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第9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乃至九卷文曰:『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迴心趣大

菩提無上妙覺』。皆是提醒此一求也。
二、懇初修方便:此與恨徒聞相翻也。經中阿難屢請如來廣示,文相甚著,不繁
引。約而言之,初則未悟本菩提心令悟本菩提心,悟則不謬正因。次則未修真圓通門
令修真圓通門,修則不滯本悟。次則未識妙莊嚴路令識妙莊嚴路,識者不生上慢。次
則令知七趣生報,知者不昧因果,而謹潔正戒。次則令覺五陰魔境,覺則不落邪歧而
速入圓明。至三卷終,是令阿難得菩提心。從四卷起,是令阿難入遍知海。云入遍知
海者,令至成佛,得究竟無疑惑地;所謂初心菩薩,能盡知諸佛秘密藏也。復次菩提
心者,涅槃妙心也;遍知海者,正法眼藏也。故阿難曰:『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
修行,得無疑惑』。又曰:『頓悟禪那,修進拢弧弧4怂员窘浺幻茸o親因度脫
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也。阿難實猶未涉修證,同夫華嚴會上善
財童子參遍善知識,普入佛法門;而普賢方且導歸乎極樂,亦同宗門悟了還如未悟,
故本經確是大心凡夫直趨佛果之乘也。對於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剛成個最初方便耳。

丙二、曷為答中頓答一經全義,復有標、酬二門。標、謂標阿難所未知,此又有
二:一者、眾生無始妄想輪轉,生死相續:初卷所破『想相』,二卷所指『妄見』,
三卷所斥『識心分別計度』,四卷所除『細惑妄想戲論』,中間重重揀擇,乃至十卷
『五陰妄想』,終乎『汝應將此妄想根元,心得開通,傳示末法諸修行者,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皆是依據此之一標者已。二者、眾生本有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初卷
所示『妙淨明心』,二卷所顯『妙真如性』,三卷阿難所獲『本妙常心』,四卷如來
所發『妙覺明性』,中間重重發明,乃至十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終乎知有涅槃,皆
是開闡此之一標者也。  
酬、謂酬阿難所今請,此亦有二:一者、酬其願求無上菩提:故令見華屋,選妙
門,知拢唬艠I報,識魔事,以護持此志不退也。二者、酬其欲懇最初方便:故首
提出『應當直心』。直心者,正念真如也,專修圓通也,決趨果海也,嚴持淨戒也,
永越邪歧也。故維摩詰曰:『直心是道場』。而此章曰:『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

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更重明之:心,
該六根及如來藏。言,該三業及陀羅尼。言直故心直,心直故言直。言是心之妙境,
心是言之妙智,心是言之妙體,言是心之妙用。若論明悟,阿難心言直故,有計必陳
,故得無計不摧,獲菩提心,有疑必諮,故得無疑不決,入遍知海。若論修證,觀音
心言直故,一旋亡所,故得全超法界,合佛妙覺;一門圓照,故得頓發神用,滿眾生
願。此所謂十方婆伽梵,一乘修行路也。七趣生類,皆是心言曲故,妄造情想諸業,
妄招升沉諸苦;五陰魔類,皆以心言曲故,妄取不實之境,妄墜無間之獄。此所謂三
界性顛倒,一切委曲相也。全經結歸不戀三界,起訖相應,有旨矣哉!  
此章取捨標酬四門,門門各二,則成八義,義義莫不一慣本經全旨。要聞略說而
得入者,但觀乎此,便可總持本經無遺旨矣。  
此章八義,皆貫全經之意,惟懇切初修方便一義,交師正茫H多發明。然謂奢
摩他、三摩、禪那之三名,是約性定(即指首楞嚴三昧者)三時而立:謂初教悟三如

來藏,聞解本具性定,曰奢摩他;中間教入三如來藏,入此性定,則曰三摩:最後教
住持修證三如來藏及性定,則曰禪那。故用之判正說經為三分,以謂可明如來鑒機,
答在問處,問答相應,獨合本經宗趣,科符釋義,科釋相應。爾則奢摩他等三名,非
定(定是首楞嚴故,是此三所解、所入、所住持修證者故)非心(心是如來藏故,是
此三所悟、所入、所住持修證者故),但應譯之為解、為入、為住持修證;豈華梵曾
有此譯義耶?無則應照教中常義:奢摩他譯曰止,乃增上定心之因相;三摩(亦曰三
昧、三摩地、三摩提)譯曰等持,亦譯曰定,亦譯正定、正受,乃增上定心之自相;
禪那譯曰靜懀В嘧g曰思惟修,乃增上定心之果相。局其名義分齊言之,正唯一增上
定心耳。毗缽舍那(亦曰毗婆舍那)譯觀,乃增上慧心之因相;般若譯曰智慧,乃增
上慧心之自相;菩提譯曰拢X,乃增上慧心之果相。局其名義分齊言之,正唯一增上
慧心耳。然真正定慧心,必是相成共轉:定是慧因,慧由定發,慧是定果,定依慧住
:因果同時,非異時也。必是全體圓具:佛三摩地,平等寂持一切德相(理具三千、

事造三千),法爾平等明現一切德相;佛三般若,平等照現一切德相,法爾平等任持一
切德相:寂照同時,非異時也。格量其義,微析其相,奢摩它、定增,三摩提、慧增
(是故亦曰三摩缽提,三摩缽提者即假想觀也),禪那、定慧平等;毗缽舍那、慧增
,般若、定增,菩提、定慧平等。定慧約體性,止觀約力用;止觀約工夫,定慧約成
就。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止觀、定慧、平等平等,故首楞嚴三昧為大陀羅尼也。然
則以此三名,強指為解、入、住三義,以配悟、修、證之三時,得非科之名與釋之義
兩不相應乎?
又交師於經中『妙奢摩它、微密觀照』二句,亦既認為止觀,則以此三割截配為三
時,豈首楞嚴三昧初時唯止,次時唯觀,後時唯禪那耶?縱云後後必兼前前,譬夫修
時必非無悟,證時非失悟修;然教悟時未是教修時,豈非交師確立之自義,且用以斥
餘師悟時、修時不辨者乎?則所判為說奢摩它科者,正所謂教悟之時也。悟唯是止,
修方是觀,何於此科經文已有微密觀照之句,自亦確認是觀耶?若三名科三時是,

則經文非、而自認為觀者亦非,摺浖孢‘自語,尚得謂之相應也哉?如來鑒機說法,
非必隨人語路,方為機教相扣;蓋眾生不自知心行根性,每有問非所宜,譬有夙生曾
習不淨觀者,順而修之,即可得道,卻來問佛欲修數息法門,佛鑒其宜,不告以數息
觀,但教之觀不淨可也。何必答在問處,方為相應?若必答在問處,則佛答中應即標
曰:汝問奢摩它者云云。至四卷中又應標曰:汝前問三摩者云云。至七卷中又應標曰
:汝前問禪那者云云。至結經名,應曰:是經名為答阿難奢摩它、三摩、禪那問經。
何經文都不如是?而阿難本非問出家應如何發心,佛乃先徵其出家發心相;阿難本非
問真妄心,佛乃先標眾生心真妄二本耶?豈佛不明阿難問語,乃問枺鹞饕课嶂^阿
難本不知問,不知欲成如來、菩薩先須悟得本菩提心!但因遭難蒙救,悔慕心切,欲
急得一修行佛乘下手工夫,铡谥薏恢裕庵^佛可急修而成也。如來正鑒其铡
故徵發心及標真妄二本,復教應當直心。若阿難此處自察出家所發心為真為妄、頓悟
真心,直心正念真如,則即讚大慈悲發弘誓願可也。同十方佛一道超出,始永離諸終

委曲相,雖本經從此止可也。阿難豈知如來有三卷強奢摩它,三卷強三摩,一卷弱禪
那,待其問而說,故次等問此三名乎?如來豈如後代人師,先成腹稿,一有人問,不
多不少,一一搬演出乎?
蓋佛說法,略有四別:一、無問自說者,二、瑞加他說者,三、現瑞待問說者者
,四、隨宜開示而說者。前之三種,乃普為三世有大因緣者,順過去佛常儀,或有所
說先定分齊;後之一種,則一問一答,或與或奪,要是應病施藥耳。本經法門雖甚殊
勝,除心咒及五陰魔境,應有成分(五陰魔境,佛言『是先世佛法門』),六十拢
雖因問起,所說亦是定儀(佛言:『作是觀者明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餘
則皆隨宜開示者。此與菩薩造論,首先列義標門(宗門若洞上古轍等,儀亦同論,摩
訶止觀亦是論式),原自不同。豈可不觀經義,謂經前必立有所說義分齊名,可用科
配經文?適遇問起宛有三名,經義宛有三分,遂謂三分之義必是答所問三名哉!  
又、本經之首楞嚴王三昧,同否天台圓頓止觀?此之三名同否三止三觀?三如來

藏同否三諦?亦說本經諸師一大諍也。今謂:本經文理圓足,原不必假餘部為說;然
會通之令愈顯明,既可以華嚴之五法界、十玄門,起信之三細、六麤等疏釋本經,則
本經何獨不可融天台之止觀哉!貴不偏就餘部而反乖本經耳。其用奢摩它等三名,專
配三觀或配三止,固屬非是。吾謂若就阿難問意,雖求大乘,未明偏圓,其旨未能遽
定。若就如來之所說義,本經固唯圓頓。則奢摩它者,一心三止也。三摩者,一心三
觀也。禪那者,一心平等,止觀不二也。如來藏心三義者,一不可思議境三諦也。大
佛頂首楞嚴王三昧者,境智、性修不二,總名曰圓頓止觀也。  交師知首楞嚴為性
三昧,不知圓頓止觀亦是性止觀也,故曰『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交師知
首楞嚴三昧,有由解而悟、由修而入、由證而住之三時,不知圓頓止觀亦有此三時(
三時略同六即)也。
交師指天台止觀與本經三摩提不同者,約有五意:一、謂天台止觀,必以三止、
三觀、三諦敵體相對,不縱不橫方為圓頓;又必止觀雙撸辉S單取。本經則唯約三

如來藏顯圓融,不從敵對三止三觀以論圓妙。且初時唯以止悟,次時唯以觀入,後時
方以禪那而住持修證。若依天台,本經止觀,乃成縱橫及與單取,故不可引彼同此也
。今謂:交師用三名配三時之義,本不成立;若成立者,先無以解經中『於奢摩它微
密觀照』並列之文。故本經原未嘗一時單止、一時單觀,謂一時單止、一時單觀者,
特交師私意耳。蓋由不知諦、觀、止三,皆由說時言不頓彰,故以不縱橫並別等融之
;非親悟親證時尚帶分空、分假、分中等名言也。即如本經顯如來藏,說時先非、次
即、後乃雙離雙即非即,豈親悟親證時亦同名言次地施設,及漸起三種分別耶?復不
知若就言說以分別,悟時亦可說有三止、三觀、三諦。藏心、即諦理也,止觀、即悟
解也。如來藏許有三,止觀亦可有三,所謂正中即有偏也。何者?唯一如來藏心,本空
、本不空、本空不空;唯一妙奢摩它,契空、契不空、契空不空;唯一微密觀照,照
空、照不空、照空不空故也。又復應知:當現量真悟時,必焉洞朗湛寂;約義言之,
即是止觀雙摺:蝿t?洞朗即觀,湛寂即止故也,此經中所以曰:於奢摩它微密觀

照者也。二、謂天台止觀,大師親列三止三觀之名,次第詳說。本經若是說天台止觀者
,如來亦應分列三止三觀,次第詳說。而經文絕無空觀、體真止等名,故決不同。此
由未知大師說自法門,先標後說,與如來鑒機開示者,說儀不同故也。且信如交師言
,則本經原無三如來藏名(三如來藏名,憶寶積經有之),交師亦何得引立三如來藏
乎?三、謂天台止觀,泛觀萬法;本經專修耳門圓通。彼泛此專,實大不同。不知天
台止觀,解成起行,亦復先簡佛、眾生法;次就本人之陰、處、界更簡處、界,次就
五陰,更簡前之四陰,次就識陰更簡前五、後二,唯取意識現前介爾陰心為正觀境,
專之又專,尚得謂之泛乎?四、謂天台止觀,修時必用覺觀思惟;本經修圓通時,惟
一反聞,單刀直入。不知天台正修觀時,亦復行起解忘,即一念是能觀所觀之不思議
境智,不更存所解不思議境之名言(憶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亦有此說),何有覺觀
(覺觀即是尋伺分別名言令心忽遽者也)?猶之聞即如來藏心,正反聞時,不復更存
從法音所解如來藏義。若帶名言,則存反聞二字,亦已雜覺觀矣。約義言之,雖一

反聞必具兩重能所:一、能反智(即前開悟藏心之智,乃轉意識始起妙觀察智,亦名
為始覺智),二、所反聞(即是取修圓通專境)。復以上二為能顯行;從動靜二相了
然不生,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四不思議為所顯德。德、即如來藏性德也
。若非能反之智,聞必放逸奔聲,何能入流忘所?所謂思修,所謂緣心自在,皆能反
智也。所謂聞熏聞修,則能顯行也。豈一選耳門,即灰心泯智者哉?五、謂天台止觀
所建三諦,從識立解,猶夫父母畫像;本經三如來藏,從根指出,則如父母親身,故
不相同。夫以如來色心勝妙,梵音、瑞光,身界融徹,豎拳、擊鐘,現成指點,张c
後代講說有異;然在行人,若未正解親悟,承聽佛從見聞覺知指出真性,即取現前昭
昭臁‘一段光象執為真性,則亦終成虛妄想相而已!故阿難雖已悟『頭自動搖,見無
所動,手自開合,見無舒卷』;後復與『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
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之問也。逮得從聞正解無相實相,方成維妙維肖之父母
畫像;然猶未是親悟也;必得現量親悟,乃真見父母親身耳。天台大師論開圓解,亦

有兩重:一者、聞解,尚屬名言影像。二者、觀解,始通法性真流。其觀解亦從專觀
識陰開,開後發真正菩提心,乃任呷と胗^行位(阿難所詣當亦齊此)。要之、法本
無差,迷悟疏親在人。開解未正,雖聞圓經亦落倒想;若執倒想所取為真如,執牛羊
畫像為父母畫像耳。及聞圓經,正解圓開,乃識真正父母畫像;現量親悟,始見父母
親身。三圓融諦既然,三如來藏亦然。後代講天台者,固影像之正解亦少真得。然智
者大師南帲КF證、大蘇妙悟,自稱是觀行位人,豈亦未親悟也?既親悟則甯得謂三諦
但是想像乎?故此五意皆不成其為不同也。
然有一義不同,交師獨若未知。不同者何?本經選聞根為修圓通之要境;天台以
意識為修止觀之要境。此所重者耳根圓通,彼所重者意識圓通是也。為尊本經所重圓
通,令聞者於聞時專心一門,即於聞時從聞思修得入流相,緣心自在;則雖以文殊簡
去意識圓通者,簡去天台止觀可也。交師末言天台止觀,非不合於圓頓教旨,但不合
於楞嚴修門,庶乎侻矣。此皆貫攝經宗之義,且因此章奢摩它等三名而起,故略以寄

辨焉。
乙二、委說委示,等流智悲二教(從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至十卷最後垂範是
也)。夫佛聲教,皆是法界清淨等流,要之不出智悲。智教念念迴向諸佛,趣求菩提
;悲教念念迴向眾生,哀救淪墜。說戒、宣咒,阿難雖曰發心度人,仍是進修要法。
七趣因邪見毀律後,五魔因無聞闇證招,純為遮除修行人見病、禪病者。見病、禪病
,非修行人所必有者;若無見病、禪病,中間永離諸委曲相,固無須乎此也。而修行
人每不免乎見病、禪病,阿難既所深閔,如來尤為大哀!故此唯是垂拯之法。然則結
經名前為智教,結經名後為悲教,明矣。此又分二:
丙一、悟證如來性覺(從阿難我今問汝、至結成經名是也):如來性覺,即是如
來藏心。亦復性即涅槃,覺即菩提。顯是唯一佛乘,故以如來標之。凡夫初悟曰悟,
世尊極證曰證。又復凡夫創始悟證,世尊究竟悟證。又復世尊究竟悟證,凡夫本具性
覺;凡夫創始悟證,世尊圓成性覺。又復世尊創始悟證,大圓無垢,從來末曾發故;

凡夫究竟悟證,本妙真明,從來未曾失故。故科曰悟證如來性覺也。此又分二:
丁一、即三道成三德(從阿難我今問汝、至示菩提路章盡是也):即惑(亦即無
明妄想,性唯遍計,然亦依他所起)、業(亦即生死流轉、煩惱纏俊晕ㄒ浪
亦遍計所執)、苦(亦即異熟報障,亦即異生,亦即十二類生。具言之,則九法界眾
生也。性唯由遍計執,不了依他起故,執為我法)三道,成般若(亦即法性真如,此
由了達遍計名理本空故,即圓成實性)、解脫(亦即涅槃菩提,此由深觀依他幻事無
性故,入圓成實性)、法身(亦即佛菩薩界身土,亦即清淨法界、四智菩提,蓋般若
、解脫三乘有共不共,法身唯大乘不共。諸佛菩薩身皆非苦,二乘無學身亦唯苦。所
以約共解脫,二乘無學許齊頓悟直往菩薩七地。約法身德,二乘無學迴心,尚滯菩薩
信位。此由遠離遍計執從依他起上所執我法故,證圓成實性)之三德,故曰即三道成
三德。云何惑即般若?即、有二義:一、同體義,同是慧故,如何流枺鼪Q西唯是一水
。二、頓同義,悟即是故,如人惑南為北,但須一指。此中一向無修無證,六十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