第三部分:宫女献才争宠祸福旦夕(图)

  宫女入宫以后,都巴望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如果博得帝王的欢心,大多能得到某种封号,如昭仪、婕妤、贵妃、淑妃、才人等等。受册封的宫女地位自然大大提高,并可按不同的级别享受相应的待遇。《汉书·外戚传》中说:“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因此,宫女们为了逃避被锁闭深宫的遭遇和挣得荣华富贵,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吸引君王的注意。就像俗话说的“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为了讨好君王,宫女们少吃少喝,拼死减肥束腰,以至于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有的宫女为了能得到帝王的宠幸,倾囊而出,以财宝拼命巴结掌握她们命运、负责向君王推荐后宫佳丽的人。汉代的王昭君,就是因为没有讨好巴结画工毛延寿,以至毛延寿在昭君的画像上加涂三颗大黑痣,呈给元帝时,谗言这几颗痣为不祥之物,至使美貌绝伦的昭君久久冷落宫中,哀怨而远嫁匈奴。  有的宫女以自己的艺技和才智争得帝王的宠幸。如元代初元顺帝称为“太真仙妃”的淑妃程一宁,初选入宫中时,还没有机会见到元顺帝,她于春夜登翠鸾楼,手持玉笛,吹起忧伤的曲子,其词为:    兰径香消玉辇踪,梨花不忍负春风。  绿窗深锁无人见,自碾朱砂养守宫。    元顺帝夜游幸苑,听到笛声,身边宫人告知是程一宁所吹,他没有吭声,也没有传旨召见程一宁。到后半夜,元顺帝漫游翠鸾楼,又听到了缠绵悱恻的笛声,元顺帝循着孤寂凄怆的笛声来到了程一宁处。从此,程一宁以善歌吹笛,博得了元顺帝的宠爱。  但是,能博得皇帝宠幸的宫女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即便一时得宠,也难以预测将来命运如何。对于帝王来说,美女众多,极少能专情于一人。皇帝喜新厌旧的过程,也是妃嫔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叹道:“得宠忧移失宠愁。”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也写出了失宠宫女们的寂寞空虚和悲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如汉代的班婕妤,初期因才学超群,大受汉成帝的宠爱。但是后来,年轻美貌、体态轻盈又能歌善舞的赵飞燕入宫,汉成帝即宠新欢,立赵飞燕为婕妤,并听从她的谗言,废了皇后。班婕妤自知恩绝,恐遭不测,主动请求汉成帝让她退而到长信宫去侍奉太后,从此退处东宫,作赋自悼。梁元帝萧绎曾作《班婕妤》一诗感叹:    婕好初选入,含媚向罗帏。何言飞燕宠,青苔生玉墀。  谁知同辇爱,遂作裂纨诗。以兹自伤苦,终无长信悲。    

    然而,赵飞燕的命运也并不好。她虽然被成帝立为皇后,却因无子,在平帝即位后便被废为庶人,最后只好以自杀告终。  西晋女诗人左芬,受晋武帝司马炎的赏识,下令招纳为妃嫔,初为修仪,后为贵嫔。但是,左芬虽诗文颇有才气,却因色衰寝陋,不受司马炎所宠。左芬体弱多病,常居薄室,就像她在《离思赋》中所写的:“彼城阙之作诗兮,亦以日而逾月。况骨肉之相于兮,永缅貌而两绝。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尽管她才华依旧,终究失宠而遭弃。  宫女们在宫中若想得到皇帝宠幸,还得时时提心吊胆,小心度日。她们的一言一行必须顺乎皇帝的喜怒哀乐。再加上妃嫔间、同辈间的妒忌和倾轧,宫女们时时因争妍取宠而勾心斗角。中唐诗人王建写有一首《宫词》:    往来旧院不堪修,教近宣徽别赴楼。  闻有美人新进入,六宫未见一时愁。     这首诗写出了妃嫔宫女们怕人争宠的心理。连宣徽院房太破旧,要盖一座新楼,她们都惶惶不安,唯恐又有新美人进宫,新添竞争者。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皇帝的喜新厌旧和宫女们的荣辱无常,祸福旦夕。有时,受宠幸的宫妃为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对其他宫女会产生变态妒恨。元顺帝时,宫嫔进御,数量惊人,单是佩夫人贵妃印的就有一百多人。当时宫中有“七贵”:淑妃龙瑞娇、程一宁、戈小娥;丽嫔张阿玄、支祁氏;才人英英和凝香儿。这七个人是元顺帝最宠爱的。其中淑妃龙瑞娇妒心最重,宫女稍有不合意的,就鞭笞至死。并设立种种酷刑,如“醋刑”,用酸东西灌鼻子;“臭刑”,用粪便脏物塞口;“蒸刑”,夏天用火围烤;“炼肋”,冬天躺卧于冰上;还有不能喝酒的强灌十碗酒,名为“醉鬼之刑”;用两根木桩埋地上,相距两尺,高三尺,命宫女立在木桩上,再用一根木头拄在她腰间,两手提重物,不许跌下来,名为“悬心之刑”。宫妃们由争宠所生的变态妒心,使许多宫女惨苦不堪。  历史上不少深受帝王宠幸,尊为皇后、贵妃的女子,虽属宫女中极少数的佼佼者,但是,其荣华富贵也可因故毁于一旦。  北魏开国皇帝拓跋妃嫔众多,且都生有儿子,其中结发妻子刘氏较有才能、善理内政,她又生有长子,最有希望立为皇后。但北魏有一个祖传的迷信规定:将被立为皇后的嫔妃,必须亲手浇铸一个铜人,成者为吉,可受命于天;浇不成铜人,则不能立为皇后。刘夫人过于紧张,没有能铸成铜人,而美貌的慕容氏却铸成了铜人,成为皇后。拓跋仍立刘氏所生的长子为太子,但担心日后太后与皇后争朝乱政,就在一次上朝时,缓缓宣布说:“今后每立太子,先要杀死太子的母亲。朕宣布立皇长子拓跋嗣为太子,赐太子生母刘夫人自尽。”自此,北魏妃嫔中,因“每立太子,先杀其母”规定而死的,为数不少。有的妃嫔夫人突然赐死,连见一见儿子面的请求也不被允许。  唐代著名的杨贵妃杨玉环,天生丽质,聪颖过人,善歌舞,通音律。在召入唐玄宗宫中后,受到唐玄宗百般宠爱,“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白居易《长恨歌》)但是,杨玉环最终还是在“安史之乱”中做了替罪羊。这次历史变故,原是因为唐玄宗晚年沉溺声色,怠荒政事,信任奸,导致朝政浊乱,以及唐朝统治集团内部腐朽势力日益发展并互相倾轧的结果,却将酿成祸乱的责任推到了杨贵妃身上,在马嵬驿一个小小的庙堂里,高力士手持白练,对杨贵妃说:“妃君最后的时刻到了,您是无罪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唐玄宗虽然宠爱杨贵妃,与她情意绵绵,但在祸乱中,慑于将士威逼,无奈“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又如辽代道宗皇帝时的懿德皇后,姿容出众,擅长诗文,而且善弹琵琶,很得宠幸。她还生有皇子。有一次,她劝告道宗帝要防备宫婢单登,不要让她近御前演奏,因为单登原是因谋反而被削平的皇太叔重元的家婢。单登怨恨懿德皇后,就与人合谋,请人写了淫艳的“十香词”,哄骗懿德皇后抄写一遍,然后到道宗皇帝前以“十香词’’为证,诬陷皇后淫逸,与宫中伶宫赵惟一私通。道宗帝大怒,族诛赵惟一,令懿德皇后自尽,皇后冤屈难申,连请求见道宗帝一面以申诉不白之冤也不准,凄惨地在宫中自缢而亡。  唐文宗时,宫女郑中丞是个弹琵琶的能手,深得唐文宗赏识。但是,仅仅因为有一天她违忤了圣旨,文宗就命令内宫把她活活勒死,投入河中。  当然,历代也有不少妃嫔宫女,或凭姿容绝色,或凭技艺超群,或凭聪敏智慧,力盖群芳而一生得宠,享尽荣华富贵,但对成千上万选入宫中的女性来说,毕竟只是凤毛鳞角。


第三部分:宫女弃置深宫出家殉葬(图)

  年长色衰,弃置深宫,幽禁终生,这是每个宫女(包括册封为贵人妃嫔的)最为恐惧担忧而又无法逃避的现实。汉代孝武李夫人深知皇帝所爱的主要是她的容颜姿色,她说:“我以容貌之好,得以微贱受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上所以拳拳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在后宫庭院深深之处,往往幽禁着遭弃置的宫女,她们有的以回忆一度受帝王宠爱时的欢快和富贵生活聊慰残生;有的因心理上的被弃、妒恨和生理上性压抑的烦躁,怨恨而病态地生活;也有的尚未来得及轮到皇帝的恩幸,已是年老珠黄,郁郁清清地度日。刘孝威的《玉台新咏》中有一首《怨》,表现的就是宫女弃置幽禁后的凄凉与悲哀:  退宠辞金屋,见谴斥甘泉。枕席秋风起,房栊明月悬。烛避窗中影,香回炉上烟。丹庭斜草径,素壁点苔钱。歌起蒲生曲,乐奏下山弦。新声昔广宴,余杯今自传。王嫱向绝漠,宗女入祁连。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昭台省媵御,曾坂无弃捐。后薪随复积,前鱼谁复怜。    弃置深宫的宫女们如遇上皇帝“出宫女”,放出宫外,并允许配嫁,那么,这些长期幽禁的女子或嫁人,或回到父母家中守身,都强似锁闭宫内,也有一部分宫女出家为尼。在敦煌千佛洞(唐)四四五窟壁画《弥勒经变》中,就有王室伎妃剃度图。这些一心入佛门的宫女,有色衰遭弃的,也有妃嫔皇后。如南朝陈后主沈皇后,性情端庄贤静,且聪敏有才华。但是,后来陈后主宠爱张贵妃,冷落沈皇后,并想废沈皇后而立张贵妃为皇后,后因国亡而未遂。陈后主死后,沈皇后感到前景凄暗,就到天静寺出家为尼,佛名观音。  南北朝时,佛教大盛,名山大川,寺庙林立。一些著名的尼寺都是皇族或王公贵族所立,因此,不少宫女出家为尼。如《洛阳伽蓝记》中所述:瑶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讲堂尼房五百余间……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宫女们虽削发为尼,独守青灯古佛旁,但她们有了人身自由,强似锁闭深宫,郁郁而终。再说,诵经念佛也可寄托对来世的向往。而对于皇帝来说,这些宫女如同褪色的花瓶,是后宫的累赘,既能出家为尼,守住贞操,也颇乐意。当然,这些身入佛门的宫女并非全是守身如玉的,她们中也有与和尚或其他男子奸宿生子的。   宋代起,宫女死于宫中,如果不是有名有身份的,宫廷一律不赐墓地而实行火葬。如明朝时,宫女火葬都在位于阜城门外大约五里多的静乐堂。堂前有两座形状如塔的砖炉井屋,塔屋南边开一尺见方的小门,平时紧闭着。井屋前设有洞,四面八方都通风。宫中既无身份又无名气的宫女死后,就在这里火葬。明嘉靖中,有些妃嫔出钱向百姓购买几亩地,让焚化后的骨灰葬入地下。(《日知录》)    

  对于宫女们来说,更为残酷的是殉葬。皇帝死后要以活人殉葬,早在殷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春秋战国,承继此风。《墨子·节葬》说:“今王公大人为之葬埋……舆马女乐皆见。”秦始皇死后,殉葬的宫女和被害的工匠等数以万计。汉代,宫女妃嫔殉葬之风仍存在。据《汉书·赵敬肃王传》说:“(赵缪王元)病,先令,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此后,宫女殉葬之风基本消失,而是逼迫歌舞宫女终身为死者守陵作乐。如曹操临死前立下遗嘱,命令他的歌舞宫女在他死后都要住在铜雀台上,于每月初一和十五对着他的坟墓歌舞。这些守陵宫女,虽活着,但她们相伴死人,为之歌舞,毫无自由,与殉葬的宫女相差无几。此外,也有诱逼妃嫔宫女殉葬的,如唐武宗时的孟才人,因善歌唱和吹笙而得宠。武宗临死前,诱逼她殉葬,孟才人悲愤气绝而死。  到了明代,朱元璋首开宫女殉葬的先例。他的儿子秦王朱死后,用两名王妃殉葬。据《明史·后妃传》载:“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至英宗遗诏,始罢之。”可见,明初的太祖、成祖、仁宗、宣宗等朝皇帝死后都有宫女妃嫔殉葬。这些宫女妃嫔殉死的方式,有的“不食”,断绝水粮,有的赐白绫“自缢”,有的则残忍地集体殉死。明成祖朱棣死后,殉葬的宫妃有三十多人,她们被带到大堂前,大堂上放着小木床,太监指令宫妃站到木床上,把头伸进悬挂着的绳索中,绳子套上脖颈后,太监就把木床推开,宫妃们被活活吊死。殉死的宫女们凄切的哭声震荡在殿堂楼阁之中。其中有一位宫妃,是从高丽(朝鲜)选来的,她想念异国故乡的母亲,不甘心就这样凄惨死去,当仁宗皇帝来大堂上看望时,她不顾一切苦苦哀求,希望能免她一死,回国侍奉老母。但钦命难违,未能幸免。还有的宫妃是被活活关进皇帝陵墓,窒息而死的。  直至清代,由于凭藉封建礼教,鼓吹贞烈,给殉葬的女子带上节烈的美名,有的宫女妃嫔出于朝廷和家人的胁迫,无可奈何地“自愿殉葬”,死后被封号表彰。皇室宫廷如此,自然在民间,也对这种残酷的殉葬推崇不已,倡导殉夫殉节致使无数善良的弱女子白白断送了生命。


第三部分:宫女渴求自由冒死抗争(图)

  帝王后宫,如同一个巨大的鸟笼,囚禁着成千上万青春美丽的女子。但是,“此身无羽翼,何计出高墙”。除了一部分对皇帝充满幻想的宫女心甘情愿、死心塌地以外,不少宫女大胆抗争。有的女子不愿入选宫女,以死反抗;有的妃嫔直接向皇帝申诉怨愤;有的自愿逃离王宫,远嫁外族,也有的寻找机会,冒死逃出宫外。  唐中宗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服观灯。是夜,放宫女数千人看灯,因此多有逃逸者”。宫女们趁出宫观灯的机会冒死逃跑,寻求自由生活。  唐玄宗时,有个兵士在战袍中见到一首诗,写得情真意切:    沙场征戍客,寒夜苦为眠。战袍经年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愿结来生缘。    军士把这首诗拿给了主帅,主帅报知宫中。玄宗命人将诗遍示后宫,并让作此诗的人不要隐瞒,说出来不加罪。有一个宫女出来认诗,并自言万死。唐玄宗怜悯宫女的一番苦心,就将她嫁给了那个得诗的军士。其实,身为帝王宫女,做如此大胆举动是很冒风险的,这个宫女能因此而嫁出宫外,只是侥幸罢了。  还有著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说唐代诗人顾况在洛阳,暇时与几个诗友游于苑中,从流水中得到一片大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