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曰淘河”。如果说白鹳营巢简陋的话,那末鸱■(巧妇鸟)营巢可谓精巧。
鸱■“取茅莠为巢,似麻■之如刺袜然,悬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幽州
人谓之■■,或曰巧妇。。”。但也有的鸟“性不树止(栖)”。

他还注意到某些鸟类的雌雄关系,“鹁鸠。。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
之”。鹑“不乱其匹”。“今云南鸟。。啼鸣相呼不同集”,以及“布谷
生子,鹪鹩养之”的寄生关系和■鸠(鸠鸽类)双亲育子的现象。

至于黄鸟,“当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否?亦是应趋时之鸟也”。既言其栖息地,又说明其迁移的季节。鱼类中
的■(鲟鱼)、鲔(白鲟),“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即江河入海口处)
来(河)上(游)。■。。今于盟津东石碛上钓取之,。。又河南巩县东北崖
上山腹有穴,旧说此穴与江湖通,鲔从此穴而来,北入河西上龙门,入漆、
沮”。即言■、鲔是生活于淡水和海水中的底栖鱼类;旧说虽不可信,但
却言明■、鲔由海入河的■游路线及其■游季节。“鲂,今伊、洛、济、
颍鲂鱼也”。广而薄肥,恬而少肉,细鳞鱼之美者,渔阳、泉州及辽东梁
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国鲂。故其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颇有
生态地理的观念。

第四,陆机不但对于动植物的形态、生态(种群生态)等描述真实,而
且还特别注意到动植物的经济用途。如鼍(扬子鳄)“其皮坚厚,可以冒鼓”,
鱼■(斑海豹)的皮“今以为弓箭步叉者也”。对植物利用的描述更为突出,
可供食用的植物,大都指出可食用部位,并注明食用方法。还提到一些材
木的木理和用途,“条,■也,今山楸也,。。材理好,宜为车板。能湿(耐
湿性能好),又可为棺木。”“柞。。其木坚韧有刺,今人以为梳,亦可以
为车轴;其材理全白无赤心者为白■。直理易破,可为犊车轴,又可为矛
戟铩。”“楝。。其木理赤者为赤楝,一名■。白者为楝,其木皆坚韧,
今人以为车毂。”“■,■也,。。材可为弓弩干也。”等等,而对一些
草本植物如■麻、■(莎草)、菅的用途也有记载。此外,还谈到一些野生
植物如薇、常棣、■(鹿梨、鼠梨)已为人们栽培;动物中的鹤、白鹭已被
人们驯养。

总之,陆机对动植物的观察和描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古代人
们都以麒麟(简称麟)为瑞兽,陆机根据“并州界(今山西中条山一带)有麟,
大小如鹿”的形态特征,断认为并州的麟,“非瑞应麟”。因此,《毛诗
草木鸟兽虫鱼疏》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但是另方面,陆机毕竟运用的是
直观描述的方法,因此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螟蛉有子,果蠃负
之”的寄生现象视之为神秘。又说“桐有青桐、白桐、赤桐,宜琴瑟”,
实则只有白桐(泡桐)才能制琴瑟等乐器。至于“云南、■■人绩以为布”,
也非陆机所说的桐。对“驺虞”的注释也带有迷信色彩。

尽管如此,《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失为一部古典博物学著作,而
陆机在研治经学的过程中独辟蹊径,使生物学从经学中分列出来成为一个
分支,从而在我国古代传统经学中起到启迪后人的历史作用,在学术上产
生良好的反响。东晋郭璞注《尔雅》中的动植物名,便大量引用陆机的著
述。东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曾援引。北宋陆佃《埤雅》、南


宋罗愿《尔雅翼》莫不以陆机《诗疏》为其范本。

文献
原始文献


'1'(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
务印书馆影印,1986。

研究文献

'2'夏纬瑛: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作者——陆机,自然科学史研究,
1(1982),2,第176—178 页。
郭璞

汪子春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67
年)生;东晋太宁二年(公元324 年)卒。博物学。

郭璞博学多才,一生不仅写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而且做了大量的
注解古籍工作,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所注解的古籍有《山海
经》、《穆天子传》、《尔雅》、《楚辞》、《三苍》和《方言》等等。
这些古籍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郭璞对这些古代典籍,尤其是
《尔雅》的注解,对中国古代动植物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尔雅》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解释语词的著作。它大约是秦汉间的学
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全书19 篇,其中最后
7 篇分别是:《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
兽》和《释畜》。这7 篇不仅著录了590 多种动植物及其名称,而且还根
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中。《尔雅》保存了中国古代早
期的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是后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的重要著作。据史书记
载,东汉初,窦攸由于“能据《尔雅》辨豹鼠”,所以汉光武帝奖赏给他
百匹帛,并要群臣子弟,跟从窦攸学习《尔雅》。郭璞更是把《尔雅》视
为学习和研究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门书。他说:“若乃可以博物不惑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但是,《尔雅》成书较早,
文字古朴,加上长期辗转流传,文字难免脱落有误,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不
少内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经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
李巡、孙炎等人,为《尔雅》作注。郭璞从小就对《尔雅》感兴趣。他认
为旧注“犹未详备,并多纷谬,有所漏略”,于是“缀集异闻,会粹旧说,
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并参考樊光、孙炎等旧注,对《尔雅》作了
新的注解。

郭璞研究和注解《尔雅》历时18 年之久,对《尔雅》所载之动物和植
物进行了许多研究。首先他以晋代通行,或当时某地方言的动植物名称,
解释古老的动植物名称。例如,《尔雅·释鸟》载:“■鸠,■■”,郭
璞注曰:“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尔雅·释木》:“■,山■。”
郭璞注曰:“今之山楸也。”这类注解,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只是以
名词解释名词。而实际上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丰富的训诂知识和实际经
验。另外,这类注解虽然只是名词解释名词,但实际上它是将古老的动植
物名称和当时为一般群众所认识的动植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古老的名称具


有以当代一定实物为基础的含义。例如,《尔雅·释虫》中有“国貉,虫

■”的记载。如果不看注解,人们很难理解“国貉虫■”的含义。郭璞注
云:“■”,“今呼蛹虫”,并引证《广雅》云:“土蛹,■虫也。”所
谓蛹虫,就是指寄生于蚕蛹体内的蚕蛆蝇幼虫。郭璞的注解,将古老的“国
貉”、“虫■”等动物名称和当时养蚕生产上广泛存在的蚕蛆蝇幼虫联系
起来。郭璞《注》中,经常出现“今言”、“俗言”、“今江东”等提法,
仅《释草》中就出现50 多次,这说明郭璞对《尔雅》的研究,是与现实紧
密相联的。由于能由今通古,所以他的注解,无形中复活了许多古老动植
物名称。
郭璞丰富和发展了《尔雅》对各种动植物的具体描述。郭璞是山西人,
因战乱逃至江南,并经常往来于长江中下游,所以他对许多地方的动植物,
都有所了解。他注解《尔雅》,不仅引经据典,解释各种动物和植物的通
名和别名,而且根据自己从实际中获得的知识,对多种动物或植物的形态、
生态特征,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例如鲟鱼,《尔雅·释鱼》仅记其名为“■”,
无它释。但郭璞则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大鱼,似■而短鼻,口在颌
下,体有邪形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这
里郭璞很逼真地描述了鲟鱼的形态特征。《尔雅·释虫》“■,啮桑”,
郭注云:“啮桑,似天牛,长角,体有白点,喜啮桑树,作孔入其中,江
东呼为啮发。”这里将桑树害虫桑天牛的形态和习性作了描述。又如对《尔
雅·释木》中提到的“白■”(即扁核木),郭璞《注》云:“■,小木,
丛生,有刺。实如耳■,紫赤,可啖。”对“活■”(即通脱木)郭璞《注》
说:此“草生江南,高丈许,大叶,茎中有瓤,正白”。这些描述,虽然
还很粗糙,但它不仅大大发展了《尔雅》的分类描述,而且对后来的动植
物分类研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郭璞开创了动植物分类研究的图示法。据《尔雅注·序》记载,郭璞
不仅为《尔雅》作文字注解,还为《尔雅》注音、作图。《隋书·经籍志》
记载有“《尔雅图》十卷,郭璞撰”。可见大概在梁代,人们还看到有郭
璞所作的《尔雅图》。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尔雅音图》,乃是清代嘉庆六
年(1801)影宋绘图重摹的刊本,它或许就是源于郭璞所为之《尔雅图》。
当然,即使如此,经过长期辗转重摹和翻刻,现在的《尔雅音图》也不可
能还是原来《尔雅图》的原貌。但是现在看到的《尔雅音图》的情况表明,
凡是郭璞有注解的动植物都有图。相反,凡是虽为《尔雅》所著录,但因
郭璞暂时不识,而未作注解的动植物则无图。这说明图完全是配合文字注
解而作的。因此《尔雅注》所解释的动植物,不仅有简要的文字描述,而
且配有实物图像,实为动植物志的雏形。这是我国动植物分类学史上的一
个重要发展。

在生物学史上,郭璞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他的研究和注解,使
《尔雅》所包含的分类思想不仅得以保存,而且使得原来难读的《尔雅》,
也成为能够读懂和能够利用的书。《尔雅注》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
考书。著名的《证类本草》一书,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尔雅》的成果。
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从郭璞以后,图文并用
描述动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唐代以后,所有
大型本草著作都配有图。

郭璞对《尔雅》中所著录的动物和植物,凡是他自己暂时还没有弄清


楚的或没有听说过的,他都不强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详”或“未闻”等
字样。这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

郭璞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尔雅》注后来被列入《十
三经注疏》。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公元316 年,他因献《南郊赋》
而被任为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再后为割据荆州的王敦辟为记室参军。
他最后因多次谏阻王敦谋反而遭杀害。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郭璞:尔雅注,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晋)郭璞:山海经注,见袁柯《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晋)郭璞:方言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986。

'4'(晋)郭璞:尔雅音图,影宋绘图重摹刊本,1801。

'5'(庸)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6'梁家勉:我国古代动、植物志的出现及其发展,见《科技史文集》
第4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夏伟瑛:《尔雅》中所表现的植物分类,见《科学史集刊》第4
集,科学出版社,1962。
'8'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第69—72 页。
'9'汪子春:家蚕蝇蛆病害发现小考,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2,
第186—188 页。
'10'骆鸿凯:《尔雅》论略,岳麓出版社,1985,第21—23 页。
虞喜

陈久金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孙吴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生;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 年)卒。天文学。

虞喜出身于官僚仕族家庭。父亲虞察,是三国时吴国的征虏将军。胞
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康帝、穆帝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进爵平
康县侯,雅好经史,著《晋书》、《会稽典录》等。虞喜的族曾祖虞翻,
是吴国的名士,曾为《易》、《老子》、《论语》、《国语》作出训注。
族祖虞耸,是虞翻的第六子,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等职,入晋
以后,为河间相,是一种关于宇宙的理论《穹天论》的作者,虞耸与虞察
的关系也很密切,虽各自在外做官,也常有书信往来。

虞喜从少年时起,就有很高的声望,他博学好古,受到人们的一致赞
扬。诸葛恢到会稽郡做官,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大概此事曾给他
很大的刺激,从此便立下终生不仕的决心。西晋怀帝、东晋明帝和成帝时,
曾多次征他出来充任博士、贤良、散骑常侍等官,都被一一拒绝。东晋穆
帝初年(公元345 年),因一个案件,朝议做不出结论,曾派出使者专门听
取他的意见。可见朝廷对他一直都很重视。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


“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
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出,虞喜安于简朴
的生活,是一位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

《晋书·虞喜传》说:“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
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
数十万言,行于世。”由此记载可知,虞喜毕生所从事的学术工作,乃是
继承家学,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训注。《晋书》所载《安天论》,
乃是虞喜研究古代文献时偶有感发而已。即使从虞喜发现岁差一事来说,
也只是他在整理对比天文学文献时的偶然发现。但正是由于他在天文学上
的这两项论述,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他以
天文学家闻名于世。

虞喜发现岁差,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令人
遗憾的是,在《晋书》、《宋书》中却没有任何反映。所以会产生这种现
象,与《晋书》、《宋书》的作者有关。后世流传的《晋书》,是唐初房
玄龄等人修撰,其中的《天文志》、《律历志》由李淳风撰写。由于李淳
风不相信有岁差,所以对虞喜的这一重大发现未予记述。因此,在《晋书·天
文志》和《虞喜传》中谈及虞喜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时,都只记载《安天论》。
《宋书》由沈约著于南齐,那正是祖冲之大明历受阻,众议附和戴法兴之
后不久的事。

由于中国古时的度量系统是赤道式的,而且采用二十八宿入宿度这种
以赤经差计量的特殊表述方式,致使岁差发现较晚。由于地球绕日自转轴
与公转轴倾斜,使地球上日照的倾角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发生季节变
化,其变化周期可用中午日影长度的变化度量。然而,中国天文学产生的
初期,却是利用季节星象判断季节的。前者为回归年,后者为恒星年。由
于每年相差不到一分,古人不知存在差异,直至约330 年虞喜将这二种结
果进行对比才发现了岁差的存在。

唐代一行在《大衍历议·日度议》中指出:“古历,日有常度,天周
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觉之,使天
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这段话告诉我们,
虞喜曾指出,古历将节气与星度相等同是不正确的,寒暑变化一周不等于
太阳在恒星间运行一周。因此便分清了周天与周岁的不同概念,并且求出
了二者具体的差数为50 年退1 度。这个差数便称之为岁差,其含义是,太
阳在黄道上运动,经过一岁之后并未回到原处,尚差1/50 度(赤经差)。这
个岁差概念,与近现代所理解的赤道岁差相当。但虞喜是如何发现岁差的,
一行并未交待。

《宋史·律历志》引北宋周琮《论历》说:“虞喜云:‘尧时冬至日
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由此得
知,虞喜发现岁差,主要是通过冬至昏中星的对比得到的。依《尧典》所
载冬至昏中星为昴星,而在虞喜的时代,冬至昏中星为壁9 度。这就是说,
从帝尧至东晋这段时间内,冬至昏中星已从昴宿,经胃宿14 度、娄宿12
度、奎宿16 度,退行至壁宿9 度,合计退行51 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
距2700 余年,由此可求得约53 年岁差1 度,与一行所说大体相合。

虞喜的《安天论》作于成帝咸康中(公元340 年左右)。残留至今有关
《安天论》的文字如下:


“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
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