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军南京;第三路由倪嗣冲统率,由汴梁、周家口经颍州、正阳关及太湖方面进攻安庆。同时,派海军中将郑汝成、海军次长汤芗铭率海军协助作战。
在作好军事计划的同时,袁世凯、赵秉钧面授机宜,指使京师警察总监王治馨在国民党追悼宋教仁大会上讲话,向大家解释洗脱。但愚蠢的王治馨的一番解说,更让人觉得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说:〃赵(秉钧)、宋(教仁)因政党内阁问题,颇有密切关系。自宋被刺后,获犯应桂馨,搜出证据,牵涉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应、洪又有密切关系。因此,袁总统不免疑赵,而赵以洪时往袁府,亦疑袁授意。及前日赵与袁面谈,彼此始坦然无疑。惟袁谓:宋被刺前,洪曾有一次说及总统行政诸多掣肘,皆由反对党政见不同,何不收拾一二人,以警其余。袁答谓,反对者概为政党,则非一二人,故如此办法,实属不合云。〃
明眼人一看便知,王言袁、赵互疑继而释疑已令人可笑,而说洪述祖公然敢向袁提出〃收拾一二人〃,袁竟不予严究,反令其仍混迹于内务部,更令人有理由怀疑凶杀巨案的主谋者是何许人。因此,袁世凯得知后,气得暴跳如雷,声色俱厉地说:〃措词太无检点,王治馨可恶!赵总理何以任其乱说,说后若无事然,并不声明更正!〃后来,王治馨在顺天府府尹任内勒索牙行一千六百多元,被袁氏下令枪毙。与其说是以贪论罪,不如说是杀人灭口。
至于黄兴等人提出组织特别法庭审理宋案,一开始就遭到袁世凯的竭力反对。4月16日,会审公廨把应、武两犯移交上海地方检察厅接管后,黄兴、程德全即提出在上海组织特别法庭,袁指使司法总长许世英出面,以与《约法》和《法院编制法》不符为理由加以阻挠。27日,黄兴致电袁世凯,力言组织特别法庭之必要,请袁主持公道。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袁置之不理,黄才有所感悟。
28日,赵秉钧通电全国,自辩与宋案无关,把责任全部推到洪、应身上,以示开脱。29日,国民党要员黄兴等人不顾袁、许阻挠,径行组织特别法庭,名叫〃上海地方检察厅〃,票传赵秉钧到案受审。赵以组织特别法庭未经司法总长许可,拒绝归案。全国舆论哗然,压力之下,赵不得不于5月1日再次辞职。这时,狼狈为奸的袁世凯安慰他说:〃君在除奸,可毋顾虑。若辈必欲决裂者,吾将借此歼之。〃示意他继续请假,以段祺瑞代理总理,拖延时间,以浓化淡。
到了5月3日,逃到青岛租界的洪述祖,突然发了一个通电,声明他和应夔丞只是由于不满宋教仁搞党派专制而欲毁其名誉,根本没有谋杀之意。他在与应联系过程中,假借了中央名义,为的是促其进行。最后反诬国民党人〃欲藉此牵涉政府,搅动南北恶感,以实行其亡国灭种之政策〃。不仅为自己的罪行辩护开脱,而且把袁世凯、赵秉钧开脱得一干二净。
接着5月6日,上海地方检察厅再次发传票请北京地方检察厅传赵秉钧归案。赵即致函北京地方检察厅长,谓洪述祖通电已承认假托中央名义,足以证明他与宋案无关;他致洪、应二函均属正常公文往来,并无嫌疑,对传票当然可以拒绝,不予理睬。
这时袁世凯为配合赵,也为抵制南方组织特别法庭,又挖空心思搞了个诬陷案。此事更为可笑。11日,一个年轻姑娘名叫周予儆,是天津学生,拿了人家的好处,到京城军政执法处去〃自首〃。她痛哭流涕地说:现有暗杀团在京、津组织血光党,专门炸要人、颠覆政府,引起暴动的活动,并说参议院议员谢持是血光党的财政部长。军政执法处据此非法逮捕了谢持。同时诬称黄兴是血光团的团长,把黄兴置于一个阴谋颠覆政府的罪犯地位。
不难看出,这是袁世凯以审对审、栽赃陷害的拙劣诡计。
孙中山、黄兴等人并未就此罢手,5月2日第三次电促北京检察厅,速提赵秉钧到案受审。一周后,北京检察厅根据周予儆的诬陷不实之词交涉再次拖延。领事团以无切实证据,原告不到沪质讯,与租界规定章程不符,将传票退回公廨。
丑事败露,主谋袁世凯辣手…
6月11日,陈贻范征得领事团同意,会审公廨票传血光团团长黄兴,黄兴立到。但终因缺乏证据,没有原告,无法开审,黄遂离去。袁世凯的反审计落空。
尽管袁世凯对刺杀宋教仁的几个罪犯百般保护,但人不报天报,结果都没有好下场。
先说凶手武士英,吃了一个杀人灭口的馒头,4月24日晚暴病在狱中,口吐鲜血,一命归天。
再说应桂馨。〃二次革命〃爆发后,应便在兵荒马乱之时,纠合狱中囚犯,越狱逃走,在青岛租界躲了起来。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应认为时机已到,公然发出〃请平反冤狱〃的通电,并大摇大摆地跑到北京,要求袁世凯兑现〃毁宋酬勋〃的诺言。这使袁左右为难起来:如果授予勋位,那就等于自己承认是刺宋的主犯;如果不授勋,应手中还有赵秉钧、洪述祖发给他的更为重要的密电藏在别处,未被搜去,他当作第二生命一般,用极为秘密的方法藏着,怕袁过河拆桥,不肯交出。袁世凯一见他就头大如斗,但又不能不虚与委蛇。应三番五次找袁,袁就说慢慢设法;应提出做官,袁满口答应,可就是不下命令,一味敷衍延宕。而对金钱,袁是一点不吝惜,要多少给多少,源源不断地供给他。应有了金钱,大摆其阔,后来越闹越不像话,拿着〃总座〃、〃极峰〃当幌子,到处招摇撞骗。袁感到留着他终是个败露阴谋的祸根,又起了杀心。于是答应给应一笔钱,叫他到南方去干一件秘事。1914年1月19日,应乘上快车南下,车过杨村,即被人乱刀砍死,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改任直隶都督的赵秉钧得知应桂馨的可悲结局,大为不安,深感袁世凯卸磨杀驴的手段太毒辣太令人寒心,因而有点愤愤不平,径自发出通电缉拿杀应凶手,并打电话对袁发牢骚说:〃如此,以后谁肯为总统做事!〃
袁世凯对赵极为不满,不久让赵兼任了民政长,表示对赵的信任。但时隔八天,赵突然中毒,七窍流血而死。死前,赵知是袁下的毒手,怕牵连家人,不敢声张,只〃以葬身陵麓(光绪的崇陵),近先帝为嘱〃。赵是袁最忠实的特务头子,搞阴谋诡计的得力助手,一生为袁效尽了犬马之劳,仅仅因为发了几句牢骚,即被袁暗害。可笑的是,这个逼迫清帝退位的急先锋直到临死之前,才〃良心〃发现,不愿做袁的忠臣,而想当清帝的〃忠鬼〃了。
上述事实最好地证明了袁世凯的为人,按他自己的话是〃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只要感到谁对他的野心和阴谋有妨碍,不论给他出过多少力,他都要设法除掉,保全自己。赵秉钧之死便是最好的证明。
赵秉钧死后,袁〃痛悼〃万分,立即下令照陆军上将例从优议恤,给治丧银一万元,先后派陆军上将荫昌和秘书长梁士诒前往致祭。并送去一幅祭幛,上题〃怆怀良佐〃四个大字;一副挽联写得十分感人,上联为〃弼时盛业追皋益〃,下联为〃匡夏殊勋懋管萧〃。其3月22日的祭文则写道:〃夺我良佐,闻噩惊召,伤逝念功,至今郁掏。〃看了如此悲痛和称颂的语句,谁会疑心到死者竟是断送于送幛送联之人呢?
最后是洪述祖。宋案发生后他潜逃出京,一直躲在青岛租界未能归案受审。1916年他又迁居上海租界,隐姓埋名,躲匿起来。1917年4月因与德国人在会审公廨涉讼,被宋教仁之子宋振侣访知,诉于上海检察厅,该厅向会审公廨交涉引渡。后押解北京,1918年4月初被判处绞刑,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人不报天报。最后袁世凯称帝仅八十三天,登基大典尚未举行,就一命哀哉了。
南北起烽火,〃二次革命〃写…
军事部署准备停当,袁世凯开始动硬的了。
5月15日,袁世凯下令褫夺黄兴陆军上将衔。
接踵而来的是:6月9日免去李烈钧的赣督职位;14日胡汉民的粤督被免;30日撤免柏文蔚安徽都督职。黎元洪见袁世凯下手了,也开了杀戒,24日,逮捕革命党人宁调元、熊越山,予以杀害;6月底,又于湖北省大捕革命党人,背叛共和,其拥护专制制度的本性暴露无遗。
现实是无情的。〃法律解决〃的愿望很快就被袁世凯的强硬态度辗得粉碎。这时,黄兴沉痛地对孙中山说:〃看来你是对的,只有发动二次革命才有希望救中国了!〃
幻想既已破灭,革命便刻不容缓。孙中山以革命家的气魄毅然再举义旗,联络各地党人征讨袁世凯。
此时的国民党较之改组前的同盟会,其革命性无疑倒退了一些,但它仍然拥护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它同袁世凯的斗争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是维护与破坏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斗争,是前进与倒退、反复辟与复辟的斗争。
在一个晚上,黄兴推开了孙中山的房门。
〃先生,还没睡?〃
〃你来了,我正想找你。〃孙中山摆摆手让他坐下来谈,并随手递过一张《上海时报》让黄看。黄兴接过来看到:〃北京专电:袁总统令传语国民党人,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别无本事。左是捣乱,右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任捣乱,自信政治、军事经验,外交信用,不下于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另行组织政府,我即举兵伐之。〃
黄兴看后说:〃这是与我们公开下战表了!〃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举兵讨袁刻不容缓,十万火急。〃
〃时间都被我耽误了,我要亲自统兵。〃黄兴见孙中山力主武力讨袁急不可待,便请命亲往南京主持讨袁军务。
〃你是元老,有威望,我放心。〃孙中山道。
〃我建议先生在初举义旗时,暂勿和我一起赴南京,俟我创立一个局面后,再前往主持。〃
〃说说你的意见?〃孙中山道。
黄兴接着往下说:〃南京独立后,须有上海方面的兵力财力支援。先生在上海坐镇,督促陈其美赶快占领上海。〃
孙中山点点头。
〃咱们说干就干,今晚我先派王孝缜、黄恺元两人连夜赶回南京进行布置。过天,我亲自去主持。〃黄兴自武昌起义之后,虽一时在思想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但他这种为了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却是值得称道的。
〃这样也好。〃中山先生赞叹道,〃你先去组织吧。〃
两天后,黄兴偕同眷属装成游山的样子,乘火车径达南京。当晚,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决定了举兵计划,第9师加上从第8师中组成的一个混成团,共同配合,在蚌埠铁路沿线抵御冯国璋的南下军队;第1师和第7师布置在淮、扬一带,防守长江要塞,阻止张勋部增援。
与此同时,被袁世凯撤免的江西都督李烈钧也在湖口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与黄兴遥相呼应。
一切布阵完毕后,黄兴又到江苏都督府会晤程德全。黄兴开门见山,要他通电宣布独立,响应李烈钧的讨袁义举。程德全对袁心有余悸,经再三工作,方被迫宣布独立。黄兴担任讨袁军总司令,并发表宣言。江苏所属的各地相继响应,但程德全本人却以到上海筹饷为名,两天后离开南京去了上海。
接着,在南京和江西的影响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正式开始,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
7月17日,柏文蔚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宣布安徽独立。
7月18日,上海宣布独立,陈其美就任讨袁军总司令。
同日,广东宣布独立,陈炯明就任讨袁军总司令。
南北起烽火,〃二次革命〃写…
7月19日,许崇智逼迫福建都督孙道仁宣布独立,许崇智就任讨袁军总司令。
这之后还有湖南及重庆等地相继宣布独立、讨袁。
一直在上海坐镇指挥的孙中山,看到各地纷纷发动了讨袁起义,于7月22日致电袁世凯劝他辞职,致电说:
〃……宋案发生,证据宣布,愕然出诸意外;不料出言与行违,至于如此,既愤且懑。而公更违法借款以作战费,无故调兵以速战祸;异己既去,兵衅仍挑。以致东南民军,荷戈而起,众口一辞,集于公之一身……为公仆者,受国民反对,犹当引退,况于国民以死相拼……公今日舍辞职外,决无他策……若公必欲残民以逞,善言不入,文不忍东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前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反对公之一人,义无返顾。〃
袁世凯接到孙中山的通电之后,恼羞成怒,一纸令文撤去了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的全权。同时加强部署,全力以赴镇压各地的反袁起义。并对黄兴、陈其美、柏文蔚、许崇智等下令通缉。
二次革命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
在袁世凯的全面进攻下,先是上海吃紧。
上海讨袁军在总司令陈其美的指挥下,曾一度进展顺利,很快攻占了吴淞炮台。这时敌人加强火力和兵力,讨袁军进也不成,退也不是,死伤无数。在万般无奈之中,蒋介石站出来,率领着一营人,配合友邻向敌人进行夹攻,多次进攻却未见成效,营长张绍良又中弹身亡。这时,敌人的援兵又到,革命军只好暂退闸北,结果又被英国军队缴械。战斗进行到8月13日,上海讨袁军以失败告终。
宣布独立后的江苏,情况也不乐观。
在敌人的全力进击下,革命军却犯了一个进攻协调失误的错误,使敌人抓住时机,令革命军处于被动。
第8师混合团是一个临时组成的机构,在团长刘建藩的率领下,向江北发起进攻。由于敌强我弱,进攻受挫,没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与第9师会合。而第9师作为主力部队按时到达指定会合位置后,不见第8师混合团的影儿,贸然出击,孤军作战,先敌开火,不久即被击溃,痛失湖口,并不能立足。于是两支部队,单兵作战,在敌人夹击下,十万火急!
此时,江西也陷入困境。
由袁世凯亲自点领的段芝贵,已率领一个师的增援部队,浩浩荡荡挺进江西;曾偷割孙中山皮包、欲偷取文件的汤芗铭,现为袁之海军次长,也被袁世凯点领,率海军自水路向西增援。水陆夹攻,江西讨袁军寡不敌众,很快失利。
湖南危急!
福建危急!
……
更危急的还是革命的腹地南京。
南京已是三面受敌。
黄兴在南京坐镇,袁世凯更知道南京的重要。
湖北实际上已与袁世凯媾和,北洋七镇正向南京压来。南京城已成了炮的海洋。无数的炮队开到了指定位置,不同口径的炮弹在空中炸响着。桥上挤得水泄不通;车轴撞着车轴,马被绳索乱缠着,人们拥挤不动,孩子们哭着,骇得要死。远处传来〃嗒嗒嗒……〃的机枪声。前去不能,后去不得。
两支被困的革命军已经弹尽粮绝,坐镇的黄兴痛不欲生。讨袁军参谋长黄恺元见形势紧迫,深恐黄兴悲愤自杀,日夜守在黄兴左右,劝慰黄兴尽早离开南京去上海。
〃不,我要与将士们同归于尽!〃黄兴一挥手。
〃革命不能没有你和孙先生,路还长,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
南北起烽火,〃二次革命〃写…
在同志们的再三劝说下,黄兴见兵力无援,军饷无济,无力再战,于7月29日夜离开南京,直赴日本。
7月28日,伍廷芳致电袁世凯,希望和平解决沪战,袁世凯31日回电,断然拒绝。
南京失守,大势已去。
但7月30日,在上海坐镇指挥的孙中山仍命马君武、李根源、邓铿随岑春煊自沪赴粤,欲说服龙济光、陆荣廷独立讨袁。惟此时,龙济光经梁启超介绍,已为袁世凯收买,正奉命自桂入粤,进攻讨袁军。马君武之行自难成功。8月1日,李根源、马君武等随岑抵达广州。龙军已攻下肇庆,陈炯明部已有不稳之象。此时,陈已自结于袁之亲信梁士诒,正在自谋后路。岑即到部队例行慰勉;李根源劝说陈炯明镇压不稳分子以振士气,但陈不采纳。继而张继于8月2日自上海至广州,谓中山先生和黄兴已由上海来粤。陈炯明心中有鬼,以粤势朝夕难保为由,不同意孙中山和黄兴来粤。李根源坚持孙黄可以来粤,将来如退至潮、惠,仍可与福建许崇智互为犄角。但陈炯明始终不肯。张继、马君武无可奈何,只好到香港阻中山先生来粤。
此后,各地讨袁相继失利。
讨袁军如潮水而起,又如潮水而落。
经过两个月的鏖战,袁世凯把所有残存南方几省的革命力量全部摧垮。至此,孙中山所领导的二次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