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将军烈-第5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

    赵子良接过任命方案,看见四人都脸色憔悴,不由问道:“这些天你们的日子只怕不太好过吧?”

    杜甫拱手苦笑道:“大王,别提了,这近一个月来天天有官员和将领去敲微臣的门,臣实在是吃不消啊!后来索性把所有来求见的人全部挡在门外,一个都不见!”

    郑三说道:“杜大人,你和慕辰兄弟都住在王府附近,那些找你们跑门路的官员还不敢太放肆,担心被御史台发现遭到弹劾。我住在城外,每天半夜都有人去拜访,大多都是武官,力气也大,我的大门都被快敲破了,门槛也踢破了!”

    李泌道:“微臣早就知道会有人来跑官,因此一开始一个都不见,过了半个月长安人都知道了,那些跑官的人也都不来了!”

    赵子良笑了笑,翻开任命方案看了起来,看了第一页就拿起毛笔在上面画了几个圈,接下来又继续往下看,又用毛笔画了几个圈。

    看完后,赵子良道:“本王觉得有些位置上的人选不太合适,你们拿回去再讨论讨论!”

    众人拱手起身道:“是,大王!”

    “还有一件事情,这次在道这一级设立官府衙门,出现了许多官位,除了左右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之外,还有其他官职稍低的官位,肯定有许多人都盯上了这些位置,也都正在想办法想要获取,你们刚才也说了有人为了获得官位不断跑官要官、送钱送物,本王希望你们能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被那些人腐化和收买,对于那些来跑官要官的人,你们都给本王记下来,他越要官,越不能给!”

    “臣等明白!”

    十天以后,第三份任命方案放在了赵子良的案桌上,前两个任命方案都被他否决了,这一次让他比较满意,签名盖上印玺之后发布下去,朝臣们早就翘首以盼了,这一份任命被抄录成很多份张贴在朝廷各个衙门内,还有不少地方官员也在名单上,朝廷吏部衙门专门单独派人送去调任官文。

    任命方案开始执行之后,接到任命的官员纷纷启程前往各道赴任,而在其他地方的官员也相继接到了任命官文,准备赴任。赵子良还下诏书规定,维持原来的官员政绩考核规定不变,三品以及三品以上官员的政绩由他这个摄政王亲自考核,每四年考核一次,四品和四品一下官员由吏部考核,官员的任期以四年为一任,最多只能在一个位置上连任一次,即八年。中途如果犯错或者考核达不到标准,随时可以进行降职和革职。

第1095章 平叛成功

    赵子良除了增加了道一级的行政机构之外,还在官制上进行了一些调整,例如取消了虚头巴脑的虚职,以爵位取代,并提高对爵位的重视程度和地位。此后,拥有爵位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要比没有爵位的人高得多,好处也多,即便在官场上也一样。就算官位再高,如果没有爵位,见了有爵位的人也得先见礼。

    但是为了防止爵位泛滥,赵子良指示要严格控制爵位的册封,没有大功一般不得册封爵位,仅仅只有侯爵及以上爵位才能继承并且每一代自动降一级。

    赵子良看完李揆、李岘和颜真卿、李泌,杜甫等人送来的关于把虚职转变成爵位的方案之后对众人说道:“做得不错,就按照这个方案办吧!另外呢,朝廷要在民间树立一种重视爵位的观念,同时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爵位的衙门!”

    “还有一个,为了增加官场活力、提高朝廷和地方各官府衙门的行政效率,为了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朝廷要开始实行致仕退休制度,官员和武将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必须自动致仕退休文武散官的制度要保留,但仅用于致仕退休的官员和武将的安置,今后五品以下官员到了五十五岁就自动致仕退休,朝廷给他颁布同等级别的散官官职,每月领取退休薪俸,直到死去;武将五品以下将官到了五十五岁就自动卸甲归田;朝廷同样颁布同等级别的武散官官职给他,每月领取退休薪俸”。

    “五品及以上、二品以下,官员到了六十岁就必须自动致仕退休,武将的年龄坎也是到了六十岁就必须要退休致仕!”

    “二品和二品以上,官员到了六十五岁就必须自动致仕退休,武将也是一样。”

    众臣们听了赵子良说的关于致仕退休制度的话之后都面面相觑,李泌沉吟一下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如果实行这个致仕退休制度的话,只怕朝廷和地方官府衙门有很多人都超过这个年龄界限了,一旦施行下去,又有一大批官员要致仕退休,如此大规模的清理官场,只怕会容易引起动乱啊!再者,有很多学子参加科考,直到五六十岁还没有考上,恐怕他们还没有考上就已经超过了五品以下官员致仕退休的年龄了!”

    杜甫却道:“我想我明白大王的用意了,我不太赞同李大人的看法。大王决定颁布致仕退休制度并且施行,其目的主要是保证官场有源源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我们都知道,人的年纪大了,很多想法都过时了,思维都不如年轻人敏捷,对新鲜事物比较排斥,而且老人们都喜欢守旧,守旧不是不好,该守的不守,不该守的却守着,这就阻碍了时代的进步。而且很多人在一个位置上一坐就是十几二十年,占着茅坑不拉屎,年轻人就没有机会,这个制度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要让老人们给年轻人让路。”

    李揆站出来拱手道:“大王,让大量年轻人进入官场固然可以让官场充满活力,但年轻人做事容易冲动,冲动就容易坏事,老人们虽然年纪大,喜欢守旧,但老臣持重,一般不容易犯大错”。

    李岘却道:“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年轻人虽然容易冲动,但也有冲劲,敢打敢拼,人的年纪大了就胆小怕事,喜欢维持现状,但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无法维持现状的,不进则退!我们不能因为年轻人容易犯错就不让他们做事,谁没有年轻过?年轻时期就是犯错的时期,只有犯错了才会吸取教训,只有让他们早早做事才能避免他们年纪大了之后再做事时犯错!”

    赵子良看向颜真卿,问道:“颜大人,你怎么看?”

    颜真卿不得不站出来表态:“大王,臣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国事朝政不能总是依赖一群老家伙,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能够无病无灾的活到六十岁,又有多少人能够活到六十五岁?到了年岁就自动致仕退下来吧,在家里怡儿弄孙、颐养天年多好?年轻人才是这个天下的未来,咱们所做的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子孙后代们吗?”

    赵子良点头道:“颜大人此言深得我心,致仕退休的官员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他们还有致仕退休的薪俸,还可以向官府和朝廷的施政提出建议,此事就这么定了吧!颜大人,此事由你负责牵头,你们内阁几个人拟一个详细的条陈出来,择日呈给本王过目!”

    “是,大王!”

    “还有何事吗?”

    听到赵子良的问话,李泌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刚刚收到河北传来的消息,由于受到朝廷从南北两边的夹击,成德上下官吏大将人心惶惶,李宝成的脾气越来越坏,前些天不知何故一连诛杀了二十多个大将。上月底的二十七日,其裨将王武俊和张孝忠联合密谋杀死了李宝臣及其全家老小,并率部向朝廷大军投降!本月初一,臧大帅率军进入成德接收了王武俊和张孝忠的兵马以及成德全部地盘!也就是说,河北河南都被朝廷重新回到朝廷治下了!”

    “好!”赵子良一拍桌子高兴得站了起来。

    “如此一来,只剩下一个淄青节度使李纳了,不过据李晟派快马送来的报告说已经打到了济州和沂州一线,而李纳率部撤到了齐州(即济南),李纳麾下大将高彦召投降,斩杀贼将王会!距离平定李纳的日子也不远了!”

    朝臣们听见这两个好消息,一时间纷纷弹冠相庆,喜形于色。

    大家高兴了一阵,李揆站出来对赵子良拱手道:“大王,如今何必河南已经平定了,是不是应该让张守瑜南下与臧希晏汇合?同时命朱朱滔兄弟来长安朝见?”

    李岘站出来反对:“不可!启奏大王,可以命朱朱滔兄弟来长安朝觐,但不可让张守瑜率军南下与臧希晏汇合,如今河北各地刚刚收复,正是盗匪猖獗、乱兵四处为害之计,还需要大军镇守,暂且不宜让漠北军南下,老臣建议命张守瑜暂且率军镇守河北,朝廷一方面派大将前往整编原河北河南之地的藩镇兵马,另一方面派出大军前往河北、河南、淮西、淮南之地按照军区划分驻扎并接管防务!”

    随着李晟大军十几万人马逼近齐州,山东各地见大势已去,朝廷收复山东已经赵子良思索片刻当即下令道:“调骆元光为左骁卫大将军,调河阳太守刘洽出任神策军大将率神策军出镇幽州,调卫伯玉率镇**出镇营州,任命张守瑜为幽州卫戍大将军,节制神策军和镇**!改漠北军为昭义军,任命高如雷为昭义军大将,驻防相州,改云中军为宣武军,任命张献诚为宣武军大将,驻防汴州,调河东节度使薛谦训为汴州卫戍大将军,节制昭义军和宣武军。改邓州军为武义军,任命李抱真为武义军大将,驻扎徐州,改淮西军为宣义军,任命尚可孤为宣义军大将,驻扎扬州,任命高秀岩为扬州卫戍大将军,节制武义军和宣义军!调振武军驻防漠北城,改河东军为镇北军,韩游为镇北军大将,驻防云中李抱玉养马也养了一年了,是时候让他回京了,发诏令让他回京觐见!”

    不可避免,各地望风而降,各城池纷纷扯下李纳的旗号,换上朝廷的旗号,并不在接受李纳的命令,同时封存官印等待朝廷派人来接手,李纳大怒,却无可奈何,又进退不得。

    大力四年四月十八,李晟大军十二万人马兵围齐州城,李纳站在城投上乞降,希望可以得到赦免,李晟严词拒绝,除非李纳无条件献城投降。无条件投降让李纳心存顾忌,担心自己被朝廷处斩,此事齐州城内的叛军大将、官员和兵士们人心惶惶。

    四月二十一,李纳情绪焦躁之下狂性大发把自己一家老小全部杀死,然后自杀身亡,齐州城内的官员和将校们商议之后开门纳降,李晟大军入城接收叛军,接管防务、政务,并派人迅速返回长安禀报。

    四月二十七日,消息传到长安,满朝文武举朝欢庆,赵子良下令三天三夜不宵禁。鉴于齐州目前虽然已经被平定,但社会秩序还很混乱,赵子良下令让李晟大军暂时驻扎齐州,只留下左领军卫和右骁卫驻防,其他各军调回,同时任命陈玄礼为齐州卫戍大将军,节制左领军和右骁卫。

    原来割据藩镇辖地的一些官员不能用了,至少不能让他们在原职位上继续留任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赵子良开始陆续对原来几个藩镇割据的地盘上的官员进行撤换或调任。到了七月,河北、河南、幽州、营州、青州等各地的官场都进行了大规模清洗,旧有的官僚势力被铲除一空,大批的年轻官员进入,世家大族在这些地区的势力几乎被清洗一空,损失惨重,各世家一时间在官场的势力一阕不振。

第1096章 大裁军

    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又有六年的时间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让大唐的百姓们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今叛乱终于完全平定下来,但各地并不太平静,由于叛乱对整个大唐的生产和百姓们的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官府对治安的处理也显得力不从心,造成了如今大唐各地到处都是土匪山贼占山为王,这些土匪山贼的存在对南来北往的商旅和行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对大唐的经济和物资的流通带来的阻碍,特别是在原来的藩镇河北、河南、山东各地存在着大量的溃兵和逃兵,这些人逃入山中聚啸山林,靠打家劫舍生存,给各地的治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赵子良专门下诏令让各地官府严厉打击和围剿这些土匪山贼,如此一来,地方驻军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各道的都指挥使这个职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在整个大唐都在进行清剿土匪山贼这种大环境下,各地土匪山贼们根本就无法抵挡官军的进攻和围剿,想要逃到别的州县,周围的州县的官军也都在戒备,随时准备拦截。

    经过短短半年的时间,到了十月份的时候,大唐各地的土匪山贼基本上都被剿灭干净了,有些山贼土匪自知无法逃脱也抵挡不住官军的进攻和围剿,只能下山自首。

    叛乱是平定了,全国各地的土匪山贼也被清剿干净了,各地都平静下来,再很少发生战事,军队就意味着军费开支庞大,庞大的军费开支给朝廷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大唐开元盛世所积攒了财富和底蕴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耗得干干净净,如果赵子良不是抄了那么贪官和世家的家产,根本就无法支撑这么多军队的巨额军费,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把朝廷施政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因此不需要现在那么多军队,所以裁军就成了必然。

    裁军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和轻松的事情,弄不好会引发事端,这年头很多人都是靠从军养家糊口,裁军就意味着很多人不能再吃军队这碗饭,失去了收入来源,而许多军中兵士和将校除了会打仗之外什么都不会做,把他们裁撤掉让他们返回家乡,有可能他们在无法谋生的情况下会落草为寇,这无疑会给地方治安带来巨大的隐患。

    “以前是没办法,各地藩镇割据,不服朝廷管束和调遣,互相征伐、自行任命官员、扣留赋税,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不得不大量招募兵马,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兵马了,不仅仅是不需要,同样也因为军队太多所需要的军费也太多,庞大的军费开支已经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再保持这么多数量的军队,我们无法安心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也无法鼓励工商,因此裁军的事情不能再拖了,这个月之内必须要拿出方案来!今日朝廷军方的各位大将军和各地军区的卫戍大将军以及各道的都指挥使都在这里,趁着这个机会,诸位都说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如何裁军才能保证这件事情平稳的进行而不会引发事端!”

    赵子良说完往王座靠背一靠,把这种费脑筋的事情交给了大殿上的文武众臣们。军制改革的事情早已经全面完成,全国二十多个军区的卫戍大将军和各道的都指挥使都已经上任了四五个月,这次为了裁军的事情,赵子良特意下诏把他们都召回长安,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进京述职,他也想向他们了解一下新军制实行之后各军将士们对此的感受情况。

    户部尚书李峄首先站了出来,军队的军费开支都要从户部国库支出,他的压力是是最大的,因此他也最先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大王,据老臣了解,现在我大唐的军队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京城的禁军,差不多有三十万;第二是各军区的卫戍军,这差不多有六十万,另外还有各道都指挥使辖下的地方驻军,这也有三十万左右,也就是说,我大唐的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现在我大唐的人口总数才只有两千两百多万人,也就是说,二十人就要养一个兵士,这太可怕了,就算是三十个人养一个兵士都吃力得很,而且朝廷赋税不能只用来养兵吧?官吏的俸禄要钱、皇室要花钱、致仕退休的官员要退休金、战死受伤的兵士需要抚恤金、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朝廷也都要调拨钱粮赈灾,黄河和长江两岸的河堤每年都需要加固等等,微臣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从去年到现在大王主政以来,如果不是查抄了大量的贪官污吏充实了国库,恐怕朝廷根本无法平叛成功,朝廷的财政也早就破产了!微臣认为,现在我朝的情况,最多只能养兵三十万!”

    “放屁,老夫不同意!”张守瑜大喝一声,站了出来。

    李峄听见张守瑜出口就一句粗话,顿时涨得脸色通红,指着张守瑜道:“你”

    赵子良坐在王座上皱起了眉头,看着张守瑜道:“漠北王,朝堂之上不得口出秽言、不得大声喧哗、不得动手打人,本王念你是第一次上朝,不熟悉朝堂上的规矩,情有可原,不予追究,但绝不能有下次,明白吗?”

    张守瑜也意识到自己莽撞了,连忙抱拳躬身行礼道:“臣明白了!”

    “好了,你既然不同意,那说说你的意见!”

    “是!”张守瑜答应,当即道:“大王,臣认为各地叛乱刚刚平定下来,山贼土匪也刚刚剿灭干净,但人心并未彻底稳定下来,臣同意裁军,但不同意只保留三十万军队的数量,这太少了,至少也要八十万才行!”

    以前当过兵部尚书,现在是宰相之一的颜真卿站出来对拱手鞠躬行礼:“大王,大唐周围现在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敌人了,再保持庞大数量的军队是没有用的,至少臣是这么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