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西经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国煤炭报》还以头版头条形式作了专题报道。同时,矿上在安排2007年工作时,还把制定实施新分配大学生培养系列计划列入今年的十五项重点工作。我们一定会努力工作,用成绩来回报王庄的!”
如果说大事体现的是刘克功矿长的掌舵能力,那么生活中的小事则渗透出他心系职工、情牵职工的人文情怀。
王庄矿皮带队一名职工告诉记者:“刘矿长来我们宿舍调研过。当时,他问我对矿上有什么要求,我说,宿舍要有电视就好了。他当场就责成相关领导和部门限期落实。一星期后,我们单身职工宿舍里就都有电视看了。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咱们的矿工兄弟’,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刘矿长真是和职工贴心的好矿长!”
王庄矿工会女工部部长戴文红对记者说:“今年的‘三八’节我们女工特幸福!矿上不仅表彰了先进女工集体和个人,还为全矿女工同志赠送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是为全矿女职工每年购买一份特病保险;二是为全矿女职工赠送特殊补贴费。您说大家能不高兴吗?”
井口免费食堂是王庄矿的一个窗口单位。有一次,刘克功来这里调研时,看见餐桌上有一碗吃剩下的卤面,剩的特别多。他拿筷子在碗里翻了翻,然后走到一位正在就餐的职工身旁,和蔼地问:“这里的饭菜味道怎么样?”“还可以”这位工人回答。他又问:“每天都是卤面?”“不是,经常换些花样。”“今天剩下这么多卤面,是吃饱了剩下的,还是味道不可口剩下呢?”“我也不太清楚。”这位工人脸上稍微有些紧张。刘矿长严肃地说:“不管是什么原因,其中有一条是不可否认的,我刚才顺便拿筷子翻了翻,卤面里的肉不太多,这说明我们的饭菜还不是很可口,让生活科尽快改善饭菜质量。我们下井的工人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在井下干八九个小时的活,上井后多么希望吃到一点可口的饭菜。他们累呀,他们也是父母生养不是生铁铸成的……”一位就餐的职工告诉记者:“饭菜其实挺好的,就是不怎么好也无所谓,关键是,感觉领导心里有咱!这不,最近这里的伙食标准又上了一个档次,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王庄矿+540水平开发办公室的张新立提起刘矿长时,特别有感情:“那天父亲病故,要安葬,本不想麻烦领导,但领导知道后坚持要来。老家路本来就不怎么好,偏偏刚下了雪,雪融化后泥泞不堪。没想到刘矿长亲自带着人来了,当时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领导把咱的事挂在心上,咱不好好工作,对得起谁?!”
…………
限于篇幅,关于刘矿长和职工群众的故事,记者不再一一罗列。点点滴滴小事,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真诚的情怀,一种宽厚的风范,一种浓郁的大爱。刘克功的的确确是把自己的感情和心血融进了这座矿山,职工也发自肺腑地尊敬他,拥戴他,钦佩他,支持他。上下同欲,无往不利。刘克功用他诚毅的情怀感动着矿山,把全矿干部、职工、家属紧紧凝聚在一起,为王庄矿注入一支强劲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畅想:“三个三”、“两个六”战略,一幅荡人心魄的愿景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生于黄河之滨,黄河水赋于他灵动善谋的“智者风范”;立足天脊上党,太行山赋于他“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仁者情怀”;泛舟煤海风浪,波澜壮阔的煤海又赋于他大海一样深邃的思想。他正以一种开阔的视野与气度,为王庄煤矿筹划着一幅荡人心魄的愿景。
“综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王庄煤矿既是一个战略机遇期,又是一个发展转型期。如何才能把握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始终处于能化大集团的第一方阵,确保在全国同类型矿井的领先优势,这是摆在王庄煤矿全体干部职工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刘克功如是说。对于一个开采了40年的矿井,对于一个面临煤炭储量锐减、矿井逐年衰老的矿井来讲,他殚精竭虑,用一个战略家的眼光审慎研究分析;科学预测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大气魄、大手笔确立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方略:全面实施以“三个三”、“两个六”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三种意识,抓好三项工程,走好三条道路,建设六型企业,打造六化矿井,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高质效发展,在矿井产量逐年递减的前提下,确保能化大集团排头兵的地位不动摇,确保企业综合效益的持续增长,确保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力推进王庄煤矿在“十一五”时期更好更快地发展,全面建设在中国煤炭工业具有旗帜性和标志性的品牌矿井。
——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危机意识、精品意识、发展意识。
——抓好三项工程:即抓好+540水平开拓延深工程、边角煤回采规划、下组煤开发调研和勘探。
——走好三条路子:即走好减人提效发展道路、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品种煤开发的发展道路。
——建设六型企业:即建设集约高效型、自主创新型、本质安全型、综合效益型、资源节约型、文明和谐型企业。
——打造六化矿井:即打造一个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精品化、规范化、人性化于一体的新型矿井。
2007年伊始,刘克功就组织矿领导、相关科队领导召开会议,商讨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和重点工作。经过反复讨论,把今年的总体工作思路定位为“123569”,并确立了十五项重点工作。
“123569”总体工作思路是:
“1”,就是要方方面面争第一,继续发挥好“排头兵”、“品牌矿”的引领作用,统一思想,融聚一切力量,深入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煤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2”,就是要着力推进两项战略工程:一是选煤厂模块化改造;二是建设快速装车系统与战略装车点。
“3”,就是要突出三项重点工作:+540水平开拓延深、边角煤及村庄压煤开采规划和煤炭资源整合。
“5”,就是要实施五项技术创新,即大采高放顶煤综合配套技术、掘进前配套与快速掘进技术、综采设备远程控制技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井下无线通讯与人员定位管理系统等五项技术创新。
“6”,就是要开展六项特色管理:安全人性化管理、队组军事化管理、生产精益化管理、建立成本控制平台、开展新型物流管理、优化多种经营产业结构。
“9”,就是要办好九件惠民实事:对矿区供热系统进行集中供热改造、闭路电视数字化改造、直接饮用水工程、世纪家园配套设施完善、公园配套设施完善、职工澡塘大修和配套设施完善、设立人才公寓、矿区生态化改造、创业小区火车噪音治理。
工作总是千头万绪,睿智的管理者却能抓住重点,提纲挈领地展开。为此,刘克功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围绕矿井可持续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提高和矿区综合环境改善三个方面,重点抓好十五项重点工作。”
这十五项重点工作是:选煤厂模块化改造工程;+540水平开拓延深工程;建设快速装车系统和战略装车点;村庄压煤及边角煤开采工程;整合一座地方煤矿;大采高放顶煤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630大巷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成本控制平台(全面预算控制体系);开展新型物流期货交易管理工作;矿区进行集中供热改造工程;大学毕业生培养系列工程;充分发挥离退休老职工、老同志作用,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现生产队组军事化管理;安全人性化管理模式构建工作。
有总体思路,有工作重点。一个满腹经纶的智者,一个明辨哲理的思想者,一位雄才伟略的企业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实践着、探索着。他用如椽的巨笔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进行着一次大胆的全新的尝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了一幅“矿山如此多娇”的恢宏力作。有词为证:
沁园春·弄潮
巍巍太行,雄浑磅礴,气势如虹。有明灯胜地,乌金丰盈;人景相宜,蓬勃葱茏;光前裕后,日月辉映,浩然畅饮世纪风。
四十载,经岁月砥砺,愈显峥嵘。遥忆风雨征程,怀奉献光热之赤诚。乘逐日豪情,筚路蓝缕;敢为人先,一脉相承;云帆弄潮,中流击水,鲲鹏振翼搏长空。高瞻处,更层峰新天,众志成城。
它的作者就是刘克功。
没有结尾的尾声
一个真正的行者,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前行的脚步。现在,刘克功同志从“后羿射日”的五阳走到了“明灯璀璨”的王庄,在这块滋长矿山英雄的土地上,他走得潇潇洒洒、从从容容。也许我们无法目测他远行的轨迹,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他洒脱刚毅的背影,迎着朝阳,迎着春风,迎着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涛声。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刘克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因为在行者的眼中,每一天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征程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前方也都是新的!
后记:仿佛是一种机缘,当我们写完本文的最后一章时,时间恰好定格在2007年4月28日,刘克功调任王庄煤矿整整一年,其时,恰好又是刘克功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在省城登台领奖的日子。
然而,每一个偶然其实都是一个必然。因为对于一个真正的行者来说,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段行程,都可能会描绘出瑰丽的人生章节!
。19:55
文学性因素:让萧乾的新闻作品“活”起来
孟 晖
萧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作家、翻译家,一生著述甚丰。他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写出了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其中不少通讯、特写被公认为是新闻史和新文学史上的重要成果。笔者认为,在坚持报道客观真实的前提下,在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文学语言及修辞手法,对增强报道的生动性与贴近性很有益处。因此,研究并借鉴萧乾的新闻写作经验,对当今的新闻工作者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萧乾主要新闻、文学活动及其新闻观
萧乾(1910-1999)出生于北京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早年曾就读于教会办的崇实中学,他在那里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羊奶,后来进入辅仁大学英文系及燕京大学新闻系求学。上世纪30年代,萧乾先后主编了《中国简报》的“文艺”版面、《大公报》副刊“小公园”、“文艺”等,同时采写了一些很有影响的通讯报道。30年代末,萧乾到英国讲学,兼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期间采写了多篇有关二战的通讯、特写。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译文》杂志编委会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等。1989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萧乾一生的经历曲折坎坷,又多姿多彩。正如冰心所说:“像他这样的什么都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他笔耕不辍,共出版过著译作品43部,达400多万字。
从事新闻工作初期,萧乾曾深入到平绥铁路沿线的张家口、大同、包头等地采访,写出了《平绥道上》等通讯作品,展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此后他还采访过鲁西、苏北遍及几十县的大水灾,写出了《鲁西流民图》、《大明湖畔啼哭声》等一批反映民生疾苦的通讯、特写名篇。
二战期间,萧乾在欧洲经历了战争的全过程;二战结束后,他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和纽伦堡战犯审判等重大历史事件,写出大量题材重大、鲜活生动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如《矛盾交响曲》、《血红的九月》、《伦敦三日记》、《银风筝下的伦敦》等。他的作品及时向国人传递了重要信息,鼓舞了抗战斗志,同时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萧乾也是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读大学期间即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最早见诸报端的是发表于《大公报》的短篇小说《蚕》。他的短篇小说主要收在《篱下集》和《栗子》两个集子中,共20余篇;此外还有大量散文、杂文、文论等。文学评论界对萧乾的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健吾(刘西渭)先生在萧乾第一个作品集出版后就说过:“看过《篱下集》,虽说这是他第一部和世人见面的创作,我们会以十足的喜悦,发见他带着一颗艺术自觉心,处处用他的聪明,追求每篇各自的完美……”①
在新闻观的形成上,萧乾深受在燕京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埃德加·斯诺的影响。他对“特写”这一新闻品种的特质以及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萧乾认为“特写实际上就是用文艺笔法写成的新闻报导”。在回忆文章中,他提及年轻时曾对人生进行规划:通过记者生涯,广泛地体验人生,以达到从事文学创作的最终鹄的;并且认为他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可以看出,萧乾有意识地在新闻写作中引入了一些文学笔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二、萧乾新闻作品蕴含着浓烈的情感
萧乾在通讯、特写中展示的人生、社会场景丰富多彩,始终有一条闪闪发光的主线贯穿其中。这条主线,即作者热爱祖国和同情普遍民众之心。他自己在《人生采访》一书前记中讲过:“这些文字涉及的地方虽然不同,写作时期也不一样,但我有的只是一个企图,那就是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这企图可毕直地与我另外一个野心相冲突,那就是怎样把新闻文章写得稍有点永久性,待事过境迁后,还值得一读。”②
事实证明,作品中蕴含充沛的情感,与这些作品的“永久性”并不矛盾。正是爱国热情和同情被压迫者的正义感,以及对新闻和文学事业的热爱,促使萧乾在写作上精益求精。由此萧乾的新闻作品,没有成为昨日黄花式的“易碎品”,而是拥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恒久流传的生命力。
1935年夏季,鲁西、苏北的广大地区发生特大水灾,殃及几十个县,千百万民众流离失所。萧乾深入到灾区采访,为《大公报》写出了一组影响甚广的通讯、特写,包括《鲁西流民图》、《山东之赈务》、《大明湖畔啼哭声》等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他不是浮光掠影地表现受灾情况,而是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受灾群众身上,描写了灾民缺衣少食的惨状和精神痛苦,读者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
有时作者直接抒发着情感,来唤起读者的同情,如在他《宿羊山麓之哀鸿》一文中写到:“但几日来惨痛的经验使我不再为这外界的美所诱惑了!我知道那片涟漪秋水下面淹没着千百户人口的食粮,我们也明白宿羊山麓等待着我们的不是采药的童子,不是灿烂的晚霞,却是一群嗷嗷待哺的灾胞。岸上踟躇徘徊着的老人,在山水画家看来也许是可羡慕的风景配奏,但那老人却是在追悼着他那沉沦了的田园。”③
更多的时候,作者是将自己的情感置于文字之后,通过对材料的选取来表达爱憎之情的。在关于鲁西灾区的这一组通讯中,萧乾看似只是单纯地随着自己的行程,将一个个灾民悲惨境地的具体场景,自然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大水浸泡之中的济宁城、死命往嘴里塞黑馍馍的老媪、啼哭了一整夜的灾童、老太婆与小女孩抢夺破军毡……而在这种客观、细致的报道之中,读者分明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抗战开始后,萧乾又把目光投向了抗日前线,对积极投身抗战活动的壮士加以热烈讴歌。在《刘粹刚之死》一文中,萧乾将抗日英雄刘粹刚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一个破坏大队长的自白》、《林炎发入狱》、《阻力变成主力》、《岭东的黑暗面》等通讯,积极倡导全民团结抗战的同时,也批评了抗战氛围中的一些不和谐音,表现出了作者的深沉的民族情感。
萧乾在二战中采写的大量特写,则突出体现了他对别国人民的人道主义情感。他以摇曳多姿的笔墨,再现了战时英国伦敦五花八门的景象。在作品《银风筝下的伦敦》、《妇女在战争中》、《活宝们在受难》等文中,写出了英国的战时总动员,反映了英国人面临危险处境时表现出的镇定与乐观。此外,还有对德国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残酷暴行的报道、关于战后德国人民蒙受种种屈辱的报道……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义先生在《萧乾全集》的序中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