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娜塔莎与仙蒂算是属同一年龄层,但二者风格迥异。
仙蒂看起来比她自己实际年龄要大一些,平时不修边幅,显得平实无华,以大嫂式的亲和力见长。娜塔莎似乎永远青春常在,不仅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而且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年轻,她本人服饰考究,招牌扮相相当美酷,举手投足都性感而有魅力,有一股明星式的派头,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真面容若隐若现。说也凑巧,好莱坞有个叫娜塔莎·金斯基的女星,演过《苔丝姑娘》的主角,本人有着某种神秘色彩,风流韵事不断,而又不落其他影星的俗套。后来,不知怎么淡出影坛,很少人知道她的真面目。
仙蒂总一下子就把本不是熟知的你拉得很近,使你感到真和善。而娜塔莎则有意无意让站在门外的你,觉得一种不可名状的“距离美”。她让你觉得她很近,又好像很远;她很远,又好像很近。
娜塔莎的故事远比仙蒂更带有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当然也更富浪漫传奇色彩。
仙蒂的经历公式很简单:头婚→离婚→再婚,仅一次性地把老中丈夫换成了一个老美丈夫。而娜塔莎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就没有这样平坦,似乎满是风风雨雨、雷雷电电。她的故事,有她自己讲的,有熟人透露的,有旁人揣测的,恐怕也有好事者酒余饭后胡说八道的。最具权威的说法来自旧金山华文报纸《新大陆》一篇专访《一个女人的故事》。这家报纸是由中国大陆新移民创办的。不管怎么众说纷纭,有几点可以肯定:她有过惨痛的婚变;她的女儿也已成婚;她有过很多异性朋友;她有过不少白人异性朋友;她的现任丈夫是菲利普,一个白种男人。
娜塔莎传奇的某些枝枝叶叶,是我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到的。
她在香港当过公关小姐,对付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当年她孤身一人来到美国。善结友、喜社交的天性,使她认识了许许多多不同国籍、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各种接触中,很自然就干了一些给人配配对子的事,尤其发现给黄白两性的“拉郎配”或“拉娘配”很能使人上瘾。久而久之,有白人男士问:“有华人女士可介绍的吗?”或有华人女士问:“有白人男士可介绍的吗?”她就会开玩笑地说:“现在暂时还没有存货。”但其实她格外留意,一遇到合适的机会,便立即通知某白男或某华女:“存货已到,请来看样品。”娜塔莎配成的对子,多得难以数清,其中有的都当了祖父母。
娜塔莎早年毕业于广州最有名的执信女子学校。1996年,这个名校75周年校庆时,娜塔莎成为整个活动的焦点人物。校长亲自迎接她,欢迎她不远万里从海外专程赶回。校友会的主席把《新大陆》对她的专访,以及她同丈夫菲利普的结婚照,张贴在大海报栏上,闹得风光无比,到处是钦佩的眼光。“您就是那位NATASHA吗?”年轻的学生们围着她,倾诉着表达不完的景仰。
国内报刊的记者蜂拥而来,炒作新闻。其中一篇特写题为《来自名校执信中学的一位传奇女子——NATASHA》。“什么东西使您有一个动人的一生呢?”有记者问。
“勇敢、自信和坚毅,是我达到成功和克服困难的基础。”她回答。这种回答乍一听,似乎过于闪光,过于公式化,好像革命英雄或伟大历史人物的豪言壮语。但细想一下,对娜塔莎,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她的确有如此这般对付生活的劲头。至少可以说,一个华人女人若有这样的劲头,还怕找不到和征服不了那些符合自己要求的白人男士么?
娜塔莎对那些景仰她的年轻女学生们或羡慕她的国内女性们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她当然会成为她们生活方式的光辉样板和偶像。绝大多数中国女人,不管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最终还是要个安全感。
娜塔莎虽与仙蒂不同,但找的丈夫却大为雷同。娜塔莎的丈夫菲利普也像仙蒂的丈夫约翰一样,都是高大挺拔、忠诚可靠、事业有成的中年白领男士。据说当年菲利普是娜塔莎众多追求者中的一个。最初,菲利普见到虽徐娘半老,但花一般迷人的娜塔莎身边众星捧月,自愧不如,不敢求婚。后来,娜塔莎遭车祸受伤,竟损及面容。对漂亮女人来说,脸蛋比性命更贵重。正当娜塔莎心灰意冷之时,菲利普向她郑重提出求婚,终于如愿以偿。
娜塔莎讲了一个故事。某日,当时只作为普通朋友的菲利普请她吃饭、看演出。一个从前的男朋友突然也来找她。两个男人同时相遇,要是别的女人,一定尴尬得左右为难,或是遮盖,或是撒谎,结果必是两相得罪,闹个不欢而散。但娜塔莎毕竟是娜塔莎,不愧情场老手,她像阿庆嫂那样,不慌不忙,得体有当,大大方方地把二人相互介绍,并提议当晚由她作东请两位绅士吃饭。当然,绅士们的风度不会让她这样做。既然如此,她就理所当然地安排一个请吃饭,另一个请看演出。一女与二男居然和睦相处地共同度过一晚。这个夜晚之后,菲利普对她更为欣赏。
娜塔莎,掀起你的盖头来(2)
娜塔莎相当洒脱。
爱神社有一个中国大陆来的中年知识女性,娜塔莎觉得她是一个贤内助型的女士,持家有方,懂得如何照顾家庭和丈夫,而这一点,自己却不够。于是,多少带一点对前次婚姻失败的反思或弥补,她把这个女子介绍给自己的前夫Mr。Shih。谁知倒是这位先生大不领情,先说了声“一次婚姻就够了”,一声“ByeBye”之后扭头甩袖扬长而去。娜塔莎仍不死心,又把这个女子推荐给一位与她本人好了整整10年的工程师,结果皆大欢喜,这两人不久便比翼双飞,喜结连理。如此一来,既做成生意帮助了会员,又将自己从情困中脱身,中文叫一箭双雕,英文叫一石击二鸟,何乐而不为?
做女人做得如此炉火纯青,这就是娜塔莎为什么是娜塔莎。
黄白婚姻大专家
娜塔莎被称作婚姻专家。
本来,所谓专家者,必在某一领域,学历、经历、阅历轻易可列出一大堆,著书立说、理论造诣与实践经验俱佳者方可称之。这倒不算夸大其词,娜塔莎的确很有自己的一套。在黄白交合的婚友问题上,可以说,她形成了自称一家的“体系”。她不像那些隔靴搔痒的“专家们”。娜塔莎当然够格儿去教导那些在黄白情场上初出茅庐者和浅尝即失败者。
她像仙蒂一样本人中美婚姻成功,事实胜于雄辩。
她似乎很有心地读了一些现代西方性心理学、性行为学以及婚姻社会学之类的书。她又活学活用地将西方流行的《厚黑学》、《博弈论》、《理性决策学》同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一起揉在黄白交友的战略战术中。她竟能把国粹中道释儒三家之说的原材料,经过自己的加工,再推销给听众。她更是善于从各种人物的失败与成功中归纳和抽取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她也巧妙地利用媒体的作用先造成轰动效应,再将之与自己的生意形成良性互动。她竟能在一家报纸上以每期大半版的篇幅主持婚姻讲座,而且图文相映,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她就像一位婚姻、爱情和两性问题上的“病理学家”兼“大夫”,诊治疾病,对症下药,简直妙手回春。拿她自己的比喻,她就像一个婚姻交友上的高级厨师,精通如何配菜,针对每个人的口味,配成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宴席。
娜塔莎的记忆力天赋惊人,全社六百多会员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谁与谁有过约会,她都心中有数。约见后为什么不成,她马上就得到答案。一旦有一名新会员入会,她立即就能盘算她或他大概与哪一位旧会员配对合适。如果需要,她甚至会为某些“老大难”会员进行模拟见面。
娜塔莎说自己主持爱神社的宗旨是对全体会员负责,也是她做人的原则。她说她把会员当作自己的孩子,而耐心地对他或她进行指导、帮助、关心和鼓励。当他或她找到理想伴侣时,她就像母亲那样为之高兴。“愿撒下的爱种,能快开花结果”是她根本的生活理念。
“娜氏学”的真谛(1)
不管尊称还是戏称,有人把娜塔莎的一套冠为“娜氏学”。
“娜氏学”包含的“说教”都是些什么呢?
一、眼缘说
中国有句俗话:“眼为情媒”。有无眼缘,是黄白两性交友的第一步。有人喜欢先看某异性对方的材料,再由爱神社提供双方电话号码,接着由某一方先主动打电话约会见面。但打电话本身是一个技巧问题,再加上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很容易把好事弄砸了。
许多人虽有高学问、好人品、稳定的职业、不错的长相,却不会用电话沟通,显得很幼稚、很生硬、很不得体。如有人就像一个侦探或审判官,对一些隐私、财产或一些敏感事情穷追猛问,使对方立刻觉得索然无味,甚至产生厌恶。这样一来,本来的优势还未展露,就胎死腹中了。
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参加爱神社主办的各种社交活动。瞧着顺眼的,就主动攀谈,如双方都有感觉,自然而然便会要求下次见面。
二、多元交友说
即便双方有良好的感觉,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而相约,也不算作情侣恋爱那样的约会,仍只是普通社交上的交往。应该坦坦荡荡地接受各种友谊式的相处,同时可以自由地结识多个不同的异性朋友,使选择的余地更大一些,再从中找出相对来说最理想的一位。
一般说来,在自己没有爱上对方,对方也没有爱上自己时,谈不上玩弄感情。倘若自己已把某人当作情人,甚至未婚夫或未婚妻时,又去约另一人,那才算是“爱情的骗子”。
美国人注重和欣赏个人自由、多元选择的权力,在还没有进行最后抉择之前,是不必有义务和责任的。但必须注意的是,既然有这个权力,就应该大大方方地行使,不然会把事情弄得很糟。
有位华人W小姐被介绍给白人马丁先生。起初,两人交往甚是相投,接连约会好几次。后来,马丁先生约W小姐参加新年舞会,而后者却推说有病不能如约。谁知马丁先生独自去舞会,却意外撞见W小姐与另外一位白人威廉姆先生在翩翩起舞,弄得十分尴尬,以后两人没有再继续交往下去。这种情况往往使对方失去信心,即便经过选择真爱上了这个对方,若想要回去重修旧好,也恐为时已晚。
也有人处理得相当得体。在爱神社的野餐会上,有一位华人R小姐同时受到三位白人男士的追慕,都互相留了电话。当天,其中一位叫丹尼斯的男士送她回家,路上两人又去看了一场电影。丹尼斯很有知识,又很风趣,故双方交谈得很愉快。第二天,丹尼斯又约R小姐,她却很大方地说自己已约了另一位昨天在野餐会上认识的先生。这件事并没有影响丹尼斯对R小姐的美好印象。
三、浪漫情调说
许多华人女性首先注意的是白人男士的职业、收入、财产等。第一次见面全部话题几乎都是围绕经济方面,如有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子、怎样付贷款、有没有人寿保险、给前妻孩子多少赡养费等等,充满重物质的商业气息,乏味之极,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
另一些华人女性则一股劲地猛掏对方的某些阴私暗角,如为什么离婚、以前的配偶怎么样,很容易使对方扫兴。也有的女性,过于羞涩呆板,问一句答一句,沉闷的气氛能让人憋死。还有些女性过多地谈自己的“前夫”,这也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必须避开上述做法,尽量创造浪漫的情调,如多谈个人的爱好,如文学、音乐、电影、体育、令人愉快的经历等。
容易找到对象的人,大多数是脚踏实地、友善开朗、洒脱大方、容易打开话题。这类人使对方容易接近。有一个叫罗伯特的男士,其实很有钱,但从不露富,一副经济拮据的样子,以致为好几位被引见的女会员所瞧不起。另一位叫嘉姬的女会员很有修养,从不重钱财,第一次两人见面,谈得很投机,谈了各自的情趣爱好,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鲜有趣的话题。当晚双方很不尽兴,依依不舍地分手。第二天,罗伯特对娜塔莎说,自己同嘉姬在一起时,心里怦怦直跳,浑身兴奋。很快两人堕入情网。在登上教堂红地毯的时候,洞房就在一所豪华巨宅中等着这对新人。后来,人们才知道罗伯特家世富贵,本人年薪就20万美元。这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使那些原先看不起罗伯特的女人们后悔得直要跳楼。真可谓“有心栽树树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与仙蒂的做法不同,娜塔莎在会员的简历上从不写上财产状况。以罗伯特为例,如果那些很现实、很功利的女人们预先知道他的经济条件,马上就会千方百计地巴上他,那他就倒霉了。
四、自我择偶说
交友和婚姻本应是自信、自决、自为的产物。
有的华人女性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父母、亲友或熟人而交友和结婚。在择偶问题上,大多数人都很计较别人对自己预选对象的评头品足。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独立的人决不应因为旧式的思想观念或亲友的干涉,而放弃自己对幸福的选择。其实,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双方在一起的感觉,谁也不能代庖。
有一位姓丁的小姐,32岁,离过婚,没有孩子,经过第一次的婚姻失败,她盼望能找到一个忠诚可靠的丈夫。经介绍,与一位工程师相识,不久便热恋而准备成婚。丁小姐的父母来美参加婚礼,但一向很敬业的未来女婿,却照常上班,没有请假相陪。未来的岳父岳母观念极为守旧,认为这是无敬无孝,坚决拆散了这门婚事。丁小姐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孝女,竟把个人的幸福断送在父母手里。
“娜氏学”的真谛(2)
克瑞斯婷娜是一位从来没结过婚的华人小姐,虽然34岁了,却像二十五六岁,长得年轻可爱。有不少美国医生、律师、工程师一类的白领白种人士对她很是追慕,但一概被她拒绝。有人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她妈不准她与美国人交友。
五、文化宽容说
由于文化的不同,就会带来某些价值观、思维方式或处事态度方面的差异。许多事情在一种文化里是理所当然,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莫名其妙。因此,在黄白两性关系上应尽量学会宽容甚至包容。
对一位想交白人男友的华人女性来说,首先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美国文化,尤其是白人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也应尽量让对方很自然地多了解中国文化,从而造成双向交流的良性互动,将有可能促成和谐亲近的浪漫气氛。
许多华人女士不敢与白人男士交往,认为他们太开放、对爱情不专一、不稳定。此外,她们还担心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带来交友和婚姻的失败。其实,衡量某一个人的个性,不应以种族或地域来决定,而是其本人的教养和素质。
一位女会员经介绍去见一位美国小伙子,吃完饭后,两人各付了自己的钱。事后,女方断定男方一定很吝啬,便决定不再来往。其实,在美国,这是很平常的事,因为这只是普通的会面,并非恋人的约会。不少华人女性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习惯了吃男人的请,而忘记了男女双方本来是平等的,为什么一定得男方破费。在一定意义上,华人女性的这种观念是自我看低的心态表现。
六、长远考量说
两性交往大多数不一定会一见钟情。有的会员过于强调“来电说”,觉得第一次见面没有产生激情,就怀疑双方是否合适。其实,摩擦才会生电,接触就是摩擦。只有在多接触后,才能多了解,即所谓中国人常说的日久生情。还有的会员虽知道对方人品等各方面都不错,但过于看重对方目前暂时事业还未有成,而不从发展的眼光,看到其潜力,结果错过很好的人选。
一股黄白交合的大流
“米酒”加“咖啡”
米酒加咖啡?多奇怪的喝法!
米酒者,中国土产饮料,其味香醇,功在养身;咖啡者,西方主要饮料,其味浓郁,功在提神。将两种饮料搀和在一起,其味及功效可想而知。喜之者赞之为妙上加妙,恶之者斥之为怪上加怪。
海外的华人有一个很生动的说法,用来形容黄白交合或中美之间的异族通婚,这就是“米酒”加“咖啡”。
近20年来,有谁料到“米酒”加“咖啡”竟然逐渐成了一条混合融一的“大流”,而且气势愈来愈猛。
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已有200万儿童生自异族通婚,比1980年多了1倍,更比1970年多了4倍。
在这种逐年增长的异族通婚中,尤以亚裔与白人之间的通婚最显著,甚至几乎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