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张载把这种具体的每个人的本
性叫做气质之性。由于人的生理条件,身体特点各不相同,气质之性可以是
千差万别的。具体的人,他的生理条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天地
之性”却没有任何缺点,是善的来源。他认为气质之性出于天地之性,而天
地之性也是出于气的。因此,他说:“性者万物之一源,即是说万物与人是
同一材料(气)构成的。他说:“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
为物一也。”(同上)天地之性是本源,是人和万物未生之前人与物共同的
“本性”,每个具体的人各自体现了这种“本性”,就形成了各人的具体的
人性。即气质之性。
至于怎样才能使人“反之本”,恢复善的“天地之性”,张载认为,人
的“气质之性”尽管有刚与柔、缓与急,“有才与不才”的“气之偏”的差
别,但“天地之性”可以参和“气质之性”,使之“不偏”。这就是:“养
其反,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正蒙·诚明篇》)养气而能回
到气的本来状况,就能恢复“天地之性”。对于每个人来说,关键在于“善
反”不“善反”。他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善反”
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习,学习的重点又在于“礼”。“拂去旧日所为,使动
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 (《经学理窟》)
张载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兼
爱”的伦理思想。张载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与人之间应当“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
爱,成不独成”,彼此同情,相亲相爱。而在这个大家庭中,君主是天的长
子,大臣是帮助君主的管家人,每个人都应努力对“天地”尽孝道。做到乐
天安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王安石的“道有体有用”
(1)元气体用论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中国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哲学家和
文学家。王安石主张“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而这种推
… Page 96…
进社会变革的思想,是以他的元气体用论为哲学理论基础的。王安石认为,
天地的运行“咸法于道”,而“道”以“元气”为“本体”。“道”是王安
石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
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其冲气至虚而一,在天则为天五,在地
则为地六。盖冲气为元气之所生,既至虚而一,则或如不盈” (《道德真经
集义》卷九第九)。可见,王安石认为道之体是元气,道之用是冲气的运行;
道是产生万物的物质根源,道是“至虚而一”的气,它可以化成万物,但它
本身不是千变万化的万物。他说:“体者,元气之不动。”就是说从道的本
体方面看,道是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着的元气,从道的作用方面看,道表现
为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能促成万物的生成变化。“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
阳之中有冲气,冲气生于道。道者天也,万物之所自生。故为天下母”(《道
德真经集义》卷十三第八)。道是“天”,天是自然,也是元气。冲气是从
元气中分化出来的。万物生于无气,所以元气(道)是天下母。王安石认为
世界万物生成的具体过程是,道是阴阳二气的统一,又可分阴阳二气,阴阳
二气构成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从而化生万物。譬如,阴气到
了极点,便生寒气,寒气生水;阳气到了极点,便生热气,热气生火;阳气
运动发散,便生风,风生木,阴气静止收敛,便生燥气,燥气生金;阴阳二
气相交,便生湿气,湿气生土,土就是阴阳二气相交的“冲气”所生的。由
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便成“五行”。这五种物质元素的相混相成和相生
相克便形成了天地万物。
(2)“习以成性”的认识论
王安石的元气本体论,是他的认识论的基础。王安石反对天人感应说,
主张人的活动要“顺天而效之”,即以对天道的认识为基础。认识必须在“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外求”活动中才能有得。王安石说:
“夫人莫不有视、听、思:目之能视,耳之能听,心之能思,皆天也。然视
而使之明,听而使之聪,思而使之正,皆人也。”(《道德经注·五十九章》)
在王安石看来,人天性就具有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但人通过视、听、思而获
得聪明才智,却是在后天经验和学习中形成的。因此,王安石强调“五事”,
即“貌、言、视、听、思”五个方面的人事:“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
听曰聪,思曰睿”。依靠后天的学习、锻炼来发展人的聪明智慧,达到了“明
作哲,聪作谋”,以至“睿作圣”。(《洪范传》)
(3)“天道尚变”的辩证法
王安石认为,“王道尚变”,变化是“天道”的特性。因此,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都是运动变化的,“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乎哉?”这种“天道
尚变”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天下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至于世界万物为什么运动变化?王安石认为,不是二程所说的“天理鼓
动万物”,而是道(气)本身的矛盾,即二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洪范传》)也就是说,道有阴阳这两个对立的方面,由于阴阳的矛盾斗
… Page 97…
争,形成某一新的事物,即“成于三”。“变于五”是说“五行”各有对立
面,互相配合产生事物的种种变化。他举例说,水与火是一对矛盾,水性柔
弱,火性刚强,水火结合,事物便从柔弱变成刚强。王安石还认为,不仅事
物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对立面的每一个方面又都包含有对立的两个方
面:“盖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
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
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
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洪范传》)
这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是有“对”有“耦”。如性有柔刚,形有晦明,
事有吉凶,情有美恶等等,都是对耦的、矛盾的,而“耦之中有耦”,这就
是万物变化的源泉,所以说“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
王安石还对世界万物变化的不同运动形式作了区分,如:“变”(如木
燃烧成火,腐烂成土)、“化”(如土能成为干燥的或湿润的)、“因”(如
水和味而随之或甜或苦)、“革”(如火能使柔变为刚,或使刚变为柔)、
“从革”(如金不能自化,要靠火的外力来变革它)等运动形式。而总起来
看,由矛盾引起的变化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他说:“有阴有阳,
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 (见杨时《龟山集》
卷七引《王氏字说》)“新故相除”,就是新陈代谢。王安石认为,“新故
相除”是自然 (天)和人类社会(人)共同的变化法则。王安石这种运动变
化的辩证法思想,一方面为推行新法作了论证,另一面又从理论上否定了一
切依旧、一切如故的形而上学思想。他曾热情在歌颂新的代替旧的现象,在
《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哲学表现出鲜明的“经世致用”性质。他从“天道尚变”,人
应“顺天而效之”的观点,引伸出“天下事物之变,相代乎吾之前”,“必
度其变”,对法度政令也应“时有损益”的思想。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成为宋
代对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
4。二程的理学思想
程颢 (公元1032年—1085年),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程颐 (公
元1033年—1107年)北宋哲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由于二程长期在洛阳
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自唐中期,随着儒学家批判并融合佛、道思想过程的展开,到北宋中期,
理学思潮逐渐形成。二程吸收和发挥了周敦颐、邵雍的唯心主义,并使它进
一步系统化。“洛学”开始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道家的宇宙生成论
及佛教思辨哲学,就这样融儒、释、道三教于一炉,建立了理本体论的唯心
主义哲学体系,为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奠定了基
… Page 98…
础。
(1)二程的天理观
二程曾受学于周敦颐,但是以“天理”二字作为根本宗旨,却是程颢根
据自己的体验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二程所说的“天理”呢?二程说:“天
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
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佗元无少欠,百理具
备。” (《遗书》卷二上)这是说,理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本体,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是永恒存在的。二程认为:理是
世界万物的“所以然”,即万物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天下物皆可以理照。
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遗书》卷十八)。理是自然界的最高原
则,也是社会最高原则。它包括物的理,又包括封建社会的孝、悌、忠、信、
君道、子道都是理所规定了的。二程还认为:理是超乎形器的,“心所感通
者,只是理也。知天下事有即有,无即无,无古今前后。至如梦寐,皆无形,
只是有此理,若言涉于形声之类,则是气也。”(《遗书》卷二下)就是说,
理无形,涉乎形体是乃是气;理超乎形体而又充塞宇宙之间,气是“有”,
是有生有灭,有存有亡的。
既然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那么它如何派生万物呢?二程认为:“理在
气先。”但是,二程所说的气,已与张载不同。张载认为气能聚散,但不会
消灭,物散即复归本原气。二程却认为,物散气消。既然物散气消,气又怎
么产生?二程认为:有理才有气,“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遗
书》卷二十一上)。理在有形象的事物之先就存在了。所以,二程说:“今
一言以蔽之曰:“万物一理耳。”(《粹言》卷一)“万物一理”,作为有
生有灭的物质性的气,当然也包括在万物之内,也就是理派生的了。针对张
载用“清、虚、一、大”形容气之本体及其作用,以为气化过程就是天道的
说法,二程还用“形而上”与“形而下”来区分理与气、道与器:“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
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
(2)二程“格物穷理”的认识论
二程在解释《大学》的格物致知说时讲:“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
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遗书》卷二
十五)这是说,格物就是穷理,穷理才能致之,即回到本体理,所谓格物,
就是至物,因为每一物都有一理,所以至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的意思。
而穷理是多方面的,“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
接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遗书》卷十八)。有人问二程,格物是“物
物格之,还是格一物而万物皆知”?二程说,不能只格一物便能通众物之理,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遗
书》卷十八)又说:“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
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遗
… Page 99…
书》卷十七)
(3)二程的复性说
二程在人性论方面,采取了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
提出了人性有“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复性说。所谓“天命之谓性”,
就是人生来就先天具有的,它是本体理在人性中的体现。二程说:“性即是
理。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遗书》卷十八)就是说,这个“天
命之性”的性就是理,不管是尧、舜还是老百姓,每个人生来都普遍地具有。
它是最根本的和至善的性。人性中的仁、义、礼、智都是人性所固有的,也
是天理所固有的,人性体现了天理。人性既然是天理的体现,应当是至善,
何以有恶?人性既然包括仁、义、礼、智等道德内容,为什么有人不符合这
些道德的规定?二程认为这是由于气。所谓“生之谓性”,就是从气上说的。
二程说:“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
(《遗书》卷一)。就是说,人性的善恶,是由于“禀气”的不同,禀得“清
气”就善;禀得“浊气”就恶。
因此,二程认为,从人性的本源来说,应该是善的,其所以有恶,是由
于为外物所累,是由于思虑的发动。恶是由于“情”的活动发生偏向的结果,
也是气禀影响的结果。二程说:“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
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
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粹言》卷二)这就是说,人
所不善,皆人欲所致。为此,二程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
5。朱熹哲学与理学的兴盛
朱熹(公元1103年—1200年),是二程的四传弟子,理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因其长期在福建讲学,其学派被称为
“闽学”。朱熹自己也宣称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程颢、程颐的思想,并通过
二程继承孔、孟道统的正传。他说:“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
孟氏之传……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大学章句序》)。
他宣布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法统的垄断地位。朱熹所完成的正统派理学,更能
适应中国后期封建统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伦理道
德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所以博得后期封建统治阶级的褒奖,成为后期封建
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1)理气论
朱熹以周敦颐所提倡的无极、太极和二程提出的理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
本范畴,但他同时也吸收了张载关于气的学说,认为宇宙之内有理有气:“天
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
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
… Page 100…
后有形” (《文集·答黄道夫书》)。这就是说,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要
有理,也要有气。理是一物生成的根据或本原,是“生物之本”;气是一物
生成的材料,是“生物之具”。这个“生物之本”是看不见的本体,朱熹叫
它做“形而上”之“道”。气是构成事物具体材料、物质,它不是万化之源,
是有形象可循的,所以朱熹叫它是“形而下”之“器”。理是朱熹哲学的出
发点和终结点,但理必须借助于气而造作,借气才能“安顿”和“挂搭”。
物,既是理的体现和表象,也是理借气而派生的。朱熹说:“自下推而上去,
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
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
是一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