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尽管贸易收支、贸易外收支的顺差不少,但如果政府仍拥有高额财政赤字、民间国内技资增加、国民消费欲望增加(说明国民储蓄欲望低下)的话,就并不一定会在经常收支中保持顺差。对〃储蓄=投资平衡〃与〃对外交易关系〃这二者的认识有什么联系呢?汇率在经常收支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围绕这两点,评论家们已多有议论,笔者不过点到为止,并不想参与进去。
无论怎样,任何国家只要其储蓄有余力,就会形成经常收支的顺差并可用于对外投资。而当储蓄不足,经常收支为赤字时,就需要吸收外国投资(或贷款)来弥补。没有海外资金的流人,国民就必须降低生活水平,以使收支保持平衡。
可是令人们多少有些意外的是,19 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大致完成,当时的英国已经具备了绝对的经济优势,只有贸易收支始终是赤字。
当时正是帝国主义活动的活跃期。英国的贸易结构中,向印度等殖民地国家的出口占到近30% 。同时还出现了三角贸易等复杂的形式。其结果哪怕是加上二次出口,产品出口总额也只占进口额的80%0 这过早地给制造业的竞争力开亮了黄色信号灯。从金融循环角度看,上述赤字说明,英国曾试图将本币英镑作为世界货币播种到全世界,这些途径发挥了令人满意的作用。
英国的贸易赤字一直持续到20 世纪以后,但这期间英国的经常收支却总是顺差,而且顺差的额度一直呈扩大趋势。这是因为什么?
英国曾是拥有世界约113 商船的海运大国,海运收入弥补了贸易赤字,也就维持了经常收支顺差。并且,由于经常收支的这些顺差又被用于英国的海外投资,其利息收入被汁入原本就已经很庞大的海运收入,进一步抬高了经常收支的顺差。增加了的经常收支的顺差又会被用于海外投资。在〃海外投资一利息收入带来的经常收支顺差一海外投资〃的循环中, 19 世纪后半期,顺差滚雪球式的发展过程已经是十分明显了。
让我们用数字来证实一下这个过程。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海外投资余额, 1870 年约为7 亿英镑,到1900 年未就增加到约24 亿英镑,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 年则达到了最高峰,约为40 亿英镑,这一年英国的GNP(译注8) 预计为23 亿多英镑,故而其海外技资余额高峰期时达到GNP 的约1。 7 倍。同时,英国每年的技资净收入(对外投资收取的利息等收入减去对本国投资支付的利息)对GNP 的比亦持续为:
3。5% (1870~1874)
6。0% (1 890~1894)
7 。2% (1 9 1O ~1914)
概算一下,英国的投资家在1856~1913 年的57 年间,收取到了相当于其海外投资额的130% 的利息和分红,并且由于其海外投资中债券占有很高比例,利息收入稳定,起到了稳定其国内经济的作用。
英国的债券投资开始于购买欧洲债券。随着世界工业化的进展,进而发展到购买英属殖民地印度种植园和美国新大陆开发的债券。在这些地区,工业化发展带来的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的进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农业开发,给英国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高峰时的1913 年英国对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的技资占其对外投资总额的近40% 。
〃大西洋经济〃一词便涵盖了当时以英国为中心的实物经济与金融经济的总体形态,是英国为将其〃周边地区〃的新辟殖民地纳入向英国提供食品和原料的基地而向这些国家提供劳务(移民)和资本的构想。不久,这一名词又被用于特指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在内的经济圈。
这种〃大西洋经济〃因人种、语言的同一性而得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认同。作为经济圈,这是一个闭锁的体系,英国的海外投资可以说是被其玩弄于掌心。
英国的海外投资还在资本循环方面使〃大西洋经济〃得以成立,并因种种原因达到极盛,其增长点就是〃内外利率差〃。
当时美国的长期利率之所以高于英国,是由于它考虑了漂洋过海的投资自然伴随的投资家心理上的风险意识和偿债风险因素。从美国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吸引投资的苦心。而美国民间铁路债券等,由于并不罕见的破产风险的存在,自然使得美国企业支付的债券利息高于政府债券。
如此,英国通过贸易和海外投资将世界货币英镑播撒到全世界,又收回到自己口袋里。当然,伦敦金融市场,特别是英镑的保护神英格兰银行被称为〃世界银行〃并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君临世界的霸权国所拥有的力量中,经济实力不可缺少,这是不言而喻的。笔者之所以特意强调,是由于霸权国的经济实力的确是体现在国际资金循环上。要想形成领导世界经济的资金循环,占据核心地位,就必须拥有对外净资产,同时以此为基础使本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并得到全世界的信任。只有这样,资金才能够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在这种意义上,大英帝国才得以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世界霸权一种〃理念型〃的示范。
英国在被称为维多利亚循环〃的世界资本循环中稳居核心位置,满足了后进国家庞大的资金需求,积累起世界最大的对外资产(参见本章题图)。

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
19世纪末流行于国际经济学界的〃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学说认为,大债权国的对外(经常)收支和资本输出是沿着某种规律发展过来的。这种论点固然会招致一些不同意见,但大债权国几乎都走过如下相同的经历。通过引进外国资本推进工业化进程成为经常收支赤字国,随着经常收支出现顺差开始偿还债务。当他们全部还清债务之后便成为准成熟的债权国。再后来逐年增加的经常收支顺差便直接与资本输出紧密相关了。用不了多久,这个国家就会进
入成熟债权国的行列。不过成熟期并不会永远持续,高峰期过后经常收支的赤字重新发作时,债权自然随之崩溃。
债权崩溃,成熟债权国被摘牌之后会怎样?大概他会走上债权小国之路。
英国正是这个〃发展阶段论〃的典型。维多利亚模式循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这个发展规律产生了变异。
英国作为联合国方面的盟主为筹集军费与新兴工业国德国交战,从美国借款的同时,还亲手将连年购买的美国债券和联合国方面持有的大量各类债券拿到纽约金融市场抛售。英国的护身符般的对外资产不得不大量减少,其大债权国的地位被严重动摇。加速了英国经济衰退的是1929年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大危机导致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紧接着便是30 年代的世界经济大恐慌。
英国从核心债权国的地位后退之后,资本输出的中心位置便转移到了美国。于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尽管如此,英国的由投资收益拉动的经常收支的顺差一直保持到1986 年,确实令人惊异。进入90 年代后,英国虽然转而成为经常收支的赤字国,但其债务积累却至今未曾超过其资产余额。英国仍然是继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净资产国(对外资产余额超过债务余额的国家) ,说明英国自19 世纪以来进行了何等周到的对外投资。
另外,美国通过铁路建设等,引进了以英国资本为主的大量外国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最大工业国的地位,又通过世界大战摇身一变为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未成为战场,工业实力得以保存。美国在战争期间出口激增,使美国可以利用出口所得进行负债赔偿和直接投资。其结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8 年,美国持有的对外净资产已经达到了GNP 的近8% ,而1930 年美国的海外投资余额便与英国不
相上下了。没过多久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与英国的差距,终于登上了〃资本输出核心国〃的宝座。
美国与英国不同,其民间对外资产中直接投资占半数以上,直接投资是民间对外资产的核心形式。从地区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主要投资对象都是那些在其政治和经济势力范围内的、被称为〃美国后院〃的中南美各国。

怀特对垒凯恩斯
原法国文化部长阿德若?马尔罗(Ardre Malreaux) 曾经说过美国也许是惟一的没有刻意去争便得到了霸权的国家。〃不过马尔罗的这一认识从国际政治实际的角度看,显得过于文人气了。美国霸主地位的形成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而且是美国认识到了金钱才是霸权的根本后,根据自己周到的战略上演的一出好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以企业的跨国发展为海外直接投资的武器,已经高居世界最大债权国的地位。作为惟一的本土几乎未经战火的战胜国,美国的工业实力、经济实力必然出类拔萃。尽管有了这些有利条件,但战后为重整世界金融秩序而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译注的上并没有想当然地确立起美元的支配地位。
虽然世界货币英镑气数已尽,但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仍根据凯恩斯方案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清算同盟及其货币单位〃班克尔〃(Bancor) ,力图抑制美元的升值。对此,美国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反映华尔街利益的怀特(Harry D。White) 方案,试图在美元即世界货币的前提下建立美元的替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译注10) 。两案会战,美国获胜(不过如后所述,世界货币美元一方最终同意各中央银行间仍然维持黄金储备,以防止将来可能发生的美元动荡)。

如何推广美元
当然世界货币的改朝换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美元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第一点,特别是在欧洲,美元需要排挤开传统的世界货币英镑并把自己推广开来。美国自大战期间开始,就根据其武器借贷法实施对欧军事援助。这期间美国一直努力采取美元结算等措施。在战后的东西对立中美国又实施了援助欧洲复兴的〃马歇尔计划〃(译注1 1)。
国际社会曾一时盛传,这一规模超过130 亿美元的对欧复兴援助显示着美国的宽容,然而却也不得不令人感到其背后隐藏着的醉翁之意:所有援助项目均由美元结算,这正是美元排挤英镑而渗透欧洲的真正用意。
它的具体运行的载体是欧洲清算同盟(译注12) 。
欧洲由于绝对缺少对外清算货币,所以设立了贸易收支清算机构一一欧洲清算同盟。美国则根据马歇尔计划,以协助欧洲清算同盟开展清算为由向其提供美元,也必然产生了欧洲贸易最终以美元结算的效果。应该看到,在欧洲世界货币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美国利用美元进行的周到的战略部署。
第二点,解决了美元不足的问题。美国由于实现了大幅度的贸易顺差,且贸易结算均使用美元,必然将美元又回收到了美国。而美元过于集中在美国,没有向国外的一定规模的流出,就不会形成适当的国际资金循环体系。〃马歇尔计划〃等实施的美国对外援助,无疑为弥补当时美元存在的不足发挥了作用。
紧接着,美国终于下决心开放了国内市场。
众所周知,在大不列颠霸权时代的自由贸易体制下,美国是从后进工业国基础起步腾飞的。19 世纪以来,美国一直靠高关税等措施保护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并最终通过开放市场转变了传统的政策,将自由互惠的原则引进到了其外贸政策的基本原则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关贸总协定体制中,美国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从资金循环的角度看,美国选择了自由贸易主义,并且主动扩大进口,这些都是美国为向国外推广美元、在国际上建立美元支配地位付出的成本。


对外资产与政治势力
不久,各国都开始了战后复兴的建设,美国也开始了下一步的战略一一利用美元进行对外投资。这使美国的金钱势力进一步得到巩固。
美国在40年代到50年代间积累的贸易收支的庞大顺差,通过对外投资,使得美国到了60 年代便迎来了自己资本输出国的最盛期。其资本输出的核心形式依然是直接技资。美国将自己的化工、石油、汽车等生产、销售基地逐渐转移到了欧洲。当时的欧洲人把这些看作〃美国的挑战〃,感觉受到了威胁。
1960 年时,美国的对外资产(860 亿美元)中,直接投资占37% ,其中对欧洲投资仅占20% 0 10 年后的1970 年,〃美国的挑战〃展示出成果,美国的对外资产达1660 亿美元,占直接投资的近50% ,其中对欧洲投资大为增加,占到1130 1970 年美国制造业的海外生产比例,以资产计提高到了近10% 。
美国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对外债权是可以派生出一定的政治势力的。1956 年埃及的纳塞尔总统宣布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于是英国联合法国和以色列试图出兵苏伊士进行军事干预,这个时候美国的间接技资发挥了出乎人们意外的政治作用。美国首先坚决反对军事干涉,并警告英国如不响应美国的主张,美国将抛出自己持有的所有英国国债。英法的行为不过是出于帝国主义遗老遗少不识时务的17一己之见,而美国则进一步认清除了军事力量,金钱势力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发挥国际政治力量的手段,眼下就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挣断锁链的世界货币
但是,债权大国美国的霸权并未能长久。进入60 年代以后,美国的资本输出反而招致了美元的动荡,这种现象的发生使得肯尼迪总统出台了维护美元的政策。至60 年代后半期,美国贸易收支顺差的幅度减小,到1971 年终于出现了战后第一次贸易收支的赤字。
1971 年8 月,尼克松总统发布了〃新经济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冲击,人称〃尼克松冲击〃。这一新经济政策的金融战略重点,是停止美元的黄金储备。于是从那时开始,美元便逃脱了黄金的束缚,成为独特的世界货币,其价值的变化,足以使世界经济陷入泪乱。
众所周知,在英国的金融霸权时代,许多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度,为本国的货币储备相应的黄金。年纪大的读者也许都还记得当时每张纸币上都标有国家认可的、可换算多少量黄金的标记。那些纸币被称为〃兑换纸币〃。
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一旦国际收支恶化,该国的货币就会贬值,黄金就会流失国外。由于当时黄金的交易完全是在自由市场进行,所以黄金大多是在那些货币价值高于黄金的国家抛售。那么必然导致该国货币流通量的下降,引发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物价的降低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于是又会发生国际收支改善一货币价值增加一黄金储备量增加一货币供给量增加一产品价格上升一国际收支恶化等逆向循环。在这种循环当中,如国际收支自动达到均衡,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就可以维持下去。
而在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制下,实施的则是被称为〃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变异了的金本位制,这是以美国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充足的黄金储备量为前提的制度。在〃黄金美元本位制〃下,美国对各国的中央银行所持有的美元负有随时根据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兑换黄金的义务。就是说,美国必须拥有与流通在本国和世界各国的美元相等量的黄金储备。美元与黄金联动、世界各国货币与美元联动,才终于维持住了固定汇率制度。
60年代,法国的戴高乐总统曾要求美国将法国持有的美元一次性兑换成黄金,这在当时是尽人皆知的戴高乐总统对美国的挑衅事件。美国不得不满足法国的要求,有人说戴高乐总统使美国的黄金储备见了底。


苦闸的美国霸主
由于尼克松总统宣布今后不再实施黄金与美元的兑换,世界经济陷入了大棍乱。至于日本,与戴高乐总统领导的法国不同的是,由于没有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美元失去了用黄金标定的价值基础,各国货币也就不能通过美元与黄金联动,史密森货币体系(译注13) 虽然尝试过固定汇率制度,但很短时间便遭受到挫折,于是世界各国的货币瞬间过渡到了自由汇率制度。
至此,美元已不再是制度上的特殊货币,但是由于新的世界货币还投有诞生,美元在那之后也就作为不稳定的国际货币受到相对的信任。如果说点后话的话,仍然一如既往地、如同黄金美元本位制度健在时那样地与美元保持交往的,则是80年代的〃日元〃。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70年代是在美元价值不稳定因素尚未暴露的状态中度过的。
1973 年,石油危机袭击了全球。当时美国石油消费量的一半来自国产,于是汇率市场评价美元时并非基于美国经济的基础条件,而是认为美元由于是产油国货币所以会表现坚挺。同时美元还获得〃遇警坚挺〃货币的美称,并确实相对升值了一些。
不过,美元汇率的稳定只持续到1976 年。70 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经常收支恶化的趋势表象化,以美国政府当局的口头干预为契机,美元瞬间开始下跌。其间,美国在越南品尝到了战败的苦果。1979 年伊朗爆发革命,形成第二次石油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