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融战败-[日]吉川元忠-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形成第二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特别是美国,由于同时还受到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的打击,其政治威信受到伤害。加上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更加迫使美国拿出其冷战条件下西方盟主的政治对策。
美国放弃黄金美元本位制度的70 年代,对于世界货币美元来说是动荡的10 年,可以说,美国此后便积极致力于维持并重整其政治上的霸主地位。大唱〃强大的美国〃高调的美国共和党人罗纳德?里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80年代当选美国总统的。


瞬间成为债务国
美国的金融经济在里根政府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50年代到60 年代,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可以观察到微缩了的、以美国为核心的维多利亚循环式的资本流动走向O 进入80 年代后资本的流动被大大扭曲,不久竟变质为极具霸权国金融特色的形态。其结果,是日本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初步形成的新的资本循环的线路。
美国金融势力的衰退在进入80 年代后更加明显,其经常收支的赤字自1983 年起更加引人注目。为了减少赤字,美国大力吸收外国投资。外国对美国的投资额已经超过同一时期的美国的对外投资额,美国终于成为资本的净输入国。外国对美投资,最初是以直接投资为主的。80 年代前半期,尽管美元坚挺,美国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技资增势不旺,但以日本为主的对美直接投资急速增长。美国随着海外涌入的直接投资的潮流,其收入立即大幅度地超过了支出。
如同前面说过的,一般情况下,处于经常收支赤字情形下的国家为减少赤字就需要引进资本,也就增加了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广泛意义上的负债,所以如果收入过度地大于支出的话,那么在需求平衡方面,对外净资产即〃积蓄〃就会相应地减少。长此下去〃积蓄〃就会耗光,之后便只剩下对外净债务的积累了。
美国对外净资产规模最大的年份是1981 年,达1400亿美元。之后,美国经常收支赤字不断扩大,到1984 年,积蓄几乎已经是零了。再之后,弥补赤字的外国资本的流人便成为净债务而不断权累着。以日本资金为主的海外资本,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进入美国,随之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出现了。
对于美国的变化,世界资本市场迷惑不解。首先,美国的这种变化,并不是国际经济学界按照大债权国发展模式等一般理论所能预言的现象,也就是说与前面介绍过的〃国际收支发展阶段论〃相距甚远。一个成熟的债权国突然间彻底变成了大债务国,这是谁都无法想像的。
另一个令全世界迷惑不解的现象是,美国所必需的资本输入的规模是那么的大。美国经常收支的赤字在80 年代是一点点增加起来的, 1986 、1987 年对GNP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 以上。拥有世界最大经济规模的美国,需要如此大规模的资本输入,而且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仍在各国流通,这是世界经济从未经历过的现实。
美国经历的核心债权国时代,至多不过60 年,较之英国的辉煌短暂得多。这一是由于美国的对外净资产比起以往的英国要少得多,就是对外净资产额排位世界第一的1981 年,占GNP 的比例也不过4。6% ,不可否认这对于经常收支的变化而言无疑是太微不足道了。美国的经常收支赤字,到80 年代初,利息与分红等投资收益这些过去的直接投资的成果是能够平衡贸易收支的赤字的,而这些投资收益最终也无以应付急剧恶化的贸易收支国赤字。美国的对日贸易赤字是其贸易收支赤字的主要祸首,对于当时世界经济中的这个大特写,人们一定记忆犹新。


大债权国日本与其〃帝国循环〃
美国经常收支的赤字到了80 年代后期以每年1000 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从海外流入的资金规模每年都大幅度超出这个额度。美国大量引进日本等资本输出国的资本以弥补本国经常收支的赤字,同时把国外流入资本的剩余部分又还流到国外。美国对日本而言是资本输入国,对中南美国家又是资本输出国L 针对这种世界货币即美元的奇妙的流动,某位评论家给它起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名称帝国循环〃,而前面说过的〃维多利亚循环〃恐怕才是真正意义
上的帝国循环,二者的区别已经无须多说了。

核心债权国的变普及其货币制度
英国               美国              日本
债权国时代    19世纪后半叶~      20世纪后半叶~         1980~
20世纪初            70年代
世界货币          英镑                美元             美元
货币制度      黄金本位制?固定    黄金美元本位制?    浮动汇率制
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
债权与货币    间接投资为主、英    直接投资为主、美    间接投资为
镑结算               元结算             主、美元结算

请读者参照上面的表格考虑如下问题。
笔者将不同时期的核心债权国及其货币制度归纳为一览表,在这张表格上可一目了然的是, 80 年代的〃核心资本输出国〃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德国,而是70 年代后期急速发 展、显露头角的资本输出国日本。
美国原本就是把从日本得到的部分资金又运用于其他国家,因此若把日美当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似乎就可以说,美国仍然是核心的资本输出国。这种视点意义非常深远,笔者在后文还会提到o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界货币是英镑,当时英国购买的外国债券都是以英镑结算的,因此其果实也由英国本国的货币英镑来享受。在美国成为核心的资本输出国时代,资本循环的主角仍然是世界货币美元。惟独80 年代兴起的日本的核心债权国时代,其资本输出不是以日本的本币来结算,而是以美元为主进行结算。从历史角度看,这难道不是异常现象吗?
关键在于里根政府以后的美国的金融战略。同时还要看日本如何应付局面,如何被卷入,其结果是否会是悲惨的失败。从本书第二章开始,笔者将聚焦80 年代的日本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围绕两国间金融流向与政策选择程序作文章。


第二章 日美的共同幻想 1980…1985

伏都教的咒语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0 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体制走向衰亡时的景况。
以美国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为前提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体制, 70 年代随着〃尼克松冲击〃的到来而告终。美元逃脱了黄金的束缚,并在随之而来的自由汇率制度下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规范汇率的基准已经不复存在,汇率完全置身于市场,人们期待国际收支也能得以调整,于是各国货币开始了自由汇率制。
70年代,世界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由于美国的巧妙运作,浮动汇率制的矛盾没有暴发。如前一章提到的,由于石油,美元在汇率市场被高估。因此美国通过向产油国输出武器和成套设备等手段平衡自己与产油国间的贸易赤字。至于产油国仍然有余的石油贸易顺差,美国则通过与沙特王室关系非常的花旗银行和大通银行等美国籍银行大力加以吸收,再将这些资金还流到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南美各国。这是美国成功地建立起来的循环体系(但是,对中南美国家过度的贷款,不久便转换成为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不过,这些仅仅都是70 年代那个过渡期中的插曲而巳。
进入80 年代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循环的〃贷出方将目光定格在日本并将其放大为特写画面。并且,日美两国的金融关系,由于一开始便奇妙地与两国意图相符,也就非常无奈地逐渐钻进了死胡同。
本章首页题图显示的,是里根政府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和日美两国官方利率的变迁。
尽管美元汇率在〃尼克松冲击〃后一时间跌至1 美元比250 日元,但由于上面所说的美国的与石油危机交织的特殊立场,其后数年间美元对日元的汇价稳定在1 美元比280~300 日元的水平上。
美元汇率失控始于1977 年。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Michael Blumeuthal) 以日本、前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由,进行所谓的口头干预,降低美元汇价。1977 年初的1 美元对290 日元的汇率到第二年秋天竟暴跌到1 美元对170 日元。卡特政府震惊了,转而开始保护美元,但他们却迎来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和与之相伴的超级通货膨胀。
1979 年夏,保罗?沃尔克(Paul A。 Volcker) 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译注14) 主席。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了严格的紧缩银根政策,于是出现了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20% 的市场利率。
里根政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里根政府是冷眼注视着卡特政府时代的美元汇率暴跌而诞生的。新政府起步于1981 年,当时美元对日元汇率的基调为1 美元比200日元,美元略显疲软,美国贸易收支的赤字幅度也不过是200 亿美元的程度。
可是,高歌〃小政府〃与〃市场万能〃、信奉〃供给经济学〃的里根新政府,在短期内向国民兑现了其曾作出过的大幅度减税的承诺,于是1983~ 1984 年间,美国经济开始明显好转。而另一方面,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却日益扩大。减税措施剌激起的消费的扩大带来了进口的增加,却并没有达到由经济繁荣而自然地增加税收的目的,曾向国民作出过的另一承诺一一通过〃小政府〃减轻财政负担也未能尽如人意。〃通过减税实现增税目的的做法,无异于伏都教(译注15) 的咒语。〃一一这是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布什严厉指责里根政府的话,也是里根政府的痛处。
然而,美元汇率在美国经常收支赤字扩大的同时竟开始反弹,1984 年,美元飘升到了1 美元对250 日元以上。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才是问题的所在。


起步于日本的美元升值

里根政府起步之初时,放任甚至欢迎〃硬美元〃现象。对于靠高喊打倒〃恶霸帝国〃苏联、建立〃强大美国〃而当选的美国总统而言〃强大的美元〃便是〃强大的美国〃的象征。但此说未免失之单纯。还应该看到,这种说法同时出于世界货币拥有国最高领导人想当然的感情,至少与就任伊始就声称希望美元贬值的少壮派总统克林顿的表现方式多少有些不同。
其实,里根政府欢迎美元坚挺也并非仅出于这一个理由,因为它还与〃供给经济学〃并列为里根政府的政策支柱,从货币主义角度看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在经济运营当中如果将重视货币供给的想法运用于汇率政策,那么除去市场发生混乱等因素,政府和货币当局不干涉市场应是基本原则。美国经济的基本指数如能得到改善,其货币的对外价值当然也会增强,也就是美元升值。无论希望通过美元贬值增加出口的产业界及其利益的代言人美国国会怎样说,如通过政府干预市场稳定汇率,势必导致货币供给量扩大,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是以米尔顿?弗兰德曼(MiltonFriedman ,芝加哥大学教授)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的想法,这一想法给了里根政府强烈的影响。
还有,当时的财政部长唐纳德?里甘(Donald Regan) 出身于以〃强大的美元〃为交易基础的华尔街,故而对财政当局来说美元走强也没有形成什么大问题。
但是,这里有一个陷阱:里根政府前期的美元坚挺,是否就是美国经济繁荣健全、良好形象的如实反映?所谓陷阱,就是说无论美国方面怎样想,至少日本认为美元坚挺现象是〃日本造是日本资金过于集中地购买美元造就的。
进一步说,这是由日本投资家对于〃世界经济的表象经济化〃的现实麻木不仁所造成的。
根据学院式的理论,当日美两国间出现贸易不平衡,美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时,就应该贬低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并得出美国对日本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结果,最终使两国的贸易收支在新的汇率中达到平衡。
但是,如同彼得?德拉克(Peter Drucker) 在他的〈新现
实H 日译本,钻石出版社)一书中所说, 80 年代初,左右世
界经济的力量从实体经济向表象经济转换,即从商品、服务
贸易转换为金融交易的方式。
这是国际金融的参与者们亲眼看到的日益强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70 年代开始的资本交易的自由化、外汇交易的取消管制所引发的。这些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而扩大,以至近年由调期交易、期权交易、差额交易等生成并迅速发展了复杂的衍生金融商品。下面的图表显示,证券投资的增长比贸易的增长要高出一个档次。可以说这证明了世界经济赌博因素的生成。

世界的名义GDP,金融/服务贸易、直接投资及证券投资的增长
(以美元计, 1980 年为1)
(此表格无法以文本显示,忽略)
出处:(通商白皮书)1998 年版
让我们再深入地看一下货币经济的机制。
传统的日元与美元间的交易,具备了与现行的进口与出口同时并举的性质。丰田汽车公司出口汽车收取美元,又将收到的美元拿到外汇银行兑换日元,就是说把美元卖掉。而这种货币的买卖以往是必须伴随贸易等实体经济的运作的,这就是外汇交易中需求原则的〃管制〃。
在过去的年代里,上面提到的学院式的本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得通的。比如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增加(因为日本出口企业将出口获取的美元兑换成日元) ,体现在日本抛售美元的增加上,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切是怎样招致了日元的升值和美元的贬值的。那么,如果提高日元汇价,来拉动进口、控制出口,同样通过美元贬值增加美国的出口、控制其进口的话,贸易不平衡也就自行解决了。
可是今天,外汇管制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废除,在外汇管制的前提下根据进出口所需额度兑换日元或者美元,这种形式的外汇交易在世界外汇交易中所占比例已经非常有限。世界主要市场的外汇交易额,日平均达11900 亿美元(1 995 年4 月) ,而1995 年的世界贸易总规模仅占上述外汇交易总额的1。 2% ,其余的98。8% 都是上面那张图表所显示的伴随证券投资的外汇交易,以及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这是占很大部分的) ,即所谓通过市场手段的外汇买卖。
货币的买卖,就是一种在利率和汇率的变化中投机取巧的行为。
8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出口当中,以日元结算的交易占30% 、美元结算的占70% 左右。因此,仅就贸易而言,按上面的学院式的逻辑推论,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扩大,抛售美元的压力自然就会产生。不仅如此,上面的图表还显示,持续的美元坚挺基本源于资本的流动。日本的机构投资家并未能看透或者将其看得过于简单的是,美元坚挺的背后是货币经济的发展。
关于外汇汇率的变化,传统的学院式的逻辑并没有为它描绘出曲线。就是说,尽管美国这个国家实际贸易赤字或者反映着贸易赤字的经常收支在在断扩大,美元却仍然坚挺,这完全是由另一种原因的资本流入造成的。
如前所述,流入的资金主要是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的日本资金,而其真身正是日本在对美贸易中获得的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收支的顺差。这些支撑了日本购买美元的行为并扭曲了外汇汇率。日本铸成金融战败错误的第一步,正是于80 年代初如此迈出的。


日美经济的奇妙共生
日本将贸易顺差带来的资金运作到美国,并通过这种手段扩大美国从日本的进口。这一奇妙的资金流动是怎样产生的呢?
卡特的美国民主党政府当政期间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将官方利率提高到两位数,从而开始了严格的紧缩银根政策。当时日本和联邦德国等经常收支顺差国家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不过是6% 左右的水平,与美国的官方利率之间仍有6 个百分点的差距。日本对美国大量的资金输出首先是由明显的内外利率差引发的,这从经济本身来看,不能不说是合理的投资行为。
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除贸易收支赤字外,财政赤字也急剧扩大。美国为解决赤字,急速增加了中、长期国债的发行。日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家争相购买这种美国国债。同时,日本的证券公司也非常热衷于向个人投资家推销美国国债。历次美国国债的发行,都会很快地吸收到占总发行额0%~40% 的日本资金。
1982 年爆发了墨西哥债务危机。为实施救援等,美国下调了利率。但是这一次对美元升值的期待,仅仅是诱发了那些对汇率差损经验不足的投资家们的对美投资热情。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减税和放宽金融管制等措施的实施引发了消费的增加,美国经济自1982 年起进入了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上升期。表面上看,这反映了里根政府经济政策的成果,但这一切带来的副作用却是贸易和财政的双重赤字。由于大规模减税,美国的财政赤字自1982 年度起明显增加, 1983 年度便占到了GNP 的6% ,达2000 亿美元以上,这一水平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