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学圈子,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考察,从而把理学与经世之学统一起来。
曾国藩是主张“理学经世”的。他早在从唐鉴学习理学时就说过:“镜
海先生 (指唐鉴)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致经济之
②
学,即在义理之内。”后来他一直坚持认为,“苟通义理之学,则经济该乎
其中矣”,反复强调经世之学应包括在“义理之学”内。在曾国藩看来,“义
理”包举“经济”,“经济”服从“义理”,“义理”与“经济”是体用本
末的关系,理学为体,经世之学为用。他说:“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分,
③ 《杂著·日课四条》。
① 《嘉言钞·治身》。
② 《杂著·日课四条》。
③ 《书札·答刘孟蓉书》。
④ 《书札·与葛睾山》。
⑤ 《家书·喻纪泽》。
⑥ 《家书·复邓寅阶》。
⑦ 《求阙斋日记类钞·问学》。
① 《年谱》。
② 《求阙斋日记类钞·问学》。
… Page 74…
③
特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在《罗忠节公神道碑铭》中,他又把
义理与经济视为内与外的关系,说“大本内植,伟绩外充”。
基于理学经世的思想,曾国藩对儒学的“礼”作了独到的发挥,说:“尝
④
谓古人无所谓经济之学,治世之术,壹衷于礼而已。” 又说:“古之君子之
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
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
⑤在此,他把“礼”或“礼治”理解为“治世之术”,学“礼”也就是学“治
世之术”。曾国藩崇尚礼治,就是他理学经世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理学经世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主张“荷道以躬,讲求务实创新。他
针对“仕途积习益尚虚文”,提出,“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
①
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因此,他“于朝章国故,如《会典》、
《通礼》诸书,尤以究心”,“其在工部,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史,钩
②
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他还向清廷建议:“欲
人才振兴,必使士大夫考古来之成败,讨国朝之掌故,而力杜小楷试律工巧
③
之风,乃可以崇实而黜浮。”他反对不思变故,主张因时变通,提出“道之
废兴,亦各有时”,认为“适时则贵,失时则损”,而“善趋时者,贵先时,
④
不贵后时” 。他竭力主张:“前代之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代之所未及
者,可以自我创之。”⑤
总之,曾国藩接受了经世致用之学的影响,其理学经世思想在一定程度
上适合于当时的实际需要,所以他能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起突出的作用,成
为“中兴名臣”之首。
3。戊戌变法前后的重要思想家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哲学思想
鸦片战争以后的几十年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发动侵华战争。战争
的结局,都是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国家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即所谓西学、新学也如潮水般地涌进中国,猛
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的旧文化。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于1898年发
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富国
强兵”的新政,挽救民族国家的危机,因而使这次运动具有爱国主义的性质;
他们通过向西方寻找真理,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展开了“新学”与“旧学”、
“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的争论,形成了崭新的资产阶级启蒙
思潮。因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时期,维新派
③ 《文集·劝学篇示直隶士子》。
④ 《年谱》。
⑤ 《杂谱》。
① 《书札》。
② 《年谱》。
③ 《奏稿》。
④ 《文集》。
⑤ 《湘乡曾氏文献》,第6 册。
… Page 75…
思想家反对封建顽固派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把中国传统的
辩证法思想与西方近代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要特征的哲学
体系。而这种中国式的进化论哲学,正是他们变法维新的理论武器。康有为
的“三世”说是较系统的历史进化论;梁启超的“三世六别”的历史进化论
是对康氏学说的补充和发挥;谭嗣同也主张变易哲学,宣扬“器变道变”,
“一切皆变”;严复则通过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说明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根据进化的规律进
行变法维新,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1)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 (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后
人称他为康南海,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
庭,早年受过儒家传统教育,又研读过佛教、道教经典。清朝政府的腐败和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他对封建的旧学逐渐产生怀疑。后在上海、香港等
地接触了比较多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转而学习西学,开始知道西方国家自
有一套东西,不能再把它们简单地看作“夷狄”,从此有了改革中国政治的
念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成为当时向
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自1883年到1898年,他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其中最著名的
是1895年联合1300多名在北京应试的举人上书皇帝,即所谓“公车上书”。
通过上书,他系统地提出了变法维新的方案: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为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和保护新兴的民族工业,在文化上废除封建教
育,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民主主义文化。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为了挽救清朝面临的危机,宣布变法,并召见康有为,让维新派参与
“新政”。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变法”。但是,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很
快镇压了变法运动,光绪被囚禁,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失
败后,康有为逃亡国外,逐渐走向保守,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
革命后,他主张尊孔读经,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
康有为的著作很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戊戌奏稿》影响甚大,另外还有《内外篇》、《诸天讲》以及《论语注》、
《中庸注》和《孟子微》等等。
变易进化观是康有为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他倡导变法维新
的理论依据。他的变易进化观,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成果,
又吸取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在总结早期改良主义变法思想的基础
上,试图突破其前辈“器变道不变”的思想局限。
康有为强调变易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普遍的法则,他说:“盖
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火山流金,
沧海成田,历阳成阴,地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
①
无一不变,无刻不变。”在此,他明确提出了“变者,天道也”的命题,认
为天、地、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易是普遍的、绝对的。
“变者,天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已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康有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这种变易思想,则更多地运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来进
行论证。例如,他根据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和其他天
①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 Page 76…
体是在不断演化的,他说:“德之韩图(康德),法之立拉士(拉普拉斯)
发星云之说,谓各天体创成以前,是朦胧之瓦斯体,浮游于宇宙之间,其分
②
子相互引集,是谓星云,实则瓦斯之一大块也。”又说:“天空之气热,鼓
荡往来,摩擦不息,互相吸引,互相离拒,然而成体,聚合而成团,渐积成
③
大团,吸力更大更久积莫大之团,乃至寻常之理也。”他认为,地球是演化
而成的,地球上的生物也是不断变易进化的,“生物始于苔,动物始于介类”,
④
“荒古以前生草木,远古生鸟兽,近古生人”。生物逐步从低级进化到高级,
人类也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康有为认为,地球中包含有生物的层累,从下
⑤
到上,分为“介层、虫层、大草大木层,而后至于人层”,而这些,正可以
证明地球上的生物是逐渐进化的。因此,他从天体演化和生物进化的诸多现
象中,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主张“善变以应天”,反对“不变而逆
天”。这恰恰是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相反对的,从而为当时的变
法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由以上可看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特
别是康德的星云假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以深刻的影
响,使他突破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变易思想的局限,建立了具有近代实证科学
特点的变易进化观。
康有为在说明变易的根源时,吸取了中国古代关于“阴阳”的学说,接
触到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他说:“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易》云
‘太极生两仪’。孔子原本天道,知物必有两,故以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
①
有能出其外者。”他还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关于气、力、质、形、光、声
等物中的矛盾对立现象,来补充说明他的阴阳矛盾观,他说:“理皆有阴阳,
则气之有冷热,力之有吸拒,质之有凝流,形之有方圆,光之有白黑,声之
②
有清浊,体之有雌雄,神之有魂魄,以此八统物理焉。” 此“八统”都呈现
了对立面的统一,矛盾普遍存在,即是“物理”。康有为还说明了统一与对
立之间的关系,并看到了对立统一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盖太极
两仪之理,物不可不定于一,有统一而后能成;物不可不对为二,有对争而
后能进”。所谓“有统一而后能成”,是指“物必有合”。他说:“思其正
③
反,正反既异,其道乃成。” 在此,他指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普遍的,离
开一方就不成其为矛盾,而只有矛盾的“合”才能构成事物。所谓“有对争
而后能进”,是指矛盾双方通过斗争而促使事物发展变化。因此,他强调了
事物的进化是矛盾对立斗争的结果。
康有为还认为,变易是一个新陈代谢、去旧布新的过程,并把这看作是
不可违抗的法则。他说:“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
①
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 因此,应“用其新,去其陈”
② 《诸天讲》,卷二。
③ 同上,卷七。
④ 《万木草堂口说》。
⑤ 《日本书目志》,卷二。
① 《春秋董氏学注》。
② 《康南海自编年谱》。
③ 《论语注》。
① 《上清帝第六书》。
… Page 77…
② 。由此,康有为对当时死守祖宗成法的不变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判。他指出:
③
“若祖宗之法不可变,则我世祖章皇帝何尝不变太宗皇帝之法哉?”他大声
疾呼:“守旧不可,必当变法”,“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
④
不变则亡” 。
显而易见,康有为极力论证自然界的变易进化,目的是要说明人类社会
历史的进化和中国必须变法的问题。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各方面都是在不
断变化发展的,正因为不断进化,人类的生活才愈来愈好。为了说明人类社
会历史进化的规律,康有为把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的“三世”
说与《礼记·礼运》中讲的小康、大同结合起来,提出了他的社会历史进化
学说。
康有为“三世”说的主要内容是说,人类社会是逐渐进化的。进化的顺
序是由“据乱世”变而为“升平世”,经过“升平世”而后进入“太平世”,
一世比一世进步、文明,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一例外地都要经过这三个
发展阶段,这是人类历史进化的普遍规律。他认为,“据乱世”是“文教未
明”的野蛮时代;“升平世”是“渐有文教”的文明开化时代,又称“小康”;
“太平世”是“文教全备”的文明全盛时代,亦即康有为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他指出,中国历史上至多达到“升平世”即“小康”社会,而从未达
到过“太平世”即“大同”社会,他说:“吾中国二千年来,凡汉、唐、宋、
⑤
明,不别其治乱兴衰,总总皆小康之世也。”他坚决主张,必须打破这种“皆
小康之世”的踯躅不前的局面,中国只有求变,求进化,才能进步,才能向
“大同”世界前进。康有为借孔子之志来发挥他的历史进化学说,他反复说
明,“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盖据乱之治为文王,太平之治为尧舜,孔
①
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此《公羊》所传,微言之第一义也。”又说:“三世
②
为孔子非常之大义,托之《春秋》以明之。”康有为借孔子之微言大义,其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阐发由封建君主专制进化到君主立宪制,再进化到民主共
和制的历史必然性,为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制造舆论。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说对历史阶段的划分,其标准不是社会的经济形
态而是“文教”或政治体制,因而是不科学的。尽管如此,康有为的公羊“三
世”说,毕竟借孔子之名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肯定了人类社会
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进化,肯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必将逐渐变为资产阶级君主
立宪制,再进而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制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由
君主而君民共主而民主,由专制而立宪而共和”的进化