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百科全书-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喜霖) 
 


    
杂史
    杂史

  见中国史学史。 
 


    
杂徭
    杂徭

  唐代正役以外的一种劳役。杂徭一名始见于北魏,唐代与租庸调并列为赋役正项。《唐律疏议》指出“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即服正役的称丁,服杂徭的称夫;正役只由丁男(二十一至五十九岁)承担,杂徭则除丁男外还征发中男(十六至二十岁,有的学者认为杂徭以户为征发单位)。这种劳役由地方官(或中央指令)在有事时临时征发,由府、州的户曹或司户参军事、县的司户佐实际主管。由于杂徭具有地方性和临时性,不仅各州各县的服役项目不尽相同,一州一县每年也不尽相同,均由地方随事支配。大致如修筑城池,维修河道、堤堰、驿路、廨舍等应是较普遍的杂徭征发。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被征在官府葡萄园中劳动的人夫则当是西州的特殊项目。杂徭也没有固定的期限,但一般不超过三十九天,超过的便折免其他赋役。据户部式规定:正丁充夫,四十日免役,七十日并免租,一百日以上的课役具免。中男充夫,满四十日以上,免户内地租,无它税,免户内一丁,无丁听旁折近亲户内丁。杂徭无纳课代役的明文规定,但安史之乱后也有纳课的迹象。

  建中元年(780)颁布两税法,明令“租庸、杂徭悉省”,但事实上征发徭役从未停止。宪宗时徭役作为百姓的普遍义务而重新肯定下来。由于两税法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徭役一般由地方官按户征发,宣宗时臣僚曾说“随户杂徭,久已成例”。但那时杂徭已是泛称,色役、差科均可称为杂徭。

  (王宏志) 
 


    

    宰

  先秦官名。据《说文解字》,宰本意是罪人在屋下执事,而上古的君主常用仆隶等卑贱者为近臣,宰是分掌膳食等事务的宫廷官吏,和其他内臣一样,因和君主亲近而渐渐成为显贵人物。

  商代已有宰,如商代晚期的宰椃、宰甫、宰丰等人曾为自己制作带铭文的铜器或骨器,表明身分不同寻常。

  西周的铜器铭文也常提到宰。君主策命贵族或大臣时,常由宰或司徒、司空等立于被策命者之右。宰有时受王命向大臣颁赐赏物,《诗经》中还将宰和卿士、司徒等列在一起,可见宰的地位颇为尊显。

  春秋时,周王室宰的地位和西周时相似。《左传》记周王多次派宰到鲁聘问。周襄王还派宰孔去参加齐桓公主持的盟会。襄王时任王室之宰者为周公孔和周公阅(即宰孔),这是宰由大贵族充任的实例。

  侯国官制多同于王室。春秋时,齐、鲁、宋、郑、吴、楚皆有太宰。邾、江、曾等小国也置此官。各国太宰地位各不相同。在鲁、晋、卫等国,太宰并非要职。而宋太宰地位之重要,则异于他国。宋有时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太宰、少宰仅次于六卿。吴国也重此官。夫差时,任此职者为宠臣伯嚭。

  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也名为宰。当时称为家大夫或家宰。家宰权力很大,可遵家长之命惩治有过的家族成员。国君的公邑及卿大夫的私邑则置邑宰,掌邑内的庶务。邑下的里,亦设里宰,掌里中耕稼、租税等事。

  春秋末到战国初,太宰常被看作百官之长。《论语》说商代君薨之后,“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左传》说西周初周公旦为太宰。这些说法反映出太宰在朝廷中地位的尊显。

  《周礼》中冢宰列于六官之首,其权力极大,“王治朝则助听治”,群臣、万民及都鄙都归其控御。又掌管国之贡赋、财用和祭祀,并管理宫廷事务。冢宰的这些职责,和春秋或战国初的实际状况比较接近。《荀子·王制》举出朝中各主要官职的职习后认为:“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慎修,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同书《王霸》也以为“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战国时,相和太宰无甚差别,都是官阶最高者,有时也可把宰和相连在一起,如在《韩非子·显学》中出现了“宰相”这一名称。《韩非子》以为战国时郑、宋两国政权都被权势很大的太宰所夺取。

  先秦时期,除了高官的宰或太宰外,在王朝中还有职位较低的宰。常见者有:①小宰,《周礼》中太宰之副贰为小宰。《左传》中宋、楚都有少宰。少宰即小宰。②左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鲁之公鉏以季氏家臣而仕于公室为左宰。③右宰,卫有右宰醜、右宰谷。刑杀似为右宰职掌之一。④内宰,《周礼》有内宰,为宫中事务之主管,凡六宫、九嫔、九御之事皆属之。《礼记·祭统》有宫宰,其职掌与内宰相近似。⑤宰夫,《周礼》之宰夫,主臣下、万民之奏事,又掌朝觐、会同、宾客等礼事,还主王、后或公卿等之丧事。《仪礼·燕礼》有:“膳宰具官馔于寝东。”《礼记·燕义》以为设宾主饮酒之礼,“使宰夫为献主”。则膳宰即宰夫,主管饮膳等事为其重要职掌之一。据《仪礼·既夕》、《礼记·檀弓》所记,主持丧仪是宰夫的又一重要职掌。⑥宰人,此官常见于战国时,《庄子·说剑》、《韩非子·内储说六微》都有关于宰人上食之语,当是为君主掌管饮食之官。

  (吴荣曾) 
 


    
载沣
    载沣

  (1883~1951) 清末监国摄政王。满族,爱新觉罗氏。

  字伯涵,号静云。光绪帝胞弟,宣统帝溥仪之父。八岁承袭其父奕譞的醇亲王爵位。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充清廷专使大臣,为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时被杀事赴德道歉。次年,由慈禧太后指婚,娶荣禄之女为福晋(夫人)。1908年,任军机大臣。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宣统帝继位,载沣以摄政王监国。他畏忌袁世凯权重,在皇族成员支持下将袁开缺回籍。为了集中军权,遂代皇帝任全国海陆军大元帅,设立由他亲自统率的禁卫军,并以其弟载涛、载洵及皇族毓朗等分掌禁卫军、海军、军咨处等军事实权。载沣生性懦弱,缺少统治经验,加之内有隆裕太后、奕劻等掣肘,外有各省督抚抵制,所以没有多少作为。

  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迫于全国形势,下谕裁撤旧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成立责任内阁。新阁多数要职由皇族亲贵充任,被称为“皇族内阁”。载沣原来企图进一步加强皇族的权力,结果却更加暴露了预备立宪骗局的真相,遭到全国的反对。他起用盛宣怀为邮传部大臣,以“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干线路权收为国有,并向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铁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载沣无法控制局势,不得已再度起用袁世凯,又以宣统帝名义下“罪己诏”,宣布赦免政治犯。11月,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颁布《宪法信条》。在革命力量的打击和袁世凯挟制下,载沣于12月6日辞去监国摄政王,退归藩邸。

  清帝退位后,载沣在京深居简出。1912年9月,孙中山到北京,曾访晤载沣,慰勉他和平交出政权之举,并题照相赠。1928年,载沣移居天津。1934年,曾去东北探视溥仪,月余即归。1951年2月3日,在北京病死。

  (陈东林) 
 


    
曾布
    曾布

  (1036~1107) 北宋改革家。字子宣。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少年时随其兄曾巩学习,登进士第,历任地方官。熙宁二年(1069),在王安石推荐下,受到宋神宗赵顼赏识,授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成为神宗推行新法的重要顾问。升任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主管新法的推行工作,与吕惠卿共同制订免役、保甲等法,卓有成效,又升三司使。熙宁变法初期,他以王安石的主要助手之一,与韩琦等人反变法的活动和言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守旧派反对实施免役诸法的企图受挫。

  熙宁七年,守旧派以皇太后及诸王为首,掀起又一次反变法高潮,宋神宗动摇。曾布为迎合宋神宗,乃全面反对市易法,并捏造理由打击主管市易法的吕嘉问等人,引起新法派内部的分裂。他的上述活动遭到吕惠卿的抵制和揭露,遂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在宰相章惇引荐下,曾布任同知枢密院事,力赞章惇“绍述”之说,与章惇一起主持对西夏的开边活动。但在开边、恢复新法和打击元祐党人的活动中,他常与章惇、蔡卞等人持有异议。曾布也阻挠吕惠卿回朝任职。在立宋徽宗赵佶时,曾布附和向太后,排斥章惇,升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后因引用亲戚,为蔡京所攻击。罢相后,屡遭贬责,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周宝珠) 
 


    
曾国藩
    曾国藩

  (1811~1872)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

  1838年(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1843年,以检讨典试四川,旋升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从太常寺卿唐鉴讲求义理之学。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横扫湘江流域各县境,清廷震恐。适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受命后即上奏,力言绿营不堪使用,主张仿照戚继光练兵之法另建新军。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一万七千多人,会集湘潭;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极力攻击太平天国起义,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于1854年10月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在江西期间,受到地方官借饷挟制,多方掣肘,郁郁不得施展。1857年3月,闻其父病逝,遂返籍治丧,要求在籍守制。时湘军反攻,控制湖北,进围九江,胡林翼请其视师。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清廷以太平军石达开部的去向,先后命其增援闽、川。但曾国藩坚主去天京(太平天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外围屏障、断芜湖粮路的战略,分军数路进攻太平天国安徽基地。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企图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仍还任两江总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居官治军尤重整饬吏治、端正人心,曾作文劝戒州县:明刑法以清讼,重农事以厚生,崇节俭以养廉。江南任内,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实行减赋、缓征、免征;从太平天国手中重新占领安庆、芜湖、南京等地后,即筹复书院、课试士子,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赠太傅,谥文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影印《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行世。

  参考书目

  黎庶昌:《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长沙,1986。

  (贾熟村) 
 


    
曾纪泽
    曾纪泽 (1839~1890) 清末外交官。湖南湘乡(今双峰)人。字劼刚。

  曾国藩长子。自幼接受严格的传统家庭教育,成年后又接触西学,并自学通英文。1877年(光绪三年),以承袭爵位入京,与在华西方教士和外交官艾约瑟、丁韪良、梅辉立、璧利南、德微理亚等交游,进一步了解外国情况。1878年,派充出使英国、法国大臣,在英办理订造船炮事宜。1880年,兼充出使俄国大臣,往圣彼得堡谈判改订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里瓦机亚条约》,于次年2月24日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争回部分主权。1883~1884年,在巴黎就法国侵略越南问题与法政府谈判,并建议清廷积极备战,坚决抵抗,反对在天津签订的《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4年4月,被免出使法国大臣兼职。1885年6月,交卸出使英、俄大臣职。离英回国前,在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一文,阐述对中国内政外交和列强对华政策的观点。该文后经人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表,题作《中国先睡后醒论》,有一定的影响。回国后,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帮办海军事务,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管库大臣、署刑部右侍郎、派管同文馆事务、署吏部左侍郎,但因朝政腐败,终未施展其才。卒谥惠敏。其主要著作,身后被辑为《曾惠敏公全集》。其《出使英法俄国日记》,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等书汇辑、标点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钟叔河) 
 


    
曾琦
    曾琦

  (1892~1951) 中国青年党主要创始人和首领之一。原名昭琮,字锡璜、慕韩,别号愚公。1892年9月25日(清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五)生于四川省隆昌县一个官僚家庭。1908年入桂林中学堂。1909年入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辛亥革命前后,任重庆《民国新报》、《群报》主笔。1914年到上海入震旦大学习法文。1916年赴日入东京中央大学学习宪法和行政学。1918年因反对中日军事密约罢学归国,在北京与王光祈、李大钊等发起组织少年中国学会。1919年赴法留学。其间,兼任上海《新闻报》驻欧记者。1923年12月2日与李璜、何鲁之等人在巴黎创立中国青年党(当时对外称国家主义青年团,1929年始公开青年党党名),被推为党务主任。1924年9月回国,先后任上海大夏、政法、学艺、同济各大学教授。1924年10月10日,与左舜生、李璜等创办《醒狮》周报。1926年,在青年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8月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出狱后亡命日本,旋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等地,依附当地军阀。“七七”事变前,奉蒋介石召参加庐山谈话会(见庐山军官训练团)。后被聘为国防参议院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在香港与梁漱溟合办《光明报》。香港陷落后,在南京、上海和华北等地曾暗中与汉奸汪精卫和日本侵略者勾结。抗战胜利后,在青年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主席。1946年1月,作为青年党代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支持蒋介石的反共反人民政策。同年11月参加南京“国大”;1947年4月参加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