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4-孙氏兄弟谈鲁迅-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鲁迅先生小说的内容有如上述。伟大的同情是骨干;除了伟大的同情,也可以说是强烈的正义感、真实的革命性以外,更没有什么其他次要的内容。    
    这样朴质,沉重,严肃的内容,如果没有浓郁的、优美的、隽妙的诗意来衬托,那么他的文章,简直成了经典,语录,或者宣传品了。它那崇高的文艺价值与地位还是靠着“浓郁的诗意”助成的。我们现在来举几个“浓郁的诗意”的例子。    
    在《长明灯》那样严肃的空气里,作者居然用上了一段乡间小孩猜谜的插曲。这谜的本身便有浓厚的诗意与画意:    
    “白蓬船,红划楫,    
    摇到对岸歇一歇。    
    点心吃一些,    
    戏文唱一出。”    
    第一句是两种强烈对比色彩的描写,第二句是一种舒徐容与动象的描写,第三句是味觉之美,第四句是听觉之美,合为一首优雅美妙的短诗。但这短诗是有谜底的,我们看那几个男女小孩猜谜时的对话:    
    “那是什么呢:‘红划楫’的。”    
    “我说出来罢,那是……”    
    “慢一慢!我猜着了:航船。”    
    “哈,航船?航船是摇橹的。他会唱戏文么?你们猜不着。我说出来罢……”    
    “慢一慢”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三部分鲁迅先生的小说(3)

    “哼,你猜不着。我说出来罢,那是:鹅。”    
    小孩们正在这样猜谜的时候,“疯子”关在庙里却大嚷着“我放火!”    
    小孩们临走的时候把“放火”,“白蓬船”,“吹熄长明灯”这几个观念连在一块儿了,一边走,一边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蓬船,对岸歇一歇。    
    此刻熄,自己熄。    
    戏文唱一出。    
    我放火!哈哈哈!    
    火火火,点心吃一些。    
    戏文唱一出。”    
    与吉光屯的乡村社会,色彩情调非常配合,又衬托着那样严重的“吹熄长明灯”的一件革命行为,这一个谜的诗意更为浓郁了。    
    我们再看《药》的第四节就是最后一节的描写。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他接下去又说:“我的小说和艺术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    
    照作者的意思,花环是“平空添上”的。不为花环,是不是需要叙述扫墓呢?如果不需要□□□□□□□□是不是没有需要了呢?如果连墓地都不需要,那么第四节不是也成了“平空添上”的文字了吗?    
    鲁迅先生当年思想中的悲观成分,那是很自然的;民国初元一次一次的革命都失败了,眼前常常涌现的是一群革命死友的嘴脸,而腐旧的势力一天一天的继长增高,大有压倒一切革命萌芽的趋势;这不能不使作者感觉着甚至革命者坟上的一个花环也无非空幻,加了上去是不合于事实的。这个问题我们不再多谈。至于加上了花环,是不是增远了这篇小说的艺术的距离,我想鲁迅先生原意一定如此。不过作者的手腕实在高明,本不应该有的篇章加了上去不但天衣无缝,倒反而增加了浓郁的诗意。    
    浓郁的诗意第一由于对称的美丽。第四节开头的描写便是一段对称的背景:“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家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这一幕凄凉荒寞的背景,以一条小路为界,两边完全是对称的;在这对称的背景上,准备安下两组对称的人物去,两生两死,两母两子,与背景上的凄凉荒寞十分相应。    
    作者描写华家的一组:“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这是在小路的右边。    
    作者又描写小路的左边,夏家那一组:“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惭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这两段文字,虽然完全对称,写来一点也不重复。以下一段便是两组人物的动作:“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注释    
    本文原刊于《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原载《星岛周报·文学研究》卷七,1951年12月27日,1952年1月3日。原文刊载时,末尾有“待续”二字,文前有如下内容:    
    [编者按]这是孙伏园先生全面论述鲁迅小说的一篇文章,长一万二千余字,原拟交刘以鬯、姚雪垠计划出版的《小说杂志》发表。1948年秋,刘以鬯主持的怀正出版社因通货膨胀而倒闭,该社酝酿中的《小说杂志》随之流产。1951年,刘以鬯任香港《星岛周报》编辑,由于佳作难求,便将此文刊于该报,并亲拟了按语。但不知又因何故,此文未能刊完,因而未能引起鲁迅研究界应有的重视。    
    香港中文大学小思女士应本刊请求,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篇发表于四十年前的文章,交本刊重新刊发,以飨读者。    
    [星岛周报编者按语]这是孙伏园先生三年前应上海《小说杂志》之请写的特稿,见解深邃,分析精辟,实为近年研究鲁迅作品最具权威性的作品。《小说杂志》当年因登记问题未能发刊,因此,伏老的这篇好文章也一直就没有得到一夕发表的机会。本刊同人兹商得该杂志负责人同意,将此稿移交“星周”发表,俾便爱护“星周”的读友能够早日读到这篇难得的佳构。伏老与鲁迅是多年老友,《阿Q正传》即在伏老所编之副刊发表,以伏老之才来论鲁迅的小说,当然是最合适的。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1)

    孙伏园    
    一    
    我自己都记不得了,一九二四(民国十三)年一月十二日的《晨报副刊》上有一篇我的小文,题名“关于鲁迅先生”,承林辰先生抄寄给我,其中有一节讨论到《狂人日记》。文中这样说:    
    “鲁迅先生所以对于《呐喊》再版迟迟不准许的原因,最重要的一个是他听说有几个中学堂的教师,竟在那儿用《呐喊》做课本,甚至有给高小学生读的。这是他所极不愿意的,最不愿意的是竟有人给小孩读《狂人日记》。他说‘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他说,他虽然悲观,但到今日中小学生长大了的时候,也许不至于‘吃人’了,那么这种凶险的印象给他们做什么!他说,他一听到《呐喊》在那儿给中小学生读以后,见了《呐喊》便讨厌,非但没有再版的必要,简直有让它绝版的必要,也有不再做这类小说的必要。我说《狂人日记》末了明明写着‘救救孩子’。那么至少要有孩子的人才有读《狂人日记》的资格,孩子自身何必读它!”    
    这是鲁迅先生自己对于《狂人日记》及其读者的一些早年的值得珍视的意见,态度很客观,决不包含他的自谦或自尊的成分在内。    
    二    
    《狂人日记》创作于一九一八年四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一九一八年五月号,小序下有“七年四月二日识”字样),正是十月革命以后五个月。一九一八年十一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大示威运动爆发。后人对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前后发动的这一次思想,学术,文艺,政治上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运动给以一个总名曰“五四运动”。    
    《狂人日记》是五四运动思潮中的一股主流,也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篇代用的或非正式的宣言,更可以说是五四运动中新文艺部分的一篇奠基的或示范的作品。    
    若干年来,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中,常常有人朗诵《狂人日记》。我以为这是最合适的。《狂人日记》与五四运动永远分不开,《狂人日记》与中国新文艺也永远分不开。中国新文艺一旦有了万紫千红的花朵,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一枝冲破冰天雪地报道春来消息的腊梅。    
    三    
    《狂人日记》的形式是比较特殊的:是日记体,也是格言体;是譬喻的,是象征的,却也是写实的。    
    我上面说《狂人日记》可以说是“五四运动的一篇代用的或非正式的宣言”。为什么是“代用的”或“非正式的”呢?这一大半在它的形式上。“五四运动”这个名称本是后人所给,“五四运动的宣告”这句评语,也是我们后人对于《狂人日记》的估价,所以是“代用的或非正式的”,决不是运动开始的时候,便有此名称与此宣言的。    
    《狂人日记》的小序上,用作者的口气(不是狂人的口气)有几句话评论《狂人日记》的形式与内容:“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    
    作者既用“狂人”的口气,写了这十三章“日记”,又用作者自己的口气,写了这几行小序。除了关于内容的“又多荒唐之言”,“以供医家研究”等等,是作者故作玄虚,我们可以不必置信以外;关于形式的有“语颇错杂无伦次”,“记中语误,一字不易”,“间亦有略具联络者”等等。我们试问:第一、这些评语是不是准确?第二、如果准确,那么为了模拟“狂人”的口气以外,是不是尚有艺术上的必要?    
    我的答复是:一、也准确也不准确。“间亦有略具联络者”可以不论。“记中语误,一字不易”,现在检查起来,似乎并无“语误”情事,可以说不准确;至于“错杂无伦次”,则全文既系日记体,格言体(或散文诗体),那么思想起伏,摄取高潮,“错杂无伦次”本可容许,所以是部分准确的。二、模拟“狂人”口气,自然是决定形式的一部分理由,还有大部分是艺术上的必要,因为必如此才有力量,才给人深刻的印象。    
    日记十三章中,第十三章和第六章均仅二行,第一章和第九章四行,第十二章五行;其余八章,所谓“间亦有略具联络者”,每篇数百字或千余字,实在是极其逻辑兼富美感的散文,既无“语误”,亦非“错杂无伦次”。    
    这是《狂人日记》形式的大概。    
    四    
    《狂人日记》内容十三章,无论作者怎样在小序中说它“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迹不一,知非一日所书”。而事实上依我们看来,它的结构非常严谨,一章一章的迫紧,集中攻击一个问题:“吃人”!    
    他拿“吃人”一个观念,来作四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中国旧文化的象征。这个旧文化的渣滓,应该让辛亥革命(知识分子发动的排满运动结合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斩尽杀绝的了。不幸辛亥革命几乎没有动摇了它的分毫。应该动摇的,应该斩尽杀绝的东西,不但没有斩尽杀绝,而竟没有动摇分毫,于是它的势力格外猖獗,格外蔓延,格外回光返照,人们格外感到它的重压,这便是作者苦闷的由来。    
    我试把全文十三章各提出几个要点,以见它全文的结构,并不是“错杂无伦次”。    
    第一章:引言,恐怖的空气,环境的布置。    
    第二章:为“吃人”这观念安放伏线,并说明吃人者的一伙全有联系,其中有封建统治阶级,也有未觉醒的被统治阶级,甚至大人以外还有小孩,人以外还有狗。这一章又把主人公的所谓罪行说明白了:“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反对旧礼教、旧传统。)这便是革命的主人公所以被目为狂人,甚至不免被吃的理由。    
    第三章:正式提出本篇的中心观念“吃人”。“吃人”是革命者被反动的全伙所施一切重压的具象化。这一章里,还分析反动的类型,并举出他们“吃人”的诸种证据。    
    第四章:为压制革命起见,不顾血统上的亲疏,正如革命者为革命起见也不顾血统上的亲疏一样。《狂人日记》是思想革命的呼声,反动者在一个思想营垒里面,革命者在另一个思想营垒里面,关键在于思想。革命者因为思想不同,就被反动者的营垒里面的一切人,连自己的大哥在内,目为“狂人”。    
    第五章:举出“吃人”的具体例子,并说明“吃人”的思想根源:“易子而食”,“食肉寝皮”及本草上说“人肉可以煎食”等。    
    第六章:虽只短短的两行,但包含着分量极重的语句:“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反动的狗们的心理解析。    
    第七章:分析反动者压制革命的战略,并宣告革命须从近处下手。“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大哥)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孙氏兄弟谈鲁迅》 第三部分五四运动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2)

    第八章:青年未必全是革命的。辛亥革命以后有一种青年是前朝的“遗少”,专制时代遗留下来的少年。他们的思想完全在反动营垒里面。这一章所指“他的年纪比我大哥小得远”的便是这类人。    
    第九章:吃人是旧思想的堡垒,旧文化的结晶。在革命者看来,反动的一伙只要“去了这思想”,他们便“何等舒服”了,而事实上他们是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的,必须经过剧烈的斗争才行。    
    第十章:用宣传教育的力量进行革命,这是思想革命的一项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稳妥的手段。这一章中作者记载他用宣传教育手段进行思想革命的经过。这一章是全篇字数最多的一章,文字很丰腴,结构很谨严,是全篇的最高峰。最后一句作者引萨拉图斯脱拉格言的训词是:“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第十一章:从最高峰下来,重言申明“吃人”的哲学根据,既入了这思想营垒,即有母子之爱,对革命者也不肯宽贷。    
    第十二章:再下来一峰,将近结束的阶段,认为同辈的人已无可救药,四千年历史的重压竟有不能抗拒的痛苦了。    
    第十三章:这万流入海的处所是气势奔腾的,虽然只有两行十六个字,实在抵得了一万六千行的长诗:“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整篇看来,《狂人日记》是一篇内容充实,结构谨严的作品。何曾有“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及“记中语误,一字不易”的痕迹。    
    曹雪芹转了若干个弯子,逃避红楼梦的著作权,终于“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十个字被我们抓住了。《狂人日记》的作者竟然连“一把酸辛泪”之类的字眼都不肯用,一口咬定“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及“记中语误,一字不易”的语气,好像小序作者与日记作者完全是两个人似的。如果不检查一下日记中有无这些评语的痕迹,说不定我们真会上当,以为日记是狂人的作品。    
    五    
    关于“吃人”这个中心观念还需要说明几句:    
    我以为“吃人”这个观念,包含三个意义。第一个是本义,或者说是狭义。日记中所举种种事例,种种证据,都是“吃人”的本义。本义的“吃人”是应该努力攻击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人肉可以煎食”,徐锡麟的心脏被吃,农村里吃大恶人的心肝以壮胆,都是事实。食人民族在现存的人类中已经不多了,而我们那时不幸还保存着一点这种野蛮行为的残迹,民族的耻辱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如果把《狂人日记》当作一篇象征性的或譬喻性的作品看,那么“吃人”的解释只是本义还嫌未足,我们不能不再提出它的第二个意义“残杀人”。二十四史是“相斫书”,前人已经说过这话。日记中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