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五常学经济-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漠不关心地回应:“你那篇关于票价的文章,理论没有错,但我寄给你的推翻了该理论。”

  学术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回事。我们为了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要对世事多知一点,也为了要明白而想解释一下。避免费时失事,我们要以一套系统从事。我们于是求学,学理论、学方法。我们要学得很通透,要将深的简化,然后把整套理论的重心拿得准,紧握不放。满师后就要下山,山下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对世界知得很多,因为我们知道最蠢的学者,是试行解释没有发生过的事。

  我说过好几次了。三十多年来,我用得的经济理论只有简单的两招。其一是个人争取在局限下最大的利益,其二是需求曲线向右下垂。在这两招中,只有局限条件是真实世界的事,若子虚乌有地作出来,其命中率是近于零的。解释行为或世事的重点,是考查真实世界的局限条件,决定哪种有关,哪种无关,选出有关的要简化,要有系统地处理。稍为明白一点真实的局限,往往是三几年的功夫。代价虽大,但一旦弄清楚了,理论就差不多百发百中。

  我们不容易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经济学者要替政府作什么建议,要以自己所学的来作什么改进社会之举。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微不足道。被政客利用是可能的;经济学者喜欢因此而把自己抬高了。数之不尽的人说,还健在的经济学者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佛利民。佛老却之不恭,但私下里说心中话,他知道他的所谓影响是大势所趋,时势造英雄。

  我感到遗憾的,是今天经济学的发展,大都与真实世界脱了节。好些自以为与真实世界有关的,其实是一些数字游戏。这些我明白。民以食为天,各国政府大量资助学术,似模似样的学术文章,在什么知名学报上发表了几篇就可赢得一个铁饭碗。老实说,要是四十年前的经济学像今天的那样,我早已另谋高就。

  说得太多了。好些朋友要我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传记。但“自传”是伟人才有资格下笔,“傻佬”免问。然而,因为《佃农理论》的回顾,我无意识地写了“自传”的一个片段,大约是可“传”的十分之一吧。这片段是我平生最愉快的时刻,动起笔来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第五章:七十自述:我是怎样研究经济的?
我是怎样研究经济的?(七十自述之一)
天才的定义,是先知先觉。定义说,我不是天才!我的经济思想永远起于外人的感染或提点。后知后觉,本领是「觉」得快,一位高人还没有说完我就想象到没有人到过的地方。老师说不容易教,但喜欢教,朋友则认为是脱缰之马,无可救药,但欣赏我天马行空。
 
还有两项本领。其一是学得快。两年的微积分课程我曾经在一个星期内自修找到要用的,但用后一个星期就忘记了。学得快,暂时用不着的通常不管,临急抱佛脚,知道可以这样过关,求学时只集中于自己有兴趣的。
 
其二是年轻时,记忆力奇怪地可以收发自如——要记久可久,记暂可暂。调查研究记文件,知道只要记几个月,可以记数以百计的,研究做好后几天就忘记了。写论文从来不先作密密麻麻的笔记:脑子彷佛录音带,要记得就录下来,要忘记就洗掉。是说年轻时,五十岁后渐渐退化,今天荡然无存了。
 
一九五九年,还有两个多月二十四岁,进入了洛杉矶加大作本科生,先读商,一个学期后转经济。年岁让同学五年可不是真的让:曾经逃过难,捱饥抵饿,也做过生意,对世界的认识比同学高很多。这根底影响了后来选走实证研究的路。不久前高斯对他的助手说,经济的实证研究没有谁超越张五常。
 
两年本科读得杂。经济为主,校方规定起码要选四科副修。在历史与数学之间选了历史。老师W。 R。 Allen说,一个经济学者不知历史是天下奇闻。连经济史、思想史与艺术史,一共修了十科,比正规的本科经济还要多。有兴趣,过目不忘,历史读得比经济还要好,而在图书馆内喜欢选历史书籍解闷,加起来是半个史学家。
 
一九六一进入了研究院,认真学经济。两项发展对我后来的研究思维有大影响。其一是高级的理论课程愈读愈胡涂:老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之分。老师说来说去听不懂。这使我意识到马歇尔的新古典理论架构,伟大中有大不足。后来一九八三年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推翻了该架构,再后来进入了新纪元,以三卷本的《经济解释》提供新架构,前后一贯,没有半点勉强接驳的痕迹。
 
第二项发展可能更重要。这是科学方法论引起的验证问题。曾经吵了十多年的经济科学方法大辩论是老师艾智仁一九五○年的一篇文章搞起来的。更重要是二十世纪的逻辑学大师R。 Carnap当年在洛杉矶加大任教,作本科生时修过他的课。经济系的K。 Brunner教授也在旁听。可以说,当年在该校的经济研究院,我和几位同学对科学验证的方法知得广泛而深入。
 
Brunner是了不起的经济学者,是二十世纪货币理论的顶级人物。他处理学问的严谨,对逻辑的要求,是我平生仅见。一九六三的春季他教宏观经济,我在座,学期中途,投资与储蓄相等这个均衡老话题吵了起来。书本的解释,用上ex…ante、ex…post等字眼,无理说不清,同学们给Brunner骂了整个小时。最后教授澄清,看得到的投资与储蓄永远相等,因为是同一回事,但看不到的「意图」投资或储蓄,只在均衡点上相等。我立刻想到「微观」经济的需求与供应那方面去:购买量与销售量看得到,永远相等,因为是同一回事,但需求量与供应量是意图之物,看不见,真实世界不存在,说在均衡点上相等只是逻辑上的概念。
 
均衡只是一个概念,看不见,真实世界不存在,想到这一点,对自己有很大的冲击。到图书馆考查,知道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搬过来的术语。物理的均衡是看得到的,是真现象,但经济学的均衡是空中楼阁,是概念,真实世界不存在。肯定了这一点,我发觉数之不尽的经济文章得个「讲」字,半点解释力也没有。
 
怎会有那么多人发神经呢?找老师艾智仁诉苦,原来他对经济学的「均衡」在真实世界不存在早就想过,大家研讨后,同意所谓「均衡」者,是指有可以被事实推翻的验证含意,而「不均衡」则是说理论无从验证,没有解释力。后来自己再想几年,得到的结论,是不均衡起于局限条件指定得不够,要达到理论的均衡点,我们要把有关的局限条件加上去,直至可以推出被事实验证的含意——那就是理论逻辑所说的均衡了。
 
一九六九年的春天,驾车带高斯从温哥华去西雅图,途中他说经济学的「均衡」没有用途,应该取缔。我对他解释了不均衡是指没有可以验证的含意,而均衡是说指定的局限条件足够,推得出可以验证的假说。大家于是同意,只有在这样的理解下,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可以保留。
 
经济科学的进展令人失望。四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学子甚至专家有多少个知道经济的均衡只是概念而非事实呢?前些时写了两篇文章批评博弈理论,其中提到需求量只是概念,看不见,不是真有其物,据说传到北大的网站,同学们把我骂个半死。难道北大的同学戴上新发明的数码眼镜,可以看到鬼魂乎?他们的老师究竟是教什么的?
 
后知后觉,当年得到老师Brunner的提点,知道重要,做梦也想着什么看得见什么非事实,然后推到很远很远。理论往往从抽象起笔,但验证却要用可以观察的变量,于是,抽象与验证的转接要靠局限条件的引进,是要可以观察到的局限,其转变要可以量度,一般需要简化,至于怎样选择局限条件,怎样算是有关,怎样算是无关,怎样简化,皆要以理论的约束为依归。
 
我在何谓「量度」这个话题下过大工夫,对边际变动的处理有广泛的理解,比靠数学的边际分析高出太多了。到后来,怎样推出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假说我想得快,局限条件的加加减减熟如流水行云。
 
一九六九年,在研究公海渔业的租值消散这话题上,执到宝,知道这消散可以通过多种竞争准则,知道只有市价这准则没有租值消散,知道有应该消散而不消散的租值存在,理论不可能对,再过两年知道消散的租值一定是在局限下最低的。这些加起来帮一个大忙,很大的。从解释现象的角度来衡量理论或假说,通不过上述的租值消散的逻辑,一定错。要知道理论可否解释世事还要加工,但要知道理论的经济内容是否错则易如反掌。惹来非议,因为听人家的理论或假说,往往只听几句就知道是错,忙顾左右而言他。
 
七十自述之二
我是洛杉矶加州大学最后一个不用选修微积分而拿得经济学博士的人。今天数学用于经济大行其道,但此行也,历史不是那么久。我作研究生的六十年代初期,代数不成而还读出成绩的,几何一定好得出奇。想当年,几何曲线我可以多条用得到处飞。
 
然而,写博士论文《佃农理论》,整个结构与答案我先用脑子想出来,以几何证之只用了一个晚上。后来赫舒拉发说我的理论应该可用微积分证出,找数学书翻阅,再证出来。后来又用另一套几何曲线再证。心底里有点不服气,既然脑子可以想出来,何必用数学证来证去,多此一举?跟着一九六九写成今天还受到重视的《合约的结构与非私产理论》,想得通透,整篇写好了初稿,手痒起来,要学人家加些方程式进去,于是自己发明。华大同事E。 Silberberg见到,说:「这样难看的方程式,你从哪里找来的?」我问:「数学对吗?」他答:「对是对,但那么难看,见不得人。」我说:「是我自己发明的,你不妨替我改进。」他改了,美观得多,但细想后我还是用自己难看的,因为要保存自己的发明。一九七二写好了《蜜蜂的神话》,为了解释方便用了一幅几何图表。高斯说:「这样漂亮的文章,为什么你要用几何污染它?」一九八三年发表《公司的合约本质》,为高斯的荣休而作,半个符号也不敢用。后来杨小凯把该文翻成数学发表,竟然批评我不懂得用数。思想是我的,半点也没有想错,小凯的数学证来证去只证明我对,就想不出理由自己要用数学了!
 
有些人——百年一见——像阿罗,数学经济神乎其技,在我面前表演过,天才无疑问。我认为阿罗值得拿第二个诺贝尔奖。但如果把一个经济难题放在面前,想斗想,他不一定想得比我快,或比我深入。有些人,像V。 Smith,曾经对我说没有方程式不能想,拿得诺奖是他的本领,替他高兴,但我自己推理时是不用方程式的。
 
毫无疑问,思想的方法因人而别,达者为师,很难说哪种方法比较优胜。七十年代中期我写过一篇关于座位票价的文章,供应需求变化复杂,弹性系数记不起多少个,很适宜用方程式处理。但我就是不用,单凭文字思想一个周末完稿。后来一位同事用数学证来证去,找不出错处。
 
一九六八年,在芝大,H。 Johnson说我是发展经济理论的希望,但要多学数。一位数学教授跟着自荐,要教我数,细想后没有学。当时决定了走实证研究的路,理论愈简单愈好,用不着数。后来我把用得着的经济理论简化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把所有局限作为价格处理,变化万千,困难是局限变化的考查。到了西雅图华大,同事巴赛尔(Y。 Barzel)更不鼓励我学数。他认为要用数我可以发明,而以方程式思考不可能想得像我那样生动过瘾,变化自如。
 
经济研究,思考方法不同要用不同的工具,而研究目的有别,理论的掌握有不同的重点。有时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或用上不同的工具,分析会不同,但大家处理得对,结论应该一样。科学逻辑使然也。高斯喜欢从成本入手,我永远是需求定律,结论若有分歧,一般是因为大家的假设不同。
 
搞理论经济是怎样入手的?我不是专家,你要去问阿罗,或问森穆逊。福利经济呢?我劝你不要搞。不可能有客观结论的经济分析,无聊玩意而已。搞实证经济——经济解释——回报率最高,也用不着天才,但要在真实世界到处跑。实证经济我是专家,告诉你怎样入手,怎样发展下去吧。
 
搞实证经济的第一步,是要找到一个需要解释的现象或例子。一定要是实例,虽然在推理时想象的例子可以用。这入手的实例要有趣味,要奇异,要没有人成功地解释过。实例是否重要不要管,因为开头看似不重要的,最后推出的理论假说可能有重要的一般含意。
 
奇异与有趣重要,因为推出新意比较容易,而完工后的文章有吸引力。困难是研究的人对选出来的实例要知得很多,有关的其它行为或现象也要跟进。对实例一知半解,容易误导,解释的假说跟着错。昔日M。 Burnstein解释全线逼销,G。 J。 Stigler解释电影套售,L。 Telser解释零售限价,皆有趣而又奇异的上佳实例,可惜这些大师调查得不够详尽,忽略了实例的一些重要细节,分析于是出错。然而,错归错,他们的思维对我有启发,我是感激的。这样看吧,搞纯理论,弄错了拿零分,见笑天下,但搞验证或解释,大错特错也有机会获五十分。
 
曾经说过,最愚蠢的学者,是那些试图解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如此类推,发生过的事我们不容易看得准,看错了重要的细节,受到误导,推理出错,与解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只是远近之分。这解释了为什么我那样执着,坚持对世事的调查要彻底,亲自跑到街头卖桔、卖玉。可以说,凡是动笔分析的现象,我的所知一定达到专家水平,往往比行内的人知得还要多。
 
是非常头痛的学问。现象或行为的重要细节稍有差池,为之解释而推出来的理论假说可以因为一小点误导而铸成大错。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从来不用访问或民意调查那类资料,而当我深入调查某行业时,口述提供的资料我要再三地从其它渠道审核才相信。七十年代后期研究石油工业,获得的关于石油的质量与价格的数据绝对是顶级、可靠,但以这些作统计的回归分析,我对这技巧抱怀疑,要从其它角度再考证。政府或机构提供的数据,是怎样搜集而获得的,我必定查根问底,他们不从实解释我会把数据丢进废纸箱。人的生命短暂,中计几次就日暮黄昏。
 
曾经提及,一九六九年从芝加哥转到西雅图任职,之间的暑期空出两个月回港度假,看看母亲。当时已经发表了今天被誉为是应用价格理论的经典之作的《佃农理论》,又在芝大的经济研究院教过理论,怎样打折扣也算是个经济学专家,应该有本领解释一般的市场现象。然而,当时在香港观察到的,十之八九我不能解释。我想:物理学家不会这样尴尬吧。结论只有两个。其一是经济理论根本不管用,若如是,我要另谋高就了。其二是经济理论其实可作解释,只是经济学者对世事知得不多,理论太复杂,是以为难。若如是,我要多到街头巷尾跑,不断地把理论简化。
 
后来在街头巷尾的真实世界跑了三十多年,把经济理论简化得只剩需求定律与局限变化,解释现象得心应手,引以为傲。这发展过程不幸地惹来非议。不少人说我放弃了学术,到处跑街赚钱,或说我的数学不成,没有学报发表我的文章。皆胡说八道。
 七十自述之三
说喜欢在街头巷尾跑,找资料,求灵感,试验证,是说喜欢在日常生活的场地观察,好奇地看世界。一门实证科学(empirical science)不能没有实验室。经济学的实验室不是什么政府统计部门,也不是校园里的办公室,而是大家日常生活的场地。到处跑的治学态度会使不知就里的外人误解,但有三个明显的好处。
 
其一,现场考查,细节可以信手拈来,辅以不耻下问,现象的可靠性格外高。好比六九与七五年在香港跑工厂,调查件工合约,得到启发,八二年写成今天受到重视的《公司的合约本质》。朋友告诉我其它学者对件工的分析,老实说,我认为他们不清楚件工是怎样的一回事。
 
其二,考查街头巷尾的现象成本低,变化多,种类不同,细心观察不难发觉有趣的现象琳琅满目。有时不劳而获。好比七五年在香港,我无端端地察觉到较佳的座位票价偏低,只几分钟想出答案。跑了几晚电影院作验证,回美后一个周末完稿。这篇有趣文章七七年发表,今天行内朋友认为是珍品,一些说是后来有人获诺贝尔奖的效率工资理论的前身。
 
其三,街头巷尾的现象一般是小现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释了小现象可以用同一解释推到大现象去。很多很多的小现象,加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